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

ax龙珠


因为这很可能只是人们对英雄悲剧和美人迟暮的感叹与传说,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就像一想到再漂亮的人都要便便就会心中一个寒战,项羽被杀的惨象如果赤裸裸的展示出来就像是看到了美人的便便,让人心里不适。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然后自刎乌江的桥段,塑造出了完美的英雄悲剧,也最容易引起看客的共鸣和思想寄托,让“吃瓜群众”生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傲娇”!

如图所示项羽本人垓下之战逃脱后,跑到东城随后被灌婴手下的五个小兵斩杀

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

《史记·灌婴》

从东城到乌江的距离有数百里之遥,很难想象被穷追猛打的项羽能只身一人从东城狂奔数百里来到乌江畔。

为了突出项羽的英勇和悲壮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给了一段激动人心的描述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

若事实如此,项王又有何能力再次突围,除非:

刘牢之击孙恩,引裕参军事,使将数十人觇贼。遇贼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刘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息。

那真是让人咸共叹息。司马迁描述的项羽虽然没有刘裕这般凶猛,却也是异曲同工了,三进三出汉军,29人亡去2人之后,说了一声“何如”!

项羽乌江自刎的桥段就在这一声“何如”之后,项王欲渡江东,被乌江亭长一顿商业吹捧后选择了自杀。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这般英勇的战斗自然可以说是神乎其神,现在让我们信了他,项羽真的是这么神的跑到了乌江边上。那么真的就可以因为“傲娇”而自杀么?

让我们来看《史记》中项羽要寻死的说辞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那为什么江东父兄要怜而王项羽呢?就因为项羽在江东造了反?为什么江东的父兄就不会去王刘邦呢?

我们对比一下项羽和刘邦

刘邦江苏沛县,项羽江苏宿迁,都是楚国人打平。

刘邦起家根据地沛县,项羽起家根据地会稽,相比来说项羽在江东造了反。而且项羽定都彭城其主力还是在江北呢!

刘邦为怀王报仇,项羽杀了怀王,江东是楚地项羽吃大亏。

刘邦势力大,项羽成了孤家寡人,利益相关跟刘邦好处更大。

你来比?你要是江东的父兄你会多么支持项王呢?

(下图刘邦的老家、沛县的老哥们和彭城徐州的项王,项羽的老家,几乎挨着有没有?从户籍来看,对江东父老来说他俩没啥区别!)

而事实呢?

灌婴杀了项羽后很快下东城、历阳。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还定淮北,凡五十二县。

在项羽死后刘邦的人先是风卷残云的收服了江东,而淮北也就是项羽的大本营却还在抵抗,并且抵抗力最强的地方倒是鲁(山东曲阜),为楚坚守不下。

总结:项羽极有可能在东城也就是安徽定远,或者侥幸逃脱到了乌江边上,被五个小兵击杀,或者在乌江边上穷途末路自杀。那些对项羽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想象,都属于个人情感寄托,而无面目面对江东父老的说辞要么是文学美化的说辞,要么是项羽自我感觉良好的“何如”!

以上

目西


目西


项羽一生刚愎自用,好大喜功。最缺乏的就是自知之明,但是他一生最有自知之明的时候,便是自刎乌江之时。他一生最有自知之明的事便是乌江自刎。

唐朝诗人杜牧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可怜小度只是一个文人,他并没有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去分析项羽的处境。江东子弟多才俊,可是还愿意和项羽卷土重来吗?

项羽只自己知道,就算是他度过了江东,回到了家乡,恐怕也很难东山再起。就拿一个例子来说吧,项羽死了之后。刘邦进攻江东,结果江东的老百姓不战而降,闻风而拜迎刘邦,(当时的老百姓并不知道西楚霸王项羽已经被杀。)只有一个地方还在坚守,那便是项羽自己的封地,而当这座城池看见西楚霸王的头颅以后,便也都放下了兵器。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就算回去,就算有人肯跟着他亡命天涯,但是也不会多了。与其回去苟且偷生,看别人的脸色,倒不如真真正正的食材,战场之上以保全自己的霸王英明。

正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我说项羽为什么不回江东,是因为他知道

江东子弟今虽在,不肯与我卷土来。






旧事旧人历史说


项王过江会怎样?

这是个历史假设难题,也许项王再拉一只兵马重夺天下!也许可以和刘邦划江而治!

