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情 謀發展 共同譜寫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篇章

抗疫情 謀發展 共同譜寫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篇章

全省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抗疫情 谋发展 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2月14日,其美多吉駕駛郵車運送援助物資奔赴武漢。

抗疫情 谋发展 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陳林向轄區內的維吾爾族同胞宣講防疫注意事項。

抗疫情 谋发展 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2月12日,李進帶領成都阿壩州商會的車隊將捐贈物資送抵阿壩縣。

抗疫情 谋发展 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達扎寺僧眾為新冠肺炎一線捐款。

抗疫情 谋发展 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四川農業大學蔣素容專家在小金縣撫邊鄉生菜種植基地現場指導培訓種植技術。

抗疫情 谋发展 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疫情防控期間,天全縣中醫醫院為住院病患免費提供疾病預防中藥湯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前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表彰了由國務院決定授予的665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812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其中,有24個模範集體和30名模範個人來自四川。

四川是多民族大省,近年來,我省全面深入持久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地區、各行業湧現出一大批認真貫徹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集體和個人,而本次受到全國表彰的,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2019年12月16日和2020年1月20日,我們先後兩次選登了部分模範集體和個人的典型事蹟,講述他們在四川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征程中的擔當與收穫,今天作第三次選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前全省上下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的關鍵時刻,我省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們也在為全省疫情防控、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發展做出積極貢獻。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些優秀的模範集體和個人。

車輪丈量民族親情他是雪線郵路上的時代楷模

模範個人其美多吉藏族中國郵政集團四川省甘孜縣分公司長途郵車駕駛員

2月14日,其美多吉又出車了。這一程並不是他已經奔波了30年的那條雪線郵路。這次的目的地,是令全國人民牽掛的武漢。今年春節,其美多吉難得有機會可以休息幾天,但突如其來的疫情卻讓他坐立難安。“別的我做不了,我能開車,能送物資。”當得知單位有一批援助物資要從成都發車送往武漢後,其美多吉立即主動請纓,報名加入了車隊。

說到其美多吉,就不得不提到那條他用車輪和腳步丈量出的雪線郵路。30年來,他和他的郵車將來自黨中央的聲音、四面八方的郵件,送往雪域高原的各個角落,就像一座橋樑,把黨和政府與藏區百姓連起來,把川藏高原與全國各族人民連起來,用車輪丈量出一條藏區穩定繁榮、民族團結發展的不凡郵路。

其美多吉長年往返的雪線郵路是全國最危險的郵路之一,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往返1208公里。特別是在海拔5050米的雀兒山埡口,路窄雪厚彎急。雪線郵路有多險、有多苦?這條路大半年都是冰雪覆蓋。夏天經常發生塌方、泥石流。冬天最低氣溫達零下三四十攝氏度,路上的積雪有半米多深。30年來,其美多吉在這條路上往返6000多次,行程140多萬公里,沒有發生一起責任事故,將一份份郵件安全送達。

30年來,其美多吉在他的郵路上歷經磨難,曾經遭遇雪崩被困,兩天兩夜才走了不到1公里;曾經遭遇歹徒,為保護郵車身中17刀……但這些磨難都沒讓他放棄心愛的事業。因為這條郵路,其美多吉與家人聚少離多,他將自己的感情寄託在雪線郵路之上。他在車上常備氧氣瓶、鐵鍬、藥品和防滑鏈,沿途熱情幫助司機、牧民和驢友,在大家心中,那一抹流動的郵政綠,就是團結互助的明燈。

運用分類服務法他是維吾爾族同胞的好“阿康”

模範個人陳林漢族德陽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隊民警

從春節前到現在,陳林幾乎一天也沒有休息過。剛忙完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又遇上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一名公安幹警,陳林每天都在社區巡邏走訪,協助疫情防控。尤其讓他放心不下的是自己所聯繫的維吾爾族同胞。2月11日下午,陳林又專程到經營餐館的阿布力克木·買買提那裡,提醒他暫時不要開門營業,還鼓勵他在注意好防護的前提下開展外賣服務。

“阿康”在維吾爾語中是兄長的意思。在德陽,陳林在許多維吾爾族同胞眼裡就是位好“阿康”。

陳林出生在西北,在服役期間又參與過部隊與駐地民族同胞的“雙擁共建”工作。2009年以來,陳林開始幫助暫住德陽的新疆籍維吾爾族同胞。10年來,他協助維吾爾族同胞融入當地、融入城市,為他們排憂解難,成了維吾爾族同胞的貼心人。

