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孩子憤怒時,出現打罵媽媽的現象,媽媽應該怎樣做表示界限感?

擁抱陽光accept


您好,我是【Daisy2019小燕】,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孩子憤怒時,出現打罵媽媽的現象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們的理智腦還沒發育完全。但是我們要第一時間制止孩子的打罵行為,而且態度要堅定,握住孩子的手,告訴孩子他把媽媽打疼了,幫助孩子的情緒降溫。

界限是尊重彼此,而孩子打罵媽媽明顯已經超過了界限,這是不允許的。我們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但不是讓孩子隨心所欲地表達,而是讓孩子在尊重別人的基礎上來正確地表達。我們要告訴孩子清晰的規則界定,而不能簡單地制止孩子行為。因為如果我們不告訴孩子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孩子就會不知道打人是不對的。

一、孩子發脾氣打罵媽媽,並不是孩子不懂事


孩子發脾氣、打人可謂是家常便飯,是很多人頭疼的事,但是如果我們懂孩子,就會知道孩子發脾氣不是不懂事,而是理智腦還沒發育完全。


1、孩子的情緒腦發育完全,但是理智腦還沒發育完善

1991年,美國國家衛生院季德在長期追蹤掃描了1800名孩子的大腦,尤其是同卵雙胞胎,因為他們的基因相同。研究發現:10個月大的嬰兒大腦活化已經達到成人的程度,尤其是掌管情緒的杏仁核,在孩子兩個月大就開始工作了。大腦的活化程度在5歲達到頂點逐漸下降,但是在11-12歲又往上爬,過了青春期才真正停留在成人階段。其中女孩在11歲左右神經連接密度達到頂峰,男孩要到12歲半。

這也是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易出現叛逆,就是因為他們青春期荷爾蒙大量湧出,掌管情緒的地方異常活躍,而掌管理智的前腦尚未發育成熟,所以青少年容易衝動,做出沒有理性的事。

而大腦最晚成熟的是額葉,要到20歲左右,而額葉是掌管理智和決策的地方,尤其是可以抑制自己不要做不對的事情。

所以孩子們容易發脾氣,而且在暴怒時還會打罵媽媽。

2、冰山理論:發脾氣只是冰山的一角,冰山下的才是根源


薩提亞提出的冰山理論指出: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隱藏在更深的下面,不為我們所見,恰如冰山。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

我們看到孩子對我們打罵反抗,但這只是冰山之上的,是表面的現象。冰山之下的冰山之下的感受、渴望、期待和自我才是問題的根源。如果我們不懂孩子的情緒表達,把孩子打罵媽媽當做大逆不道的壞行為呵斥糾正,卻沒有去走進孩子的內心,瞭解孩子發脾氣冰山之下的期待和感受,那麼就會把孩子變成“熊孩子”。

孩子的理智腦還沒發育完全,所以容易發脾氣。但是我們父母可以做孩子的前額葉,給孩子打好預防針,幫助孩子管理自己情緒,也是培養孩子的情商。


二、三步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那麼,在孩子發脾氣,打罵媽媽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制止孩子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們理解孩子發脾氣是因為理智腦還沒發育完全,但是對於孩子的失控行為,我們要第一時間制止。因為如果我們不告訴孩子打媽媽的行為是不對的,孩子就會把打人當做發洩情緒的手段。

我們在制止孩子的失控行為時,要態度堅定,並且告訴孩子:你剛才打媽媽很疼,我很不舒服。

即使孩子仍然制止不住地繼續發洩情緒,但是我們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是在向孩子傳達同理心,讓孩子來理解別人的感受。

在《媽媽是超人》中,由於胡可要帶小魚兒體檢,從而導致接送大兒子遲到,她及時向孩子道歉:“對不起,寶貝,媽媽不是故意的。媽媽盡力了,媽媽也不想讓你等這麼久,但因為弟弟那邊有些項目沒有檢查完,所以讓你久等了,對不起。”

在真誠的道歉中,胡可即照顧了孩子的感受,也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理解別人的感受也是情商的維度之一,孩子會在我們不斷向孩子表達感受時去學會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的感受。


2、看見孩子的情緒,描述孩子的情緒


等我們和孩子都平靜下來,我們可以和孩子交談孩子剛才的行為。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剛才的行為就是生氣,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只有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緒,如果是低齡孩子,可以替孩子描述他們的情緒。讓孩子去描述情緒很不容易,我們可以嘗試下面的這些方式來引導。

(1)和孩子一起玩情緒卡片,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我是之前學譚露老師的情緒課,買了一套情緒卡片,然後和孩子一起玩情緒卡片。我會告訴她生氣的情緒是什麼樣的?開心的情緒是什麼樣的?失落時候的情緒是什麼樣的?

