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你覺得今年奧斯卡最大贏家《寄生蟲》這部電影,三觀是否不正呢?

njwzwzwz


我覺得三觀不僅很正,而且不客氣地說,這個電影教的一個核心道理在中國連知道的人都不多。

關於很多人都不懂的父親怎麼因為一個氣味就殺了人,我有一個切身體驗。我不是那個有氣味的,而是那個聞到氣味的。

小學的時候班裡轉來了新同學,是從農村過來的,家裡六口人擠在一個大開間裡。我第一次到他家,就聞到了一股難以名狀的氣味,就和這個電影裡的情況幾乎一樣。

我不知道自己當時腦袋裡怎麼想的,立刻就意識到這件事不能說。然後,後面幾年裡,我無數次到了這個屋子裡找他玩,聞到了這個氣味,卻一次都沒有張過口告訴他有味道。

再後來,這個同學成了我這輩子唯一的知己。

再說我同學知道他屋子裡有味道嗎?那當然知道了,因為他現在變成了潔癖,我有時候反而會被嫌棄不講衛生。他現在混的很不錯,可以比較心平氣和地說,他當時因為這件事受了班裡無數另眼相看。

那些同學是壞人嗎?當然不是,都是好人家裡成長出來的好孩子,但是他們沒想過,就是一個很小的事情沒注意,就會給人帶來一輩子的傷害。

我們常說做人要善良,那麼,究竟什麼才算善良?電影裡的富人夫婦看起來很善良,然而時不時地就會流露出居高臨下的鄙夷和傲慢。電影的處理雖然很戲劇化,這種鄙夷和傲慢卻根治於我們每個人的心裡。我在這件事上做對了,收穫了一個終身好友,但或許又在其他地方做錯了,傷害了另一些人。

善良之路可能是無窮遠的,在此之前,我覺得我們都該保持自省之心。


阿超出品


你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稜鏡,它所折射出來的光是不同的。

讓我們來到影片的開始,男孩跟女孩在家裡的廁所蹭WiFi,原來他們是要看一個折盒子視頻,而視頻內容便是他們的工作內容。影片的前幾分鐘交代了許多內容:蹭WiFi、蹭消毒霧、家住地下室、一家四口沒工作... ——可以看出主人公一家處於社會底層。

當他們把盒子全部摺好換取薪酬時,卻因為質量不過關遭到了店長的嫌棄。而這份工作之前全是由店裡的一名兼職生完成的。就是說主人公一家四個人,還幹不好一個人的活。後來主角的朋友給他們一家帶來了一顆奇石——一顆能帶來財運跟幸運的石頭。並將自己兼職家教的工作介紹給主人公。故事就從這個家教兼職開始了。主人公偽造了學歷證書,來到了家教兼職的地方。沒想到這家夫人是個憨厚的有錢人,

所謂的補習隨便捏造幾句就混過去了,而夫人還一臉崇拜。正當主人公準備回家時,夫人的小兒子出現了,而夫人表示小兒子還缺一個美術老師,於是他便想把妹妹也偽裝成一名老師前來補習。

於是妹妹也成了忽悠人的家教兼職。當他們拿到高額的薪酬的時候,他們想到父母還尚未找到工作,而夫人家裡正好有個男司機跟女管家。在高額薪酬的誘惑下,他們設計陷害了無辜的司機跟管家,他們的父母也順利接替了司機跟管家的職位。

時間就這樣不緊不慢的流著,一天夫人全家為了慶祝小兒子生日出去露營。於是主人公一家暫時佔據了夫人的家。喝紅酒,看電影,玩的不亦樂乎。在這時前女管家回來了,原來前女管家的丈夫是逃犯,一直隱居在房子的地下室裡,而夫人一家並不知曉家裡有隱藏的地下室,自女管家被辭退後她的丈夫已經好幾天都沒吃過飯了,她回來就是為了偷偷給丈夫送一口飯。前女管家發現了主人公一家的設計陷害,兩家人開始爭吵起來。而外面正下著暴雨導致水位升高,夫人一家的露營也只好取消,打道回府。兩家人在爭吵的過程中不小心將前女管家打暈了,而這時夫人他們已經快到家了。主人公一家將前女管家夫妻鎖在地下室,匆匆忙忙的去清理家裡的衛生。而地下室裡的人似乎被他們忘在了腦後。

