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免疫力”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叢亮2月24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疫情改變不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

叢亮表示,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疫情對中國經濟衝擊是暫時的短期的。很多消費並不是消失而是延期,待疫情結束後自然會釋放。此外,疫情期間一些行業逆勢增長,如網絡購物、線上課堂、遠程辦公、在線娛樂以及智能製造等都在加快成長,這也都體現出中國經濟巨大的韌性和潛力。

在與病毒的博弈中,政府、企業、民間力量都行動起來了。疫情防控有了階段性效果,企業復工復產有序進行,兩條戰線互為支撐、彼此助力。這是中國製度的優勢所在,也是中國經濟的韌性所在。

疫情突然到來,是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風險評估,也是前所未有的壓力測試。疫情之中,公共衛生治理體系的漏洞被廣泛討論,以衛生應急為代表的民生議題反覆被提及。中小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一併呈現,對政策紓困的及時性和精準性要求更高。

疫情帶來的切口,恰恰為經濟社會發展中深層矛盾問題提供了一次難得的發現、反思、糾錯、改革的機會。有些被疫情阻隔的生產可以復工,有些被抑制的短期需求可以來日方長,但終一些折損不可避免。對抗突如其來的外部衝擊,挖掘需求增量和增長潛力,最好的辦法依然是投石改革、問路開放。

從改革的入口看,只有加快促進城鄉之間人員、土地、資金等要素雙向流動,才能加快大都市圈基礎設施和小城鎮建設,為人才、資源創造更多適配的空間;只有加快放開放寬能源、電力、鐵路、通信、金融等的基礎產業領域的市場準入,不斷作出有誠意的標誌性的大動作,才能通過競爭湧入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真正給中小微企業創造更多生計與生機。只有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進殭屍企業有效“出清”,在線零售、在線醫療、在線遊戲、物流快遞的爆發式增長才不會侷限於“一時”,新經濟的星星之火才能最終擁有燎原的力量。

在開放投資方面,可以進一步加大金融保險服務、醫療教育等產業開放力度,藉由優質供給刺激需求增量、挖掘消費潛能,同時在整個過程中帶動政府部門決策能力和服務意識提高、城市營商環境和綜合治理能力的改善、地區優良的基礎設施、公共領域資源配套的落地。而這些改革開放舉措所激發的增長潛能,一定比簡單的刺激政策帶動的需求要大的多,也更加持久有效,不僅可以補上疫情錯失的需求缺口,更可為長期穩增長提供動能。

疫情會增強中國經濟的免疫力,這是風險的另一面。改革不停、開放堅定不移,保持中國經濟穩步發展的基本要素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的韌性、彈力和空間將會越來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