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为何杀了朝中重臣?

万航林


刘琰死的并不冤枉,有一个成语叫做“祸从口出”,刘琰就是典型的口出狂言之辈,史籍中记载过两次刘琰的口出狂言,第一次他侥幸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惩罚,他自己也做了深刻的检讨,但是也正是因为没有受到严重惩罚,以至于没有深刻的教训摆在那里,所以当他再次口出狂言的时候,其结果就是弃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在闹市口处死。

实际上,刘琰的身份并不一般。他与刘备同宗,早在刘备做豫州牧时,他就已经与刘备相识,且二人关系很好。他跟随在刘备身边,由此可见刘琰已经算是蜀汉的元老了。而且刘琰这个人能说会道,文采很好,并且长相出众,有名士之风流,绝对不是一般的人物。

刘备去世之后,刘琰被封为都乡侯并车骑将军,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但是有一点,刘琰并不参与政事,他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陪衬,跟在诸葛亮身边,做点和他身份相配的小事,而蜀汉真正掌权的是诸葛亮。或许这也算是刘琰的聪明之处,在政治上低调,但却在生活中很高调,各种排场一应俱全,极会享受,在享受上也舍得花时间和金钱,或许这也算是名士们的一个通病。

虽然刘琰官位很高,能言善辩并且有名士之风流,但到底心胸并不宽广,甚至有些偏执,很容易引发争端。公元前232年,刘琰和魏延发生矛盾,刘琰口出狂言,荒诞不经,诸葛亮很生气,但是也并没有将刘琰交给司法部门去审问,而只是先口头责备了一番,当时刘琰还是很感激诸葛亮的,自己写了检讨承认错误,并感谢诸葛亮没有将他交出去,他以后一定改变等等,决不能让酒误事。他将自己口出狂言的原因归结为喝多了酒,这显然并不算是实情,其实他自己也承认,人们对他有“纷纭之论”,也就是说很多人早就看不惯他了,只是碍于刘琰的身份不能把他怎么着。

当然这件事中,诸葛亮也并非对刘琰没有一点惩罚,他虽然没有将刘琰贬官,但却将刘琰遣送回了成都,远离了蜀汉政治中心,这样的处罚其实是很轻的,但刘琰却很不满意,他以为自己的身份应该不至于受到处罚,毕竟他自己也检讨了。但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要想长远的发展,都必须有好的规章制度,不能视制度为无物。这一件事只是让刘琰对诸葛亮不满,却没有给刘琰足够的教训。两年后,他再次犯错就直接要了他的命。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之前的一个正月,即234年的正月朝庆,按照惯例,像刘琰这样的大臣要带着妻子进宫向太后庆贺新春,而刘琰也确实带着自己的妻子胡氏进宫拜见太后。胡氏天姿国色,容颜清丽,正是因为她的这份美丽,给刘琰带来了不安全感,总觉得所有人都喜欢胡氏,总以为胡氏多看别的男人一眼就可能与对方有私情,因此平时,刘琰将胡氏看得很紧。

但偏偏在这一年的春节朝庆的时候,太后因为想和胡氏多说说话,就将胡氏留在了宫中,这一留就是一个月,刘琰如何能够淡定,毕竟宫中住着的不只有太后,还有刘禅。于是等胡氏回到家中后,刘琰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想法,他觉得胡氏和刘禅之间一定有私情,他想到了就去问胡氏,胡氏自然不可能承认,但无论她说什么都无法改变刘琰心中认定的这个事实。

刘琰见胡氏不肯承认,就让身边的士兵责打胡氏,甚至用鞋子抽胡氏的脸,但是胡氏还是一口咬定什么都没有发生,后来刘琰打够了,就一纸休书将胡氏赶出了家门。就这样被休掉,胡氏如何能甘心,她将发生的一切上告朝廷,然后诸葛亮命人去查,将刘琰抓了起来。

诸葛亮很心痛,没想到刘琰这个人死性不改,竟敢说蜀汉的皇帝刘禅与自己的妻子私情,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污蔑了,这是在向皇权挑战,连皇帝都敢冤枉,还有什么是刘琰不敢做的呢?他已经不将皇权放在眼中了,这样的人实际上就只有死路一条,根本不可能再给他生的机会,于是在诸葛亮的命令下,刘琰被弃市。

