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中國文化的本質是怎樣的?

愛文史舞蹈


中國文化的本質只有兩個字——“

明理”。叫人明理而已。是讓人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的觀念、說法、做法出現錯誤,究其根本原因,是不明理造成的.如果真的明理了,做的事情自然會有正確的結果,好的收穫。

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也就是我們本人與世界萬物的關係。

一個人如果真正通達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並且依之而行:

在儒家叫聖人,“聖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才德全盡謂之聖人”。

在道家叫,“神”,左邊一個‘示’,‘示’是上天垂象,右邊一個‘申’。右邊一個‘申’,‘三橫’代表'天、地、人三才',一豎是貫通、通達之意,表示把天地人通達了,就叫’神‘。

在佛家叫。佛,是表示人與非人的關係。’非人‘就是人之外的萬物都叫‘非人’。也就是人與宇宙萬物的關係。

後世一般通稱為“三教聖人”。

所以中國文化的本質,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明理”二字而已。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是三教的經典,經典是三教聖人或弟子們的言論集結而成,用以記載聖賢們的言說、教誨,代代相傳,世世受益。


書香居


唐代詩歌文化繁榮,湧現了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2536位有名有姓的詩人,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冠絕古今。清代蘅塘退士等,在數以萬計的唐詩中選取了三百餘首經典作品,編入《唐詩三百首》。

個人最鍾杜子美的這首五言律詩《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於靈武(今屬寧夏)繼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全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望遠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了很久,以致於家裡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情景交融

  前四句重在繪景(山河、草木、花鳥),但景中有情(破、深、濺淚、驚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時、恨別)。後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斷“家書”,搔“白頭”),情中有景。

  

意境深沉

  “國破”然而“山河在”, “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鳥本是娛人之物,反而“濺淚”,“驚心”,語意的強烈反差,語勢的節節逆轉,使詩人鬱勃而頓挫的憂思情感獲得藝術的表現。

  

一字傳神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觸目驚心,“深”字令人滿目淒涼。“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濺”、“驚”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動態美,寄託了詩人強烈的情感。



天天讀詩


大家好,我是一個頭條創作者,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提問,在答題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以下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中國文化最根本的思想是將外部世界視為動態客觀的現象。這種客觀現象及其變化的存在可以激發人們建立更好自我的內部能力。中國文化表現為高度的統一性:天人合一,主體和客體的統一,知識和行動的統一。同時,存在幾種“歧視”:對身體使用的歧視,對正義的歧視,對善與惡的歧視。 “一體”和“歧視”植根於個人和群體的實際生活,顯示出中華文化和文明的起源和完整,並展現出中華文化內在的自我生命力。近代中國發生文化危機的原因是基本價值觀的結構模稜兩可甚至被取消或顛倒。人的發展體現在三個層面:文化,道德和管理。兩者之間有多種有機聯繫。在這個理論框架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相互融合。在這個理論框架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相互融合。

以上就是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頭條,頭條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A1簡書


中國文化最根本的思考是把外部世界看作變化多端,具有真實性的客觀現象,這個客觀現象的存在及其變化能夠啟發人內在的能力以建設更好的自我。中國文化表現為一種高度的統一:天人合一,主客合一,知行合一。同時還存在幾個“分辨”:體用之辨,義利之辨,善惡之辨。“合一”與“分辨”紮根於個體與群體生命的生活實際,展現了中國文化與文明的本源性與整體性,呈現了中國文化內在的自我生命力。近代中國出現文化危機的原因在於基本價值的架構模糊不清甚至取消或顛倒。人類發展表現為文化、倫理與管理三個層次,三者之間存在多重有機聯繫。從這一理論框架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從這一理論框架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視野vfs


著名作家王蒙認為:

第一,中國文化具有一種獨特的把個人和社會、道德和政治、信仰和天命天道、人生和天意統一起來的循環認同。什麼叫循環認同呢?比如,為政必須靠道德,道德來自人性,人性乃是天性,所以民心就是天心,從政有了道德才能得到人心,得到人心才能顯示最美好的人性,顯示了最美好的人性才符合了天意、天道、天命。

修齊治平也是如此,個人也好,家庭也好,在社會上都是負責任的分子,所以國家就好,天下都好。這在全世界是很少有的,美好的信仰、個人的品質、家庭的和睦全都統一起來,變成了一件事。

第二,中國文化具有一元化邏輯,認為“一”和“多”是分不開的,“一”要代表“多”,聖人之心要代表百姓之心。中國有一個特殊的詞叫混一,既是混合的、混雜的,又是統一的。外國人認為中國文化的特點就是所有都混在一塊兒,中餐如此,經濟改革也是如此。

第三,中國文化具有變通性,留下了許多選擇的空間,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中國人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民間就變成了一個詞兒叫變通,什麼都可以變,什麼都可以通。

