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安是盛世都城?

古道云彩纱满天


大家好,我是调侃历史,历史问题我来答。

一提到长安,我们就会想到汉、唐两个朝代的威严,而长安作为13朝古都(如果算起义军是17朝),其中最鼎盛时期就是唐长安城了。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各国使者不畏生命危险都想到达的地方,毫无疑问,长安是一座壮丽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如果我们能够穿越唐长安城,我们会看到数量最多的外国人,品尝到各国的异域食物,接触到最多的宗教信仰,这背后五疑是唐王朝兴盛的表现,也因此,长安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最先进的城市。

长安城的影响力

在介绍长安之前,答主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长安的影响力。首先,长安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城市,长安城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城池的雏形。长安共计3100多年的历史,其中都城历史有1100多年。

在唐以后,虽然长安不再被作为都城,但是长安却成为了历代都城的“别称”,从这就可以看出长安的影响力。

唐长安的原型—大兴

公元581年,杨坚称帝。这个时期的长安城饱受战乱,规模狭小,官民杂处,不具备作为都城的条件。

杨坚在汉长安城的东南方向的龙首原上新建了一座都城,新城的地理位置极佳,地势南高北低,北倚渭水,东濒浐河和灞河,西临沣水,南对终南山,水陆交通便捷。

仅仅过了九个月,一座规模宏大的新都就建成了,因为隋文帝杨坚早年被封为大兴郡公,这座新都就被命为大兴。

盛世都城:长安

李渊称帝后,将大兴城进一步拓宽并重新改名为长安。

长安由京城、皇城、宫城组成,京城主要是居民居住的里坊以及东市与西市,皇城主要是朝廷的政府机构,宫城就是皇帝的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长安城的设计还体现着我国古代宇宙论的观点,太极殿正对着北极星,象征皇帝对应天帝,太极殿外的大街称为承天门大街,从承天门经过皇城正门朱雀门到京城正门明德门正好是长安城的中轴线。

长安城各功能区的区划十分严格,坊、市、宫都有城墙包围。唐代的长安城甚至成为了唐朝以后历代都城设计的模型。

长安城将皇城与宫城放到了长安北部的正中央,然后东西南三面又环绕着里坊,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市,实际上这也体现了古代围绕皇权,以皇权为主的一个特点。

长安城东西长度达到了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总面积达到了84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是同时期的阿拉伯首都巴格达的6倍,君士坦丁堡的6倍,现在的伊斯坦布尔的7倍,要知道君士坦丁堡在当时欧洲是最大城市,可想而知唐长安城的规模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长安城内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街道14条,城内的主干大街的宽度在100米以上,这个宽度在现代化都市中也是个惊人的数字。长安城的人口在当时达到了100万,是同时期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长安城的每个里坊内都建设有旅馆、当铺与青楼等各种娱乐设施,东市与西市的街道两旁都建有各种类型的店铺。

长安城是当时东方世界最重要的商业与贸易中心,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外国使者与商人,西域各国的商人长期居住在长安城内。

一个城市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能够以各种方式来给各种手段谋生的人提供就业。唐朝以宽广的胸怀热情欢迎各国文化,中外各种文化在此交流,又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结论

之所以长安被称作盛世都城除了繁华,最重要的是唐朝在世界的影响力,可以说,强大的唐帝国成就了这个世界都会长安。

城市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虽然长安规模宏大,坚固无比,但却没有长存。从9世纪到10世纪初,长安受到了多次战乱,在朱温逼迫唐朝迁都洛阳后,长安城的受到了极大破坏,辉煌壮丽的长安城几乎变成废墟,原84平方公里的长安城缩小到了5.2平方公里。

曾经繁华无比的长安城仅剩下一座废墟,留给后人怀念,怀念曾经的世界都会,怀念盛唐的辉煌。


调侃历史


建都长安的那些王朝,无不是中国历史上的顶峰。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北却匈奴几千里的强汉,还有盛世典范的唐朝。每一个都是国人心中的骄傲,为止魂牵梦萦。



长安地理位置极佳,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重要战略要地,北边也可以直达边关,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向东向南可从秦岭直接冲出,平原地区很难防范。


总而言之,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坐镇长安可以很好的控制各个区域,这也让中国的领土不断扩大!