而且在玩情緒卡片時候,不僅僅認識情緒,還可以當做識字卡。

(2)和孩子閱讀情緒繪本

現在市面上的情緒繪本很多,我僅列出我家有的情緒繪本作為參考,《我的情緒小怪獸》,《菲菲生氣了》。

《我的情緒小怪獸》中黃色是快樂,藍色是憂傷,紅色是生氣,還有推拉和情緒歸類,是一本很好的繪本。而且在我們和孩子閱讀繪本時,也可以藉助繪本玩情緒的拓展遊戲,假裝生氣、開心,讓孩子來說出對應的顏色,從而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除了情緒卡片,情緒繪本,和孩子玩情緒遊戲,我們也可以在陪孩子看動畫片或者電影時和孩子討論電影中主人公的情緒。尤其是孩子喜歡的動畫片中的人物和場景,在孩子發脾氣時,我們可以藉助動畫片中的人物來幫助孩子控制情緒。

比如《頭腦特工隊》中的五個情緒小人,怒怒,樂樂,憂憂……在孩子生氣時,我會問她是誰控制你了?那樂樂呢?或者孩子最喜歡《愛探險的朵拉》動畫片,我會在孩子發脾氣時問她:朵拉在狐狸Fox搶了她的玩具後怎麼做?

在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緒後,就表明她已經平靜下來,在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心理學家金樹人教授說:“在黑暗中,我們帶不走黑暗。在情緒中,我們也帶不走情緒。只要我們能夠‘看到’情緒,那情緒就有可能發生質變。”

所以,當孩子能夠看見情緒,描述情緒,才會逐漸管理自己的情緒。


3、和孩子一起反思發脾氣過程,找到冰山之下的根源


在我們引導孩子平靜下來後,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交流這次發脾氣的過程,分析她為什麼生氣?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比如孩子昨天讓我陪她玩,可是我想先把飯在電飯鍋煮上,就讓她等一會,她就生氣推我。我握住她的手生氣地說,你打疼我了。等我弄好就來陪你,你自己先冷靜一會。

然後等我弄好米飯過去,她就自己坐在那裡傷心著哭。我就坐在她旁邊陪著她,等她稍微平靜了問她為什麼哭?

她說她想要媽媽陪,可是媽媽不陪我我打媽媽。我說我也想陪孩子,我知道當時不能陪你你生氣了。可是,你打我我也很疼。媽媽不陪你玩溼媽媽不對,媽媽和你道歉。那你打疼我了,也要向我道歉。

孩子低著頭說:“對不起媽媽。”

然後我繼續和她聊,如果我當時不能陪你,你怎麼不去找爸爸?

“爸爸在打電話。”她說,可以看出她情緒已經好轉了。

“那還有其他的辦法嗎?” 她說我可以和我的小貓咪玩。

“太好了,對了,媽媽剛才也可以邀請你幫媽媽洗菜,媽媽都沒想到。”我笑著對孩子說。

當然了,幫助孩子認識情緒,管理情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我們父母長久的努力和耐心引導,才會讓孩子逐漸管理自己的情緒。即使我學了很多情緒課,也會有失控訓斥孩子的時候。

寫在最後

孩子的情緒沒有好壞,在孩子生氣、悲傷時,是我們瞭解孩子的機會。如果我們粗暴地制止和訓斥,只會日積月累地擠壓在孩子心理,影響孩子的性格和社交能力。

最新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幼兒早期的重大情緒體驗若被壓抑, 其能量會被固著而永久性成為人格的一部分;若幼兒早期同時進行的認知、情感活動的交互作用會形成認知——情感結構,這些結構會固定而成為個性的感情特徵,明顯地影響到以後的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和個性形成。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進而管理自己的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