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隆中對》的戰略規劃有什麼缺點嗎?

互聯網偵查班二等兵


這是一個異想天開,沒有任何實踐的紙上談兵的書生之見,而且很有可能是諸葛亮後期按照已經發生過的事實補做的一篇文章,目的就是為了拔高自己的形象,把自己打扮成蜀漢政權建國綱領的制定者,即使如此,這篇文章也充滿了異想天開的成分。

一,當時天下的形勢是大家都知道的,並不是諸葛亮有什麼過人的判斷力,早在建安五年,魯肅就向孫權提出了“據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再伺機奪取益州的“榻上策”,魯肅能夠提出這個建議,是基當時天下大亂,諸侯割據的基本形勢,當時曹操已經消滅了張繡,呂布,袁術也已經即將崩潰,在北方只剩下曹操和袁紹爭雄,西北是馬超,韓遂的勢力,益州有劉璋,漢中有張魯,而孫權已經具備了割據稱雄的基本條件,當時的孫權已經擁有江東六郡之地,得到了淮泗士族和江東士族的支持,戶口百萬,帶甲十萬,又有長江之險,是僅次於曹操,袁紹的第三大軍閥集團,早在孫策時期,曹操就對江東勢力發出了“獅兒難與爭鋒”的感慨,所以,他們才有資格做出“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恤”的戰略規劃。而此時劉備有什麼呢?除了一個“疑似皇族”的身份,就只剩下一腔“匡扶漢室”的熱血了,當時的劉備帶著僅有的幾千軍隊客居荊州,充當劉表的僱傭軍為其看守荊州的北大門,劉表沒有給劉備任何地方政府的權力,劉備所部的糧草物資都是靠劉表施捨,可以說根本就不具備與天下爭衡的實力,諸葛亮憑什麼認為劉備能夠在軍閥混戰之中能夠有一席之地進而於曹操爭雄呢?

二,諸葛亮憑什麼認為劉備可以取荊州為基業,當時的荊州,是劉表和荊州幾大士族共同掌握的天下,劉表也是皇族,是朝廷正式任命的荊州牧,又得到了荊州幾大士族的支持,地位可以說是牢不可破,諸葛亮憑哪一點認為劉備就可以取代劉表成為荊州之主呢?

三,劉備如果想取代劉表成為荊州之主,必須要具備幾個條件,首先就是劉表必須死掉,其次,劉表的兒子必須內訌,再次,必須有強大的外部勢力大軍壓境,只有如此,劉表的兒子才可能聯合劉備,即使是如此,劉備也難於獨霸荊州。而現實中,劉表什麼時候死亡是一個未知因素,而且劉表生前已經確立了由荊州士族支持的繼承人,所以,劉表死後的一段時間內,劉備依然是無所作為,直到曹操南征,突然出現在宛城,而劉琮舉州委質,此時才出現了劉備的機會,這幾個因素但凡有一個沒有出現,劉備都不可能有任何機會染指荊州。

四,即使是出現了上述幾個條件,如果沒有孫權的支持,劉備也不可能單獨擊敗曹操成為荊州的新主人,諸葛亮憑什麼認為孫權一定會跟劉備聯盟呢?以當時劉備的實力,孫權有哪一點看的上劉備呢?《三國志》記載,孫權魯肅首先的聯盟目標是劉琮兄弟,魯肅到達荊州後發現劉琮已經委質而降,這才找上了劉備的,可以說,所謂的孫劉聯盟其實是一個很偶然的產物,它是在劉表已經死亡,劉琦兄弟不和,而曹操又大軍壓境,劉琮舉州而降的前提下才產生的,如果曹操的南征僅僅止步於收取荊州,沒有進一步向孫權施壓,而是對孫權施以懷柔政策,那麼孫權還有必要冒著兵敗的風險,頂著張昭等一干門閥士族的反對去聯合劉備去跟曹操死磕嗎?肯定不會的,所以說,孫劉聯盟能夠產生的條件是非常複雜的,根本就不可能像諸葛亮吹噓的那樣,坐在隆中的茅廬中就可以臆想出來的。也不是靠諸葛亮的一張嘴就可以“舌戰群儒”,“智激孫權”,把東吳君臣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如果沒有孫劉聯盟,劉備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得到荊州,至於後面的什麼奪取益州,兩路北伐云云,不過都是痴人說夢而已。

四,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並不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存在很大的偶然性,而劉備在戰後能夠得到荊州四郡,一是孫權的首肯,二是劉備以劉琦的名義招撫四郡,可以說,如果孫權不點頭,劉備即使趁機拿下荊州四郡也守不住,而且,荊州最富庶的江夏,南郡和南陽郡都在孫權和曹操的手中,劉備得到的四郡在人口,經濟各方面比北部三郡差距太大,如果不是魯肅說服孫權,把南郡借給劉備,則劉備連進益州的通道都沒有,那麼諸葛亮所吹噓的“據荊州進圖巴蜀”也還是畫餅充飢,我就不相信諸葛亮在隆中農村種地的時候就知道幾年以後江東會有一個魯肅把江東耗費無數兵馬錢糧,還差一點搭上週瑜性命的南郡借給劉備,因為不僅南郡和江夏郡是孫權的地盤,就是荊州南部四郡的歸屬,雙方在赤壁之戰前也有了約定,都是歸屬孫權的,劉備打著劉琦的招牌據有四郡,也是暫時的,因為劉琦的這些地盤也是孫權花費大量的兵馬錢糧擊退曹操才能夠得到的,如果孫權不出兵,難道你劉琦還有本事從曹操手裡奪回荊州不成?這就是日後孫權不斷的索要荊州的依據,這些都不是那個紙上談兵的《隆中對》所能夠預料到的事情。

