02.26 "醫聖”藥方+傳統“武功”:方艙醫院輕症患者7天可出院,全憑中醫“發力”

在我國,中醫藥防治瘟疫有著悠久歷史。如今,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場上,全國各地各級中醫醫院和科研單位對“疫”處方,對症下藥,希望用中醫藥提升抗擊疫病的戰鬥力,也形成了全國中醫藥防疫治病群防群治的綜合體系。

為此,今日女報/鳳網融媒體中心持續推出“中醫戰疫 湖南行動”專題,記錄中醫湘軍的積極舉措和防疫故事。

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陳煒


“最近有沒有覺得胸悶、發熱?”

“還有沒有其他病史?”

“來,給您量下血壓和體溫。”

……

2月20日下午,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大花山方艙醫院。面對陸續排隊等候的新冠肺炎確診患者,33歲的李妲緊張而又有條不紊地評估病情、根據症狀進行分診,偶爾會起身來句“牢騷”:“後面的,說話小聲些喲!”

一週前,由江夏大花山戶外運動中心改建而成的方艙醫院開始收治患者,這樣的場景就重複出現在李妲的分診排班中。李妲是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內科主治醫師,自從2月10日隨第三批援助湖北國家中醫醫療隊來到武漢,她就如同一根緊繃的琴絃,一刻也不敢放鬆。


患者病情有多重?她來判斷

“我們這裡只收治新冠肺炎輕症患者。”李妲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方艙醫院之所以如此“專一”,主要是通過分類施治判斷患者病情的輕重程度,從而留下輕症患者,讓重症、危重症患者及時住進定點收治醫院,便於“對症下藥”。

區分輕、重症狀,評估患者“新冠肺炎嚴重指數”,可想而知,這一環節在整個抗“疫”中顯得多麼重要!而“把守”這一環節的醫生,絕對需要過硬的業務素質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經驗豐富的李妲便是把守這一環節的重要角色之一,而她的秘訣,離不開中醫診療法裡的三個字——望、聞、問。

“首先,要注意觀察患者的精氣神,如果對方精神萎靡、反應遲鈍、兩眼無神,大多屬於病情較重的類型;其次,要注意聽患者說話時是否呼吸氣粗、急喘,通常這些症狀在輕症患者中不多見;最後,我們還要了解患者是否有胸悶、發熱的症狀……”除了傳統的中醫診斷,李妲還得參照患者的CT影像資料,並通過醫療儀器監測,對病情進行“再審”,直到患者的心率、脈搏、體溫、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徵指數均符合輕症標準,才准予入院。

“一般情況下,從症狀判斷到定性住院,每名患者要耗時3至5分鐘,一旦分診的病人多起來,在排班的6小時裡,至少有一大半時間是被‘定’在椅子上的。”2月16日下午3時,剛剛排班分診的李妲迎來了百餘名確診患者,她迅速進入了緊張工作狀態。

“戴了N95口罩後,說話的聲音比平時要低,加上有些患者年紀大了,聽力下降,這就需要花更多時間去溝通病情。”李妲說,交流上存在障礙還是其次,兩三個小時後,一層層的防護服下,汗水便會將貼身衣褲浸溼,加之進病區前脫下了羽絨服,稍不注意,一旁透過窗臺襲來的冷風便能吹得人直打顫。但望著眼前等待著的患者,她不敢有絲毫鬆懈,只是手臂也會愈加痠痛,“每次為患者做完分診,都要用酒精噴霧對雙手和醫療儀器消毒,反反覆覆重複這樣的動作,手都快沒知覺了”。

欣慰的是,在臨近換班時,李妲終於為百餘名患者一一分診,直到將獲准住院的患者信息全部錄入系統,並反饋給輪班的醫療隊員後,她才走出病區。

從緊張的節奏裡停下來,李妲才發現時間已經不知不覺到了夜間9點。


鮮有人知的是,在江夏方艙醫院,由全國5個省、209名醫護人員組成的國家第三批中醫醫療隊在對抗新冠肺炎時,不吃西藥、不輸液、不打吊瓶,全憑中醫藥“發力”。

李妲介紹,方艙醫院收治的全部輕症患者,都統一服用由國家中藥局與國家衛健委共同向全國推廣的“清肺排毒湯”。“輕症患者在服用這種藥劑後,通常只需一到三天,像乾咳、腹瀉等症狀就會明顯好轉,一個多星期就可能出院。另外,它對穩定病情,延緩或阻斷輕症患者轉向重症轉變起到了相當明顯的作用。”

