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刘备如果不征伐东吴,三国会有怎样的走势?

晓磊爱文史


若刘备忍下愤怒不去义伐东吴,三国结局会不会改变?答案很明显

在三国时期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三兄弟的兄弟义气,当初关云长被孙吴暗算,被斩杀于荆州之地,刘玄德为了给义弟报仇举全国兵力征讨东吴,最开始的时候孙权数次求和但是怒火正旺的刘玄德拒绝了这个提议,结果到战争后期他被东吴新任大都督陆伯言击败,损失了大批良将谋臣自己也郁郁而终。很多人回想如果没有这场战争,那么三国的结局会不会和现在的历史不同,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暗按照当初诸葛亮隆中对所图谋的天下大势,荆州应该被刘玄德牢牢的掌握在手里,当时当时的孙吴为了夺取荆州三郡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东吴和曹魏联系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刘玄德对东吴的威胁太大。于是孙权为了遏制当时刘玄德势力不断壮大的势力发展趋势,才派吕蒙去讨伐关云长,所以当时的孙刘联盟已经变得不再像赤壁之战的时候那样可靠已经无法对曹魏形成以前那样大的威胁。

刘玄德在与东吴作战的时候虽然大败而归,但是当时蜀汉的名将,像五虎上将中在世的诸位猛将的去世,大都不是死在了与东吴作战的时候。而是因为年龄大了而去世,哪怕是不与东吴打这一场仗刘玄德的蜀汉。还是没办法弥补后期没有独当一面大将的尴尬局面。而兵力上一个蜀汉能养活的军队就那么多,虽然在与东吴的这场战争中蜀军死伤众多,可是等到五年过后诸葛亮领军开始北伐的时候蜀汉的军力也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可诸葛亮北伐却没有成功,自己也死在了北伐的途中。

所以说若当时“刘备忍下愤怒不去义伐东吴,三国结局会不会改变?”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很明显,三国最终的结局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对此你觉得呢?


古行生


刘备不伐吴,三国还是三国,总体大势不会变的。

刘备伐吴,惨败与夷陵,彻底奠定三国形势,这只是让三国的趋势明朗化,或者说让三国分立的形势提前到来了。

为何这么说呢?除去伐吴,刘备集团在此之前的两个行为其实已经埋下了三国分立的基础。

一、关羽失荆州,刘备失去了最重要的基地

且不说荆州的战略地位,刘备能够夺取益州,也是以荆州为支撑的。

可以说荆州是刘备的大本营,丢了荆州,使得他麾下的很多人马成为“游子”,使得荆州系官员人心大动,刘备的统治基础濒临坍塌。

所以刘备必须要夺回荆州,这也是绝大多数官员支持他伐吴的原因。

失去了荆州,刘备图谋天下的大业基本落空,魏、吴堵在狭隘的四川盆地,割据有余,争天下不足。

二、称帝过早,使得匡扶汉室成为虚伪口号

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期,是刘备集团最巅峰的时刻,也是刘备威望最空前的时刻。

这时候,那些心念汉室的人,真把刘备视为最后的希望。

但是刘备在曹丕称帝不久,也就称帝自立,操之过急。

刘备最佳的选择是等待时机,利用汉中王的身份来招揽各方心念汉室的人士。

虽然他是以汉献帝遭到杀害为借口,称帝,但是在北方知道内情的人看来,刘备暴露的他称帝的丑陋一面,所谓的匡扶汉室只是他虚伪的口号。

古代十分讲究谱系,刘备所谓的中山靖王后裔的身份,根本也不住人,北方的很多世族大家也都看不起这样的身份。

别说他可能不是,就是也早家道中落,世族大家瞧不起十分正常。

而刘备称帝,那些忠心汉室的人并不一定认同刘备的汉政权。

这一点孙权就灵活多了,先称王,最后称帝,期间因为刘备伐吴立刻向曹魏靠拢。

虽然刘备可能因为年纪大了,急着称帝,但是他其实可以学习曹操的,让儿子去这么干。

所以刘备不伐吴,也改变不了三国趋势。

不过蜀汉集团内的人才可能不至于最差,毕竟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了大量种子人才。


