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怎麼從哲學的角度理解,因為你不會,所以你才會?

劉紅


“因為你不會,所以你才會”這句話要用辯證法來分析,如果你會使用辯證法來分析這句話,你也就理解了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第一個規律:對立統一規律。

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是由其內部矛盾決定的。不會與會是不可分割的一個對立統一體,“不會”與“會“互相限定,彼此之間離開其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成為自身。

第二個規律:量變質變規律。

“不會”的狀態處於每時每刻變化的狀態,隨著量的積累,“不會”會變成“會”,從對立統一的一方轉向了另一方,這就是質變。

第三個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因為一切事物都是不斷髮生髮展的,所以,“會”了之後,又會發現新的未知,“會”又變成不會了!就這樣,會,不會,會,不會,不斷的否定,在否定之否定中,我們的認識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達到更高的境界。


神馳


哲學太深奧了,我們一般人理解不了,說一個事,一次家裡電器開關壞了,正趕上過年,對於電我一竅不通,趕緊找人修,可是找了半天,沒有人有空,怎麼辦還必須要用,只好自己去修,誰知道竟然修好,以後自己對電器維修有了性趣,家裡的電器有點小毛病都會修了,真應了那句話,就因為你不會,所以你才會!


孟墉


怎麼從哲學的角度理解,因為你不會,所以你才會?這個問題是以因果關糸模式提出的,完全合乎因果關係的客觀性,特定性。完全達到了因果關係目的效果,以此不再而論。

然而,“因為你不會,所以你才會”這一語句,反應了人的認知性思維存在著客觀性,必然性,發展性。是一句哲學思維很豐富的語句。

為此,從哲學的角度來理解更為準確,更加合理。一切有規律性的概括和總結都是哲學思想理念,那就用哲學自然客觀規律分別來論證:

一,自然客觀規律論客觀性。

“因為你不會,所以你才會”。這一語句存在著客觀事物自身運動,變化的發展的內在必然聯糸。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形成的規律反應。

自然規律就是,存在於自然界的客觀事物內部的規律,是物質運動固有的,本質的,穩定的因素相關聯,其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也合乎現代自然科學規律的機械決定論規律。

根據這一自然規律來解,“你不會”就是事物客觀存在的。到“會”的這一過程是物質運動固有的,本質的,穩定的因素相關連。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一定會發展到“你才會”。

為此,自然規律印證了“因為你不會,所以你才會”這一語句是客觀性的。

二,自然規律與事物聯糸來論必然性。

任何規律都是事物的內在根據和本質聯糸,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確定不移的趨勢。

“因為你不會”就是事物的內在根據和本質聯糸在一起形成的,必定會確實堅定不移的變化趨勢。

這個趨勢就在於“所以你才會”。這完全合乎人類社會必然由低級社會形態向高級社會形態發展,暫時的曲折倒退,不能改變發展前進的總趨勢。

為此,“因為你不會,所以你才會”,就是自然規律與事物的本質和必然聯糸而形成了這一語句是必然性的。

三,自然客觀屬性規律來論發展性。

自然規律本身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屬性,人不能任意去改變,創造或消滅自然規律。

“因為你不會”就是不移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屬性。是不能隨意改變的事實。

“所以你才會”就是,人可以使用自已的主體能動性和物體工具作用於(改造)客觀世界,促進自然界的某些變化。並且最終形成,有目的地促進調整和鞏固自然界好的方面(物體質量,能量,信息等)更好地為人類社會服務。

由此,“因為你不會,所以你才會”使各種客觀存在的條件,共同作用來完成有利人的進步變化和保持有利於人的穩定性需要而努力求發展。這就是以客觀規律屬性思維為基礎的主觀能動性,推動社會進步而具有發展性。

綜上所述,“因為你不會,所以你才會”這完全合乎自然客觀規律為基礎的社會發展規律,也就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同時也改造人們的主觀世界。推動了,也成為了宇宙世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

總而言之,有句哲學名言“人的本性在於求知”,人出於本性的求知是為了認知而要知,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維而不斷努力去獲取。為此“因為你不會,所以你才會”也有著客觀思維規律一樣的哲學道理。


劉夢輝1445414400581


這是哲學家的問題,普通人只能說一些淺薄的理解!

“因為你不會,所以你才會”猛一看很容易讓人困惑,矛盾,因果關係對立而相沖,但其實本質上還是“因果”。

這需要從更深的層次理解,屬於跳出慣性思維的詭辯表達。

為什麼“不會”才“會”?

先說“你不會”,不會就是不明白,不懂,不理解,不掌握。

再說“會”,會就是懂,明白,理解,掌握。

我們一般認為無論做什麼,要想做好,完善或者發揚光大,其基礎和前提必須“會”。

如果“不會”,何談做好?有人可以說,不會可以學啊,這就是悖論了,你學了豈不是又“會”了!

