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宝"活"起来,看彩绘散乐图浮雕是怎么做的

悠悠中华,有五千年光辉璀璨的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前贤们用智慧与勤劳,设计制作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生活用品及艺术品。它们遗留至今,便成了我们了解历史的文物。

<strong>而有些文物,因其独特性或是在文化、艺术、工艺等方面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我们甚至会将它称之为国宝。

让国宝

国宝后母戊鼎

<strong>这些国宝级的文物,被细心呵护并妥善的保管在各大博物馆中。然而为了保护它们,大部分具有文化、历史意义或是具有工艺、技术参考价值的文物,<strong>普通大众却是难得一见。

无论是一幅画、一只瓷瓶还是一把古琴,他们只能冷冰冰的躺在那里,供人们参观、瞻仰和赞叹。于艺术、文化之普及,并无太大贡献。其实文物除了研究之外,最大的作用,莫过于通过它可以了解历史,了解传统文化,而更好的去传承传统文化。

<strong>如何能将躺在博物馆的文物,变成"活"物?开发其商业价值,并将其与普通大众互动起来,便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国宝级文物、河北省博物院镇院之宝,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能为大众所熟知,便是因为此文物,得到了较好的现代商业开发及推广。

彩绘散乐图浮雕

<strong>彩绘散乐图浮雕

,是五代时期的一幅彩绘浮雕作品。它1995年出土于河北省曲阳县王处直墓。此文物属墓葬墙面装饰品,以散乐为题材,浮雕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现珍藏于河北博物院《曲阳石雕》展厅,<strong>被誉为河北省博物院镇院之宝。

让国宝

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

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长1.36米,高0.82米,厚0.17—0.23米。浮雕画面由15人组成,并突出表现五代时期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特别是<strong>浮雕中12乐者,所用乐器多达十种。这对于今人研究五代音乐,及乐器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strong>彩绘散乐图浮雕中,伎乐人物丰满圆润,表情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浮雕以汉白玉精雕细刻而成,线条唯美流畅,姿态生动,画面节奏东动作,极富音乐律动感。

通过此文物可以看出,在工艺上,五代时期的工匠们,就具备了高超的绘画及雕刻技术。从作品中人物丰盈的体态及服饰造型,也不难看出,五代时期对唐朝文化的继承,甚至连对女性的审美观,也同唐朝一样皆是以珠圆玉润者为美。

可以说,<strong>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基本继承了大唐之韵味。

彩绘散乐图浮雕的研究价值

彩绘散乐图浮雕,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国宝,除在技艺上,达到了曲阳石雕非常高的高度之外。它还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等研究价值。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让国宝

王处直墓葬浮雕

  • 对唐、五代时期墓葬的了解研究。彩绘散乐图浮雕,出土于王处直墓,王处直卒于(公元923年)此人在《旧唐书》、《新五代史》均有传,乃为一代枭雄。

《新五代史》"梁太祖上表封处直为义武军节度使,累封太原王。太祖即位,封处直为北平王。"

王处直之墓乃其养子王都所建,王处直与其养子之间,是一段似农夫与蛇的故事。王处直收养一子名为王都,后王都兵变夺处直之权,其忧愤而死。(《新、旧唐书》、《新五代史》、《资治通鉴》说法不一,有说被王都所杀,有说被软禁抑郁而终,笔者偏向与后者)

王都为声誉,请来了最好的工匠为其养父修建陵墓并厚葬。因王处直卒时与唐朝灭亡,之隔仅有16年,所以王处直墓葬基本保存了大唐遗风。

墓室建于一块三面环山的风水宝地之中,为前后两室的双室墓,以青石砌筑,整个墓室绘满了奉侍、山水、花鸟、云鹤、星象等内容的精美壁画。因王处直酷爱散乐之风,其墓葬尤以曲阳汉白玉石散乐图浮雕,工艺、雕刻最佳。

通过此文物,考古人员可以深入的了解,唐、五代时期的墓葬文化,特别是墓葬的石雕文化。

  • 对唐、五代时期,曲阳石雕艺术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曲阳石雕,河北省曲阳县民间传统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strong>其始于西汉,繁荣与唐,至五代时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曲阳石雕材质有大理石、玉石到木质、象牙、青铜等,其雕刻技艺有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等造型门类。

<strong>彩绘散乐图浮雕,则集圆雕、透雕、浮雕等各种技法而成,基本代表了唐、五代时期,曲阳石雕的最高水平。<strong>浮雕中乐者的神情、体态,甚至是乐者的衣装及簪着的红花,都雕刻的惟妙惟肖,鲜活美艳,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从文物的整体设计来看,<strong>浮雕整体精巧,群像构图疏密得当、错落有致。乐女造型既注重演奏姿态与乐器配合的伎乐之容,又生动描绘勾勒出乐女们的雍容华贵之貌。在构图设计上,乐者形象作写实描绘,又把群像作整体浮雕,犹如一幅完整的写实绘画。