微史春秋


也不会怎么样,结局是一样的

蜀国国势转弱的地方,不在于刘备伐吴,而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个环节

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于综合国力,因为打仗是需要损耗粮食、兵器和人员伤亡。当时秦为何能统一,就是有着大片的土地,人口、粮食供应能力。当然,还有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制度。

在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期,蜀一直处于最弱的一方。即使占了荆州五郡时候。他的实力依然不是最强的,只因为关羽的战斗力被过于神话,看起来好像很牛逼哄哄。最后被吕蒙从打败,虽然,有内部出了叛徒的原因,但多数时候还是关羽自己处理不当造成的。

01

当失去了荆州以后,我们看一下三国国力的排名。

最强大的是魏,其次是吴,最弱小的是蜀。如果拿领土来比较的话,

魏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洛阳一带)、雍州(关中和陇右)、凉州以上十个州; 吴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和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和荆州与魏分割所有);

蜀的领土只有益州这一个州。 拿人口来比较的话,蜀当时的人口有28万户、94万人(《蜀书·后主传》裴注引王隐《蜀记》);

吴当时的人口有52.3万户、230万人(《吴书·三嗣主传》裴注引《晋阳秋》); 与蜀吴相比,魏的人口有66万户、443万人(此数字是从《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记》中记载的魏灭蜀时的总人口中减去前述蜀的人口得来的)。吴的人口是魏的一半,蜀更少,只有吴的一半。


02

刘备称帝已经失去人心

刘备称帝,内部很多人是反对的,有黄权等一些过去曾极力反对迎备入蜀的刘璋旧部,他们支持刘备即位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费诗更是公然表示反对,认为即位时期尚早。

虽说刘备是汉室后裔,但刘备的家系是在系谱上都找不到的旁系的旁系,刘备急于称帝实际上暴露了他嘴上高喊要复兴汉室,内心却只想当皇帝的本来面目。刘备的即位使魏国那些对汉朝仍然追慕不忘的人也大失所望,刘备因此也失去了不少人心。

本来刘备靠着人心起家,现在失去人心后,本身的优势顿时减掉一半。

03

刘备伐吴只是像穷人赌钱那样,输了最后的赌注

刘备为什么一意孤行不顾周围反对坚持要东征伐吴,一般人都认为是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而且在将要出征之前,三弟张飞又被暗杀,而且暗杀张飞的人,又投奔了孙权,这就更增加了刘备对孙权的仇恨。

不过很难想象,仅这两条理由,就能让刘备变得那么固执,似乎不太符合逻辑。应该这么理解,对于刘备而言,荆州可以说是他起这的地方,他的很多老部下也都是在荆州时就跟随他的,所以刘备很有可能是陷入了一种强迫症之中,那就是无论如何要夺回荆州。

但是,刘备伐吴,被陆逊一把火烧了连营,兵力损失过关。

如同一个学习成绩本来就差的同学,再把脑子摔外了,无论后期诸葛亮如何发展、保养,与其他两国的差距是越来越大了。

所以,即使刘备如果不征伐东吴,也无法改变现状,除非 是魏、吴两国内部发生动乱,或出现昏君、庸君。最多是多撑几年了不起了。


国内ERP专题


如果刘备不征伐东吴,他还有两种选择,静观其变和北伐曹魏,不过这两种选择都更加不符合他的利益。我仔细考虑后,觉得刘备不可能不征伐东吴。

一、静观其变

也就是说刘备在孙权杀死关羽,抢去了荆州之后,装没事人,装鸵鸟。这个是不可能的。

荆州是刘备的战略根据地,是重要的粮仓、兵源来源地和北伐的两大支撑点之一。荆州到了孙权手里,孙权力量一下子壮大了好多,刘备的力量一下子削弱了很多,此消彼长,刘备不可能坐视不管。



二、北伐曹丕

孙权夺取荆州,杀死关羽,孙刘联盟已经破裂,就算刘备装大度,说没事,咱还是大舅哥和妹夫的关系,还是好朋友,那么孙权会这样想吗?

