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中的焦慮:上不了班,本月就還不起房貸了!別讓疫情成放大鏡

刷屏中的焦慮:上不了班,本月就還不起房貸了!別讓疫情成放大鏡

文 | 婚姻百態

『焦慮症』,在現代人眼中,成為了詮釋自己在生活中自怨自艾的代名詞。

上週和好友在網上聊天,他們紛紛討論,自己現在陷入了危機狀態,生活時時刻刻,都讓他們萬分焦慮。

他們說:

  • 這次疫情,上不了班,我的房貸怎麼辦?本月就還不起了!
  • 待在家,父母天天說我沒本事,質問我,身邊的人,怎麼都比我有出息?
  • 孩子開不了學,我們做父母的又要線上辦公,哪能顧得上給孩子輔導?
  • 待在家裡,我覺得自己快要廢了,每天都很急躁,弄得家裡人都不舒服。

焦慮的情緒,已經在無形之中遁入他們的生活,大家也知道,這是一個讓自己很不爽的情緒,可就是無法解決。

我閨蜜的親妹妹,就是一個萬分焦慮的人,我每次看她朋友圈動態時,都發現,她總是抱怨自己沒本事,抱怨生活如此難,抱怨交不到朋友。

她是我們眼中的“宅女”,有一次見面,她和我說:“我不是喜歡宅在家,我只是不知道怎麼交朋友,我特別害怕和陌生人見面。”

她還說:“我想交朋友,但找不到方法,我覺得自己真的很沒用,20歲了,還啥本事都沒有,別人都能月薪上萬,可我呢?”

她陷入了煩惱的無限死循環中,無法自拔,我知道,勸了也聽不進去,她的『焦慮心理』,是自己向自己強行傳達的。

刷屏中的焦慮:上不了班,本月就還不起房貸了!別讓疫情成放大鏡

『焦慮症』到底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們常常陷入焦慮?

一.瞭解『焦慮症』or『焦慮情緒』的區別

我們常常說的焦慮,囊括了多種情緒,它是一個大範圍的統稱,比如,提心吊膽、緊張不安、恐懼、尷尬、害怕,憂心忡忡等等,這都隸屬於『焦慮狀態』。

焦慮有的時候對我們而言,不一定是十足的壞事,人的情緒多種多樣,都有其存在的自然規律,但任何情緒,一旦過度,對於我們而言,就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災難”。

所以『焦慮情緒』是一個正在進行時的狀態,而『焦慮症』則是它的『消極』進化體。

焦慮,往往會帶來2種不同的反應,分別是Fight or Flight。

前者,Fight 它的中文意譯是“戰鬥”,何謂戰鬥?就是我們通俗來說的“上進心”,適度的焦慮,會激發我們的上進心,在一定程度中,激發我們的潛能,達到高效。

而後者,雖然和前者只差一個字母,但意譯完全不同,Flight,是逃跑,這種大致可以理解為“趨利避害”的心理活動,逃避、遠離讓自己感到不安的事物。

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講,適當地、合理的焦慮,會使我們呈現一種『積極焦慮』,而過度的、負能量的焦慮,會讓我們陷入『消極焦慮』。

大張偉,2000年後,憑藉《化蝶飛》、《我的果汁分你一半》、《嘻唰唰》等耳熟能詳的歌曲,讓大家都熟知了他。

刷屏中的焦慮:上不了班,本月就還不起房貸了!別讓疫情成放大鏡

他的歌曲,風格永遠顯得歡樂俏皮,我們總以為傳遞快樂的人,自己也會很快樂,但沒人知道的是,他其實已經被『焦慮症』折磨了幾十年之久。

年少成名的大張偉,最初唱搖滾樂,但因為曲風比較小眾,他被迫轉型,寫出了很多“口水歌”,人前瘋瘋癲癲,嬉笑段子手,人後卻還懷著一顆對搖滾的赤忱之心,安靜到讓你覺得判若兩人。

就像崔健在《假行僧》中唱的那樣:我要人們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誰。

我們沒人能理解焦慮症人群背後的心酸,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有表面浮現在眼前的一個個人設。

二. 『焦慮症患者』的兩面性

再說回到我們開頭講的閨蜜的妹妹,這個小女孩,從小被父母打擊:“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為什麼別人那麼聰明,你這麼笨!”

諸如此類的話,讓她內心深處對自己感到不認可,漸漸轉變成一種焦慮,她總是覺得,自己急急躁躁,想要做好一件事,卻又偏偏做不好,於是她焦灼不安。

現在她時常睡不著覺,乾著急,瞎琢磨,恨不得把所有事情一天都做完,她說:我自己怎麼這麼沒用?我到底活在這個世界上幹什麼?為什麼我不能像別人一樣擁有成就?為什麼別人處處比我做的好?

刷屏中的焦慮:上不了班,本月就還不起房貸了!別讓疫情成放大鏡

她是很典型的『消極焦慮』,其實造成焦慮的源頭,在於『想象力』,她的焦慮,在於對未來的恐懼,事情還沒發生,就先早早做好規劃,殊不知,過猶不及就成為了杞人憂天。

因為不自信,她厭惡與人社交,但又渴望擁有朋友,可當機會來了,她又會變成“聊天終結者”,分分鐘讓你無言以對。

面對工作,她一邊希望能夠輕鬆的賺到錢,埋怨工作的艱辛,一邊又在一句句不認可中被壓得喘不上氣,在思想上逼迫、幻想自己能夠比別人跑的遠。

可她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永遠落實不到行動上去,只能紙上談兵,實現『空想理論』。

我有一位做自媒體的朋友,亦如此,因為行業的競爭很大,所以他由原來的文字愛好,成為了強迫自己每天必須寫出一篇精品,他說:“我如果不寫,就會被淘汰。”

但有的時候,寫作是需要靈感的,沒有靈感、不知道寫什麼的時候,他會很抓狂,因為給他的時間只有一天,從天還沒亮,熬到天快亮了。

我再見到他的時候,他頂著兩個碩大的黑眼圈,拖著疲乏的身體,乍一看,完全沒有了精氣神。

不過,他的辛苦也給他帶了希望,在最後一次找到方向時,他說:我終於可以什麼也不用想的睡個好覺了。

刷屏中的焦慮:上不了班,本月就還不起房貸了!別讓疫情成放大鏡

我們該如何避免『焦慮症』的產生?應當如何做?