以史知今


长安的盛世文明之都,是由她的地理位置和河山形胜决定的。

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所谓关中,就是这块平原地处四关之中。四关指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东函谷关或潼关。四关雄峙,中间就是号称平畴沃野,金城千里的平原。

关中平原处大中原西端,被誉为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河山形胜、天下无出其右者。从战国时代的张仪、张良到宋代的李刚,明代东监察御史胡子褀等等都有精到的论述

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名著《读史方舆记要序》中说:陕西居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陕西之在天下者也,犹人之头项也。

这就是为什么周秦汉隋唐定都关中的根本原因,也是关中平原孕育了周秦汉隋唐五大大一统王朝原因。历代以来只有十个大一统王朝,而关中平原孕育的西周秦西汉隋唐,这五大王朝又是历史上最强大鼎盛辉煌的王朝(北京元明清,洛阳东汉西晋),所以长安被称为盛世文明之都!


至乐无如读书


第一,唐代的长安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规模空前宏大,它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全城周长36.7公里,面积大约84平方公里,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1.4倍,是古罗马城的7倍,几乎相当于如今上海内环线内浦西部分的面积,即便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也绝对是一座大都市了。

第二,长安在社会治安的管理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长安是唐朝最大的都市,流动人口多,情况复杂,社会治理难度很大,其举措最能反映唐朝在社会治安管理方面的特点。

第三,长安城人员复杂,维护治安难度较大,但是他们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影响社会治安的因素同样也比较复杂,其程度大大地超过了唐代其他城市。唐长安城负责治安的机构主要包括京兆府、长安县与万年县、左右金吾卫、御史台等,部门虽多,但职能各异,分工不同。其中京兆府为长安最高行政机构,以尹、少尹为正副长官,负责整个京畿地区行政管理与社会治安。由于京师人员构成复杂——王孙公主、权贵豪强、宦官禁军、恶少宿奸,所谓“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所以自古以来号为难治。长安与万年县均为京县,县署就设在城内,两县以朱雀大街为界,东为万年,西为长安所管,分别负责各自管区的行政与治安事务,《唐六典》卷30在记载京县令的职责时说,“养鳏寡,恤孤穷,审察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之疾苦”。具体负责社会治安的官员是县尉,京县设置6名,史书往往将其称之为捕盗吏。

第四,城内恢宏的建筑群。位于北部正中的是宫城,是皇帝和皇族居住的地方;宫城南面是皇城,面积比宫城稍大,是朝廷中枢三省六部机构所在地;宫城和皇城之外是外郭城,为居民区和商业区。公元7世纪和8世纪的唐朝。在当时,想要感受什么叫做国际化大都市,那你必须来长安;要感受什么叫做对外开放、与时俱进,你也要来长安;要了解当时的东西方和亚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交流盛况,你更要来长安。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长安,即使以现在的水准和标准去衡量,它依然会毫不逊色,最宽的街道比现在北京城的长安街都要宽广,总之长安之大,大到你无法想象;长安之美,美到你脱离时空。整座长安城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贯通十二座城门的六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它衔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


悦读生活品味人生


分享一点个人的看法,长安之所以是盛世都城主要是因为唐朝的繁华和强大。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向往长安,长安是大唐的象征,也是古代文明达到鼎盛的标志。诗人们思念长安,游子们牵挂长安,今人怀念长安。比如卢照邻的诗: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长安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





大鱼楼阁


唐朝,这个曾经让所有中国人都魂牵梦绕的朝代,一直用它自己的方式在世界之巅屹立着。

它,曾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以致在异国他乡都能有唐人街的踪迹所存在。

它用它的胸怀包容着来至四面八方、异国他乡的游客,传施布道者、播撒学问者、一睹盛唐者、朝拜觐见者,各种各样的人群络绎不绝,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走在唐朝的都城长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每一条大街上,你见到的绝不仅仅只是唐朝人。