陳林運用分類服務法,分門別類建立人員檔案臺賬,堅持每週開展一次入戶走訪,及時掌握動態,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得知12歲的小孩買買提·肉孜因故輟學,陳林當即找教育部門協調,又上門到孩子家中反覆勸說,終於讓孩子重返校園。阿布力克木·買買提是一名共產黨員,由於遠離家鄉新疆,面臨黨組織關係轉接問題。陳林及時設法與他家鄉黨組織取得聯繫,幫助他找到德陽居住地街道、社區黨支部,將他列為社區流動黨員。

陳林時刻把民族團結放在心上,落實到行動上。每年的維吾爾族傳統節日,他都會組織在德陽的維吾爾族同胞歡聚一堂共慶佳節。當初靠著27元“起家”的阿布力克木·買買提,現在不僅有了自己的餐館和攤位,還當選了四川省新疆商會常務副會長、商會民族特色產業分會會長;不少從新疆來到德陽的維吾爾族同胞也在陳林的幫助下找到了工作。

公益演出心連心他把黨的聲音送到藏區基層

模範個人李進藏族成都阿壩州商會會長、四川唐古拉風藝術團團長

2月12日下午,成都阿壩州商會的貨運車隊順利從成都抵達約500公里外的阿壩州阿壩縣。車隊為阿壩縣帶來的40噸蔬菜、6000個口罩、30套防護服,都是商會的企業家們集資捐贈的。疫情發生後,地處川、甘、青三省交界,地理位置偏僻的阿壩縣醫療等物資出現緊張狀況。得知這一情況後,成都阿壩州商會在短短几天內就籌集到了這批捐贈物資。而發起捐贈倡議的,正是李進。

李進出生在阿壩州理縣的一戶普通農家,從小在父母“常懷感恩心、常做感恩人”的樸素觀念薰陶下成長。作為四川110萬藏族同胞中的一員,李進親身經歷了藏區的鉅變,也在藏區的發展過程中成長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有國家對藏區發展建設的巨大投入,有千千萬萬共產黨員為這片土地的拼搏奮鬥,我才有可能走出大山。我的成長和創業,就是享受了藏區發展帶來的紅利。”在成功開創自己的事業後,李進選擇了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帶領團隊數十年如一日跋山涉水、扶危助困、雪中送炭。

在李進參與的眾多公益事業中,讓廣大藏區群眾印象深刻的,是他帶給大家的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愛心公益演出。2001年,李進成立了四川唐古拉風藝術團。19年來,在李進的帶領下,唐古拉風藝術團在五省藏區開展愛心公益演出,開創了以弘揚民族文化、扶貧扶智並舉為特點的“唐古拉風藝術團文化扶貧藏區行”活動,從“同心奔小康·光彩藏羌情”到“宣傳十九大·同心建小康·光彩甘孜行”,再到“兩聯一進·萬企幫萬村”,始終堅持唱響主旋律、堅持促進民族團結。

近年來,他累計出資1000餘萬元,開展精準扶貧公益演出和文化服務活動360餘場次。從2008年開始,李進每年春節都是在公益演出路上度過的。他與唐古拉風藝術團的100多位演職人員一道,在大雪紛飛的牧場上、在酥油茶飄香的帳篷裡,留下了風雨同舟、攜手奮進的足跡。

辦書院普及法律知識發揚優良傳統積極服務社會

模範集體達扎寺

日前,達扎寺舉行了一場特別的捐贈儀式,寺內的全體僧眾自發籌集了7萬元善款,通過相關渠道捐贈給抗擊新冠肺炎一線,同時為寺廟周邊的群眾免費發放了價值6萬元的藥品。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這座位於阿壩州若爾蓋縣的藏傳佛教寺院積極貢獻力量。

達扎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2002年,達扎書院的創立,讓古老的達扎寺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達扎書院做好僧人的必修課,主動藉助“七五普法”“法律七進”宣傳教育活動的契機,組織寺院民管會成員、廣大僧眾、周邊信眾通過各種形式學習《憲法》《宗教事務條例》等法律法規。近年來,書院先後開展法律法規宣講達20餘次,參與僧眾信眾達1萬餘人次,專門聘請法律顧問,培養法律明白人,設立法律圖書角,為群眾排憂解難,有效提高廣大僧眾的守法意識,做愛國僧眾、當守法公民。

