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道德经》:圣人为腹不为目,何意?

“圣人为腹不为目”出自《道德经》第十二章。


《道德经》:圣人为腹不为目,何意?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我们来看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五色是指黑、白、青、赤及黄这五种颜色。这五种颜色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

五音是指宫、商、角、徴及羽这五种声音。这五种声音余音绕梁使耳朵沉溺于此。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及咸这五种口味。用这五种口味做成的美味佳肴使人舌不变味。

驰骋在田野间纵情打猎使人心发狂,稀有的奇珍异宝使人的行为离开正轨。

老子从五色、五音、五味、狩猎及珍宝等这些外在的诱惑告诉我们不要沉溺于此,过度追求这些外在的东西不仅毫无意义,还会伤害身心,甚至有可能会做出偏离正轨的不当行为。


《道德经》:圣人为腹不为目,何意?

那么,我们就一点都不能碰这些东西吗?答案肯定不是。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保持在合适合度的范围内。

过分追求欣赏五彩华丽的东西,内心得不到平静,到后来眼睛都不愿意看平常事物了,正常的生活怎么办?过分追求享受音乐的世界,沉溺于此,那么要面对外界的事物怎么办?过分追求山珍海味的食物,时间久了,回到正常的家常便饭还能吃得下吗?


《道德经》:圣人为腹不为目,何意?

生于世界,这些事物都是要去面对的。我们面对这些事物先要分清好坏利弊,再要做到适可而止,保持在合度的范围之内,这样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如果做不到分清利弊和适可而止,就会有祸患。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商纣王整日沉溺于酒色佳肴和靡靡之音中,最终国破人亡。周幽王过度宠爱褒姒,为了讨好爱妃而烽火戏诸侯,最终也是国破人亡。像这样例子不胜枚举,如今的我们更要引以为戒。

分析了前面的内容,我们得到了一个做事要适可而止的道理。那么老子还有没有更深刻的道理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原文最后一句话: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按照正常的理解就是圣人只要满足正常的三餐温饱即可,不追逐声音之娱,取朴素弃奢华。


《道德经》:圣人为腹不为目,何意?

这是最表面上的理解,其实老子还有更深刻的意思。这里的腹可以理解为内在的东西,指遵循大道思想。目可以理解为外在的事物。这样我们再来看这句话的意思:圣人要做的是遵循大道,而不是关注外表的一些事物。


《道德经》:圣人为腹不为目,何意?

很多人都很享受外在的事物,他们沉溺于此,乐此不疲。老子看在眼里,并将其写下来,用于警示,可见其良苦用心。在最后既是阐述自己的大道思想,又期望后人能把握好外在事物,重视大道思想。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应该对《道德经》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吧!老子的毕生心血在里面,希望我们能好好阅读并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

举报/反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