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证明了中医药作用,学好药学专业,能否成为当代李时珍?

哥龙2211


一,学中医必须要有悟性。

学中医没有悟性,再勤奋也做不了好医生。六祖是文盲,还是伙夫,但是人家有慧根,悟性高。所以五祖衣钵不传大弟子,却要悄悄传给他。学医没有悟性,哪怕是用张仲景的经方,也会把人治死。经方是死的,人是活的,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不一样的。用经方治活人,就是削足适履。只有把寒热虚实阴阳表里搞清楚,才能加减化裁活用经方,做到药到病除。

二,要想变成当代李时珍,必须有大愿力,立志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才能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研究中医中药。

三,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做到融会贯通,集各家各派之大成。

四,要有一颗菩萨心肠,要有仁慈、仁爱、仁义之心。哪怕是自己的仇人,也要竭尽全力救治。

做到上面四点,方能变成当代李时珍。


望而知之


你还在相信靠中医能防治新冠状病毒肺炎?细数中国历史那些大瘟疫

按某些人的说法,现代中医算是没落了,至少跟古代中医比起来,现代中医要差的多。毕竟,古代可是出了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等宗师级的人物;出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流芳百世”的名著,现代中医有什么?

可看完 “中国瘟疫史录” 你就会发现,古代每次瘟疫,都会死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几百万人,瘟疫来了,十室九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古时候中医高手那么多,都拿瘟疫没办法,如果现代中医不抱西医大腿,你还相信靠中医就能防控住瘟疫么?

===========================

《中国瘟疫史录》

中国古代殷墟甲骨文已有“虫”、“蛊”、“疟疾”、“疾年”等文字的记载。“疠”字可见於《尚书》、《山海经》和《左传》。故瘟疫自古有之。

1、公元2年, 西汉元始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汉书·平帝纪》)。

2、公元11年,新王莽始建国三年,辛未年,大疾疫,死者过半,摘自《后汉书·刘玄传》。

  3、公元16年,新王莽天奉三年,丙子年,二月大疫,冯茂在句町,士卒死于疾疫者十有六七,摘自《后汉书·王莽传》。

  4、公元22年,新王莽地皇三年,壬午年,大疾疫,死者且半,《后汉书·刘吉传》。

  5、38年,建武十四年,戊戌年,会稽因大疫而死者万数,摘自《后汉书·钟离意传》。

  6、公元44年,建武二十年,甲辰年,马援在交趾,军吏经瘴疫死者十之四五,摘自《后汉书·马援传》。

  7、公元49年,建武二十五年,己酉年,武陵五溪大疫,人多死,摘自《后汉书·马援传》。

  8、公元162年,延熹五年,壬寅年,皇甫规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有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摘自《后汉书·皇甫规传》。

  9、公元169年,建宁二年,己酉年,疫气流行,死者极众,摘自《备急千金要方·伤寒》。

  10、公元196年,建安元年,丙子年,南阳自此连年疾疫,不到十年之间,张仲景宗族两百余口,死者竟达三分之二,摘自《伤寒杂病论·序》。

  11、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戊子年,十二月,大疫,魏军吏士多死,摘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12、公元223年,黄初四年,癸卯年,三月,宛许大疫,死者万数,摘自《三国会要》、《宋书·五行志》。

  13、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壬申年,夏四月,围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摘自《三国志·吴志·孙亮传》。