所以,就算刘备自己去北伐,孙权绝对不会同时攻打曹魏,他最大的可能性是坐山观虎斗,看着刘备和曹丕拼命,谁快输了,孙权就会趁虚而入,去攻打快输的一方,去夺地盘;或者联合快输的一方,重新形成三国鼎立的模式。不管怎么样,在刘备北伐中原的初期,孙权绝对不会支持刘备的。他会开心的跳起来。

刘备在孙权刚刚杀死关羽、夺取荆州的时候,就放下孙权不打,去打曹丕,两面作战,那简直是疯了,傻了。

所以,刘备不会放着孙权不打,去单独攻打曹魏。

三、攻打东吴是刘备最好的选择,虽然打输了,但是如果打赢了呢?

刘备攻打东吴,道义上为了义气,利益上是抢回荆州,甚至吞并东吴。

因为刘备输了,所以千百年来,大家都说刘备不应该打东吴,但是如果刘备重新夺回了荆州呢?如果刘备灭了东吴呢?大家还会说刘备错了吗?

再说,孙刘联盟破裂在先,孙权杀关羽夺荆州在先,让刘备当鸵鸟,那么刘备和五虎将都一天天的在衰老,如果全都死了,蜀国的灭亡是必然的。

刘备肯定是思前想后,考虑再三,只有打东吴最符合他的利益。

三国里面,最不能等的就是蜀国,曹魏和孙吴都可以据险而守,都可以静观其变,只有西蜀等不起。刘备活着的时候,一定要去争夺天下,诸葛亮活着,一定要去北伐,这是西蜀的宿命。


陈健4396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另外两个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也是蜀汉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此前分别是关羽死,荆州丢,上庸三郡亡),直接影响了诸葛亮的北伐。

伐吴之前,诸葛亮的哥哥,吴国南郡太守诸葛瑾曾经给刘备来信: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可是刘备深恨东吴杀关羽,夺荆州,愤而不许,一意伐吴。

这场战争给蜀汉造成了近乎致命的打击,仅仅表面上的损失有:数万百战精锐(有说五万,有说八万);包括张飞,黄忠,吴班,冯习,黄权,傅彤在内的多名高级将领的损失;马良战死,本来这该是诸葛亮最好的接班人的!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深层次的影响,则表现在诸葛亮执掌大权后,要花费五年的时间去平定叛乱,训练士卒,而且还面临着北伐缺兵少将的不利局面,此后蜀汉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对外战争能占据主动,真是多亏了葛公千年一遇的大才!


知道了刘备伐吴的不利影响,那我们就可以反推一下,假如刘备不伐吴的话,三国的走势会怎样。

孟达,叛蜀归魏,后又叛魏归蜀

既然不打,必须要和吴国交好,哑巴亏只能先认了。而且先前孙权向刘备求和,可以趁此向吴国要求一些利益。

给孟达修书一封,劝降三郡。让同为东州人,和孟达关系亲密的李严共同守三郡,费祎出使吴国,约定共同取襄阳,牵制宛城魏军。东吴为主,李严孟达为辅。

此时曹魏持节都督关中的是夏侯惇之子,著名的“主婿”夏侯楙,“楙性无武略,怯而无谋,而好治生”,对蜀汉来说,这是一个最理想的对手。

夏侯楙,酒囊饭袋

刘备以马良为军师,带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大将出秦川北伐,魏延带一支精锐走子午谷。

狠狠地打一仗吧,打赢了关中,雍凉,战马,骑兵都有。就能稳下来不急不躁的和魏国打持久战了。打输了退回汉中,休养生息。重回诸葛亮的北伐老路,不过有刘备在,大概率不会有马谡的失街亭了,街亭不失的话,一伐还是大有可为的。


煮酒放歌


三国时期,演绎了一出又一出英雄的故事,其中刘备的故事是及其励志的,本是城头织草鞋的无名小辈,却抓住了乱世的机遇,起兵一路拼搏,屡败屡战,最终身边集结了一批能人猛士,倾力辅佐,最终能够三分天下有其一。

