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論歷史上漢帝國強盛的根本

在中華悠悠數千年曆史中,盛唐強漢的由來絕非浪得虛名,而是根據繁盛的國力以及強大的軍事力量來稱呼的。

眾所周知,強漢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時代。其恐怖的軍事力量是攘夷拓土,"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根本,而文化制度和文明禮儀的日臻完善也是令漢強盛的基礎,故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

論歷史上漢帝國強盛的根本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一、漢帝國的疆域及人口

當時的漢朝和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而在兩漢極盛時,疆域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戈壁,國土面積約達609萬平方公里。而漢時的人口數量,在西漢時人口約6300萬、東漢約6500萬,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據《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記載:"漢興,以其郡太大,稍復開置,又立諸侯王國。武帝開廣三邊。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極盛矣。"不過古今學者考慮到,當時被豪強地主霸佔或蔭庇的大批徒附、宗族、賓客、部曲、奴僕等人群以及遷居漢地的匈奴、羌族、氐族、百越等大多未納入戶口統計,故認為東漢人口峰值達6500萬。眾所周知古代的人口的多寡,是國力強盛、軍事力量的基礎,而正是因為漢帝國的地大物博和人口資源,使其屹立於世界強國之列。

論歷史上漢帝國強盛的根本

東漢疆域圖

二、科技生產方面

漢帝國的冶金、天文、數學、造紙術等等科技都領先於當時世界。特別是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文化與科技的交流傳播。在西漢早期,冶鐵業分國營(中央朝廷)、官營(地方經營)和民營三種類型。當時著名冶鐵家有卓王孫、南陽孔氏等。漢武大帝於元狩三年收冶鐵為國營,對國家財政較有利,但民間卻鮮有私人冶鐵業了。之後一直沒有改變此政策。到了東漢,冶鐵業由社會自營,加上水排的發明,冶鐵業更加發達。

而發達的冶鐵業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首先是軍備,武器裝備的強悍是其軍事力量的組成部分,而得益於冶鐵技術的先進,漢帝國的武器裝備基本上都已普及了鐵製武器。其次是生產業和生產工具的創新發展。漢朝時期,鐵農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槓。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東漢時期,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

論歷史上漢帝國強盛的根本

漢代鐵戟

西漢成帝時有《氾勝之書》, 此書對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經驗和操作技術進行了總結, 它記載了區田法搜種法、耕田法, 對選擇播種日期、種子處理、操作技術都有全面記載。雖然此書早佚, 但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保存了不少有關史料, 對漢代及後來的農業生產起了積極作用。

三、漢帝國的軍事力量

漢高祖至漢景帝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緩慢上升,成為世界第一大帝國,至漢武帝時期,大漢王朝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漢武帝年間,以衛青、霍去病為首的將領對匈奴進行三次大規模戰爭。漢朝收復河套並佔據河西走廊,切斷了匈奴與西羌的關係,為漢朝與西域之間開闢通道,而匈奴則狼狽北徙漠北,匈奴帝國從此逐漸走向衰亡,匈奴威脅基本解除。霍去病越千里大漠大敗匈奴,封狼居胥而還,最遠達到今天的俄羅斯貝加爾湖附近,匈奴帝國戰敗而向西狼狽逃遁。

論歷史上漢帝國強盛的根本

漢·衛青

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張騫出西域首次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降服中亞大國大宛,西域臣服,開拓了"北絕大漠、西逾蔥嶺、東越朝鮮、南至大海"的廣袤國土,奠定了現今中華的版圖。

漢宣帝時期,鄭吉迫使匈奴逐日王降漢,大破車世國,驅逐匈奴在西域勢力,設置西域都護府,使得西域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南匈奴降漢,北匈奴單于被陳湯斬殺於康居,發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解決了匈奴問題。到了東漢時期,在大將竇憲的打擊下,迫使北匈奴西逃至歐洲。基本徹底解決了困擾漢朝的匈奴邊境問題。之後東漢明帝遣班超出使西域,永元三年(公元91年)漢和帝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 ,永元六年七月,西域都護班超大破焉耆、尉犁徹底收復西域。

絲綢之路是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漢朝遣使者至安息、奄蔡、條支和身毒等國,一年多則十餘批,少則五六批,攜帶金幣帛等物品,需要至少兩三年,甚至八九年才能返回長安。中國運往西方的物產以絲綢、鐵器和漆器為主;而良馬、駱駝、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黃瓜、胡豆和胡桃等也源源不斷進入中國。

論歷史上漢帝國強盛的根本

西漢地域圖

四、漢文化源遠流長

漢時文明文化博大精深,至現如今還有很多學者在深稽博考。而其基礎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的誠信,特別是統治階層和知識分子的恪守誠信。上能取信於民,使整個社會有了不可估量的凝聚力。

據《後漢書·卷三十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記載: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伋辭謝之。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伋謂別駕從事,計日告之。行部既還,先期一日,伋為違信於諸兒,遂止於野亭,須期乃入。

這是"不失信用"的典故,說郭伋在擔任幷州牧時,曾經到下屬處巡視,到達西河郡美稷縣(故城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之北),有數百名兒童,各自騎竹馬,在道旁依次拜迎。郭伋問:"孩兒們為何遠道而來"。兒童們回答說:"聽說使君到來,我們很高興,所以前來歡迎。"郭伋向他們表示感謝。事情辦完後,各兒童又將他送出城,並問:"使君何時回來"。郭伋告訴別駕從事史,算好日子告訴他們。巡視後返回,比預計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不想失信於兒童們,於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約定日期才進城。可以說漢時期,恪守誠信已經到了迂腐的地步,這樣的國家,這樣的人民豈能不強大焉?

論歷史上漢帝國強盛的根本

文聖:孔子

"信"作為道德,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認為,"信"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道德修養,如果人們不具備"信"的品質,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後世儒家把信作為"五常"之一,信成為人們必須遵循的道德。信的內涵一方面是言而有信,有諾必踐,另一方面是誠心待人,實事求是。

我們立身處世,只有真實不欺,才能取信於人。治國理政,只有令行禁止,樹立威信,方能造福於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