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北大女孩說感謝貧困:其實你的性格就是最大的財富

2018年的夏天,一份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寄到湖北衡水女孩王心儀的家門口,此時18歲的王心儀正隻身一人在異地打工。她家境貧寒,媽媽體弱多病,姥爺生活不能自理,兩個弟弟還在讀書,一家六口全靠五畝地和爸爸外出打工補貼家用,但是她說“感謝貧窮,你賦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和永不低頭的力量”。


18歲北大女孩說感謝貧困:其實你的性格就是最大的財富

王心儀


1

世上人有千萬種,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經歷,決定不同人的性格和未來。


有人立於大廈,優越的家境,健康的家庭關係、優質的教學資源、穩步的國外歷練,不需要自己考慮衣食住行,亦無需考慮人際交往難題,只需全力吸收外在教育,當然也包括所謂的教養。二、三十年的“錦鯉”人生,使得他對獲得的任何東西都毫無波瀾,所以他可以溫文爾雅,至少看起來與世無爭。


有人起於微末,或許僅僅活著就已經拼盡了全力。貧瘠的物質生活,不高的教育水平、參差不齊的師資力量,可能面臨的輟學危機,人際交往的每一步都無人可教,或者自身也無心去學習。這樣的人生每一步都不能懈怠,面對機會,他必須主動出擊,對待工作,他往往爭強好勝。如此“不佛系”的人,很多人都不喜,但他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依靠。

18歲北大女孩說感謝貧困:其實你的性格就是最大的財富

人生起跑線


2

在此,我不得不提到“貧困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根據清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2015年在《The China Quarterly》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在中國農村貧困家庭僅有12%的適齡人口參加了高考,7%的人考進了大學, 0.6%的人進入211重點大學,而能夠進入北大和清華這兩所學校的比例僅為0.003%,這些人通過“不佛系”的爭強好勝,突破貧窮,在逆境中的獲得晉升,前進的理由只要一個,後退的理由卻有一百個。


當然,我也無意宣揚出身論,出身很好並習得一身本領報效國家、回報社會,這是國家之福、社會之幸。我只想說,社會更應該關注那些起於微末的少年,別人的成熟、不爭不搶其實才映射他們抗爭、激情的可貴。

有縫隙的人生,陽光才能照進來。此時,人們對他提出成熟的要求,那何嘗不是一種殘忍。


18歲北大女孩說感謝貧困:其實你的性格就是最大的財富

有縫隙的人生,陽光才能照進來。

3

當然,人是會成長的,赫拉克利特說:“一切皆流,無物常住”,性格從來不是某種固定之物,他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當一個人從貧寒中崛起,他慢慢就會習慣其他次元的生態,待人處事也會開始趨於主流化,因為這些東西不需要人來教,但需要你閒下來後,自然有了餘力才能去感悟。


《老人與海》裡面的老人忍著飢餓和傷痛去搏鬥,最終撈回來一副魚骨架,老人依然自豪的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所以,無所謂人生艱難,只是希望我們身處逆境,仍能笑對人生。因為你的性格,本就是你最大的財富。

18歲北大女孩說感謝貧困:其實你的性格就是最大的財富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海明威《老人與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