但是從認知和經驗的角度看,你懂的越多受到的知識束縛越嚴重,也更不易跳出思維模式的固有慣性,也就是說“會”往往代表已經存在了的方法,但這種方法是不是最好的卻很容易被忽略,這其實是“因循守舊”的一種哲學理解。

舉個例子:就像學習語言,一個幼兒學語的難度往往小於一個成年人學習外語的難度,這就是“不會”和“會”的一種哲學思辨。當然可能不太準確。

“因為你不會,所以你才會”,生活的理解就是:一個人對一件事或工作完全不懂反而成為其跳出思維約束的最好條件,那就是“不拘一格”,沒有思維定勢,那麼這個“不會”反而使得其“更會”。

當然現實中這種例子也有,但更大的意義在於讓我們懂了做事要懂得從多角度思考,不能固守思維的限定,舉一反三,積極創新,換位思考,門外漢有時候提的建議反而能讓行內人士獲得不一樣的啟迪,從而能改進我們固有的工作方法。

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推陳出新,不破不立,破而後立”,這幾個詞形象的告訴我們跳出慣性思維的重要性。

“不會”和“會”從哲學的角度理解不是對立的,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不會”往往是另一種新“會”的前提,“會”又往往約束思維讓人“不會”思考新的方法。

哲學思考的往往是事物的本質,但哲學卻能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波瀾碎風寒


你想要的答案應該是切斷不會和才會之間因果聯繫的論述,這個很難做到。也許是類似有生於無這種從未知到確定的原始物演特徵,因果是時空軸上的變化,從無到有沒有時空關聯,所以沒有因果,比如科學上認為宇宙大爆炸前時空不存在。而人類意識雖然強大,但對沒有時空關聯的演化現象失去了反饋通道,無法實現有效的觀測推演,不能獲得確證,只能從純邏輯上推測無具有包容有,有容乃大的無限可能性。又比如把新生嬰兒比喻為赤子,乾淨純潔才有更高的可塑性,當然現在對生命的追問更進了一步,在基因遺傳上有了初步認識,再往前就什麼都不知道了。一生二,二生三是有了時空之後從確定到確定可觀測推演的過程,它們之間的因果關聯非常明確。

時間的本質暫時說不清楚,現在有人提出了物理時間和生命時間的概念,但圍繞它們之間產生的悖論並沒解決,舉了宇宙起源和生命誕生兩個例子純屬拋磚引玉,我自己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就不胡說八道了,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搜索相關文章,希望可以有所幫助。


一叨侃死你呀


這句話是出自於大司馬,這是一種辯證的哲學思想。因為不會,所以才會,會是因為不會,而不會才能會。就如,為什麼牛頓的棺材板常年壓不住?因為他提出的“地心引力”說違背了辯證思想。

好多時候我們遇到一些事,因為都是第一次接觸,沒有深入瞭解,不明白它其中的曲折關係,所以我們才說自己不會,不能解決這些問題。而現實中大多數時候,我們因為各自所面對的形勢不同,為了活的更加精彩,出色,我們沒有退卻的餘地,更不能避之而行,能做的只能是化壓力為動力,勇敢的去面對,不論它如何棘手,我們仍要去迎難而上,逼自己一把,去解決問題。因為好多時候我們不去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還有多少潛力和多大本事。

因為不會,但為了生活,我們不得不去多學些本領,努力提升自己,所以我們最後“才會”。


因你仰望星空


這個問題其實是和老莊的辯證思想:有即無,無即有,道理是相通的。乍看上去好像是謬論,不可理喻。但仔細想想,它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為學無止境,你"不會”才會去虛心求學,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勤于思考不斷求索進取,最終達到“會"這樣一個過程。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因為你不會,所以你才會。

我覺得這句話挺有意思的,像是自我瞭解與自我完善的一個過程。

當一個人真的意識到自己不會,應該是對自己一個很深刻的反省吧!人其實都不願意承認自己不會的,人本來骨子裡都是自負的,就算失敗了,沒落了,也會給自己找理由,為自己開解,為自己救贖,讓自己心裡過得好一點,裝成什麼事都沒有的樣子!

當有一天承認自己不會,是一個很大的成長,敢於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面對真實的自己,並接受。

也就是知道自己是誰,最後自己想成為誰的逆磐過程。

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不會,也不知道這個不會,對自己有什麼阻力,就像一杯水已經滿了,就一直不能在填了。

還有很多人知道自己的不會,但是一直暗暗的安慰自己,覺得現在也不錯,認識到自己,但是不想在往前走一步,安於現狀。

而很少人,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知道自己不會的,同時敢於接受不會到會那段艱苦的過程,並堅持到會,成為一個新的我。

也就是,因為你不會,所以你會。


小怪獸007


任何解釋都有侷限性

好比人學的知識越多,越知道自已知道的越少,對事物越有敬畏感,這就是白話:沒有文化,不知害怕的意思。

就好象武林高手學會了所有招式而後要求放棄忘掉所有招式,此時已是無招勝有招了。

又好似禪意,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沈三銘


哲學,始終存在於科學和神學中間。

所以,要解釋這個問題,既不能用科學的推理,也不能用神學的占卜。

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你自己的方法,讓這兩句話得到統一,或者,換一種說法,就是自己說服自己,這就是哲學。

因為,哲學,向來都是獨立和個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