你随时会看见突厥人、西域人、波斯(伊朗)人、大食(阿拉伯)人、拂蔴(东罗马)人、日本人、新罗人、天竺(印度)人、真腊(柬埔寨)人、骠国(缅甸)人……

这些人中有元首、大臣、使节、士兵、商人、学者、留学生、还有僧侣、艺术家、工匠、歌姬,甚至有黑皮肤、红嘴唇、白牙齿的黑色人种昆仑奴,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尽管如此,以我们现在人的水准和眼光去看待当时的唐朝,依然会有很多很多的人会对它嗤之以鼻—— 薄旧的城墙、狭窄的街道、艰难的生活条件、落后的民风民俗、日落西山后两眼一抹黑的夜晚,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透露着落后,这种种的种种,仿佛跟我们心中的要求都相差甚远。

有此想法者,那是因为还不够了解公元7世纪和8世纪的唐朝。在当时,想要感受什么叫做国际化大都市,那你必须来长安;要感受什么叫做对外开放、与时俱进,你也要来长安;要了解当时的东西方和亚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交流盛况,你更要来长安。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长安,即使以现在的水准和标准去衡量,它依然会毫不逊色,最宽的街道比现在北京城的长安街都要宽广,总之长安之大,大到你无法想象;长安之美,美到你脱离时空。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都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达到百万级人口的大城市。它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全城周长36.7公里,面积大约84平方公里,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1.4倍,是古罗马城的7倍,几乎相当于如今上海内环线内浦西部分的面积,即便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也绝对是一座大都市了。

城内共有三个建筑群:位于北部正中的是宫城,是皇帝和皇族居住的地方;宫城南面是皇城,面积比宫城稍大,是朝廷中枢三省六部机构所在地;宫城和皇城之外是外郭城,为居民区和商业区。

整座长安城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贯通十二座城门的六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的中







追风窜天猴


因为代表盛世的汉朝、唐朝都城都在长安,因此长安成为了盛世都城。汉唐两朝长安是正都,洛阳是陪都,汉唐两朝皆武功赫赫,文治煊煊,国力威震四海,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巅峰存在。


大秦铁鹰剑士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26岁的青年张骞带领着一支一百多人的使团,开始了出使西域的征程。

前方是各种未知的凶险:山岭连绵、沙漠浩瀚,以及凶悍的匈奴人。能支撑他们一路前行的,或许就是身后长安城的强盛雄伟。

而此时,连决策者汉武帝也没想到的是,张骞一行人最终带回的结果,超越了整个时代。

张骞通西域,开启了西汉与西域各国广泛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发展了中西交通,对汉武帝开发大西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实现了汉族王朝对自己以外世界的大探求。

而汉代的长安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强盛帝国的首都,由此真正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平地而起成为盛世之都

和同时代的繁华都市罗马不同,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定都初选洛阳。洛阳是东周古都,居天下之中,四方通达。但是有人提醒刘邦,项羽虽然新败,但天下大势还未定,洛阳在军事安全方面比地险城固的关中差远了。

依照这种“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思路,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将都城从栎阳迁入长安,长安正式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汉初,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建起了长乐宫,长安城的修筑由此开始。彼时社会凋敝,百废待兴,刘邦乘车出行连四匹毛色相同的马都找不到,而朝中将相只好乘坐牛拉的车子。作为都城的长安城,除了宫殿区,其他地方还都是旷野,连个外城墙都没有。

汉惠帝时,为了防护威胁迫近的匈奴军队,长安城开始修建城墙。其进程大概是从城的西边起,先筑西墙,依次又筑南、东、北墙,直到公元前190年,长安城城墙才基本修完。

汉长安城平面图(网络图)

高达十几米的城墙,像是捍卫王朝根基的基石一般,圈出了当时世界上除了罗马之外,最强大帝国的中心。汉王朝的文明与财富就汇聚到这里,再散播天下。

汉武帝时,历经了高祖、惠帝、文帝和景帝四世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到司马迁的落笔记载时,西汉已是国富民强: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长安城的建设也在此时到达顶峰。汉武帝不仅大规模扩建城中宫殿,营建上林苑、明光宫、桂宫、修柏梁台、扩建北宫,还在西城墙外修筑建章宫,同时还完善了城市供水和漕运系统,穿漕渠,开昆明湖,并引昆明湖水入城,经未央、长乐二宫注入漕渠。同时,还在城郊建了许多游乐设施。