暴雨下的十分之大,路上的人家房子全都被水淹了。而主人公他們一家住地下,連家都沒了,只能去政府臨時佈置的大帳篷里居住。第二天主人公的父親上班時,夫人的老公就覺得車裡有股怪味,像是沒曬乾的鹹菜,嘟噥了幾句。而主人公的父親則臉色一變。這天是夫人女兒的生日,善良的夫人把只是做兼職的主人公及其一家邀請赴宴,而悲劇,就在宴會時發生了。宴會時主人公一家又與前女管家一家發生了爭執,主人公的母親不小心將前女管家從樓梯踢下地下室,並將他們夫妻關在地下室,因為沒有及時得到治療,前女管家死了。她的丈夫發瘋似的掙脫束縛,離開了地下室。剛好碰見了主人公,於是發瘋的前女管家丈夫掄起了那顆能帶來財運跟幸運的奇石砸向了主人公,主人公當場倒地。
但是他並未就此停手,他去廚房拿了刀,衝進了宴會,一把刺在了主人公妹妹的胸膛,宴會開始大亂,所有人都忙著逃跑,發了瘋的前女管家丈夫不停的追著主人公一家砍,夫人的丈夫叫主人公的父親把車鑰匙扔給他,而鑰匙正好被渾身是傷的前女管家丈夫給壓著了。他不得不將女管家丈夫翻身拿鑰匙,而拿鑰匙的途中因為前女管家身上的味道大,夫人丈夫下意識的捏住了鼻子。而就是這個動作刺激了主人公的父親,他提起刀,刺向了夫人的丈夫。無路可逃的主人公父親躲進了前女管家丈夫所待過的地下室,開始了寄居生活。影片到這可以說是結束了,而它的三觀是否正確呢?正如我前面所說的,
你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稜鏡,它所折射出來的光是不同的。它的三觀是否正確在於你從什麼樣的角度去看。


從夫人一家的角度看,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他們老實憨厚,並沒有歧視窮人,屬於三觀正常。

從主人公一家看,他們窮,而且還有極強的自卑心理,他們並沒有因為自己貧窮而發奮學習或者發奮工作,他們總喜歡投機取巧,不肯為之付出努力,而且還有極其脆弱的自尊心,這種三觀可謂不正


鐺鐺Duang


電影中的樸社長並不是那種為富不仁的壞人,相反他對主人公一家還不錯。但是他那種對窮人鄙夷的態度是讓人無法忍受的。這種鄙夷不是主動的,有意識的。比如惡毒的話語,瞧不起的眼光。更多的是自發的,潛意識的。所以導演用了一個具象的事物來表達,那就是味道。當然這種行為到底正不正確,那肯定是不正確的。殺人是犯法的呀!!!還有多說一點,三觀從來不是評判電影的標準,這部電影更談不上三觀。電影在某方面來說是現實世界有意識的重現,而導演只是經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把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重現罷了。此片說明韓國階級分化真的很嚴重了。如同身上的味道無法去掉,窮人也無法實現上升,富人也永遠會鄙視窮人。我覺得說這種話的人應該都是小朋友,就算是大人,那也是鑑賞能力和小朋友一樣的,看電影不是來看什麼三觀正不正的,而是透過鏡頭和劇情去看導演想要傳達的東西,如果拿三觀來評價電影,那麼可以說許多電影三觀都有問題,泰坦尼克號中的露絲三觀不正,出軌,和母親對著幹這是不孝了不起的蓋茨比三觀也不正,一個做非法生意的暴發戶有什麼了不起的,這不是讓誘導我們的同志犯罪嗎三觀正不正並不是評價電影的標準,況且寄生蟲裡面的這家人本來也不是什麼正面人物啊。這整個故事講的就是底層人無論活得多麼辛苦,多麼樂觀,多麼“聰明”,都無法打破階級壁壘,拿到入場券,擺脫貧困的味道,最終這種差距吞噬了老金敏感脆弱的自尊,導致了三個家庭的慘劇。所以這部電影好在讓更多人看到了在生產力極大發展的今天,階級固化的問題依然如此嚴峻,但說實在的,確實沒什麼好思考的。因為它講的就只是:階級壁壘造成的矛盾,太大了;打破階級壁壘,太難了。


有料圖文


隨著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塵埃落定,誠然《寄生蟲》是本屆奧斯卡最大的贏家,本屆奧斯卡最大的亮點,當屬奉俊昊執導的韓國電影《寄生蟲》,包攬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國際影片和原創劇本共4項大獎。這也是奧斯卡史上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的外語片。

壓軸大獎最佳影片入圍的都是重量級選手,有《極速車王》《愛爾蘭人》《喬喬的異想世界》《小丑》《小婦人》《婚姻故事》《1917》《好萊塢往事》《寄生蟲》九部影片。

最終,此前已經捧回三座獎盃的《寄生蟲》笑到了最後。

《寄生蟲》也創造了歷史,這是奧斯卡92年曆史中第一部非英語片斬獲最佳影片獎!