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瞭解到,“清肺排毒湯”作為疾病治療方劑,是由漢代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的經典方劑優化組合而成,不僅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輕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也可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合理使用。

李妲清楚地記得,有一天,一位輕症患者剛被收治住院,突然急喘加劇,血氧飽和度也開始下降,如果不能“對症下藥”,通常幾天內就會轉為重症。於是,當晚就施以“清肺排毒湯”讓患者服用後睡下,結果第二天患者的呼吸就明顯平穩了不少。“患者當時情緒很激動,連連歎服‘傳統中醫真的很厲害’!”李妲說。

中醫不僅講究服藥治標,還尤為注重“治本”。“通過調理氣血、疏通筋絡、強身體魄,同樣能達到提高身體免疫力,促進病情改善、身體痊癒的效果。”在李妲看來,其中訣竅離不開幾門“武功”——八段錦、太極拳、耳穴壓豆法。

“第一段,雙手託天理三焦。兩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李妲告訴記者,每天都有排班護士帶領患者們練八段錦、打太極拳。休息期間,醫生也不忘給患者普及中醫理療按摩知識。“比如胸悶,通過按壓手臂上的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等穴位,可以進行舒緩;如果夜裡失眠,就通過耳穴壓豆法在耳廓穴區進行按壓……”

如今,由湖南醫療隊收治的94個床位的患者,一到“練功”時間,全都自覺站好隊形,在“領舞”醫生的帶領下開始調理身體,一套動作完成下來,很多患者常常感慨:“全身熱乎乎的,連呼吸都感覺順暢些了。”


女中醫的“心靈按摩”

來武漢“抗疫”的十餘天裡,李妲不僅是分診患者的“病情把關人”,同時也扮演著“心理疏導師”的角色。“儘管這裡收治的確診患者都只是輕症,但他們同樣十分焦慮。查房時,經常能聽到病人問‘什麼時候可以出院’‘這麼多病人都住在這裡,會不會交叉感染?’一些年長的病人也在恐慌‘自己的身體比不上年輕人,可能今晚睡下,明天就醒不了了。’”

除了為自身病情擔憂,不少患者也牽掛著同樣受感染的家人。“他們常常自責,認為是自己將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給了家人。”李妲稱,有位患者在病毒潛伏時,不慎傳染給了自己的孩子,為此,剛收治住院的前幾天,這名患者一直夜不能寐,“他怕孩子太小,扛不過去”。

凡此種種,李妲都需要與病人溝通,她在做好心理疏導的同時,也為患者的一連串病情疑惑給予詳細解答,甚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會滿足“鄰床病人打呼嚕睡不著覺,希望換床位”的要求。

或是清晨,亦或深夜,從方艙醫院返回到住處後,徹底放鬆下來的李妲卻時時難以入眠。此時,遠在武漢的她總會想起年僅五歲的兒子不久前為她畫的一幅兒童畫:身為“白衣戰士”的媽媽用一根細長的針管深深地扎進冠狀病毒體內,一旁,他用稚嫩的字跡寫著三行字——“媽媽加油!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每每想起兒子的這幅畫,儘管疲倦伴隨著飢餓,但李妲卻感覺到有一股力量充盈在心底。為了打贏這場戰“疫”,李妲切身感受到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積極參與,連孩子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加油鼓勁。

這不,出發來武漢時,9歲的外甥女也為她寫了一封信:“舅媽,你作為‘白衣天使’,為了祖國,不顧安危去武漢第一線支援,救助那些被病毒折磨的人……我想你肯定顧不上辛苦,因為你們就是那些患者的希望。有了你們的勇氣,才換來了我們的健康和平安,我為你驕傲、自豪。我長大了要向你學習,做一個優秀的人……”

看來,連孩子們都看得清清楚楚,在這場戰役裡,李妲們所呈現出來的不僅僅是傳統醫術的力量,還有他們所傳遞出來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