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智取威虎山》这出样板戏怎么样?

江湖上的采花大道


《智取威虎山》以执行伟大领袖毛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为背景,细腻描述了东北野战军某部战斗队在少剑波杨子荣领导下,深入深山老林,访贫问苦,发动群众,军民同心,用智慧歼灭匪首座山雕的故事。通过抢救李母,深山通小火车,解决群众吃饭穿衣问题,表明我党历来是代表群众利益的政党,从来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通过为民众解决问题,提高了群众的觉悟,广大民众积极参加消灭座山雕的战斗。杨子荣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优秀代表,他不顾个人安危,凭借对敌人的恨,对党的忠诚,巧扮胡彪,打入敌人内部,里应外合,最后剿灭了座山雕顽匪。整个剧情音乐激昂,台词令人鼓舞,人物形象鲜明亲切,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当时剧场电影院场场观众爆满,城市乡村广播收音机到处能听到这今人陶醉的声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智取威虎山》仍然收到广大民众欢迎,在各种戏剧大舞台,网络平台到处可以看到原汁原味智取威虎山京剧。近年来,智取威虎山恢弘的音乐,出现在大型国际交响乐舞台上。,智取威虎山将成为祖国的戏剧名著,永存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黄鹤楼2915


建国以来,戏曲歌剧若论制作之精良、艺术水平之高、影响之大无出文革时期样板戏之右者。每个都是经典,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它作为经典带给我们的影响不会因为时间的流淌而改变。

《智取威虎山》最早的剧名为《林海雪原》,作者是知名作家曲波。1958年由上海京剧院搬上舞台,1967被列为八大样板戏之首。

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

童祥苓,生于1935年,主攻老生。在他八岁的时候由其四姐童芷苓教导学戏。文武兼备,唱念坐打,极富韵味。那是真正的唱戏,刻画人物性格入木三分。后受领导指示,把演好杨子荣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遂痛下苦功。我说几句唱词,看看谁能跟着哼,“穿临海~跨雪原~”“今日痛饮庆功酒……甘把热血写春秋~”。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壮志犹存的童祥苓承包了京剧院,靠自己的艰苦运营,一年下来上交了十几万元的利润。那时的十几万元可是一个大数目。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童祥苓离开京剧院,于1993年到2001年在上海的一条小马路边上,开了个能够摆放五张桌子的小面馆。在当时还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对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来说,是无尽的悲哀。

现今童祥苓和妻子居住在上海一套倾尽毕生积蓄买来的170平米的公寓里。就是为了让妻子的晚年过的安逸舒适。在客厅里,选挂的《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的剧照和他与毛主席、周总理的合影,记录着童祥苓此生最引以为豪不可复制的时刻。

参谋长少剑波的扮演者沈金波

沈金波自幼便随父学习,十几岁考入中华戏曲学校,师从高派老生创始人高庆奎。解放后在天津组建了建华京剧团。1953年冬,沈金波跟随贺龙元帅赶赴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慰问演出。

后来加入上海京剧院,1970年在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出演少剑波。后来调到上海戏曲学校,任教传艺,直至退休。误传90年代病逝,应该是2008年去世的,也算高寿。

常宝的扮演者齐漱芳

齐漱芳,工刀马旦,生于1942年,自幼便跟随其嫂中国著名京剧武旦张美娟学艺。1960年齐漱芳在北京吉祥剧院演出引起轰动,连京剧大师梅兰芳都上台紧握她的手,连说:“后起之秀,后起之秀”!1988年定居美国,在纽约创建“齐漱芳京剧团”,经常在国外演出,均取得圆满成功。

栾平的扮演者孙正阳

孙正阳,祖籍河北省玉田县。1932年生于上海,在上海京剧院供职至今,国家一级演员。如今年近八旬的孙正阳先生,从艺生涯已长达70余年,在梨园行当里有江南名丑之美誉。

李勇奇的扮演者施正泉

施正泉,戏曲演员,京剧《智取威虎山》中饰演李勇奇,工净角。曾经出演电视剧《封神演义》中的商朝太师闻仲,已去世。

这些老艺术家们为我们留下了不可复制的经典,其中凛然的正义感、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十方至元


《智取威虎山》编演于1958年夏天,是根据《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和同名话剧改编的,最初是由上海京剧院开始演出。

不过1958年的版本,并没有使这部剧火起来,真正让这部剧红遍全国的,还是197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版《智取威虎山》。

电影版的《智取威虎山》上映后,在全国各地流传甚广,导演为样板戏的知名导演谢铁骊,主要为著名京剧演员童祥苓、沈金波、施正泉、齐淑芬等人。

该剧主要讲述的是1946年冬天,解放战争的初期,我军不对准备消灭匪帮座山雕,但是座山雕却跑掉了。当时侦查连长杨子荣沿途追击,获知了很多座山雕的罪行。

座山雕逃到了威虎山,威虎山易守难攻,地形复杂,不宜强攻。杨子荣通过假扮匪徒、假献联络图等一系列的智谋,最终将座山雕拿下,将一众匪徒全歼。

这出样板戏主要讲的内容是两方面,一方面讲的是在战乱时期,一些占山为王的匪徒,无恶不作,丧尽天良,犯下了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另一方面则歌颂了我军战士的足智多谋,以及消灭恶势力、勇于向恶势力挑战的决心。也体现了我军始终与恶势力斗争的方针,一直都是坚定不移的!

