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並不是反人性的!

引言

2018年在知識付費平臺“得到”上,梁寧在課程《產品思維30講》中提出“教育是反人性的”,自此這句話就一直困擾著我,困擾的點很多,列三點如下:

1、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反人性的,歷史上的大咖們為什麼不反抗、不要接受教育?

2、如果不接受教育,哪些人性會被釋放,而釋放後,我將成為怎樣的我?

3、如果教育是反人性的,教育工作者的意義何在?

這個觀點讓我猶如出生不久的孩子,想努力站起來走兩步,卻不知如何發力、如何掌握平衡,實在憋得難受。在尋找到答案的基礎上,我還有另外一個目的。

不可否認,我起初是不假思索的確信“教育是反人性的”,因為教育讓我遵循著某些看不到的、講不清的規則行事。然後,我最終又無法說服自己完全相信這是真的,難道教育要告訴我:“人之初,性本惡”嗎?


一、教育是什麼?

關於教育,梁寧有一段描述“教育是按照人類對社會的美好期望來教育你,換句話來講,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如果人本身就是這個樣子的,也就沒必要教育了”。第一次聽到,感覺蠻有道理,教育不就是一種集體傳銷嗎?這種傳銷覆蓋範圍更廣、洗腦更徹底。我要問問自己,為什麼會這麼認為呢?是不是 “以功利言善”的功利主義在影響和主導我的認知?“梁寧”們是不是也都帶了某種偏見或某種目的才有此觀點呢?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這個定義讓我感受到的是一種詩意、美好、“理想化”。它與梁寧的觀點描述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如果從“利己”和“利他”的角度區分,雅思貝爾斯的描述是一種“利他”的觀點。當然,二者的不同還可以從很多角度加以區分。

下面,列舉幾個關於“教育”不同的理解:

美國的杜威:教育即生活。

英國的斯賓塞: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

中國的孔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國的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中國的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從以上觀點看,教育和人性扯不上什麼直接關係。非要說有關係的話,那就找一下證據。其中,蔡元培的觀點中“完成他的人格”,不就是關於人性的教育,但是前面有個動詞“幫助”,這是出於利他的目的,本意而不是要去“反”什麼人性啊。

在我查閱資料時,看到北京第十一中學校校長李希貴的描述:

“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們“可以偉大”的地方,讓他們在通往偉大的道路上行動起來。前面我們說,學校幫助學生認識世界,學會選擇;教育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明確目標。一旦有了目標,你就有了動力,也就是讓孩子裝配上屬於自己的發動機。”

其中,“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明確目標”、“讓孩子裝配上自己的發動機”,教育哪是反人性,是認識人性、藉助人性為未來生活之準備。

現在,我非常不認可“教育是反人性的”。但是,這是我的認知,也許你有不同的觀點。我想如果把關於教育的描述規定出一個模板,我想在觀點上會相對容易達成一致的。

“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老師是誰,學生是誰,教與學的內容是什麼,採用什麼方式,要達到什麼目標。”

按照上面的模板進行描述,教育應該是中性的,沒有什麼“正”“反”之說,如果某些人說有的話,那是這些人主觀的將其作為“反人性”的工具來達到某種說教和功利目的。


二、人性是什麼?

假設教育是反人性的,到底什麼是人性?

百度百科上關於人性的定義:狹義上是指人的本質心理屬性,也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一部分屬性,是人與其它動物相區別的屬性;廣義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屬性,其中包括人與其它動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屬性。

上面的定義,我覺得不能很好的理解梁寧說的人性,下面兩段描述對比著看,第二段應該感覺更貼近些梁寧的觀點。

任何現實的人性都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在社會環境中,人的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人性的建構有決定意義。

人性是進化的結果,如人性中與生俱來即存在的對生的渴望、對同類間自己地位的關心(可以查閱一下《人的全景》中比較器的描述)的衝動。

關於與生俱來的人性或者天性,被大眾熟知和認可的很少,即便是對生的渴望這一點,都不一定達成一致吧。我也曾思考過,出生的嬰兒為什麼會渴望生存?最終的答案是“物質的特性決定”,各種生物由不同種類的細胞組成,而細胞有活性,通過各種有機組合出現了各種生命。這個想法你不一定認可,但教育是反人性中的什麼,實在是不好明確出來吧。

我們從小被教育“人之初,性本善”,你我都懷疑過這句話的真偽吧。但是,不管真偽,我們好像都是以此為信仰而生活的。難道這就是“按照人類對社會的美好期望來教育”的結果嗎?但,這也不能說明教育是反人性的。假設,教育是反人性的,教育的結果是大家相信的是“人之初,性本惡”,所以教育才會讓我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或者教育我們用“善”來對抗 “惡”。