寺院積極引導宗教界發揮優良傳統為社會服務。2018年4月,寺院全體僧人參與“共創和諧美麗家園”活動,寺院自籌資金7萬元,在縣城內、寺院周邊進行綠化增綠活動,種植樹木1萬餘株。“8·8”九寨溝地震、“7·10”特大洪澇等自然災害發生後,寺院年輕僧人積極參與救災工作,寺院民管會、活佛、堪布等組織僧人積極捐款、捐物。近年來,寺院活佛還出資10餘萬元,資助當地貧困學生30餘名,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報效祖國。寺院開設藏醫門診部,免費為當地群眾贈送價值26萬餘元的藥品,每年診治6000餘人次;組織宗教界有威望的人士,積極協助鎮、村調處草山、地界、鄰里矛盾等民事糾紛;寺院僧人還組建了撲火隊,為當地提供義務應急服務。

發揮專家智力優勢助力民族地區脫貧攻堅

模範集體四川省專家服務中心

“目前我們正在抓緊時間,分析研究全省各民族地區上報的專家資源需求。”四川省專家服務中心一位負責人介紹,抓緊分析是為疫情過後高質量開展專家智力服務民族地區活動打好基礎。

近年來,四川省專家服務中心始終把打好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戰作為首要任務,積極引導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各方面資源向民族地區彙集,先後組織專家深入民族地區開展現場技術指導4000餘場次,解決生產技術難題5000餘個,帶動全省教育、醫療衛生、農業等行業的1000多人次專家常年在民族地區開展智力服務活動,培訓民族地區專業技術人員、農村土專家和專業大戶30餘萬人次。

該中心持續用力打好民族地區人才扶貧攻堅戰,積極面向全國選拔專家人才到民族地區開展智力幫扶。總結探索出了專家智力服務民族地區七步流程工作法,不斷優化省內外專家資源,建立起了包括北京、上海、浙江、廣東以及中央在川單位在內的專家智力人才庫,為四川民族縣(區)脫貧摘帽提供了人才支撐智力支持。通過深挖四川民族地區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按照地區產業規劃重點,聚焦民族地區迫切的需求,選拔專家開展智力幫扶活動。針對三州民族地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少數民族文化特色,該中心先後組織了10餘個省內外旅遊規劃專家團隊開展高原藏區、彝區、羌區旅遊規劃設計。針對甘孜州、阿壩州藏藥產業發展,組織了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高校的100餘人次專家開展產業諮詢和技術攻關。

在開展專家智力服務民族地區過程中,該中心一方面加大智力幫扶力度,另一方面抓好民族地區專業技術人才培訓,為民族地區打造本土化的人才隊伍,把短期幫扶和長效機制結合起來,把政策資源優勢和內生潛力結合起來,助力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和跨越發展。

以醫為媒以藥為介妙手仁心架起民族團結橋樑

疫情當前,使命在肩。1月26日,農曆正月初二,天全縣中醫醫院全體醫務人員取消了春節休假。當天下午2點,全院各科室人員就全部返回了工作崗位。就在同一天,檢驗科的11名醫生向醫院遞交了一份抗疫《請願書》,上面11個鮮紅的手印,代表著全院職工堅決與疫情奮戰到底的責任擔當。

而這份責任擔當,在該院多年來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可見一斑。

天全縣地處四川盆地西緣,素有“康藏門戶”“進藏咽喉”之稱。長期以來,天全縣中醫醫院堅持以醫為媒、以藥為介,致力於民族團結進步,服務藏區群眾,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貢獻力量。

在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該院堅持並重點發展陳氏中醫骨傷科特色優勢,在四川藏區聞名遐邇,吸引大量甘孜、阿壩以及西藏昌都地區藏族患者前來求醫,深得漢藏群眾的信賴和讚譽。該院門診骨傷科日接診量中,少數民族同胞佔20%以上,住院患者中少數民族同胞佔30%以上。

為尊重民族習俗,構建和諧醫患關係,該院制定了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一系列制度和規範,定期組織醫護人員培訓學習,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並融入診治過程之中。針對一些藏族群眾不識漢字的問題,該院將各科室標識、標牌全部添加藏語提示,醫護人員也能夠用日常藏語與患者進行簡單交流,用優質的服務加強醫患溝通,增進民族感情。

為方便藏區群眾在天全縣中醫醫院看病報賬,該院主動與甘孜州醫保局銜接,投入20餘萬元開通了兩地間的異地就醫即時結報系統,實現即時報賬,享受與當地就醫相同的醫保政策。該院積極與藏區醫療機構協作,開通藏區患者轉診綠色通道,確保轉診病人優先診療。該院積極參加醫療援藏,支持藏區醫療隊伍建設,免費為藏區醫院培訓醫療技術人才60餘人,定期安排業務骨幹到醫療協作醫院進行巡迴醫療、手術和學術講座40餘次。在工作中,不少醫生和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