国际商都汇聚天下财富

以统一帝国都城长安为中心,一个全国范围的商业网建立起来。各地货物得以大量流通,交易之风大兴。

长安城里有九个正方形的“市”,四周筑有围墙,市门东西相对,市内有隧,隧中央相交如十字形,两旁夹以陈列商品的商铺,商铺皆分列成行,井然有序。各种商贾经营的品种不仅有地方特产,也有高级丝织品、毛皮织品、精美漆器等,还有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货物,琳琅满目,货摊上的男男女女,衣饰华美甚至超过贵族。

张骞通西域后,长安城又多了一个称谓——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域五十余国通使汉廷,不绝于路,各国商队也将各自的土产、良马、毛织物、乐器,各种奇禽异兽,经过丝绸之路输送至此进行交易。汉长安城遂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贸大都会。

在长安城,街市上胡人擦肩接踵,乐坊里胡伎演奏的胡乐不绝于耳,在城内就可学习到西域各国语言。因为胡商颇多,西汉王朝在长安城设立大鸿胪专门管理外交事务,一些友好国家的国王,君长慕名而到长安的,往往被安置在长安南郊上林苑内的葡萄宫、平乐观等国宾馆处。不少国家还送年轻的王子到长安,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汉长安城中还应运而生了专门招待外宾的宾馆。从长安南门进入,有一条名叫藁街的街道,街上有一座蛮夷邸,就专门负责接待工作,而胡人们也大多在藁街上活动。长安城的国际化可见一斑。

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元

随着商业的繁盛,长安城的娱乐活动也异常活跃。

除了传统的音乐歌舞外,蹴鞠、斗鸡、斗狗等带有彩头的游戏,总是会吸引一大群人参加,吐火、跳剑、倒立等杂技以及被称为“幻术”的魔术表演,也时常可见。

为了显示国家的繁荣强盛,朝廷多次用大规模乐舞百戏演出招待各国和周边少数民族使者。汉武帝曾经于长安的"上林宛"设"酒池肉林",举行了一场空前的魔术杂技大汇演,内容包括有最早记载的中国魔术节目"鱼龙曼延"和"东海黄公"等等。

这次百戏大汇演的表演者还有安息国(古波斯)派来的“黎轩”魔术师,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等魔术节目,引得朝野倾动。

更大规模的演出就只能在广场上进行了。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春天,长安城举行过一次超大规模的百戏演出,号称是“三百里内皆观”。

音乐方面,《西都赋》有这样的描述:“故令斯人扬乐和之声,作画一之歌。功德著于祖宗,膏泽恰于黎庶。”由西域传来的箜篌、觱篥、琵琶、胡茄、胡笛等乐器,则使胡乐和胡舞风靡长安。

投壶也是一项当时流行的休闲娱乐活动。此时的投壶删减了先秦时繁缛的礼节,还在技术和制度上进行了改进。

汉武帝就是一位狂热的投壶发烧友,他还网罗了一批投壶高手供奉禁中。如《西京杂记》记载,武帝时,有郭舍人善投壶,以更有弹性的竹矢代替枳枝,又除去了壶中原本用于防止枳枝外弹的小豆。如此,投入壶中的竹矢便可反弹,反弹之后再接入手中,谓之“骁”。

郭舍人不仅革新了投壶的技法,而且技艺超群,可达“一矢百余返”的程度,他也因此常常得到武帝的赏赐。投壶在汉代得到快速的推广和普及,在孩子当中也受到追捧。


百家宗祠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的历史长河中,都城的选择,都城的建设,乃至于都城的迁移,都是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中举足轻重的大事,不容忽视。 而对于王朝建都地址的选择,封建统治者们也相当重视,这其中,长安、开封、洛阳等地均为做为封建王朝的都城地址最佳处,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选择。 首先,长安做为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古城而闻名于世,早在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周武王继位,又建设镐京,合称丰镐。



