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哪个对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起着决定作用?为什么?

寒江孤影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一个家教良好的孩子,和一个没有家教的孩子,哪一个更受欢迎?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是性格、品格和习惯。学校教育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阶段,除了系统地接受各科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外,人际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重点。如果一个孩子,在家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难有文明的言行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和同学老师和睦相处,很好地完成课业学习。

因此,家庭教育更重要。所以家长要在孩子0-6岁的时候多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孩子的美学启蒙和文化启蒙,让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能有文明的举止,和必备的知识储备,为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忠萍


教育始于家庭,从人的发展序列而言,家庭是个体生命成长最初始的场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一,家庭教育是个别化的教育,针对孩子个别的关注、指导和教育,必须由家长来完成,学校无法替代;而学校则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提供的只是一个公共的、普遍的教育,需按照统一进度、统一的课程,很难真正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差异。第二,家庭教育是终身性、示范性的教育。从生活时空来看,多数时间孩子是在家与父母一块儿度过。学校对于孩子只是人生的一小段,因此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比学校要大得多、长得多。第三,从教育内容上看,与学校主要是传授知识不同,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第四,从法律责任和权利义务上看,孩子与家长具有天然血缘关系,这是学校、老师无法替代的。

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重要的不在于孩子能考多少个100分,而在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所以对于将来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家庭教育,当然学校教育也很重要,如果能相辅相成是最好了。


育儿小能手阿毛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学有所成,将来为社会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体现:

  1. 学习方向上一致。
  2. 做人方向上一致。
但是可悲的是,我们很多的家长因为不懂教育不会教育,往往是和学校背道而驰的,所以说才有了5+2=0的说法。

如:孩子小的时候,老师给孩子们讲,要爱护昆虫啊,爱护小动物啊等等。但当孩子们发现一只漂亮的蝴蝶趴在橱窗上的时候,兴匆匆的叫,妈妈,妈妈你快来看呀,这只蝴蝶可漂亮了。妈妈跑过来拿着苍蝇拍,啪叽一下就拍死了,孩子哭丧着脸,不知说什么好?

想一想,这位妈妈难道拍死的只是一只蝴蝶吗?你拍死的是孩子幼小的心灵,你拍死的是她对生命的热爱,我们无知的妈妈却浑然不知。

还有的孩子为了探索收音机里边到底有没有人,结果把收音机拆的稀巴烂而遭毒打,从此孩子再也不敢乱损坏东西了。

你说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有探索精神吗?孩子对未知的东西充满好奇、充满兴趣,他的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去鼓励的、去肯定,然而正因为我们不懂孩子,不了解孩子,才做出这样的傻事。

让孩子从此变得普通。

但是我们没有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就仅仅是因为不懂教育。才去打压他们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求知欲,泯灭他们的天性,导致孩子从此一蹶不振。

所以我认为对孩子起决定性作用的还在于家庭教育。

尤其是在目前倡导家校共建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更尤为重要,孩子往往是,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做了什么,正是人们常说的,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表现:

【1】父母自己一边打麻将,一边嘴里喊着让孩子赶紧去写作业。

【2】自己对父母指手画脚,却让孩子以后有孝心,有爱心,懂尊重。

所以我们想要让孩子成为怎么样的人,首先我们自己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会慢慢的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孩子们的心中。

只有这样才能和学校做到相互统一,最终达成我们的目的。


非你莫属20


中国的教育,一定程度而言,学校与家庭教育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到一起。父母喜欢把教育孩子成长的责任推给学校,而学校所能尽到的责任也极为有限。

学校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事,培养适应社会规则的能力,让他们学习如何去做一个社会工作者,贡献者。主要教育的是一个孩子未来的生存技能!

家庭教育,主要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为人处世,一个孩子正确价值观能否养成,父母的言行举止,原生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如果学校教育不到位,即使孩子懂得如何做人,却不会做事,没有生存技能,进入社会也很可能是个低能儿。如果家庭教育不到位,即使孩子是个学霸,技能过硬,进入社会也很容易走向歧途。

如今中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没空管,学校不敢管”!

如此一来,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就很容易陷入矛盾,要么不会做事,要么不会做人。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来自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做好一个人的同时,去积极学习知识,技能,将来才能更好的进入工作岗位,做一个合格的工作者。

家庭教育是前提,学校教育是基础,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两者共同发力,孩子才能更好的进步。家庭教育在于引导,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校教育在于灌输,灌输适应未来的科学理论知识。两者相辅相成,才能造就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新概念传媒宋晨声


我是均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哪个对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起着决定作用,为什么?


我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起着决定作用,因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

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有意无意地接受家庭的教育以及家庭的氛围。从那个时候开始,孩子就开始学习,甚至模仿家庭里面每一个人的语言以及行为。

2、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孩子的老师

孩子从小就在家庭里面长大,这个家庭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孩子的老师。家庭里面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就会宽容大方;家庭里面充满了战火硝烟,孩子就会脾气暴躁;家庭里面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自律,孩子也无意中学会了自律。


3、家庭教育主要是品德的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是知识的教育

孩子从生下来到懵懂无知,到长大上学,这段时间都是父母在各方面(品德、挫折、行为、思想)教育孩子,到了孩子上学的年龄阶段,品德、行为都已经定型。

学校教育老师虽然说也有在思想、品德,以及行为上的教育,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知识上的教育。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和我女儿就在同一个班上,我女儿自信、阳光、充满朝气、成绩拔尖,但是我朋友的孩子自卑、满嘴谎言、学习不肯吃苦,成绩基本上是垫底。她两从小就一起长大,一起上幼儿园,一起上小学,两个人的差距那么大,就足以说明,只有家庭教育才是最根本的。


综上所述,均姐认为家庭教育是本,学校教育是标。只有家庭教育才对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