然而关羽败走麦城,刘备起兵东吴,为关羽报仇,却在夷陵之战大败,蜀汉也就此由盛转衰,这不得不说是刘备人生的一大败笔。

在出征东吴前夕,蜀汉有一员猛将,因醉酒痛打兵士,被手下人报复,割去头颅,投奔了东吴,这位被杀的猛将就是张飞。

试想张飞若不死,刘备征讨东吴的过程是否会顺利一些呢?张飞若真能不死,刘备征讨东吴有以下三种可能:

东吴被击败,刘备成功复仇

这是一种最小的可能性,但不是没有,因为蜀汉无论在那个时期,都位于三国中力量最弱的一环,征讨东吴有无张飞参加都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是不能否认张飞在战场上,算是不确定的“X”因素,之前数次施以巧计破地方大将,说明张飞还是有些智谋的。

蜀汉依旧惨败,刘备复仇失败

这种可能性是最大的,蜀汉在此之前,长期霸占着荆州不归还东吴,东吴能够忍耐蜀汉这么久,算是仁至义尽了,偷袭荆州得手后,杀了关羽,算是一种表态,蜀汉的综合实力本就不敌东吴,加上一个张飞,战局不会有太大变化,最多是刘备败的体面一点。





趣味新历史


关羽被杀之后,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东征,想要夺回荆州,最终却失败了,间接的搭上了自己和张飞的性命。如果刘备没有讨伐孙权,结局会是如何呢?

首先刘备打孙权并不一定是因为关羽被杀,毕竟刘备东征距离关羽被杀已经快两年了,而诸葛亮阻止刘备东征也很可能是演义中杜撰的。

当时蜀汉的情况是这样的,经过数年的经营,刘备认为自己可以有和孙权一战的实力了,打算夺回荆州,因此才出兵东征。毕竟在军阀混战的时候,弱肉强食,有实力了就要去攻打别人,才能夺取更多的资源。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回到题目中的假设,如果刘备没有讨伐东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刘备和张飞不用死这么早,刘备在西蜀积攒的部队也不会什么有损失。

那么刘备就只剩下北伐或者继续卧薪尝胆这两条路了。这里有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刘备不讨伐东吴,孙权会不会归还荆州?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是很大的,有了荆州,刘备就可以两路大军北伐。

当时曹操已经死了,如果孙刘两家可以像之前一样共同讨伐曹丕,完全有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再赶上司马懿被曹魏的内部打压,曹丕手下拿不出什么领兵的将军,而刘备这边还有张飞、黄忠、赵云,再加上诸葛亮,基本上还是刘备巅峰时期的阵容。

再看孙权。当时孙权手下和曹丕一样,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将,黄盖、程普、甘宁、凌统都先后病死。打下荆州的吕蒙也英年早逝,周瑜,鲁肃等人也不在了,唯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陆逊还是孙权和吕蒙在打荆州之前发掘出来的。

所以说,当时的刘备看见这种局面有点膨胀也是正常的。不过当时的吴蜀联盟已经破裂,不可能再次合作。事实上当时的刘备似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再不打等过两年赵云、黄忠老了,蜀汉的战斗力就会直线下降。所以如果不打孙权,那么一定会打曹丕,而且还是刘备独自对抗曹丕。

结果显而易见,就算前期有优势,北方兵多地广,完全能耗死刘备,刘备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持重兵一口吞下荆州)。而且就算之前打下来的地盘,刘备也守不住,最后只能退回汉中。





史大大历史课


如果刘备不征伐东吴,那么刘备对关羽、张飞的家人都不好交代。当年*桃园三结义*是发了毒誓的:*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两个为你卖命的兄弟都被人杀死了,你当哥哥的一天吃香的喝辣的,在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后宫里,啥事也没有,还享受呢?不但面子上说不过去,也会让部下的将士们*寒心*!当年曹操用高官厚禄,金钱美女收买关羽,他都没有动心,后来关羽知道大哥刘备的下落,带着十来个士兵保护两位皇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去寻找大哥刘备;想当年刘备被曹操几十万大军追杀,是没有立足之地,在当阳桥长板坡,张飞横枪立马,大喝三声,吓死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杰,喝退曹操几十万大军,你刘备才转危为安。

现在刘备的左膀右臂都被敌人杀了,此仇不能不报。可是你刘备现在是皇帝,应该从大局全盘考虑,不能*感情用事*?做大事应该考虑一个*度*,那么这个*度*怎么才能掌握好呢?