宣佈獲獎的瞬間,在場的所有主創站起來擁抱慶賀。

這個作者這篇文章的用意並不是所謂的炫富,鄙視窮人。但是我們就是感覺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

而《寄生蟲》中富人對窮人的態度也是這樣,電影中的樸社長並不是那種為富不仁的壞人,相反他對主人公一家還不錯。但是他那種對窮人鄙夷的態度是讓人無法忍受的。

這種鄙夷不是主動的,有意識的。比如惡毒的話語,瞧不起的眼光。更多的是自發的,潛意識的。所以導演用了一個具象的事物來表達,那就是味道。

這種下意識的鄙視更讓人受不了,讓自己僅剩的尊嚴更加的痛。

所以主人公的爸爸為什麼要殺他,這就是原因!

你或許無法理解,或者不認同這種想法。那你讀讀我上面的文章,你是不是覺得心裡很不舒服。我們明明知道作者本來沒有鄙視那些窮人的意思,僅僅只是矯情一下吧了,可是我們就是感覺心裡什麼東西被刺了一下。

當然這種行為到底正不正確,那肯定是不正確的。殺人是犯法的呀!!!

還有多說一點,三觀從來不是評判電影的標準,這部電影更談不上三觀。

電影在某方面來說是現實世界有意識的重現,而導演只是經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把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重現罷了。

此片說明韓國階級分化真的很嚴重了。如同身上的味道無法去掉,窮人也無法實現上升,富人也永遠會鄙視窮人。






P哥影視


慾望能成就你,也能毀掉你


富人一家和窮人一家

電影裡的窮人和富人,如同是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裡。

富人樸社長一家生活在著名設計師建造的別墅裡,環境雅緻,室外是蔥鬱樹木和大草坪,一棟三層別墅裡只有社長一家四口和一個女保姆住著。



窮人一家四口都是無業遊民,生活在狹窄破敗的地下室裡,如同藏汙納垢之地,醉漢走到了他家窗子外,都會毫不在意地撒尿。

大兒子基宇成為富人女兒的輔導老師

妹妹基婷假冒是國外名校回來的藝術生,做富人兒子的美術老師。接著,妹妹用計讓樸社長解僱了原來的司機和管家,成功讓爸爸媽媽替代他們

窮人一家,每個人都冒充了一個角色,寄生為樸社長家裡。工作時,他們裝成了彼此互不認識的狀態,防止被富人識破。



當富人一家出去玩時,他們喝酒、吃東西,躺在精緻的大沙發上,桌子上散落著食物的垃圾,像是這棟別墅的新主人。


電影最後基宇懷抱著夢想後沉沉睡去:成為一個富人,然後買下那棟別墅,就可以和父親團聚了



窮人的“氣味”真的無法消除嗎?



這味道也象徵兩個階層之間難以跨越的橫亙。窮富之間的階層看起來難以逾越。自家地下室被大雨淹沒,而富人家的草坪卻被大雨沖刷得越發乾淨、清亮。

越窮越狼狽,越富越善良。

基澤的媽媽忠淑說:“錢像熨斗,能把人熨平,沒有一絲褶皺。”

“如果有錢,我會比他們還善良。”



貧窮讓窮人一家絞盡腦汁地“行騙”,也最終因為慾望的膨脹和拼命掩飾,落得家破人亡。

窮人一家有沒有改變命運的可能?也是有的,兒子基宇有不錯的學業基礎,因為定的目標太高,非名牌大學不考,才幾次落榜。父親曾開過炸雞店,開過“臺灣古早蛋糕”店,但投資失敗,也做過司機。妹妹是美術生,雖然沒考上大學,但專業實力還是有的。