童祥苓、沈金波、齐淑芬等人的京剧水平很高,表演能力也非常的强,他们饰演的角色都入木三分,使人们在几十年之后,提起《智取威虎山》,几位主演的样子仍然能够浮现眼前。


魏青衣


把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改编成全国人民都熟悉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这本身就是一个伟大创举。该剧反映的是工农子弟兵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说的是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某部小分队进入匪帮盘踞的威虎山,侦查排长杨子荣主动请命乔扮土匪,以献联络图为名打入匪窟。在百鸡宴前智斗栾平,计送情报,最后与参谋长少剑波率领的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众匪。将此故事改编成京剧,前无古人,谈何容易?当年,在毛主席的亲自关心下,在江青的具体指导下,硬生生地把歌颂工农子弟兵题材的故事搬上了舞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极具划时代的意义。“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等唱段,从唱词唱腔到人物舞台造型,虽说高亢夸张,但今天看来无一不是样板,无一不是经典。





王荣联1


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最初由上海京剧院于1958年创排,主要演员:李仲林(饰杨子荣)、纪玉良(饰少剑波)、王正屏(饰李勇奇)、贺永华(饰座山雕)等。1958年8月首演于南京中华剧场,其后又在苏州、上海等地公演,广受观众欢迎。同一题材的剧目还有北京京剧团谭元寿马长礼的《智擒惯匪座山雕》、中国京剧院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的《林海雪原》、南京市青年京剧团的《林海雪原》(后面两个戏演的是剿许大马棒的故事)。后面附几页南京版的连环画。

上海京剧院最早版《智取威虎山》的剧本曾于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也曾灌录粗纹唱片,还有不完整的新闻电影资料留存。在上海京剧院以后的演出中,1966年文革开始后由沈金波饰少剑波,童祥苓饰杨子荣,施正泉饰李勇奇,齐淑芳饰常宝,孙正阳饰栾平,唱做繁重。该剧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和打磨,终成为上海京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也是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现代戏代表作。由童祥苓饰演的“孤胆英雄”杨子荣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永恒记忆。

从智取威虎山不同版本的录音可以听出中间不断修改提高的区别,尤其是打虎上山的打击乐和管弦乐,真是身临其境、振奋人心!当然于会泳在音乐上的功劳也是不可抹杀的。

南京版连环画






京梆两下锅


《智取威虎山》是现代京剧经典中的经典。


首先改编自军旅出身的曲波所著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红色经典小说中,这部小说选材独特,从一个三十六人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剿灭十几股数万匪徒的视野,尤其


突出孤单英雄杨子荣惊险战斗经历与弥天大智大勇。小说描绘林海雪原的雄浑壮观,故事人物既有真实原型又有艺术加工。为电影提供完美基础,为京剧奠定改编成功的条件;



其次,编导仅仅抓住智取结构剧本。线索单一明确集中,场面恢宏壮观,戏剧性质突出,从故事到人物富有惊险传奇引人入胜。在所有红色经典样板戏中别


有新奇。

第三,样板戏依据小说历史真实又不拘泥于此。二度创作,集中了少剑波杨子荣刘勋苍孙达德高波白茹座山雕等真实人物的真实故事,但只选取他们一


部分真实故事。又从京剧特点出发增添深山问苦等情节。整个故事场面集中,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第四,依据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方针,这部京剧从舞台乐器唱腔都借鉴传统京剧西洋舞美等经验。单说舞

台打破传统京剧之虚拟场景而变为具体道具等实景,一来便于年轻观众理解剧情,二来更好塑造人物。倘若没有破旧房屋林海这些实景,很难让年轻观者


理解杨子荣深山问苦少剑波救李母感动李勇奇等情节。尤其是借鉴舞蹈创造了杨子荣马舞小分队滑雪舞。增添西洋大小号乐器。

第五,演员功底扎实,刻苦创造人物形象。童祥苓许多唱段长而音高,没有扎实基本功是完成不了在一个舞台上一气唱念做打过程的。后来复排这台戏都由两个演员分别完成。沈金波的几个唱段高难。李勇奇小常宝等唱段也有相当难度。小分队滑雪的武功技巧完美。

总之,《智取威虎山》在传统京剧基础上推陈出新,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这部剧也存在标语性唱词等缺点。


旺旺好先生


毋庸置疑,现代革命京剧《智取威虎山》是根据我军剧作家曲波同名小说《林海雪原》其中的章目改编而成。

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波澜壮阔,史诗般的经典战例层出不穷,英雄人物事迹可歌可泣!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是上世纪50年代由上海京剧院的原创作品,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和打磨,遵照毛主席的指示"精益求精",终于成为上海京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也是京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现代戏的代表作品之一。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毛主席还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因此,从现代革命京剧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倾注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的心血,他们力求在创作经典革命戏剧当中追求完美,使无产阶级的正面形象做到家喻户晓、逾久弥新。由京剧艺术家童祥苓所饰演的"孤胆英雄"杨子荣"成为了一代人心中永恒的记忆,"杨子荣"这个艺术经典的形象,也是我们小时候、直至现在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顶礼膜拜的英雄,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並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影响到我们的下一代!