可惜,我觉得即便过江也只是苟延残喘,九江王英布可是会猎于该下的人!韩信也是楚人(淮阴人)!汉初三杰加上彭越、英布、陈平、周渤等等,这个阵容在历史上已经是极其少见的了!

回到问题,项羽为什么不过江!

这是因为张良给他挖了一个坑,一个巨大无比的阳谋坑,项羽掉进去出都出不来!

白天项羽在阵前坑定是看见英布战旗的,英布作为九江王,出现在刘邦阵中,至少九江那里已经不属于项羽了!

晚上,张良的四面楚歌,散了项羽军心,虞姬自刎,项羽身边仅余八百精锐,联系自己着人干掉怀王、英布叛楚降汉,项羽心中已经认定楚地已降刘邦,即便在江边听到船家说江东百姓想念自己,已经晚了,已是孤身一人!最爱的女人为了不拖累自己已经自刎、谋士范增因为自己的错误郁郁而亡、手下四大将死的死走的走、八百子弟全部阵亡、叔叔都降了刘邦,孤身一人,回去又能怎样?刘邦大军顷刻即至,手下有韩信指挥大军,自己率领百战精锐鏖战一天一夜,也未击溃汉军,韩信不是章邯、王离,一只新军怎么可能再现巨鹿之战的辉煌。

项羽此时已是再无争胜雄心,回去与不回去改变不了什么,不如最后马革裹尸!所以,项羽赠马于船家,返身力战,直至力歇自刎!


谭小龙29


因为根本不存在项羽为什么不肯过乌江的情况。

《史记》说,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这完全是司马迁为了美化项羽而瞎编的情节。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项羽杀出重围,又被农夫误导,引入歧途,最后好不容易逃到乌江边,身边只剩二十八名部下。乌江亭长准备了小船让项羽过江,但项羽说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拒绝了乌江亭长过江的建议,带领手下杀向珊珊来迟的汉军,最终全部战死沙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当事人项羽战死了、乌江亭长失踪了、现场的28位目击者也都战死了,那么项羽和亭长的对话,司马迁从哪里听来的?

说来说去,所谓的项羽不肯过乌江,真相就是项羽无路可逃,被逼到绝境,突围不成,又不想做刘邦的俘虏,只能自刎。试想,如果项羽只求一死,也就不会逃到乌江再自刎,而是当场与汉军力战而亡。

司马迁之所以会编出这样的故事,无非就是通过抬高老刘家的敌人,来变相贬低汉武帝,发泄他对汉武帝的愤怒。《史记》是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但是从史学的角度,硬伤不少,充满大量道听途说、不合常理的情节,如“沙丘密谋”、“荆轲刺秦”等等,项羽不肯过乌江也如此,当小说看看可以,不能当真。


江南俗士1972


项羽为什么不过乌江?我认为这和项羽的个性有关系。因为项羽一直认为自己臂力过人,武功高强。所以在项羽的内心根本看不起任何人。韩信本来是项羽的侍卫官,给项羽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然而项羽对韩信的建议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更谈不上重视,好象是朝露瞬间蒸发了。结果韩信投奔了刘邦,立即被刘邦封为大将军。最终把項羽围困在垓下,演出了四面楚歌的悲剧,落得霸王别姬的结局。同样如此,项羽对亚父除掉刘邦的建议置之不理,束之高阁,我行我素,对自己的事业留下了隐患。项羽看不起任何人的傲慢作风是项羽走进坟墓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对失败,项羽同样也怕别人看不起他!无颜回去面对江东父老,才自刎乌江岸边。有诗为证:

百年征战壮士哀,

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张越智872


这个问题其实很明显了,项羽虽然高傲自大,有点目空一切,很多人他都瞧不起,看不上,不信任,即使跟他多年的范增,他也是一般。但是对于他的同乡之人,那他又是非常好的,有一种地域范围的喜好,对江东父老乡亲他是信任,亲近的。

所以说他为什么不过江东?是因为他不敢,也不愿过江东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此时的项羽已经是孤家寡人了,与刘邦的实力差距太大了,根本无力东山再起,而他知道刘邦也不会给他喘息的机会的,仅凭江东一地,对抗刘邦无疑是痴人说梦的事。其二,不愿把战火带回故土,从项羽推翻秦朝不直接统一天下,而且分封诸王后,回到老家做个霸王就可以看出他是个衣锦还乡想法的人,所以即使死他也不会带去祸乱给家乡,更不愿如此狼狈得回去。其三,心爱女人死亡的打击,从项羽改变路线,也要去救虞姬可以看出,她在项羽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所以,虞姬死亡的打击。