他們並非沒有一技之長,如果想上進,願意吃苦,不甘心平庸現狀,一定能找到讓日子變好點的方法。

就比如,一家人都為富人工作,有不錯的薪水,但沒有看到他們盤算著離開又髒又臭的地下室,而是用錢去吃吃喝喝,滿足寄生在富人家庭的生活。

慾望的無節制也滋生了罪惡,因為害怕富人發現真相,媽媽貞淑把舊管家從樓梯口推下摔死,兒子基宇去地下室準備殺死綁著的舊管家丈夫,清除他們寄生在富人家裡的最大威脅。

一切都源於無奈,無奈又導致了悲劇。

一代一代地去努力,爭取每次向上走一點,在抱怨社會無用的情況下,這是改變命運最有用的方法


小小哥說電影


作為電影,除非是紀錄片,否則,導演在講故事的同時,實際上很難不加入其個人的立場、價值判斷和喜歡厭惡,而這些往大里說,就是三觀了。導演通過劇烈的衝突來反應殘酷的社會現實,讓我們意識到這個社會存在的嚴重問題和人性中黑暗的一面。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有意義的。但個人覺得,在故事的最後,導演僅僅把目光投向了窮人家庭的自我救贖,卻對遭遇巨大不幸的社長一家完全冷漠到隻字未提,個人覺得有點過分了。的確,社長一家遭遇的不幸有其自身的一些原因,如歧視窮人,但他們同時也是人性黑暗和社會割裂的受害者。而導演對他們遭受的不幸似乎沒有任何的一點同情,哪怕是關注


小張說事w


本片父親的影響真的很大,一步步的把他們一家帶入支離破碎的境地。

兒女可以說比普通人都要聰明,如果能正確引導完全可以正常的過完一生。

本片一直有講到計劃兩字。

女兒提過,兒子也提過,但都被父親的一番言論打斷。

“計劃趕不上變化,沒有計劃就是最好的計劃”

這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都能碰到的事。

可我們活著不正是要為著變化中的計劃所努力嗎?

不然活著多沒意思,一天又一天的,如蛆蟲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白間


《寄生蟲》是一部讓我失望的電影。說到三觀可能還真有點:

我不喜歡“窮人的味道”這個符號,太刻意也太沒有起作用。石頭、披薩、蟲子、殺蟲劑、尿尿的男人,以及半地下室、地下室、豪宅這一系列符號,我覺得都沒有使用好。不是太生硬,就是太強調,要不就是虎頭蛇尾。

我不喜歡《寄生蟲》所描摹的上層社會。上層社會不是這樣的傻白甜。那麼輕易地相信人,讓高二的女兒跟年輕的男性補習老師獨處一室;輕易地相信一個又一個的推薦;輕易地相信對老保姆的構陷。彷彿毫無社會經驗,同時毫無生活能力。連找保姆這樣的大事都需要等司機推薦。

上層社會的人擁有一個穩定的社交圈,他們不會輕易去信任工作人員。他們找保姆找家教,買衣服買酒,都會去尋求朋友的意見。他們會有固定消費的牌子,會有固定信任的服務機構。

我也不喜歡《寄生蟲》所描摹的底層社會。底層社會沒有這麼強大的能力。可以幫人補習英語,可以輕鬆把調皮的小男孩搞定。可以開車開得很專業,可以做家政讓女主人無可挑剔。底層之所以是底層,他們最缺的並不是錢,而是視野與精力。底層窮困的生活讓人沒有精力學習,沒有精力思考,也很難去籌劃未來。

所謂窮人的味道,不是一種氣味,而是一種放棄的絕望,一種無能為力的窒息。可惜,《寄生蟲》完全沒有表達出來。

整部電影在我看來,是從老保姆雨夜按門鈴開始垮掉的。

全家在主人的家中狂歡,這麼危險的舉動,怎麼可以允許老保姆進來呢?編劇如果稍稍用心,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比如老保姆跟蹤了他們一家,掌握了他們其實是一家人的證據,以此要挾進入別墅。然而電影讓老保姆哀求了幾句,就讓這家人把自己置於危險之下。這不是善良,這是瘋狂。

後來的一切,都顯得相當不合理。一家三口偷聽忽然摔下,滿地的狼藉主人發現不了,地下室入口成了視野盲區……

種種的不合理緣於不誠懇。電影不能誠懇地面對這個世界,面對生活。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找到了一個奇思,然後發展成為一部電影。那些符號用不著多加思考和設計,直給就好。