刘琰的死其实认真说起来和什么宫廷丑闻没有关系,首先胡氏和刘禅并没有私情,这纯粹是刘琰自己想出来的,其次,即便刘禅真的强要了胡氏,这也并不是什么特别难以容忍的大丑闻,毕竟当时是三国时代,很多后世的观念在当时还没有,这样的事也并不是发生了一件两件。刘琰真正的死因就是他的口出狂言,连皇帝也敢拉下马。这样的一个人留着还指不定会发生什么事呢。


尚宫女史


诸葛亮在生命最后一年杀的人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他的名字叫刘琰,不过他也是刘备集团里的元老级人物,死的时候职务是车骑将军,和张飞最后的官职一样,可见官还是不小的。而诸葛亮处死刘琰, 是因为他牵涉到了宫闺丑闻不得不将其处死。

刘琰也是汉室宗亲,刘备在豫州时,刘琰就前去投奔,也是少数从开始就投资刘备的汉室宗亲。大家既然是亲戚,那么刘备自然是很欢迎的,就让他做了从事。

刘琰没多少真本事,不过为人风流,擅长清谈。所以刘备出去谈事的时候常带着他,相当于带了个帮闲。刘琰另一个长处是忠心,刘备此后多次兵败,刘琰始终不离左右,从来没有背叛过。

所以刘备在打下自己的基业以后,也对这个元老级的人物做出了回报,封他为固陵太守。刘备死后,此时蜀汉集团经过荆州之败、夷陵之败,损失了大批人才,元老集团更是所剩无几。后主继位以后,刘琰被封为都乡侯,“班位每亚李严”,成为仅次于诸葛亮、李严的第三人。

刘琰后来还出任了卫尉中军师,后将军,最后升迁为车骑将军,张飞临死前也不过是车骑将军,可见刘琰从职位上来说,已经非常高了。而且随着李严被革职,此时的刘琰成为蜀汉名义上的第二人。

不过刘琰能力不够,他这个职位实际上等于只是一个名誉称号,并不实际管事。平时主要工作就是陪着诸葛亮高谈阔论。应该说这种日子过的挺舒心,所以刘琰平时生活奢靡,又养了一批美女,教她们声乐,这日子过的也是开开心心。

后来刘琰不知怎么得罪了魏延,“言语虚诞”,虽然他的职务比魏延高,但是魏延显然比他有用的多。所以诸葛亮也毫不客气的批评了他。刘琰知道自己斤两,不敢得罪诸葛亮,马上写了一封道歉信,求诸葛亮原谅。

刘琰这个嘴皮子功夫还是不错的,诸葛亮看他毕竟是元老级人物,也没难为他,官位一切照旧,只是打发他回了成都,省得再和魏延起冲突。

刘琰虽然保住了官位,但是和诸葛亮的关系也冷淡了下来,未免有些失落。就这么过了两年,出了一件大事,建兴十二年正月,刘琰的妻子胡氏去宫里给太后贺春,结果被太后留在宫里住了一个月。

结果引起了刘琰的怀疑,胡氏长的漂亮,刘琰怀疑她在宫里一个月和刘禅有私情,于是命手下军士痛打胡氏,还用脚踢脸,然后将她休回家中。胡氏不服,上告朝中,刘琰被捕入狱,朝中大臣经过讨论认为:

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

最后判决他死刑。


刘琰虽然只是一个虚职,不过以他的地位,怎么处理他肯定是经过诸葛亮点头的。诸葛亮痛下杀手也是不得以。刘琰这次的丑闻涉及刘禅,他还闹这么大,势必是人人皆知,如果闹大了肯定有损蜀汉的形象,刘禅的威望。

此时蜀汉外有强敌,显然不适合让这种丑闻扩大化,所以诸葛亮快刀斩乱麻,直接处死刘琰,仿制事态扩大化,此外还禁止大臣的妻子、母亲入宫朝贺,避免出现类似丑闻。

所以刘琰如果偷偷解决此事,不闹大,诸葛亮也不至于要他的人头,只能怪他自己“招祸取咎”了。


不沉的经远


刘琰竟敢说后主刘禅睡了他老婆!涉及到了皇帝的名誉问题,于是安了个家暴罪灭口。胡氏和刘禅真没事的话干嘛要大动干戈,诸葛亮此举有欲盖弥彰的嫌疑。

刘琰是弄臣

刘琰能和刘备扯上亲戚关系,没有治国治军的大本事,但嘴巴子很溜,情商很高,经常陪皇叔喝酒聊天,还调教一些歌女给皇帝奏乐取乐,刘备很喜欢他,后来还封了侯,官位仅次于李严。