面對『焦慮症』或是『焦慮情緒』,我們應該怎麼樣恢復正常?以下3點值得你採納:

一. 我們先要分析自己是什麼類型的『焦慮』

如果你只是在一個短暫的、階段性的狀態中,你這可以稱為『週期性焦慮』,這是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說,可能因為你現在正在做的某件事,讓你陷入了一個焦慮的過程,但如果事情達成,你會慢慢放鬆,恢復到一個正常的健康狀態。

對於這種類型的焦慮,就比較容易解決問題,我們可以:

  1. 避免提前消費,過度消費,比如,現在大家都有信用卡,很多人出去購物消費時,總會選擇刷信用卡,似乎不是自己的錢,花起來就不會心疼。等到還卡日,全蒙圈了,就會陷入一個還不上或者還完以後經濟困難的焦慮狀態。
  2. 適度降低慾望,比如,我非常想要快速得到一個我暫時還無法達到的高度,我就會焦慮,因為我的慾望太大,你只有3000塊錢的月薪,卻想快速買個3億的房子,是不是痴人說夢?難圓其說?
  3. 極簡生活,少給自己畫大餅,我們為了不那麼焦慮,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聯想,也就是做白日夢,先把今天的工作、事情做踏實,再去計劃明天你該如何做。
  4. 避免過度自律的格式化生活,自律是人對自己的要求,但不用對自己要求太完美,允許自己偶爾犯錯,比如你要求自己每天必須6點起床,但你因為工作太晚,睡覺是凌晨4點,等你醒來,發現自己睡過了頭,你可以想,就當給自己放了個假,難得放鬆。工作不還有個休息日?

所以,對於『週期性焦慮』來說,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來很快恢復到舒服的狀態。

刷屏中的焦慮:上不了班,本月就還不起房貸了!別讓疫情成放大鏡

二. 如果你是『過度焦慮』

有時候,焦慮症體現出了大腦對自己的一個保護機制,一個本來樂觀的人,也許會在種種事件的影響下(如暴力、消極、打壓、挫折)等等情況中,變得消極不堪。

而一個悲觀主義的人,可以通過一系列正面的行為,來消除過度自我保護的意識,成為一個樂觀的人,比如讀書,做具有積極意義的活動。

所以,我們不能讓自己的負面情緒過多,就像打遊戲一樣,如果你日積月累的打,在你腦海裡植入的印象就愈加深刻。

在某個領域內知道的越多,摸索的越多,感受的越多,就會用『慣性思維』來帶動我們的大腦,用該領域的眼光看待事情本身。

在這裡需要和大家提到一點『習得性無助』,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

刷屏中的焦慮:上不了班,本月就還不起房貸了!別讓疫情成放大鏡

當時塞利格曼用一條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

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蜂音器一響,就用電擊,而狗在籠子裡無處躲避,反覆重複後,當再一次響起蜂音器時,籠門打開,但狗不光沒有跑脫,甚至還在電擊前就倒地呻吟和顫抖,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所以,如果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想要改變現狀,卻又無能無力改變的心理,或者不敢向外界求助而造成『無力感』時,我們會覺得非常挫敗和沮喪,就會陷入更深的焦慮。

這個過程就從『顯性認知』過渡到了一種『隱性情緒』。

刷屏中的焦慮:上不了班,本月就還不起房貸了!別讓疫情成放大鏡

為了解決這種『過度焦慮』,我們可以從這幾點改變:

  1. 重新回憶,記錄自己的經歷,以及自己當時經歷這些事情時,所得到的心理情緒有哪些。把它當成一個數學題,先歸納問題。
  2. 找出當時經歷時,可以做的選擇,因為當時受到傷害時,趨利避害的本能導致自己選擇了一個不一定健康的選項,從而導致了心理上的後遺症,你可以細細揣摩當時發生的事情,能有哪幾種選項,以至於以後再遇到同類事件時,可以權衡利弊再做選擇。
  3. 『負面泛化』的心理,就要用『正面泛化』來解決,你可以先內心相信自己,給自己鼓勵,再去做正能量的疏導,你可以遇到事情的時候,讓自己靜下心來,開始『冥想』,如果實在難以做到,先來組深呼吸,對著鏡子給自己打氣加油。
  4. 促進『多巴胺』的分泌,睡覺,是的,睡眠可以保持我們心情的愉悅,當睡眠充足且質量較高的時候,我們的『多巴胺』會升高,我們快樂的源泉就來自於多巴胺的高低。運動,讀書,寫日記,都是一種釋放壓力、提高多巴胺分泌的積極方式。

所以啦,一個好的大腦情緒,取決於我們如何做,如何解決,這幾點方法,是可以有效規避我們遇到突發事件時的混亂狀態。

結語:

欲速則不達,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有捷徑的,即便有,也是踩著前輩們的經驗和教訓,才能看到一部分淺顯的冰山一角。

作為現代的我們,焦慮是不可避免,或非常容易產生的情緒,但如何把控好自己的情緒,才是我們真正需要修煉的東西。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