《寄生蟲》甚至捨不得批判任何人。電影裡的社長雖然自私,雖然嫌棄窮人的味道,然而他和妻子已經充分給予底層信任,給了豐厚的報酬,開除有錯的員工都要找理由。他和妻子最多是冷漠的有錢人而已。

上層社會對底層的壓榨是這樣的嗎?完全不是。

《寄生蟲》對上流社會的描述,彷彿挑夫說皇帝一定用的是金扁擔。

《寄生蟲》也捨不得批判底層。

《寄生蟲》對底層生活的描述,彷彿又在說何不食肉糜。我幻想,如果《寄生蟲》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這一家人真的是不停地寄生,他們吞噬一個又一個宿主,然後成為主人,消耗掉所有的資源以後又再尋找下一個獵物,那就好玩了。

因為我看到電影開頭,一家人被殺蟲劑燻得受不了,真的好期待他們體內的寄生蟲爬出來。





快看好劇


並不是,《寄生蟲》深刻地揭露了人性的問題,以及社會存在卻又不敢直視的赤裸裸的現實。一家四口每個人都曾為自己的夢想生活奮鬥過,無奈終於還是敗給了利益堆燻的慾望中,卻又在一次次無形的言語中意識到人性的尊嚴,卻又抵不過利益的誘惑,最終萬劫不復。


太上上


當然,我認為《寄生蟲》這部電影的三觀很不正。

看完《寄生蟲》,我思考了很久,這一部電影要向觀眾們表達什麼呢?是階級的不可調和型?是人性的善與惡?是貧窮對一個人的毒害?還是對貧窮者的同情?

《寄生蟲》的結局讓我感到悲傷,我為富人一家的不幸而悲傷,我並不認為富有的那一家人有什麼過錯,唯一的就是富人對窮人身上的味道的厭惡,然而,這不應該是一種比較正常的行為嗎?試問,如果你是一個高階層的富人,你願意擠著地鐵聞著地鐵上交雜的各種汗臭味嗎?富人的一家相對而言算是很不錯的一家人,我們為何要用道德綁架富人家的男主人呢?僅僅由於他對窮人身上的味道表示嫌棄,他就應該被殺嗎?

所以,我認為《寄生蟲》主角,窮人的一家,價值觀是不正的。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呢?

一、騙取一個高中生的愛情

窮人家的兒子,利用欺騙的手法當成了家教,這本身就是價值觀的不正,更不正的是,他騙取富人家女兒的感情,企圖通過與她結婚獲得經濟上的寬裕。

再者,當他抱著石頭準備去砸死地下室另一家的“寄生蟲”時,他的三觀更是不正了,同時貧苦主人,他沒有思考折中的好辦法,而是產生了惡劣的想法。

二、陷害司機和保姆,致使他們都被辭退

窮人的一家是貪得無厭的,按道理說,兒子和女兒都得到了好的工作,有那麼高的薪水,這完全足夠一家人過上較為舒適的生活,然而,他們太貪婪了,用惡劣的方法致使司機和保姆都被辭退,窮人家的父母頂替了他們的職位。只能說他們是“貪心不足蛇吞象”,後果當然不會好。

三、威脅前保姆,不給他人留活路

影片的最後一部分,兩家“寄生蟲”在豪宅的地下室產生矛盾,前保姆祈求窮人家的媽媽每兩個周幫忙送一些食物給生活在地下室的她的老公,然而,這個要求卻被拒絕了,這不是把人逼上絕路嗎?如果這個要求被答應,或許兩家“寄生蟲”都能很好的寄生在富豪家裡。

四、因為富人嫌棄窮人身上的味道就殺人

這是最大的三觀不正,這簡直就是“恩將仇報”,一直對一個人還不錯,就因為一點的不好,這個人就施以報復,這太可怕了。如果這種行為被諒解,那麼,社會將多麼混亂。如果每一個都因為別人的鄙視而報復,這將是一個暴力遍佈的社會。

這是窮人身上的高自尊,既然自尊心如此強烈,為何一直沒將他轉化成自己前進的動力呢?既然那麼嚮往高層次的生活,何不從改變自己開始呢?

我更喜歡富人的一家,一家人其樂融融地氛圍很幸福,只可惜,經過窮人家的折騰,家破人亡,而且還給那麼小的孩子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陰影。

電影雖然精彩,但是,三觀真的不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