芦嘉玉


当年风靡全国的八个样板戏,若论影响之广泛、制作之精良、演唱之深入、人物之塑造,《智取威虎山》当属第一。

《打虎上山》成为经典,杨子荣扮演者童祥苓时有精彩演唱不减当年

今天能与《打虎上山》选段传唱比肩的只有《沙家浜》选段《智斗》,因此在历年春节晚会、大型活动展演等场合,《打虎上山》就成了必点剧目。只不过我们常常看到的其它样板戏早已是物是人非,惟有《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扮演者童祥苓老人依然昂扬奋发,演唱英武之气不减当年。同样也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名家亮角演唱《打虎上山》,但总觉得少了童老的激越清丽,少了童老的帅气威武。童祥苓就这样把《打虎上山》推到了后不见来者的精典地位,成就样板戏的一代传奇。



新版电影、电视剧《林海雪原》多有借鉴,向老版《智取威虎山》致敬

样板戏中,唯一至今翻拍不断地就是经典小说《林海雪原》,而《智取威虎山》就成了众多名导大腕的膜拜取经对象。大名鼎鼎的香港武侠片大师徐克致敬红色经典,他翻拍的同名电影《智取威虎山》一时影院大卖,其秘诀就是借鉴学习了传统经典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许多桥段。还有电视剧《林海雪原》,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更是成了取经问道的灵感源泉,特别是人物塑造、角色刻画,莫不对比学习、精研细磨,给了演职人员无尽的营养汲取。



《智取威虎山》置景逼真新颖,至今无出其右

想当年,对于全国大部分没有到过东北,对冰天雪地的林海雪原几无概念的观众来说,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场景呈现,不啻为大开眼界的实景搬运。其雪景之逼真,林海之广袤,山涧之起伏,滑雪之腾挪,都给了人们震撼性的视觉冲击——原来东北是那个样子的血红雪白!


今天来看,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固然难逃“三突出”、“高大全”窠臼,但瑕不掩瑜,经典就是经典,几代人的回忆难忘,几代人的视听享受永存。

杨子荣,我爱你!


今古达观


七十年代,革命京剧样板戏、是当时中国人民唯一的文化娱乐,记得小时侯,在家里大门口,有一根电杆上安装了一个高音喇叭,一天到晚,就是播放新闻和报纸摘要和革命现代京剧,播放最多的就是《智取威虎山》唱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听着长大,后来参加工作,到了乡下,还一:直在《智取威虎山》的唱段和折子戏中成长,后来竟能将整个剧的唱段完整地有板有眼的唱出来,潜移默化,还爱上了京剧这一国粹。

《智取威虎山》,1958年春,由上海京剧院一团的黄正勤、李桐森、曹寿春等根据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改编初创,1958年9月17日初次公演,后来经过江青的多次“指导”,一度被更名为《智取飞谷山》,因这个名字确实比较难听,又改回原名。定本为上海京剧团1970年7月演出本。

《智取威虎山》,一曲“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的演唱,和着交响乐的伴奏,再加上画面切换到舞台布景中的森林雪景,把人们带到了茫茫林海雪原,回味无穷;一曲“打虎上山”场中的“迎来春色换人间”唱段,已经不再是什么中国京剧或戏曲中的经典,已经成为中国交响音乐中的精华。动感的骑马节奏,与老虎搏斗的勇敢,打入敌方行进中的思索和豪气,对未来胜利的憧憬,加上童祥苓先生干脆有力的舞蹈动作,慷慨激昂、叱咤风云,给人以激荡和鼓舞。连剧中人物李勇奇的唱段,虽然有明显的裘派特点,但没完全拘泥于裘派,结合了现代音乐的特点。

“革命样板戏”这个称呼始于1967年5月至6月。当时,江青扶植的舞台艺术作品会集北京,在六大剧场反复上演。同时,《人民日报》等“两报一刊”多有报道和评论,称其为“革命样板戏”。





zjj司马靖


尽管是江某抓的八个“样板戏”,做为京剧现代戏来说,是“推陈出新”的。无论是样式,与传统京剧皆是舞台剧,其人物服,装、形象、唱腔、唱词、念词、乐曲伴奏,是创新的,现代的,是青少年观众看得懂的故事,听的懂的普通话,易于接受,耳目一新。而中老年喜爱的传统戏截然不同。从摄制成电影艺术、“染印法”技术效果来看,也是成功的。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特定时代,翻来复去的放映总是这八个电影舞台剧,的确倒胃口。毕竟不同于反映各个时期艺术真实的电影故事片的成为后来经典电影故事片的创作力。经久不衰。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漫长的时期过后再看再听,又有回忆起的新鲜感觉:也不难看难听。八零后既不喜欢京剧传统戏,也对现代“样板戏”不感兴趣,只有中年人记忆深刻,这就是特定时代特殊人物的产物,也是电影发展史的一段插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