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聽思聰」要聽到弦外之意

恭摘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聽思聰」要聽到弦外之意

蔡禮旭為馬來西亞校長職工會這五年,從零七年開始,培訓弟子規師資,今年第五年了。九百八十四所華小,西馬,後來東馬很多學校都響應了,超過一千多所小學都有在推展《弟子規》,我們聽了很欣慰。這些孩子在小學都有熏習這一些教誨,他的人生就有這些正確的思想判斷、價值取向;而且是整代的,就是這一代所有的孩子統統都學過,他們以後彼此都有共同的語言跟價值判斷,這個事情做得是太有意義了、太偉大了。當然,這背後也不乏諸位學長極力的支持,都在大家的因緣當中,盡心盡力在教孩子學習。

熏習這些經典,有正確的思想,他的人生才能走好。同樣的,為什麼會有貞觀之治?決定離不開這一套《群書治要》。唐太宗皇帝都看過這些教誨,落了印象,臣子一講的跟這些相應,他馬上「對,大禹講過」。我們看「外作禽荒」,出去打獵樂不思蜀,不想回來,一年打太多次了,不理朝政,這樣的情況很多。唐太宗先生他是武將,十幾歲就帶兵打仗了,你叫他不打獵,我看可能手會癢,這是他的拿手本事。所以魏徵先生勸他,「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而且只要出現出去打獵太多次了,他的臣子會勸他。

有一次又出去打獵了,有一個臣子叫谷那律,他那時候的身分是諫議大夫,也是給皇帝提意見的。剛好在途中遇到下雨,雨下得很大,結果在那裡避雨,因為他們穿著雨衣,那個時候的雨衣是絹布塗上漆,可以防水。唐太宗就剛好問這個大臣,這個油衣、雨衣要怎麼做才能做到完全不漏。剛好在那裡等雨,談到這一個話題,結果這個谷那律就說,皇帝,用瓦片做就不會漏了。

諸位學長,「聽思聰」。這個皇帝一聽,會不會「好,來人啊,用瓦片做雨衣」,會不會這麼做?不會。那雨衣不就重死人了,路還能走?所以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聽思聰」不是他講的每一個字你都聽清楚了叫「聽思聰」而已,還要聽懂什麼?弦外之意。為什麼?我們年紀不小了,年紀大了,人家直接勸我們,我們會惱羞成怒,所以人家只好暗喻,旁敲側擊,看我們能不能聽懂。

我記得師長有一次說,二十歲以前可以勸,二十歲到四十歲不能直接勸,要用暗示的,四十歲以上可能就勸不了了。大家聽這些教誨要會聽,不要聽死了。下一次人家說,「我最近跟你這樣相處,你覺得我有哪一些地方不足的,你幫我提一下意見」,你可不能跟他說:「你今年幾歲?」他說「四十二歲」,「哎呀,不行,你已經超過四十歲了」。所以聽經要會聽,要依義,依那個義理,不依語,不是依表面的文字相。

......

這一個大臣很有勸諫的智慧,他給太宗回答,「你用瓦片做,水就不會漏。」太宗是聰明人,一聽到講這句話,提醒他什麼?你就不要出來,不就不會淋雨了嘛。意思就是說你出來太多了。「聽思聰」,聽到弦外之意。

真的我們成年以後,人家有時候真的抓不準我們會不會惱羞成怒,有些話都點到為止,人要會聽。甚至於看經典,都能懂得這是在講我,我怎麼反思,句句都從心性當中反思自己做到沒有。「父母呼,應勿緩」,這個對父母的恭敬心做到沒有?不是隻有做表面幾天、幾個動作。「冬則溫,夏則凊」,這顆能時時體恤父母的心做到沒有?能體恤他人的心提起來沒有?句句要在心地當中下功夫。

太宗皇帝一聽,聽懂了,不簡單。歡喜接受,還給他五十段布,然後還送給他一條金帶。這個賞,做什麼?鼓勵所有的臣子勸諫,這個賞的真正意義在帶動風氣。太宗這一些動作,都是有治國的德行,還有他的智慧,用這樣來帶動群臣,沒有顧忌的來勸諫他的過失。


普及傳統文化,弘揚優秀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