长安做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千年之久。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定都于此,号称十三朝古都。 当年汉高祖欲定都长安,张良就具体地阐述了定都长安地区的战略意义和长远意义,他说,关中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 所以,在汉朝、隋朝、唐朝时期,长安一直是王朝的都城,甚至长安城建设的典范都完全影响了周边国家的都城建设形式。 一直到若干年后,明太祖朱元璋与太子朱标一起,研究迁都问题的第一首选就是古城长安。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到了1900年慈禧与光绪皇帝西狩长安,竟然在此住了一年多时间,光绪帝与很多维新派都主张迁都西安,变法图强。 河南开封做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有168年的时间做为北宋的国都展现在人们眼前。 北宋之所以选择开封做为都城,主要考虑开封是一座历史名城,做为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接下来的五代十国其间,开封都曾经做为都城存在。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取得政权之后,也算平稳传承,顺势也就定都于此。

另外从地理位置上说,开封交通发达,能够解决大批粮食的转运问题。 至于说到洛阳,整个隋朝的政治中心就完全放在洛阳。 而到了唐朝,则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武周时期更是把洛阳定为神都。 相对于长安来说,洛阳位置居中,四通八达,交通上便利,每当关中地区经济形势逼人,东都洛阳就称为皇帝就食的最佳去处。 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也使得洛阳成为这条大运河的中枢,隋唐期间,洛阳的地位极其重要。 至唐末延至五代时期,政治中心已经完全的由长安转移到了洛阳。 综上所述,这就是;“为什么,长安是盛世都成了


佩瑶0707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中国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则的围棋盘。在这个不规则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

华夏民族传统的疆域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带,禹贡九州图里,将天下分为九个州,豫州居中,就是这种棋盘布局。

关中在中国棋盘式地理格局中,处于西北角位置。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

山川环抱,可以作为险阻,是为关中战略上的优势;农业发达,可以储粮养兵,是为关中经济上的优势;人烟稠密,民尚耕战,是为关中地位的社会基础。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因此,西周,秦,西汉,唐选择关中作为首都。

关中四周有函谷关、武关、散关和萧关四座关口。这四座关口控制着关中地区几个主要方向的出入通道。

关中向东到中原称为崤函古道,函谷关和潼关分别位于崤函古道的东端和西端,这是关中最重要的关隘。武关是关中东南门户,连接河南南阳;散关是关中联系四川的门户;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门户。

除了四塞,还有一处渡口,亦为出入关中的重要通道,这就是蒲津。这里是自山西进入关中的跳板,也是自关中进入山西的桥头堡。

控制关中,扩展一步,武关方向当进取南阳盆地,蒲坂方向当进取晋西南之地,散关方向当进取汉中,萧关方向当控制陇西,潼关方向,当进取河南三川河谷,尽控崤函之险。

长安没落,有几方面原因:

  • 首先,关中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春秋战国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3%,《史记》曾记述了周天子在陇东的森林草原上追逐鹿群。汉代森林覆盖率降至42%,唐代营建宫室,森林覆盖率再降至32%。森林覆盖率降低,导致环境也逐渐恶化。

  • 其次,首都的人口增加

《诗经·周颂》记载,周朝首都镐京人口大约在5万到8万左右。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汉书·地理志》记载长安人口大约为30万人。

唐大历九年(公元774年),长安人口约在70-75万之间。这是古代长安人口的顶峰。

隋唐时期都城人口增加,平常生活用的木材都供应紧张,粮食关中平原更是已经难以自给,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来运粮供应长安。在唐朝,长安城的粮食更是供应不足,黄河三峡天险阻碍了粮食运输。遇到灾害年份,皇帝多次带着大臣去洛阳解决吃饭问题。

综合以上两条,生态恶化导致农业供给能力降低,而社会发展又导致了都城人口增加,隋唐时期这一矛盾日益突出,长安城粮食供应成了国家的极大负担,长安已经不适合再担任首都。

唐末乱世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东移,洛阳一如既往成为中心城市,而连接大运河的汴梁也占了地利之便,成为了北宋的都城。北宋时期汴梁为都城,洛阳为经济文化中心。

金灭北宋以后,游牧民族从气候和靠近祖居地考虑,将首都定在北京,元明清延续至今。

而曾经的帝王之都长安从唐以后就成为了废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