六,如果說據荊州而圖巴蜀, 是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建國綱領,那麼諸葛亮是如何預料若干年後漢中的張魯會出兵攻打益州的劉璋,而劉璋又會在法正,張松的慫恿下勾引劉備入川呢?如果不是劉璋主動邀請劉備入川,憑劉備當時的實力要硬打進益州簡直是痴心妄想,難道諸葛亮在幾年前就知道會有法正,張松這樣的奸細勾結劉備?在當時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暢的情況下,諸葛亮又是怎麼知道“劉璋闇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的,


狼的影子716



閒庭信步206252415


隆中對戰略是東漢末年,漢室後裔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給劉備的對天下形勢的一個戰略分析。

根據《隆中對》中的談話,當時諸葛亮給劉備提出建議想要恢復漢室就必須先在荊州落腳起家,之後在先取益州進而蓄勢待發圖取中原這樣的戰略構想。後不少學家對此戰略構想研究發現了該戰略構想並非完美無缺,也並非可以順利圖取中原。

因此,史學家總結了幾點隆中對戰略的弊端:

  • 第一就是當時諸葛亮不瞭解劉備的處境,大大高估了劉備的軍事實力。

  • 第二他沒有想到即使後來劉備成功奪取了荊州,後還是失守了,由於在荊州防禦的問題上出了錯導致隆中對戰略實踐起來非常困難。

  • 第三就是諸葛亮當時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劉備與劉表之間的關係不穩定,當時劉表雖然口頭上與劉備達成一致意見,可是兩人在內心是沒有扭成一股繩的。

隆中對在當時來說確實是沒有什麼太大的缺點,只是諸葛亮忽略了很多細節,導致後來不僅損了幾個大將還導致與東吳之間的盟友關係破裂。

1.隆中對戰略構想

諸葛亮認為當時的天下形勢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一定的優勢,然而與袁紹相比,曹操雖然可以剋制袁紹,但是並非是天時地利人和,而此時曹操擁有百萬雄師,所以不可與曹操正面相爭鬥。諸葛亮認為孫權在江東盤踞已經有三代了,而且江東易守難攻,所以也不可以與其相爭鬥,只可以作為外援,當為盟友,也就是聯東吳孫權抗曹魏。

此外,諸葛亮認為隆中對的戰略重心就是荊州,荊州無論是對於東吳還是對於曹操來說都是軍事要地。

其次在拿下荊州之後,第二個重要的地方就是益州,益州是曾經高祖皇帝成就帝業的起家之地,而且人傑地靈,必定可以尋求一些能人志士來相助劉備,因此諸葛亮認為劉備在奪取了荊州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益州。

而在政治上則與東吳結盟,與西部的戎狄和平相互,與南邊的夷人好好相互,內修政治。在奪取荊州之後選擇得力大將從宛、洛進軍奪取益州。如此以來就可只待興復漢室。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認為曹操不可小覷,曹操能夠在處於弱勢的情況下打敗袁紹說明曹操擁有很多智囊團的,如果先與曹操爭鋒肯定是討不到便宜的,自己就會處於弱勢。諸葛亮認為劉備可以避自己的弱勢,和東吳聯合由弱勢變為有利。

從隆中對整體戰略構想來看諸葛亮給劉備的是長遠目標,而短期的就是蓄勢待發先取荊州,之後讓孫權看到自己的能力,孫權才會有可能與劉備聯手。在隆中對實踐的前期,這個戰略也確實給劉備帶來了很多好處,以至於在後來讓劉備一舉成為與東吳曹魏鼎力的蜀國國君。

只是由於諸葛亮沒有預料到關羽失守荊州以至於整個戰略都發生了變化,蜀國一時之間由三足鼎立中的優勢變為劣勢。如果荊州沒有失守,那麼這個隆中對在那樣的形勢下確實是一個理想的軍事戰略。

綜合分析,隆中對戰略構想有兩個階段:

  • 第一個階段就是奪取荊州進而打通入蜀地的通道;

  • 第二階段就是連吳抗曹,跨有荊州益州。

這個構想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對於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借鑑意義,而且現在很多商業集團公司都有將這個戰略構想用來應對經濟交易中出現的商業問題。

2.諸葛亮的隆重對戰略為何會失敗:失荊州是一個轉折點

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構想實施到了後期,認為“天下有變”是後期戰略實施的重點,而諸葛亮所提到的“天下有變”是指曹操內部出現了矛盾,他認為曹操內部出現了士人反叛,這個是一個打敗曹操的契機。

