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自覃怀始,导山疏水之大伾山在修武,指挥部设在鲧镇恩村


大禹治水自覃怀始,导山疏水之大伾山在修武,指挥部设在鲧镇恩村


尧时大洪水,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他就偷了天上的土叫息灢能自生自长,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为鲧(gǔn)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禹是轩辕黄帝的五世孙,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建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他的部落就称为夏,故禹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他父亲的「堵」的做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为了治理洪水,大禹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据有关专家考证,大禹治水的“导山疏水”所导之大伾山,就在修武及其周边地区。

大禹治水自覃怀始,导山疏水之大伾山在修武,指挥部设在鲧镇恩村


《尚书·禹贡》记大禹治水的经过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大海。”《史记·河渠书》载:“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洛汭,至于大伾。于是,禹以为河所以从来者高,水端悍,难以平行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入于渤海。”

从上述文献来看,大伾山是大禹“导山疏水”治理黄河的关键所在。那么,大伾山在哪里呢?东汉经学家郑玄注说:“在河内修武、武德之界。”但其后的史学家多以修武、武德无此山,对郑玄之说提出质疑,尤其是臣瓒在《汉书》注云:“今修武、武德无此山,成皋县山又不一成;今黎阳县山临河,岂是乎?”之后,黎阳(今浚县)之黎山遂改名为大伾山。

但臣瓒之说并不完全令人信服,历代都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至现代则有郑州《黄河志》主编王法星积数十年黄河治理研究和考察之所得,从1985年起先后发表了6篇有关《禹贡》大伾山的探讨论文。他指出:“大伾山的遗址,郇封岭(今修武县境内》是其北麓(焦作市恩村,原名鲧镇,距郇封岭20余里,相传为鲧治水时的驻地。

其东北20余里又有《魏土地记》所记载的‘南北宽二十余里,东西长三十余里’的吴泽陂,为当年黄河冲泄之大潭遗痕),清风岭(在今温县、武陟境内)是其被腰斩的残余。整个大伾山是嵩山余脉,它从洛汭东岸起,逶迤东北行,越过清风岭,至郇封岭与黄河伴行。……诸山体总宽可达百里之遥,……总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

与此同时,不断有专家对浚县的大伾山提出质疑,认为其为平原一突兀而起的孤小石山,不可能阻挡黄河奔流。

综合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更为接近历史真实的情况应该是:

距今4000多年前,地球曾发生一次大的灾变,引发洪水恣肆泛滥。和我国的大禹治水事件相对应,西方《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传说就是对当时这种情形的反映。在这场空前绝后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没有选择奔逃,而是勇敢地组织起来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抵抗和治理洪水。

初期,大禹的父亲鲧负责治水,他率领治水民工在大伾山之北的恩村,企图借助山势再加人力对奔腾而来的黄河进行壅堵,但以数堵数败告终。大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认为黄河之水从从高原一泻而下,难以堵防,遂将河水导引到大伾山和太行山之间,因势利导,约束其东流奔入降水(今漳河),再水大海。

其后,由于太行山南北差异抬升运动,北部不断提高,大伾山经过年深月久的冲刷,已无承担黄河堤防的能力,遂夺路向南播迁。

大禹治水自覃怀始,导山疏水之大伾山在修武,指挥部设在鲧镇恩村


清末,修武县城以北尚有吴泽陂,但规模已不如前,至当代则只有遗痕可寻;郇封岭因烧砖取土,日趋平衍,正在消失。但这些都是大禹治水时期的重要遗迹。

大禹治水自覃怀始,导山疏水之大伾山在修武,指挥部设在鲧镇恩村


大禹因治水有功,受舜禅让,被推举为落联盟首领。他铸造九鼎,分天下为九州,修武属九州之一的冀州之域,为覃怀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