有人說,在法國,凡是法律上沒有規定禁止的全允許;在德國,凡是法律上沒有規定允許的全禁止;在俄國,法律上允許的和法律上禁止的都可能禁止;而在中國,法律上允許的和法律上禁止的都可能禁止,也可能允許,很靈活。

第四,中國文化有一種包容性和平衡性,既考慮這面又考慮那面。比如我們可以既要改革又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既要開放又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能統籌兼顧。

第五,中國文化具有有效性。中華生活方式裡充滿了很多美好、有效的東西,簡單的說就是能使接受文化的人越來越多,使接受這個文化的人長期接受,使接受這個文化的人逐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和質量。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為了能聽得懂、看得懂辛棄疾的詞《青玉案·元夕》,我下輩子、下下輩子還要當中國人。中國的文化具有強大的內在的吸引力,能讓群體和個體都從文化當中得到好處。

第六,中國文化具有自省性。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古人講“聞過則喜”,別人給你指出缺點和錯誤來你要高興,民間的說法叫從善如流,上哪找這麼好的文化去。中國文化就像智能電腦一樣有糾錯能力,我們的文化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這種自省性可以幫助我們度過文化的危機。


跪射俑


平心而論,所謂中國文化,基本是世俗文化。

這是一種很早就成熟了的實用文化,而且實用出了自己的秉性,其秉性之頑強,令人瞠目結舌,頑強到幾大文明古國,就只剩下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中國。

具體而言,老莊孔孟中的文化,大概是老人做的文化,我們現在講的少年老成,即與此有關,只不過呢,老莊孔孟的時代年輕,所以文化顯得有元氣。相比較,耶穌基督殉難應該不到三十歲,所以基督教富青年精神,倘若基督六七十歲殉難,恐怕基督教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如果大略瞭解一下商周甲骨文的內容,可能就會有一些想法。那裡面基本上是在問非常非常實際的問題,比如牛跑不見了,什麼意思?回得來回不來?女人懷孕了,會不會難產?問得極其虔誠,弄了這麼多牛骨頭烏龜殼,就是不弄玄虛。

甲骨文記錄總該算中國世俗化文化的早期吧?那時還沒有中國這個概念,至於形成哲學付諸文字,是在周代的春秋戰國時期。



芥子藏龍


中國文化之源是易經。易經的起始一般認為是伏羲一畫開天地,是先天八卦。上為天下為地中間為人,是一種古樸的原始認知。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本質。

後來,在先天八卦的基礎上,成就了很多文人墨客,形成了很多學派。

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中庸。繼承和發揚了先天八卦的合和思想,強調人的地位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老子強調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遵循的是客觀規律。佛學是中國化了的,是心學,更加強調人心的作用。

儒修身,佛修心,道窮理都是易經的繼承和發展。文不盡言,言不盡意,比不上先天八卦,人在天地之間,任其發展。盡人事聽天命,人人不過如此。


老梁139490047


中國文化的本質就是把個人,和國家,和家庭結合在一起。我們的文化,並不是把虛擬的神作為宗教的精神歸宿,而是以儒家,作為我們主要的精神。

儒家並不是一種宗教,而是一種倫理和道德體系,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去做人,如何對待自己的家人如何去做事情,所以它是一種非常現實和務實的一套思想體系。這讓中國人沒有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宗教上而更多用在務實上,所以中國的文化是務實的,而且是像后羿射日等等,不向任何困難和敵人低頭,敢於去挑戰,而絕不認命。

中國的文化是充滿鬥爭精神的,鼓勵每一個人,可以充分發揮出勇氣,敢於去挑戰和實現夢想的。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雄秀堂主


中國文化的本質,是天人合一,萬物有靈,天地人一體的系統思想。

從表現上看是一方面俯仰宇宙,體察天地,神農氏嘗百草的體察認識;另一方面是開天闢地、補天射日,戰天鬥地的奮鬥改造精神。

一方面是尊重自然的觀察學習,取法天地四季輪迴的運行,形成曆法體系,十二月建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指導農耕文化生產生活。領先於世界文化前列。

另一面的浪漫主義精神,改天換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勇於創造。

神仙佛道為我所用,大鬧天宮,西天取經,封神榜,神仙服務於人民群眾。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貢獻力量。

本質上,中國文化是體察天地包容萬物,不受奴役的自由意志文化。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製成文,各取所需。以至於以後形成的表面儒術內裡黃老的複合朝堂文化,口耳相傳的佛道山野秘術文化。都體現了一種為我所用包羅萬象的改造主意精神。




蜃海樓


中國文化的本質是:中華民族的漢字和漢語、兄弟少數民族的文字和語言。它是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的國根、國源、國本、國魂、國脈、國髓…………

如果沒有中華民族文化的文字和語言,一切都無從談起,換句話說,也就根本不存我們今天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國家的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