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疫”线心声 ︱ 驰援武汉战疫情,我们交出自己的答卷

“疫”线心声 ︱ 驰援武汉战疫情,我们交出自己的答卷

自郑州至武汉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工作已近1个月了,我和队友们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隔离病房做临床诊疗,就像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整个人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不停地工作着。

收到要组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通知,我立即报了名。在1月26日开往武汉的高铁上,难得有2小时的空闲时间,我可以整理一下思绪:害怕吗?没有。我经历过非典、到过艾滋病村,我比其他的队员经历多、更有经验,没有什么可紧张、害怕的。但还是有一些忧虑,毕竟是新生事物,新型冠状病毒和非典的冠状病毒有同源性,但不同于非典,它的传染性更强。有报道称,1个病人传染了15名医护人员……当武汉疫情爆发,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不畏生死地奔赴武汉,我不知道他们每个人的想法。作为驰援武汉的成千上万医务工作者的一员,我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是呼吸与危重症科的治疗领域,这是我的工作范围。来武汉,就是换个地点工作,这是我的工作,我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

“疫”线心声 ︱ 驰援武汉战疫情,我们交出自己的答卷

到达我们所支援的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后,马上就感觉到了形势之严峻,任务之繁重。四院领导直接下达了防疫指挥部的命令,因确诊及疑似病人众多,要求我们河南省医疗队在两天内陆续接管二个病区(病房楼10、11层)、收治70名患者。一天时间、每个病区收治30余名患者,这是什么概念?不是医务工作者很难想象。平时在医院科室收治患者,病人一到院,首诊医师从询问患者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查看辅助检查,到做出初步诊断、开医嘱、书写病历,即使是熟练、训练有素的医师完成这一流程,也需要三、四十分钟;危重症、说方言且不好交流的患者,恐怕需要一、二个小时;每天收治5、6名患者,都需要加班加点,收治10名患者,工作量会成倍增加,当天是完不成的,会拖到明天继续干。现在要求1天收治30余名患者,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需要大家协同作战。可我们医疗队分别来自省直五家医院、每个医院抽调的医护人员来自不同的科室,相互之间不熟悉,操作方式、工作流程不尽相同,需要磨合,短时间不可能步调一致。另外,我们医疗队医护人员与武汉四院的本院留守的医护人员也需要磨合,需要时间啊。而现在,没有过渡期,直接上战场、冲锋陷阵。第一天11楼30余名患者顺利入住,第二天10楼也顺利迎来了30余名患者,近70名患者二天内收治完成,没有差错,没有患者投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了。如此高效、有序、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任务,体现了我们河南医疗队不畏艰辛、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用汗水奋斗出来的成绩,我佩服我们的医疗队员,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到骄傲、自豪。

“疫”线心声 ︱ 驰援武汉战疫情,我们交出自己的答卷

病房就是战场,防护服对于我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很重要,为了避免浪费,我们总是不敢喝水、工作中小心翼翼,就害怕因自己的失误而更换防护服,给队员造成麻烦。穿上防护服的我们就像一个个“天线宝宝”,可爱、好笑,但穿上防护服的这种煎熬一般人很难体会。平素我的心率是74次/分,指脉氧波动于98-100%,即使抢救病人、为病人进行长时间的心肺复苏,我的指脉氧也没有下降至95%。可经过戴口罩、穿防护服、戴眼罩等一系列动作后,没有明显的心悸、头晕、恶心,但一测指脉氧,还是吓了一跳,心率96次/分,指脉氧95%,感觉呼吸不畅、闷气,耳朵不适,耳膜好像被什么东西压着一样,既像坐在万米高空的机舱里,又像一直在慢跑,气总感觉不够用。踏入隔离病房,穿着防护服,一趟趟地在病房穿梭,没有时间去紧张、没有时间来担忧,只有干不完的工作,总在做慢跑的基础上反复进行50米冲刺(病人的呼叫器一响,就需要医护人员到达床边)。护目镜内起雾,眼前总是白茫茫的一片,看不真切。最要命的是开医嘱,总是低头、翻白眼、斜视,寻找最佳角度、透过镜片上尚清晰的地方,努力寻找电脑上HIS系统的蝇头小字。繁忙的第一天工作很快就结束了,脱下眼罩、防护服、口罩等,感觉鼻梁、面颊、耳廓有些疼痛。一照镜子,鼻梁及面颊上竟留下一道道压痕,内衣虽没有湿透,但冒着“仙气儿”。第一次穿防护服工作,不习惯,但总体满意、没有纰漏。总结经验:防护服里面不要穿太多,防护服密闭、不透风;尽量少喝水,七成饱,防止工作中出现尿急、恶心等;工作时动作幅度不要太大,注意门锁及关门时避免钩挂、夹挤导致损坏防护服;脚罩沾水特别光滑,容易跌倒;闲暇时一定要注意休息,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疫”线心声 ︱ 驰援武汉战疫情,我们交出自己的答卷

危重病人的病情好转,对于我们来说是最欣慰的事情。我所管辖的22床病人,既往有乳腺癌病史、长期服用抗癌药物,入院时发热、咳嗽、胸闷,白细胞低、酶学指标高、肝功能差,病人都感觉自己病重。经过升白细胞、保肝、调节免疫功能、支持等治疗,病人的病情逐渐好起来了,体温逐渐正常、稳定了,胸闷减轻了,白细胞计数、肝功能恢复正常了,精神也好多了,也进行病毒核酸检查了。随着时间继续,我们的患者或许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疫”线心声 ︱ 驰援武汉战疫情,我们交出自己的答卷

希望我们河南首批援鄂医疗队、137名队员都能顺顺利利地出征,平平安安地回家,在出色完成防疫任务的同时做到队员零感染,一个也不能掉队,向后方支持我们的各大医院、省卫健委及一亿河南父老乡亲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河南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郑州大学五附院 呼吸内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