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湘西》為例,看沈從文的“生命意識”內涵


以《湘西》為例,看沈從文的“生命意識”內涵

沈從文

沈從文是偏向於浪漫主義的作家,他一生坎坷,卻一生奉獻。黝黯的蒼空中,彷彿正有兩隻眼睛,在默默地查看人間的善良與罪惡,一絲也不會錯過。他的散文《湘西》以“生命”為基礎,充分表現出了他對於人性善惡以及人性和神性的獨到的理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湘西的風土與人情完美契合,向我們描繪出一幅獨特的藝術畫卷。

一、古今中外知識碰撞,醍醐灌頂洞悉人生


1.坎坷人生,卻意外驚喜

沈從文長年生活在漢族人群中,但受到祖母和母親的影響,對苗族和土家族的感情卻是最深。獨屬於湘西的風土人情陪伴他成長,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身上,也像影子一樣存在於他的作品當中。俗話說,要想剖析一個人的作品和內心,就要先了解其經歷。據有關資料記載:沈從文從13歲開始其行軍生涯,途中見慣了生死,見慣了權利之下的濫殺,也見識了人性的善惡。在機緣巧合之下,他作為“湘西王”陳渠珍的書記,更有幸閱讀和研究了許多古籍和書畫,並且結識了許多文人墨客。之後他經歷了“五四運動”,內心體會到了民族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兩個文化系統的雙重衝擊,

因此他這個“鄉巴佬”終於走出湘西,輾轉到北京,進入中西文化大碰撞的漩渦中心。


2.中西文化相撞,該如何把握

從孔子、老莊到達爾文、尼采,沈從文在經過腦中掙扎後開始用現代的思維去思考。他博採眾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佛教宣揚的博愛,儒家的仁愛,道家的無為而治,西方的哲學,尤其是叔本華和尼采,都讓他受益匪淺,同時有很多作品也伴隨出現。在沈從文的《湘西》中,他所表達的內容與其喜愛的“偶像”所主張的觀點不謀而合,例如尼采所主張的“萬事萬物皆在永遠的淵源上受洗禮,超乎善與惡之上;善與惡,皆是浮光掠影,漫熱煩惱,漂浮的雲”這個觀點是曾經在《湘西》這本書中出現過,可見他通過中西文化的相撞,已把自己獨特的觀點呈現給了後人。

以《湘西》為例,看沈從文的“生命意識”內涵

二、是非善惡如何評判,人性神性深層探索

在《湘西》這個散文書中,沈從文極其重視對人的本性的關注,他在植根於湘西本土的作品中融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湘西文學,充滿對於人性的思考和探索,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人性中的善與惡,讓我們從早已形成的固化思維中對善惡的籠統的理解中走出來。其實,沈從文都是從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再加以理解和昇華,描繪出一幅生命從只能原始本能地去接受逐漸進化到能夠對生活有自己的理解並且去把握自己的人生,並從而理解了湘西生命生生不息的奧秘。不僅如此,沈從文在書中還將人的生命劃分為最基本的“人性”和更高一級的“神性”。


1.禮讚生命頑強,憧憬生命之美

據《湘西》敘述:“人性”是人類獲取的基本物質資料和生活資料以及在人與人的聯繫中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可見要深入剖析沈從文對人性的把握,不僅要理解湘西本土的文化和環境特點,還需要理解當時的工業發展給其帶來的影響。工業時代給世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發展。但是也讓人們開始和冷冰冰的機器一起工作,大大增加的效率讓人們不能再向農業時代一樣愜意和放鬆,人們普遍處於疲倦之中。

當沈從文不能經受這種壓抑死板的社會氛圍,便返回到自由的湘西大地上,正如《湘西•箱子巖》中所記述的那樣,他將自己完全獻給這片他摯愛的土地,充滿熱情,飽含情感,從而對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和思索通過他筆下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或幸福美滿、和諧自然,或悲傷痛苦、扭曲醜陋,生動地展現出人性的健全與扭曲。

除此之外,沈從文還通過《湘西》表達了生命是有野性的,這種野性產生於與大自然的鬥爭之中。據《湘西》記載:湘西地處偏僻,環境艱苦,但是自然風光卻得天獨厚,這裡的人們依賴大自然所給的饋贈,也深深地熱愛著這方水土,與自然和諧有序地進行物質交換。可見這宣告人們:這裡的人性特點昭然若揭,那就是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無所謂水手,也無所謂妓女。從這種環境裡孕育出來的湘西語言不同於城市乾癟枯燥的語言,它是十分粗野卻不失嫵媚,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純粹與豐滿。