当时,刘备率领十万大军(小说里是75万),讨伐东吴。已经攻下巫县,秭归县,占领了东吴的大片领土。孙权派使者来议和,还对以前的做法表示后悔,答应把荆州退还给刘备。如果刘备理智,应该见好就收,现在仇也报了,面子也找回来了,失去的荆州也回来了!东吴也害怕了,这多好!可是刘备这时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竟然没有同意,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最后是被东吴的大都督陆逊的一把大火,烧的刘备的十万主力大军几乎全军覆灭。蜀国的国力从此是日渐衰退,刘备真是好糊涂啊,一世英名毁于一念之间。

如果刘备当年听从赵云和诸葛亮的苦谏,不讨伐东吴的话。东吴和蜀国联合有可能消灭魏国,然后再把东吴消灭了,蜀国有可能统一三国?最坏的结果蜀国还能多生存三十年,可是历史没有假设。


隐者康司马


在三国中,蜀国的家底是最薄的。曹操占据长江以北已经是称霸,孙权在江东地带也已经扎下了根基。但是关羽死后,刘备做了一件差点亡国的事,之后蜀国的国力是直线下降,蜀国的家底已经被刘备败光了。

刘备创业前期还是比较惨的,他没有任何资本,认识了张飞、关羽之后,张飞卖了所有的家产和田地,帮助刘备招募部队,刘备才有了一点闯荡天下的资本。

但是刘备的崛起,依然是十分的坎坷。当时陶谦请刘备驻守徐州,防止北方的曹操来袭。陶谦死后,徐州虽然落到了刘备的手上,但是刘备没有能力守住徐州,反而让吕布夺去了。

后来,刘备被曹操逼得五路可走,不得已去了荆州,于是他从此才开始争霸天下。当时的刘备不仅有了五虎上将,还有孔明和庞统,可谓是春风得意,但是庞统在落凤坡被杀死,而刘备当时也有了称帝的打算。

公元215年,孙权趁关羽攻击曹操樊城的时候,派军偷袭了关羽,糜芳等人也叛变,关羽兵败走麦城,最后被捕杀害。公元221年,刘备称帝,随后发布了天子第一诏,兴兵伐吴,要为兄弟关羽报仇。但是没想到,张飞被部下斩杀,背叛的部下也逃往了东吴,当时的刘备非常的愤怒。转眼之间刘备的两兄弟都死了,而且都是东吴杀害的。刘备对东吴的仇恨更深了,刘备发誓“孤要倾全国之兵,誓灭东吴”。

赵云听后,安慰刘备。赵云和诸葛亮都认为:当前的最大敌人是曹操,刘备这样因私废公肯定是不理智的。而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说了只能连吴抗曹,才有可能消灭曹操。但是刘备已经被冲昏了头脑,不听劝告,执意要攻打东吴,结果蜀国数十万精锐全部耗光,蜀国差一点亡国。诸葛亮看到了:自己努力做了这么多年在制造的三国平衡局面也被打破了,诸葛亮知道蜀国没有希望了,当时他心灰意冷想要回卧龙岗。但是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以后,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诸葛亮仍然继续辅佐后主刘禅,征讨魏国。


公元前


我是逍遥,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如果刘备不伐吴,局面会是怎样的?

我认为就算刘备不伐吴 也不会统一天下。其实刘备伐吴选择的时机是很正确的,有战略眼光。其实,伐吴的根本原因不是关羽之死。刘备出兵之时,关羽死了有一年多了,而是因为曹操之死,曹操死魏国不能理顺上下,更无暇参与蜀国的争端。如果当时蜀国战胜,蜀国将一统天下。

如果刘备选择固守,那也没有希望。蜀汉之地虽然富饶,但是民生教化相比中原地区要落后的多。教育乃国家之本,百年大计。看蜀汉后期就知道,跟随刘备的老臣相继去世之后,蜀国的人才实在是寥寥无几,而魏国的新生代才俊确实层出不穷。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果不言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