你们觉得均姐说的对吗?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在下方留言关注,如果喜欢也可以转发评论。


邻家均姐姐


家庭教育是从孩子出生开始,贯穿孩子的一生,而学校教育从幼儿园最高到硕士结束,只占据人生一小部分的时间,而且上学期间家庭教育也会辅助配合,所以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铺垫,也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拓展。但是对孩子人生发展的影响,二者同样重要。


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性格养成

对于孩子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出生到会行走、说话,父母教导孩子如何分辨善恶、判断是非对错,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三岁看老,幼儿时期的一些行为举止就可以大致上判断他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告诉孩子道理并为之树立榜样,让其在孩童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学校教育培养孩子思维方式、学习知识

学校老师主要是传道授业,在学校孩子学习课本知识、了解生活常识以及培养思想品德,以每一个孩子都品学兼优为目标。更高一点层次,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会决定他以后在社会扮演什么角色、步入何种岗位,对孩子影响深远。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德和才二者缺一不可,品德性格的培养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知识的获取学校教育更关键。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阅读,更快获取更多信息可以关注账户,评论和点赞👍是不断更新的动力,谢谢!

雅奕vlog


家庭教育对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又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学校教育主要是专业的人员的承担,通过专门的机构,然后进行明确的目的,系统完善,组织严密,其直接的目标是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而一般家庭教育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对孩子施加影响,通常所说的家庭教育包含: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能使孩子受益终生,而这些都是靠家庭培养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优秀品质要靠父母言传身教和正确的指导。同样的学生,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更优秀。家庭教育主要是让孩子学会自理,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孩子的言行举止能反映出家长的习惯,树立一个好榜样,我们必须讲文明和礼貌,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性格、人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学习的阶段性来讲,孩子最初学习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他的为人处世、接人待物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就是这个意思。父母对孩子施加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在品性、性格、自信程度等方面。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蘑菇猫仔仔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首先我们来简单认识教育的内涵: “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

今天我们重点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记得有句话印象非常深刻:一想到为人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确实是这样,在中国,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以为有能力教育孩子了。可是事实却是,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是合格的,其实孩子和父母都需要教育。因为父母也是从孩子慢慢长大,变成父母的,所以每个人都要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1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 学校教育是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中实施的教育。特点: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按水平可分为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按性质可分为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和各种专门学校。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面,家庭教育会被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也就是家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实际上我们要纠正这个观念,在现代观念,包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家庭教育的终身性:孩子从胎儿开始(胎教)到出生后,从小到大,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影响。

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发现中国出现各种古代圣贤家训,比如《曾国藩家训》,这些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儿女的基本形式。但是在转型期的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内容也随之发生改变,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起伏。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

当今社会,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将教育责任完全放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或者认为只要 “学校教育得好”,其教育效果——孩子的成绩一定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取得家长的支持就是教师工作成功的一半 ”我作为老师就听过太多类似话语:“学生最听老师的话, 学生只听老师的话”。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作为老师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目前出现一些问题:

1. 如今的家庭,出现很多问题:很多家长看重的还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很多家长的唯一目标,而却忽视了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中国式家长教育:过度保护、过分宠爱、揠苗助长、过分专制、脸孔严厉、忽略优点、限制说话、嘲笑挑剔、乱发脾气、冷嘲热讽、绝对否定等等。常见家长言语有:1.你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 2.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 3.你都笨死了 4.你就得这么做,你得听我的,你不听也得听,我是你爸妈,我们为你好。5.村里面哪家孩子考上大学,哪家孩子多么努力学习,我我怎么养你这个东西......“望子成龙”得家长们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但更多的家长则是因为为了生计,养家糊口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奈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本来对家长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思想观念和行为上陷入了误区,成为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父母的知识有限,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能给予孩子很好的教育与引导,必须要有更专业更多的人来共同教育孩子,学校是最好的选择。

2. 如今的学校,因为升学压力,排名,追求名校等等原因。一些老师通常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们学习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往往认为教孩子立身处世的道理、 方式方法那都是家长的事儿。假如学校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略了教孩子怎么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孩子们只知道学而不知道做, 那培养出的这些孩子对社会又会有多大用处呢?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学校教育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我们明白,没有教育,国家就谈不上发展;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在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环境,对人后天的影响相当大,可以对前二者力所不及的方面进行有利补充。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过让我们开心的是国家非常重视教育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会越来越好!


德艺双馨我


首先,我来说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我觉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样重要,但要在两者当中选择一个对孩子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个人认为是家庭教育。

下面说一说我的观点的理由:

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能使孩子受益终生,而这些都是靠家庭培养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要靠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正确的指导。所以同样的学生,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更优秀。

二、家庭教育主要是行为教育为主,主要是让孩子能够学会自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作为家长都要起到模范作用,因为我们的言行举止就是孩子学习样板,有时通过孩子的言行举止都能反映出家长的习惯,为了树立一个好榜样,我们必须讲文明和讲礼貌。同时也要培养小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家有初中生


作用同等重要。

首先,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根基。根基牢固了,以后的人生差不了。这里我指的是家长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给孩子足够的爱,而不是溺爱。一个幸福的家庭,孩子懂理,识大体,积极,爱学习,父母互敬互爱,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这些对于孩子的成长、人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往往不幸福的家庭,孩子以后再怎么努力大部分是失败的。

其次,学校教育其实是锦上贴花。幸福家庭的孩子,往往学业也不差。因为他们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以后更幸福。有了学校教育,大部分孩子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顺利的过度到成人。当然,如果一个孩子经历家庭教育的挫伤,也是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崛起的,就看他有没有这个觉悟。

最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他们都很重要,千万不能忽略任意一方,两个方面都做到位了,你的孩子必定成大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