可是後來這個所謂的天下之變被諸葛亮給否定了。再有就是到了這個構想實施的中後期,諸葛亮並沒有長期在劉備的身邊,劉備當時陷入了荊州和益州不可以都佔據的選擇中,荊州是劉備不願意放棄的,因此才有了後來的夷陵之戰。

而在夷陵之戰中,東吳用了陸遜抵擋了劉備的進攻,孫權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委曲求全向曹操求和,這點是劉備當時所沒有料到的,就這樣夷陵之戰劉備大敗,而蜀國的實力也受到了重創,夷陵之戰是繼關羽失守之後蜀國又一次遭受到的重創。

而東吳能夠佔領荊州,其實當時荊州已經成為了東吳所左右的勢力範圍,荊州失守在所難免,由於荊州失守導致隆中對戰略被打亂。

因此就這點,史學家將隆中對無法實施的原因歸結在劉備的身上,劉備並沒有認真實踐隆中對戰略構想。史學家楊德炳認為隆中對的一大缺點就是沒有考慮到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度多高,雖然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下山,但實際上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並不高,直到後來的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的地位才有微微的提升。

到了北伐前期諸葛亮也才看出東吳其實在早先時候也是中意荊州的,也是在打荊州的注意,這點諸葛亮沒有分析到,東吳對荊州也是有戰略的,導致後面劉備奪取荊州之後對東吳分防備不夠。再者就是劉備並沒有太大的遠見,存在一定的割據心理,而且後面受到了關羽被殺這件事的影響,貿然發動了夷陵之戰。這些都是諸葛亮沒有預料到的人為因素。

最後一點就是諸葛亮將所謂的“天時”寄託在曹操的內部糾紛,可是曹操內部並沒有出現大的叛亂。劉備在奪取荊州的問題上也沒有做過多的考慮:

  • 一是沒有考慮到在赤壁之戰之後,東吳的勢力已經滲透到荊州了,不久之後荊州的軍事支配力量已經被東吳所掌控;

  • 二是劉備沒有注意到隆中對戰略構想中最重要的階段,荊州不可失守,可是劉備當時率主力軍直接進入巴蜀,而留下關羽鎮守,而關羽性情不穩,所以失守荊州是自然的,劉備的主力不在荊州,東吳是有機會奪取荊州的。


諸葛亮在荊州時候劉備病死之後也知道當初的隆中對在當時已經被打破,所以有意打算放棄奪回荊州,和東吳重歸於好,至此,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也發生了轉折。

荊州為何在諸葛亮看來是整個戰略構想的重中之重呢,其原因是劉備當時可謂是一窮二白,光有意志而沒有軍事實力,只是憑著和劉表的那點關係也是無用,劉備當時最需要的就是一塊沃野千里物產豐富的寶地來發展,荊州一失守,劉備以後再想捲土重來也不大可能。

還有讓諸葛亮沒有想到的是,劉備在進入巴蜀之後手下的謀士比如龐統等人建議劉備放棄荊州專心治理巴蜀,而劉備並沒有聽信,堅持遵循隆中對的方針。

就在這時三足鼎立的局勢已經在慢慢發生變化,隆中對當時被諸葛亮提出是根據當時的軍事、經濟、政治等方面綜合考慮而得到的,可是就當時的形勢,明顯是與隆中對所需要的環境相差很多的,可是在劉備看來三顧茅廬時的隆中對戰略構想是不變的,完全沒有必要調整戰略。

和東吳在處理荊州的問題上處理不妥當,導致聯盟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和東吳無法真心聯盟,自然就會危及到隆中對戰略構想的後期實施。這個時候是有必要調整戰略部署的。

可是劉備卻死死抱住初始的隆中對。隆中對還有一個條件,就是不可以缺少諸葛亮的指揮和根據時局來調整戰略,就像修正方向一樣。可是在荊州失守關羽戰死之後,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君臣關係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劉備向東挺進,諸葛亮明知道那個危險的,但是沒有勸阻劉備,因為劉備當時對諸葛亮並不是信任有加。

3.結論

隆中對最大的缺點就是忽視了局勢的變化還有忽視了東吳對荊州的野心。再者就是現實環境和隆中對實施所需要的環境差距很大,劉備的性格和隆中對戰略構想發揮出其作用也是有一定的關聯的,可是劉備比較頑固,沒有因地制宜的調整戰略。


舊時樓臺月


大漢江河日下,能有三分天下,己屬奇蹟,規劃雖然不錯,但難免有點過時。比如中秋時給人送扇子,有用得著的時侯,但也用不長了。


用戶4309590019492


隆中是什麼意思還沒搞明白呢


用戶5080042985915


總的來說是王霸之策而非帝王之策。

可以偏安一隅做個王,可是不能奪取中原做個皇帝。

具體可以分為內外因素,具體可以看我的主頁,有詳細分析的文章。


互聯網偵查班二等兵


沒有建議劉備不要生劉禪那樣的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