让国宝

簪花仕女图

  • 通过彩绘散乐图浮雕,可以清晰的判断出五代时期的审美观,以及当时权贵的生活状况。

都说唐朝人喜欢胖胖的女士,大多数人则是人云亦云。但看过唐代著名画作《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之人,便可说确实如此。因<strong>此二图之美人,皆为珠圆玉润之体态。彩绘散乐图浮雕中十二乐女同是如此,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中,胖美人物面容圆润,体态丰膄、腰肢轻斜,衣带飘飘,若有"罗薄透凝脂"之感,仍然保留了唐代丰肥浓丽的风格。体现了当时人们崇尚丰肥浓丽的审美观

乐女属下层劳苦人民,乐女之丰盈体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富足。彩绘散乐图浮雕的乐女群像,不仅是盛唐以来音乐艺术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权贵豪门,生活之奢侈。

  • 彩绘散乐图浮雕是文化大融合的产物。既是彩绘散乐图浮雕,就不得不提及散乐二字。散乐自周就有。而盛行与隋唐,散乐开始以乐、歌、舞为主。

《周礼·春官·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 郑玄 注:"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若今黄门倡矣。"

《旧唐书·音乐志二》:"散乐者,历代有之,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总名百戏。"

而<strong>隋唐开始,散乐则发展成百戏,散乐除乐、歌、舞之外,还包含武术、幻术、傀儡戏、杂耍、弄猴、马戏等。融合了西域众多国家的各种民间艺术,比如:幻戏、魔术、马术等。

从彩绘散乐图中的乐器,更能明显的看出其文化的融合。彩绘散乐图浮雕有十五人,其中孝子两人,指挥一人,还有十二人则各执一乐器。分为前后两排,<strong>所持乐器有箜篌、筝、琵琶、拍板、座鼓、笙、方响、答腊鼓、筚篥、横笛共计十种。


让国宝

彩绘散乐图浮雕乐器名称


<strong>其中琵琶、箜篌、筚篥、答腊鼓、横笛皆为胡乐。十种乐器,其五为胡乐,可见唐、五代时期对外来文化之包容。以及当时对外来文化的融合程度。

《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

著名诗人高适,在《别董大》一诗中写道: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strong>董庭兰乃当时著名的古琴乐师,<strong>因为当时盛行胡乐,致使董庭兰之音无人识。在与董庭兰送别时,高适为了安慰好友,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由此可见当时胡乐之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彩绘散乐图浮雕的研究价值之高,无愧于国宝级文物之名。

彩绘散乐图浮雕的现代商业价值开发

如何在对文物无损的情况下,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虽是一个难题,但也一直在尝试。类如国宝参展等活动也一直在举办,但效果不太明显。<strong>且由于运输、气候、保管等原因,个别国宝也曾遭到过不同程度的损坏。

现代商业如此发达,如何才能与国宝无缝结合,使其发挥更大的商业价值及文化价值呢?彩绘散乐图浮雕就被发掘的比较好,主要有两个办法。

  • 当彩绘散乐图浮雕遇上《国家宝藏》,它瞬间"活了"。《国家宝藏》是央视推出的一个文博探索类节目,通过节目展示、主持人讲解,再通过一些文艺演绎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它。

<strong>加上选拨影视、歌手明星,做为"国宝守护人",他们讲述"大国重器"们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通过"明星"这个桥梁,进一步拉近了国宝与常人之间的联系,很好的普及了文物文化。彩绘散乐图浮雕,就是通过它的"守护明星"宋佳,让更多人知道了它。

这样的做法,不但能普及国宝其背后的文化,更使得其不再是一件冷冰冰的藏品,而是一件能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艺术品,是一件具有商业价值的艺术品。

让国宝

《国家宝藏》图标

  • 通过周边衍生产品的开发,一方面创造商业价值,另一方面,文物本身的文化价值也能体现出来。将彩绘散乐图浮雕中,体态婀娜、丰盈的美女,做成卡通的仕女泡茶套装,让大家一边享受茶的美味,还能一边欣赏唐韵之美。满满的视觉冲击,可谓"色"、香、味俱全。

或是做成大唐仕女手办,将其体态丰盈的特性发挥到极致,<strong>圆润可爱的手办,看起来萌萌哒,叫人爱不释手。

通过周边衍生产品的开发,可以让更多的人拥有"白玉彩绘散乐图浮雕",也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文物背后的故事及历史背景。这才能体现出,文物商业价值及文化价值的最大化。

结语

文物、国宝的价值,不能仅体现在科研之上。更不能只冷冰冰的躺在博物院,供人瞻仰和赞叹。它应该被激活,应该最大程度的体现出其价值。

文化价值也好,商业价值也罢,总之他应该是"活"的,越是价值高的文物越应如此。通过它了解历史,走进历史;了解文化,传承文化,这才是文物、国宝应该担负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