这一系列的打击,让项羽觉得失去了继续下去的希望,倒不如以自己的死亡换回江东父老的和平。


历史微探索


项羽与刘邦最后的一场战役之战垓下之战,刘邦对战项羽,六十万大军对战十万大军,输赢一看便知。四面楚歌,项羽在紧急关头带领一千士兵选择突破重围。刘邦十分恨项羽,于是向将士传下“取项羽首级者,赏银千万”之话,这是要赶尽杀绝啊。最后项羽来到了乌江江边,江边有一小船在此等候多时,船夫告诉项羽,江东虽然不大却有百姓数十万,足以让项羽东山再起,重振威风,可是项羽不肯过乌江,这是为何?

项羽这人是楚国将门的后代,也是楚国贵族的后裔,刘邦是啥,刘邦是农民出身,项羽打从心眼里就瞧不上刘邦,没把人家当回事儿,也就有了后来“鸿门宴”不杀刘邦之事。项羽年轻气盛,擅长武力,史记记载项羽“力能扛鼎”,可见项羽的战斗力没得话说。巨鹿之战后,项羽大胜,俘获降卒二十万,项羽心狠残忍,连夜将二十万手无寸铁的降兵坑杀。

在获得很多人的赞美之时,也有很多人认为项羽是一个残暴之人。其实项羽也是一个儿女情长之人,对虞姬十分宠爱。因此,就有一种观点认为,项羽不肯过江是因为虞姬已死。霸王别姬,项羽在虞姬死后失去了将士们的军心,自己儿女情长心里也非常的愧疚,所以不愿过江,于是选择江边自刎。真的是这样吗?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一句话说破了项羽的小心思。项羽凭借自己武力的强大,目中无人,认为自己无人能敌,却在与刘邦的大战中失去了八千江东战士,这让他如何面对江东的百姓。更何况,项羽在江东百姓面前的地位还像之前一样吗?

代表江东楚人的范增,多次向项羽进言一定要杀掉刘邦以绝后患,项羽却迟迟不肯杀刘邦,范增对项羽是鞠躬尽瘁、忠心耿耿,可是一直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反而被项羽疏远,最后是含怨而死。其叔项梁也是作为江东楚人,一心想要复辟楚国,掌管着军中大小事务,最终战死在定陶,还有一位被楚人拥护的楚怀王熊槐。这样看来,王安石说的十分有道理,此时项羽再回江东,江东百姓还会认他吗?江东楚人信任之人到了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这个时候,项羽失去了八千江东战士若一人回到江东,颜面何存?何况楚人怕不是要责怪于他,将他交给刘邦以求江东安全,最终只能选择自刎来结束这场恩怨纠葛。

实际上也并非是项羽不肯过江东,而是不敢过江东,结局都一样,何不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项羽是羞愧自刎,重情重义。


历史云顶


1.项羽性格。项羽是个自负的人,他失败了,败给曾经他认为不值一提的刘邦。但是他并不认为刘邦有多大的本事,他把一切原因归结于天。亭长劝他渡江,他说今天战败是天要亡他,况且跟他一起起兵的八千江东子弟兵都战死了,无脸见江东父老。项羽太骄傲了,不肯面对刘邦比他强,刘邦战胜他的现实,最后把锅交给了天,不肯面对失败,无法重振旗鼓。所以只有自杀。2.时势已经没有了,项羽垓下被围,全军覆没,只剩自己一人。就算肯面对过去,回到江东其实也不一定有多少人肯归顺他了。此时,天下诸侯已经心向大汉了,项羽就算回江东也不过是再次面对一次诸侯联军的围剿。因为刘邦肯答应韩信,英布,彭越的条件,项羽却不肯。项羽过江东,能得的人心已经不再了。


风雪梦不逝


简单几句概括吧,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回乡东山再起主要原因和其性格有关系,其次与现实有关系…性格来讲霸王一生尊严大于一切,虽英勇无敌但刚愎自用,政治头脑比起刘邦差着十万八千里!现实来讲无颜再面对江东父老,击败项羽后的刘邦势力可以说铁板钉钉无敌天下,项羽东山再起的几率小到极点


呼呼啦啦大王八


死要面子活受罪,意气用事性命休,诗人夸他真豪杰,我说他是一鲁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