以《湘西》為例,看沈從文的“生命意識”內涵

湘西的人文與自然相得益彰,互相襯托,互相成就,才有這天人合一的絕美畫面。湘西人民所進行的一系列生活生產活動,都是合理的,水手冒著生命危險下水推船,老船伕與乘客討價還價,從這些小事能夠看出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對未來的憧憬。生命的價值從愛恨、離別、生死中昇華,沈從文對待生死抱有一種豁達坦然的態度,向死而生或許是較為貼切的表述。

《湘西》中所記載的湘西人們所經歷的愛恨,生死,是富有活力的,是偉大的,轟轟烈烈的,他們的一生不會因膽怯而後悔,他們的一生就是生命的本色,無懼死亡,方能勇敢追求,不虛此生。強壯的水手是這樣,吊腳樓裡的妓女也是這樣,在這裡,什麼世俗的眼光,什麼身份尊卑,在愛面前都渺小至極,這難道不比那些與金錢捆綁,畏縮膽怯的大城市中的所謂的“愛”更加珍貴,更加值得人們尊敬嗎?樸實,純粹,真誠,難道不是愛情中最重要卻在工業時代被遺忘和輕視的品格與人性嗎?這是最健全的人性!相反,人性的扭曲在沈從文的筆下《湘西》中也做了詳盡生動的描述。

“睡屍”一段的描述便是這樣,人們在其中看到了變態扭曲的人性,但是沈從文卻感悟出了超越了一般的倫理拘束,體現了生命的樸質和赤誠的愛戀來。看似粗獷,難以理解,卻也是一個活生生的熱血的生命。

沈從文從大城市中返回到自己的故土湘西,不僅重新體驗和享受了這裡的和諧與純粹,不可避免地也會深深地感受到這個窮鄉僻壤與大城市之間發展的落差。工業化大城市的快節奏與逐漸顯現規模的現代化與湘西這裡緩慢的生活節奏與落後的傳統工業對比已不是一般明顯。這裡就好像是一灘死水,沒有發展的生機,也是這裡反人性的最顯著的一點,這令沈從文深深憂慮。


2.藉助“神性”之手,告別“過去”的湘西

人對於自身和環境的需求會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的發展而發展,在得到基本生存條件的滿足後,自然會追求在精神和人性上更深層次的東西,這也就表現出了人的“神性”。與西方所說的自我、本我和超我類似,“神性”就類似於超我,是一種更加追求在道德上更加理想和完美的狀態。

在沈從文的《湘西》中說過,健全的人性最終是要達到人對自身生命價值的充分理解和肯定,達到自己掌控自己的生命,掌控自己的力量。封建禮教向來都是禁錮人們思想的障礙,要衝破這層障礙談何容易,但是隨著人對於自身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對於自由的嚮往也開始湧現,並且這個火苗開始漸漸竄高。不論是他筆下的虎雛,還是山大王,都是如此,對外界的浮躁“水土不服”,只有回到湘西這片淨土,才能感受到愛與自由。但是對於湘西人民對向現代化發展不很熱切的態度上,沈從文充滿了憂慮,因此,沈從文也在深深地呼喚,試圖喚醒湘西人們群體自為的覺醒,只有通過這樣,湘西才能脫掉貧困落後的帽子,與時代接軌。

以《湘西》為例,看沈從文的“生命意識”內涵

三 、湘西獨特文化之根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湘西自古以來逐漸形成的獨特的人文和環境特點根在哪裡呢?答案就是湘西的楚文化。楚俗尊鳳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湘西人民歷代的發展與填充,這裡的楚文化也增添了許多新的內涵和形式,擁有了獨屬於湘西本地的文化形式。沈從文的《湘西》中關於“雲中君”的描寫並非他想象而來,而是在湘西人的腦海和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東西。因此他說,湘西的神秘就來源於它的民族性。

沈從文創作的思路和作品 , 就是他帶有湘西本地民族底蘊和其浪漫主義情懷,再加之理性思維的結合從而創作出來的。不論是對人性中善與惡的獨特把握,與我們約定俗成,固化在平常人思維中的善惡標準並非完全一致,他將人們的特定行動與湘西本土的文化特點與民族底蘊聯繫起來,去最大可能地探究人性之中善的部分;還是對人的神性,即把握自己的生命價值,與自然一種和諧共生的狀態;再到對於湘西進一步發展的思考,都表現出了沈從文對生命自由的熾熱追求與對人類遠景凝眸的幻想情緒。

也正因如此,他才成就了宏大的湘西文化。

四、小結

縱觀沈從文的“生命意識”,不是告訴我們要享受當下最好的物質生活,而是讓我們從生命的本質出發,詮釋人的自然本性,這樣才能懂得生命的真諦。當今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我們,有時候會在迷茫的道路上一味地違背自己的自然本性前進,這時候不妨停下腳步,來傾聽一下沈從文的“聲音”,或許這會改變未來的道路。

以《湘西》為例,看沈從文的“生命意識”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