得罪魏延写检讨

由于和刘备走得近,刘琰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有一次和魏延干了一架,由于官职比魏延高,争吵时很狂妄。当时魏延是蜀国不可或缺的主力战将,刘琰也就是个弄臣,结果被诸葛亮请去“喝茶”。

刘琰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的德不配位,立马交上一份深刻的检查::"我本性空虚,德操微薄,加上有沉溺饮酒,养成荒废事情的恶习,人们对我的议论纷纭,让我得了抑郁症。多蒙诸葛丞相英明,知道我一颗红心向着蜀,宽恕我的恶心的行为,帮助我渡过难关,获得爵禄。最近喝酒迷乱了心智,说话颠三倒四,您又仁慈地宽容了我一时莽撞,没有送我到法庭,保全了狗命。今后,我一定约束自己,改正错误,以死报国,在此向神灵发誓!但如果撸了我的官职的话,我就无脸面再见众人了······"诸葛亮看他说的诚恳,就让他回成都,没撸他的官。但刘琰感到刘备死后君臣都看不起自己,没以前风光了,神情恍惚,真的抑郁了。

怀疑被绿家暴老婆

建兴十二年刚过正月,刘琰家却出事了,刘琰的老婆胡氏去宫里给吴太后拜年,没想到在皇宫里一住就是一个月。

回家后刘琰心里很不是滋味,刘禅那小子人不大色心很大,我老婆长得如花似玉,这一个月是不是在刘禅龙床上鬼混!于是审问老婆,胡氏肯定不承认啊,就让士兵打老婆,打得不过瘾,刘琰脱下鞋子用鞋底子朝胡氏脸上一顿猛抽,桃花面成了红烧猪头,之后还打了离婚报告。

胡氏气大了,找到吴太后告状。太后一听大怒,这关系我们皇家声誉的事也能乱说,还整出这么大动静,把刘琰抓起来,于是刘琰因家暴罪被捕入狱。

家暴老婆被砍头

刘琰的判词有趣:“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用白话说就是士兵是打仗的,不是用来打老婆的;女人的脸是用来亲的,不是用鞋底抽的!就这么点事,竟然判个砍头大罪,还把人头扔到集市上警告老百姓,不要施家暴,后果很严重。

这个结果出乎很出乎意料,如果胡氏真和刘禅没事,那么批评教育一下刘琰,再打一顿板子解解气,强制复婚就算了,顶多让胡氏用鞋底把刘琰抽成猪头就结了,为何判得如此重,让人怀疑这事是刘禅心疼小三被打,杀刘琰替小三出气。

如此重判,反而欲盖弥彰,诸葛亮老糊涂了!


聋王异史


诸葛孔明,智慧的化身,忠诚的化身,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道尽了多少的忠君爱国,蜀汉建兴十二年,一代名相陨落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多少年来,多少人传颂着诸葛亮的仁义忠君爱才之名,但在北伐的过程中罢黜了一些大臣,死前最后一年也处死了一位朝廷重臣,原因何在?我们来回顾一下:

处死的重臣是车骑将军刘琰,能言善辩,仪表出众,在刘备做豫州牧时就一直跟随着,可以说是蜀汉的元老,其妻胡氏有年春节进宫给太后拜年,太后见其漂亮懂事,贤惠温柔,特意留下胡氏,一个月才准其回家,回到家后,刘琰怀疑胡氏与刘禅有染,于是暴打胡氏,并且休妻,将胡氏逐出家门,此事被闹得沸沸扬扬,由于事关皇室颜面,不久后,刘琰被诸葛亮处死。

武陵人廖立,曾被诸葛亮称赞为“楚之良才”,但此人恃才傲物,敢说敢做,自认为能做诸葛亮的副手,不甘屈于其他人之下,所以终日郁郁寡欢,喜欢骂人,上至皇帝,下至群臣,没有他不敢骂的,这些言论严重影响了朝廷的威严,于是诸葛亮将其罢官,贬为庶民,流放汶山。



