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里老师一说话,家长就跟接圣旨一样,这样好吗?

顽固的猫


我认为「好」什么叫圣旨。老师布置作业让做什么你还要抗议不成?不让他好好听老师的你送去养膘啊。在家听父母,在校听老师,家长都没这个态度还想孩子成绩好?


幸福就是抱紧你


我儿子的群也是,早上语文,体育,数学,三门课,每科老师下课了再三叮嘱不回复不回复,但是几乎都会说老师辛苦了,谢谢您,再见,两节课挨着体育老师让报数都报完了,还有孩子给上一个老师发语音,老师辛苦之类的话,让下一个老师太尴尬了


Kl521


亲身经历你可以不当回事,进学校就针对你孩子你有什么办法,就像以前礼拜天别人家孩子都补课交钱,我们家孩子没交钱补课,到了礼拜一上学,凡是没交钱的家长都接到到学校陪读的电话,说孩子老是上课不认真听课,好动,交了钱以后啥事没有了。


什么地点1


有这群家长火爆吗?老师让背诵课文,不需要发群,看看她们怎么做的,我懒得发只要孩子会背就可以,我家的当天学当天直接会背,我都懒得听她背



诸葛筱蝶


家长群里老师一说话,家长就跟接圣旨一样,这样真的很不好。但总感觉到题主把这个现象描述的有点太夸张了。

但是现实中,的确有些家长表现的太过了。老师不管在群里边发一个什么样的通知或者要求,家长就赶忙说:收到,收到,收到,一定积极配合,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等等之类的回复,这多多少少显得有点献媚和讨好的意思。

不管是老师,还是其他人,只要给你发出信息,及时给人家回复,是一个人素养和礼貌的体现,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礼节需求,不要深化,也不要深挖。

比如单位发出一个通知,员工们看到后都写一个:“收到”,表示这个通知已经接到,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信息传达和工作交流,并不是什么发圣旨和接圣旨的事情。

题主说的这个情况可能指的是一少部分家长的不正常回复和表现。

比如,老师发了一个很正常的通知。家长只需要回复“收到”就可以了。但一部分家长总要表现一下,总要多说那么一些话,老师费心了,老师操心了,老师辛苦了,给老师添麻烦了,我们一定积极配合了,请老师放心了,等等……等等,给人的感觉就像接到圣旨一样,不但要下跪接肯,还要高呼万岁,万岁万岁。

其实,这些家长的心理我们完全能够理解,谁不想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关注和照顾?谁不想在老师的心中留下一个积极正面的影响?谁不想让老师觉得自己是积极配合支持老师工作的家长?

有这样的心理是很正常的,但班级群是一个公共平台,不是一个私人空间。在班级群中有太过的表现,往往会引起大家的反感。让人感觉到就你们这些家长比别人能,人家老师发了一个很平常的通知,有必要表现的那么玄乎吗?这不是公开的巴结和讨好老师吗?这让其他家长情何以堪?该不该跟你这种行为和表现呢?

总之,教师毕竟是孩子教育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在群里发出通知和要求时,作为家长及时回复也是非常正常的。但的确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和夸张,更不能在群中表现出讨好和献媚的成分和言语。

老师发出的一个通知是很正常的工作组织需要,只要正常的回复就行了,不要人为的当成什么所谓的“圣旨”,更没有必要像接圣旨一样那样的表现和呼应。


教育探微


我认为,家长把老师的话当做“圣旨”是真实的反映当代家长存在的问题,一点也为过。主要还是因为,当代家长太重视孩子的教育,把教育孩子的大计全部寄托给学校,这不仅是导致家长失去主见的根本原因,也是无法把孩子教育好的缘由。

我这样说,可能很多的家长不乐意,但是我用最近发生的一个实例证明我的观点。

实例论证

浙江宁波的一起教师装修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我以上的观点。其事件经过:其小学班主任在微信群里要所有的家长缴纳300元教师装修的费用,其中大多数的家长都是义不容辞的上缴费用,还给班主任“拍马屁”。只有少数的家长站了出来,质疑老师。



本来教室装修就和家长没有任何关系,那些大多数的家长却心甘情愿,毫无思想的就上交了费用,这难道不是把老师的话当做“圣旨”吗?

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相互结合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全部寄托给学校,所以才会导致家长没有主观的判断。其实,这也是家长一大通病。


而导致家长通病的出现,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时间管理孩子。但是,我想说的是,孩子的家庭教育比学校的教育更为重要。家庭教育意味着孩子的做人品质和思想观念的养成,影响孩子的一生;而学校教育,主要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其他的为辅,这其中的比例关系,家长都应该明白。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想结合,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完美的教育。

增进家长与老师的感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家长失去主观的判断,把老师的话当做“圣旨”的动机无非就是想和老师搞好关系,想让老师多照顾孩子。但是,其这样的做法是想到不靠谱的。


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家长把孩子教育好了,让孩子在各个方面都非常的优秀。家长都不用去找老师套近乎,老师自然而然的来找家长,保持一种良好的沟通关系。这样不更好嘛,为什么要失去主观判断去讨好老师呢?