所以,根據我查閱資料後的我的認知是:關於人性的本質和範圍很難給出易於理解、均被接受的解釋,這應該也包括那些哲學家、生物學家、心理學家。

接下來,按照“奇葩說”(一檔辯論類綜藝節目)中的套路要“上價值”了:教育是中性的,人性是模糊的,二者本無必然聯繫,而經主觀地將其結合後,“教育是正或反人性的”是必然的,全都在於你。


三、基於“語言的限制性”的理解

其實,我個人更傾向和完全認為教育是積極的,並不是反人性的,除了以上關於“教育”和“人性”的理解外,還有如下原因:

1、“教育”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育之”而“為我所用”、“上行下效”、“使子作善”,粗淺的從“自然論”和“目的論”分別去看,並未體現“反”的意思。

2、在西方,教育一詞來源於拉丁文educate,意是“引出”或“導出”,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於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這麼看,教育的本意完全不是反人性的,正好相反,它是將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引發出來,已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

3、“教育”活動的出現,最早應該是人們在當時所處的自然環境中對生存技能的一種傳播。這是一種最容易理解、最簡單、最純粹的一種理解吧。而生存技能的教與學,和人性結合的話,更不能說是“教育是反人性的”,因為生存本身就是一種天性和本能。

4、若將“教育”限定在學校內發生,教師和學生作為主體,是教學與學習的執行者、參與者,在現代教育理論中越來越強調“主動的學”情況下,不妨做個大膽假設,將來學校中學生的主動學習行為佔據了80%以上的時間,那麼教育更無從談起“反人性”。

以上,分別從“教育”一詞的出現、教育活動的最早發生、教育主體的行為闡述了我的觀點,相信如果你和我持同樣的觀點,應該還會從其他角度進行佐證。

但是,我也同時堅信,無論我們列出多少佐證,可能都無法說服此時此刻的某個人,這是由“語言的限制性”決定的。

借用以下溝通邏輯圖做個假設:


我站在你面前要表達觀點:教育是反人性的,說出口的是“教育是不壓抑人性的”,這句話已經很簡單了,這裡說的簡單是指一句話中詞語少、歧義少,你聽到後在大腦中經過加工後的理解是“教育是不符合人性的”。仔細想,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由從我大腦中“反”到你大腦中的“不符合”,意思已經有了不同,似乎這一切發生的不知不覺,這就是“語言的限制性”的一個體現吧。

當然,語言的限制性的發生,和中文每個詞的多義性有關,也和你我的經歷有關。所以,此時坐在電腦前的我,以目前的認知,教育不是反人性的。

其實,我想“從語言的限制性”去說明我的理解還有另外兩個原因:當我看到某個觀點時,不應盲目的信以為真,這也是符合教育中提倡的“批判性思維”;在表達觀點時,要考慮到時間、空間、人等因素。


四、基於“文化不自覺”的理解

也許有人會很奇怪,“教育是反人性的”怎麼和“文化不自覺”扯上關係了呢。我想,這種情況的出現不正是一種文化不自覺的直接體現嘛。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餘秋雨對文化的定義:

文化是一種養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我們處在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文化中,不自覺在這種集體人格中產生了太多的相同的認知,我相信大部分人會認為“人之初,性本善”、“百善孝為先”,這是教育帶來的結果嗎?即便是沒有上過學的人,也同樣認認可“三十而立”。

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老祖宗留下的、我們正在經歷的和形成的文化,其實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行為和思考方式,只是這一切都在“不自覺”地發生著。

還記得小時候在學校裡發生的情景,老師經常說“把手背過去,好好聽課”,然後大家就挺直身子,眼睛盯著老師,老老實實的堅持著這種所謂的“填鴨式教育”。而我也在電視上看到,國外的一些學校,尤其是西方,課堂上孩子們都比較活躍,老師以鼓勵的方式讓學生們發揮想象力,提出不同的答案和想法。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這也是在兩種不同的文化中產生的,我們且不說哪種方式好壞,請大家真正理解文化的作用。

其實,文化沒有告訴我們“教育是反人性的”,是在某種文化中接受過教育的我們有了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其中,某些人提出“教育是反人性的”,也就不足為怪。教育本身是讓我們思想自由,而我們即便沒有接受教育也希望思想自由或者說誰都不想思想被束縛。這麼看來,教育又哪裡反人性了呢?


五、如何正確理解“教育是不是反人性的”

對我而言,“教育是不是反人性的”,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做到了思想自由,更確切的說是努力做到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順便得到了一個認知“教育不是反人性的”。

思考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每個人通過思考得到的認知肯定會不同,而教育的其中一個目的不就是讓我們學會思考、認識自我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