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由于押送粮草失职,导致北伐大军粮草不继,诸葛亮班师回朝,之后,李严恶人先告状,弹劾诸葛亮擅自退兵,贻误战机,于是诸葛亮上表,将李严削职为民,流放梓潼。


至于电视剧里面所说的,临死前认为魏延必反,嘱咐马岱趁机斩杀魏延,实际上这是冤枉了诸葛亮,诸葛亮并未亲身卷入魏延的冤案。

上面做的种种,实际上诸葛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对刘备托孤时的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自己一切所能守护好蜀汉的江山。杀刘琰是为了维护刘禅的颜面,因为作为一国之君,其威严和颜面在老百姓的眼中非常重要。罢廖立一是为刘禅除去一位不受控的将军,防止之后出现不稳定因素;二也是为了维护朝廷威严,朝廷不需要一位喜欢散布谣言的大臣。削职李严,是为了除去刘禅身边的一位奸臣,一位小人。因此,诸葛亮生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蜀汉的稳定。


御史而行


一直以来,刘备都以会识人和能用人著称,而刘备也正是因此而立足西南并建立蜀汉政权;可惜后来由于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一路逃到永安,年事已高的刘备,遭受重重打击后终于一病不起,故而有了后来的托孤之举,其实当时刘禅都已经十七岁了,真的能算是“托孤”吗?说是辅政还差不多,刘备的“托孤”直接导致后来诸葛亮大权在握,刘禅无所事事。

但刘备也不傻,他并没有将军政大权全部交到诸葛亮手中,按照刘备最开始的设定,应该是诸葛亮主政,李严主军,军政分离,相互制约,维系平衡,从而让刘禅有一个比较平和的缓冲,最终亲政。但后来诸葛亮却是直接将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给罢官流放了,至此诸葛亮独揽军政大权,刘禅这位名义上的皇帝也是形同虚设。

刘禅是真的“傻”吗?当然不是,历史上有几个典型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刘禅不仅不傻,而且还相当精明。首先就是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大赦天下,任命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镇守汉中。任命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国家政事,稳定了局面。而后在接纳夏侯霸归降的时候,那段对话也是相当有水平;再就是关于“此间乐,不思蜀也”的解读,一句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既保全了性命,又不违背本心,实在是高。

再来说说李严,其实刘备的意思很明显,李严就是来制约诸葛亮的人,这李严能得到刘备如此器重,当然也非凡人;李严年轻时为郡中专职吏员,以才干知名。荆州牧刘表让他到郡中各县任职。曹操进入荆州时,李严正为秭归县令,于是西往奔蜀,刘璋用他为成都县令,又获得能干的名声。

刘备入蜀时,刘璋任李严代为护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李严率领部下投降刘备,刘备任命他为裨将军。平定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益州因在刘璋治理下,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刘备于是命军师将军诸葛亮、扬武将军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和李严五人一起制定《蜀科》,后来成为了蜀汉的法律体系的基础。

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招集队伍数万人,到达资中县。当时刘备在汉中,李严不待另外发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其余人都四散逃命,回家为民。不久后,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兼任原郡郡守如前。

由此可见李严不仅有能力,而且还相当有主见;但是这李严却有个极大的缺陷,其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而且非常喜欢享受,这也为后来李严被诸葛亮打压埋下了伏笔。公元226你那,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于是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

此前又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加以驳斥。导致二人由此不睦,逐渐形合影离。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里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诸葛亮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认为自己与李严还是可以相忍为国、并肩合作的。

公元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川,为加强汉中防务,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其实这已经触及诸葛亮的逆鳞了,只是在找机会而已。

而且李严很快就把机会送给了诸葛亮;在公元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退兵。在诸葛亮撤军后,这李严又故作惊讶,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用意在于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

并且这李严还上奏给刘禅,说“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诸葛亮便将李严的前后书疏原本手迹递上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一下子暴露无遗。李严辞穷理屈,只得叩头认罪。最终,李严因而获罪,最终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

其实按照军规,李严的罪行足以直接处死刑了,后勤补给不当,延误军机,本来就可以处死了,再加上谎报军情、污蔑大臣等等,数罪并发的话,甚至都可以处“夷三族”了;但诸葛亮仍是念李严同为“托孤”大臣,且劳苦功高,仅是将其流放而已,而且李严的儿子李丰后来也是踏足官场,并官至朱提太守,说真的,诸葛亮对李严一家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富士康一哥