总结

教育需要家长不同的意见,才能把教育制度完善到最好。如果,家长完全失去是非分明的辨别能力,教育的弊端如何显现呢?国家又如何改革教育呢?

结束语: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和转发,也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落笔解忧愁


说得有点过了啊!

不是谁巴结谁或谄媚谁,最起码的尊重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老师作为除父母以外的对孩子最重要的非亲他人,不能说自己抬身价,但最起码的尊重还应该有的!!

题主观念不敢苟同,键盘英雄们不喜勿喷!

欢迎讨论!


做最好的自己369


我认为「不好」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东街小学二年级,作为孩子家长我深受其害!老师转嫁了绝大部分的工作,并且教学质量极其差!逼的我们不得不靠托管来二次教学!每年一万多的托管费比交学费贵多了!你还得像对圣旨一样对老师的话,千恩万谢感恩戴德不敢表达不满,因为她一定会给你孩子穿小鞋!比如调座位啊,发动学生孤立孩子啊……关键是中国人的枪打出头鸟观念谁都不想自己戳破,都希望别人来说,自己受益,所以才造成了现在的乱像


那谁嘬慢点


客观的来讲,不好!但如同很多我们不愿意做,但有不得不做的事,这也算其中之一,原因如下:

1)角色不对等,造成的“权力”落差:在孩子入学后,教育资源(评优评奖、关注面和评价指标)的稀缺性,导致与孩子相关的所有评价都是由学校一家说了算;同时,社会竞争的激烈,学校也无法置身事外,围绕着升学这一指挥棒,相关的竞争也就传导至孩子身上,而所有上述环节中,家长毫无发言权和参与权,与孩子相关的评价绝大部分、甚至是全部,都由学校一手包办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考虑,希望能通过迎合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举动来换取对孩子的“照顾”,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2)资源的不均衡,有“挤出”效应:由于孩子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系列的评价和筛选过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要经过16年左右的学习历程,越是评价规则不统一的时候,家长越关注孩子老师的评价,而规则后面对应的就是教育资源的再分配,规则不统一或地域性特色强,家长越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所以,对孩子老师的举动就越关注;而很多人诟病的高考,却是目前国内最好、最公平的制度之一,由于规则透明,全国基本统一,而且考核基本就是一个标准——分数,这样,家长在高中、大学阶段,对老师的关注度却在下降;相反,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对老师的关注度却很高,原因就在此。

家长所有的不得已和努力,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被这些“权力”给“规则”了,有时候虽然看不惯群里某些家长对老师的逢迎,但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理解就好!


小白职道


这样做当然不好,但是你有什么能力去改变这样的事实呢?毕竟孩子在人家的手里,如果你态度不谦卑一点儿,产生的后果你懂的!

整个社会都是这样,不必悲哀

其实何止是老师和家长的关系会这样,在一个单位当中,各级领导说的话,底下的员工不也是这样点头哈腰的执行吗?你的客户跟你谈了一个事情,你不也是卑躬屈膝的陪笑脸吗?

社会上这种不对等的行为,其实太多太多了,我们不用因为老师和家长这样的对话而产生悲哀的情绪,老师没想当这个皇上,家长也没想当这个奴才,只不过是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在老师手里会受到区别对待,所以才会极力的去巴结和讨好老师,这是他的个人选择,无可厚非。


家长完全可以不这样做

我们现在的家长有一种很不好的心态,用到老师的时候就极力的去巴结老师,一旦学生离开了老师,则对老师指指点点,在背后贬损。

这样前后的反差也体现出了家长在整个教育环境下的一个被动的局面,其实现在我们对于家长权利以及学生权利的保护还是做得很到位的。

甚至有一些家长经常举报老师,弄的老师也是特别的头疼和无奈。

我们这个社会应该建立一种平衡的家教关系。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家长和老师就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谁求着谁谁制约谁的关系。


个别老师素质比较低

其实出现这样的现象啊,和老师的素质,不无关系,生活当中有很多的老师就是因为家长各种各样的行为而对孩子产生抱负的心理。

包括打骂孩子,冷落孩子,这样的事情,家长当然不希望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所以就导致了极力的去追捧老师。

在现在的学校加强对于老师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建设,以及管理和约束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总之我们的家长应该做到不卑不亢,凭和理清的去和老师沟通和交流,我们的老师多数都是有素质的,不会因为和家长的各种问题去为难学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