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三四十年代以前的婦女大多都會紡線織布裁剪衣服。如今還多嗎?

手機用戶50833040308


已經非常不多了。確實還存在一些,首先這個需要一定條件,紡線織布用的木工具,我們農村留下的紡線車、腳踏織布車已經基本看不到了,另外需要有人還會這門技術,還得有鄉村裁縫…

前幾年隔壁村的一群婦人組織著紡線織布,好不熱鬧,每一道工序都很麻煩,聽說前後一兩個月才把布織完,主要用於做床單,如果村裡有裁縫,會裁剪一兩件衣服。

手工紡線織布退出時代的舞臺,也是歷史的必然,現在大多用品都是依靠機器製造,新一代農村人大多都選擇了外出務工,老一輩的生活工具、技術青黃不接甚至失傳。


一坨銀子


衣食住行,這是人的基本需求。衣排在第一位,足見其重要性。新年有一件新衣服,那是人們夢寐以求的事情,也是衡量一個家庭生活水平的標準,是衡量一位母親勤勞賢惠的標準。

確切地說,在解放前,中國的農村大部分人家都要紡線織布,然後自給自足做衣服,但也不是所有的人家都這樣。因為那時也已經有了“洋布”,也有了裁縫店。解放後,我國逐漸有了自己的紡織工業,但物資依然不豐富,人們生活水平低下,自己紡線織布的現象任然還有。

現在的女人自己紡線織布可以說鳳毛麟角了,有那只是為了享受生活,體驗人生滋味。也有可能就是以紡線織布、出售為生。原因: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輕工業突飛猛進,紡織工業已經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服裝鞋帽供大於求,商品琳琅滿目。

2、現代婦女已經完全解放了出來,她們願意用更多的時間去工作,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3、成品的衣服價格低廉,相比較人工成本卻高出許多,所有人們更選擇購買成品衣服。

4、自己製作的布料、衣服顏色單一、花色單一,而且不結實,所以人們更願意買成品。

家庭裡紡線織布已經成為了歷史,成為了記憶。


陽高快樂


上世紀60年代國家每年每人發2.5尺布票時,土紡土織土裁縫還是熱門行業。到八十年代未期國家每年每人發14.5尺布票的時候,土紡土織基本沒有了,但家庭縫紐店乃盛流行,女子學徒多,上海牌縫紐機十分緊俏。改革開放後家庭縫紐店逐漸消夫,如今我處很少見到。謝謝


一方彰文


紡線織布的幾乎沒有了,裁剪衣服的也不多了。隨著社會的進步,工業化生產。人們的欣賞水平不斷提高。現在人們都是買衣服的多了,製衣廠做的衣服在面料、款式上都有更多的選擇。買賣的人少了也就沒有市場了。但會裁剪會做衣服的也都在製衣廠從事工作。


梅姐的退休生活


五零後之前的農村婦女大多數都會紡線織布,如不會織布紡線家裡大人孩子穿什麼?極少不會的,被人們叫做"笨老婆"或“傻老婆"。那時候一個姑娘如果不會紡線織布說婆家都是個褒貶。

從紡線到織布當中還有好幾道工序呢,要先把紡好的線拐成一把一把的,再把線用白麵湯漿了,再上落子,然後纖機,再下來就是織了。

一丈二尺布叫一限子,三限子叫一個布。一般的人一天能織一限子布,能織兩限子布的就是好手了,真有一天能織一個布的快手,十里八里的少有。這樣的姑娘走到街上頭永遠是高傲地揚著的,即使模樣長的不是多麼漂亮,也能嫁個好男人。

現在的女人不織不紡,不推磨軋碾子,不納鞋底兒補襪子,太美了!要感恩咱們的好社會,莫忘中華民族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


手機用戶6614498158一


少數人集中在一起成為紡織廠、服裝廠裡的女工


龍嘯天鑑藏


不多了,有,我認識的一位阿姨就時常裁剪衣服。但紡線織布不可能了,因為農村那些紡線織布應該都沒有了吧!時代在前進,過去的終將淘汰。最後終將消失,成為民族文化遺產吧!


4101216美好人生


會紡線織布的挺少的了,現在大多都是機械作業了,織布機跟防線機都進博物館了,很少能看見了;會裁剪衣服的應該還多一些,現在也有從事這些工作的。


偷得浮生半時閒


不多了,越來越少了,社會文明的進步,工業發達。全都是機器了,以前婦女要是不會紡紗織布,裁剪衣服,家人就沒穿的了。現在的婦女都拿起手機來打發時間了。


王姐生活


這樣的女性越來越少了,因為要去上班,沒時間去幹這活。再著就是工廠化生產,不再需要像過去那樣去自己動手了,現在這樣的服裝學校也很少見了,裁縫也快要餓死了。人工智能化大發展,機器也在做衣方面取代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