公元230年,能征惯战的曹魏大司马曹真率三路大军进逼汉川,诸葛亮下令李严率2万人到汉中阻击,李严舍不得离开江州,就私下散布谣言说司马懿高官厚䘵来诱降他,诸葛亮立即升迁李严为骠骑将军,还调其子李丰接江州防务;李严心满意足后才开始北上,诸葛亮随即调整李严到丞相府处理事务,由此看出诸葛亮是很厉害而精明的人!

公元231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李严做后勤工作,夏秋之季,阴雨连绵不绝,蜀道艰难,粮草不能及时送到;李严立派属下送信给诸葛亮,意思是让他撤军,诸葛亮撤军后,李严却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这是推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彰显诸葛亮错失战机的失误,李严还上奏刘禅说诸葛亮撤军是诱敌深入;诸葛亮将李严的前后书信表奏给朝廷,结果李严欲盖弥彰,错误表露无遗,只得认罪。

李严获罪被朝廷废为平民,迁徙到遥远的梓潼郡,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李严悔恨交加、痛哭流涕,认为知人善任的诸葛亮死后,再也没有谁能够青解、起用自己了,他在激愤、忧郁状态下病死。


诸葛亮并没杀李严,诚然,以他的罪过死有余辜,甚至能夷其三族,但念其为“托孤”大臣,诸葛亮显然网开一面,对李严算是仁至义尽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诸葛亮死前最后一年,蜀国出现了重大人事变动,具体如下:杀魏延、刘琰,流放廖立、李严。

事件回顾

魏延是否被诸葛亮杀死,这一点目前未知,因为三国传中没有详细记载,只有一句耐人寻味:诸葛亮:我死后大家原路返回,小心戒备。如果诸葛亮没杀魏延,魏延去了哪?如果诸葛亮杀了魏延,为何三国传没有蛛丝马迹?

魏延先放一放,我们来讲另一位大臣:刘琰。

刘琰是正儿八经的刘备遗老,在早期的时候就投奔刘备,并且非常忠心。刘琰的忠心,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刘备曾多次逃亡,刘琰也跟着刘备逃亡,从没有怨言,是早期刘备的好朋友之一。

刘琰其实没什么能耐,就是有股子仗义,正因为如此,刘备一直很倚重刘琰,并且不断的给他加官进爵。

等到刘禅掌权,刘琰已经成为仅次于诸葛亮、李严的三号人物。

刘琰别的不行,可是特别能侃,他早期的娱乐活动有两个,一个是和诸葛亮侃大山,一个是教宫女学习舞蹈音乐,玩的不亦乐乎。

这样的人,这样的地位,平日里又没什么不良嗜好,安享晚年应该不成问题。只不过,出了差错。

刘琰的妻子胡氏被叫到后宫,并且一去就去了一个月。自己的妻子比较漂亮,刘琰难免有些怀疑,这是被皇帝带了绿帽子啊。

刘琰命人拳打脚踢自己的妻子,最终被捕入狱。

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

就这样,刘琰被判了个死刑。

没错,这就是事实

就是打了自己的妻子,至于么?即便是家暴,也不至于是死刑吧?至于,非常至于。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再一次被体现出来。李严被流放了,自己的身体也不行了,一旦出现意外,这刘琰就是头一号的老人。

而现在,他对皇帝刘禅充满怨恨,这样的人留不得。更关键的是,刘琰没啥能耐,占着茅坑不拉屎,杀了也就杀了。

不难想象,这样的一个大臣被杀,背后没有诸葛亮或者刘禅点头,没人敢动。

突然想起之前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关羽败走麦城,刘封因为没能及时援救被问罪。

诸葛亮说:“杀了他!”

刘备:“不至于。”

诸葛亮:“不杀他,刘禅继位后控制不住。”

刘备:“杀!”

现在,在三国传中诸葛亮遇到了杀不杀刘封一样的问题,只不过此时做决策的人只有自己,没有刘备可以商量。

不杀刘琰,刘禅皇位不稳,杀不杀?

诸葛亮:杀!


趣谈唐宋元明清


这位被杀掉的大臣名叫刘琰,和刘备一样属于中山靖王之后,一直追随着刘备,后来则因为怀疑自己的妻子私通后主,所以被丞相判处死刑。

虽然默默无闻,但官位很高

不论是在“三国志”,还是在文学作品“演义”中,作者对于他的描述不过是简洁的几笔,所以才会使得大家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物感觉到很陌生。他的“出镜率”太低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边缘人物,相反他在蜀国时期曾以“3”号和“2”号存在,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一个结果,那是因为就此人来说,是因为真的没有几个能够拿得出手的事迹。刘备之所以会一直重用他,是因为他长相好、又是同宗之人,而且教养好,能够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最为重要的便是忠心。也正是因为他的忠心,才使得主公对其是宠爱有加,在蜀国称帝后,便让其做了一个地方的太守,后来在先帝死后,朝廷又将他的位置升迁到了朝廷中的三号角色。

虽然他很会聊天,而且和先帝的关系又很好,在朝中又地位很高,但是他却没有什么实权。毕竟他也是一个血性男儿,也有着建功立业,以及手持重权的心,但无奈自己吃啥啥不行,便老老实实的在这个职位上撅着。虽然他没有什么能力去处理国家的政务,但他却很有能力去“造”!也就是现代中的词语“炫富”、“将排场”,想以此来安慰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于是乎,就在朝廷因为外患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这位仁兄可倒好,天天在家享受清福。后来因为朝中二号李严的被贬,导致了丞相将他的职位从原来的三号,提高到了二号。就这样,一个曾经没有实权的他,在这样的机遇下得到了权力,对于他来说可谓是天大的高兴事。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诸葛亮之所以会将他的位置提升,其实是为了以此鞭策他,让他不要再沉迷于享受,多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

虽然他升了官,也拥有了权力,但是他终究没有那个能力,是干啥啥不行。在蜀军北伐时,他因为粮草的问题而出了问题,因而受到了诸葛亮的训斥,从那以后,曾经想要成为英雄,展现才华的他“自闭了”。

被杀的原因

在蜀汉的朝廷中,有一个这样的规定,那就是在新春的时候,大臣的妻子需要进朝对太后祝贺新春。于是,按照这样的制度,他的妻子便前往到了宫中去祝贺太后,虽然这一切的程序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坏就坏在他的妻子在宫中一住就是一个月。因为之前的事情,再加上外面的流言风语,他便偏执的怀疑自己的妻子是不是和后主私通了。于是在妻子回来后,他恼羞成怒的命家里的家丁将其捉拿,并对着妻子是一顿严刑拷打,后来还休了她。

他有没有问出个所以然来我们不知道,但重要的是他的妻子将这件事在朝廷上告发了,这件事的告发,损害的不仅是皇室的尊严,还是这个国家的风气。因为在一个国家中,皇帝是民众的精神领袖,而在古代治理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便是德和孝,所以如果皇帝都被传出这样不检点的事,就会使得他的统治力从而降低,使得这个皇室的地位不保。所以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诸葛亮便在后来判决刘琰为死刑,斩杀在了街头中。

而当时诸葛亮之所以会杀这个人,为的就是将皇室的尊严保住,为的也是稳定后主对于这些老臣们的统治。


木剑温不胜


诸葛亮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杀了朝中重臣。为什么呢?李严在此就不说了,因为李严的确是诸葛亮原谅数次后又恶人先告状说诸葛亮谋反,自己咎由自取的。在这里就说一下颇有争议的魏延吧。

三国演义中把魏延描写成是诸葛亮算准他日后必反。借他的死考验他,若他带军不退,就让马岱杀了他。可是历史记载的魏延的死与诸葛亮没有直接关系,有兴趣的朋友也可看下三国志.魏延传。诸葛亮在死前召集了一榻前会议,参会人员有杨仪、费祎、姜維,会议主要安排了撤退的部署:魏延断后,姜維次之;如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前句好理解,关键是后一句,意思是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咱们大军自行出发就是。被误解的魏延,同时还有被误解的诸葛亮。


葱葱那年


如果他不杀这些人,等他不在了后,以刘禅的昏庸才能。不懂曹操来打,刘备的大业就完蛋了。到时候将会变成六国,七国。。。。。。。

所以为了效忠刘备,他必须要为刘禅做好打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