  14、公元253年,嘉平五年,癸酉年,四月,新城大疫,死者大半,摘自《宋书·五行志》。

  15、公元273年,泰始九年,癸巳年,吴疫,三年内仅京都死者竞达十万,摘自《宋书·五行志》。

  16、公元275年,咸宁元年,乙未年,十一月,大疫,京都死者十万人,摘自《宋书·五行志》。

  17、公元322年,永昌元年,壬午年,十一月,大疫,死者十有二三,河朔亦同,摘自《宋书·五行志》。

  18、公元376年,太元元年,丙子年,冬,大疫,延至明年五月,多绝户者,摘自《宋书·五行志》。

  19、公元380年,太元五年,庚辰年,五月,自冬大疫,至于此夏,多绝户者,摘自《宋书·五行志》。

  20、公元397年,隆安元年,丁酉年,八月,北魏大疫,人与马牛死者十有五六,摘自《北史·魏本纪》。

  21、公元423年,宋景平元年,癸亥年,魏,士众大疫,死者十有二三,摘自《北史·魏本纪》。

  22、公元468年,魏皇兴二年,戊申年,十月,豫州疫,民死十四五万,摘自《魏书·灵徵志》。

  23、公元510年,魏永平三年,庚寅年,四月,平阳郡的禽昌和襄陵二县大疫,死二千七百三十人,摘自《魏书·世宗宣武帝纪》。

  24、公元598年,隋开皇十八年,戊午年,九月,汉王谅师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摘自《隋书·高帝纪》

  25、公元612年,隋大业八年,壬申年,大旱疫,人多死,山东尤甚,摘自《北史·隋本纪》。

  26、公元682年,唐永淳元年,壬午年,加以疾疫,自陕至洛,死者不可胜数。死者枕籍于路,摘自《旧唐书·五行志》、《旧唐书·高宗纪》。

  27、公元687年,唐垂拱三年,丁亥年,是春自京师至山东疾疫,民死者众,摘自《旧唐书·中宗纪》。

  28、公元707年,唐景龙元年,丁未年,夏,自京师至山东、河北疫死者千数,摘自《新唐书·五行志》。

  29、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壬寅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摘自《新唐书·五行志》。

  30、公元763 年,唐广德元年,癸卯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摘自《旧唐书·代宗纪》。

  31、公元789年,唐贞元五年,己巳年,是夏淮南浙东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摘自《旧唐书·德宗纪》。

  32、公元806年,唐元和元年,丙戌年,夏,浙东大疫,死者大半,摘自《新唐书·五行志》。

  33、公元880年,唐广明元年,庚子年,春末,贼在信州疫疠,其徒多丧。赋众疫疠,摘自《旧唐书·僖宗纪》。

  34、公元880年,唐大顺二年,辛亥年,春,淮南大饥,军中疫疠,死者十三四,摘自《旧唐书·昭宗纪》。

  35、公元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丁未年,三月,金人围汴京,城中疫死者几半,摘自《宋史·五行志》。

  36、公元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辛亥年,六月,浙西大疫,平江府以北,流尸无算,摘自《宋史·五行志》。

  37、公元1132年,南宋绍兴二年,壬子年,春,涪州疫,死数千人,会稽时行痢疾,摘自《宋史·五行志》、《续名医类案·痢类》。

  38、公元1161年,金正隆六年,辛巳年,诸道工匠至京师,疫死者不可胜数,天下骚然,摘自《金史·完颜匡传》。

  39、公元1164年,南宋隆兴二年,甲申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山谷,暴露冻绥,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死。是岁浙之铠饥民疫者尤众,摘自《宋史·五行志》。

  40、公元1181年,南宋淳熙八年,辛丑年,行都大疫,禁旅多死。宁国府民疫,死者尤众,摘自《宋史·五行志》。

  41、公元1191年,南宋绍熙二年,辛亥年,涪州疫,死数千人,摘自《宋史·五行志》。

  42、公元1209年,宋嘉定二年,己巳年,夏,都民疫,死去甚众,淮民流江南者,饥与暑并,多疫死,摘自《宋史·五行志》。

  43、公元1210年,南宋嘉定三年,庚午年,四月,都民多疫死,摘自《宋史·五行志》。

  44、公元1276年,南宋德佑二年,丙子年,数月间城中疫气薰蒸,人之病死者,不可以数计,摘自1297年,元大德元年,丁酉年,八月,真定、顺德、河间旱疫;河间之乐寿、交河疫死六千五百余人。(十二月)般阳路饥疫,兵多死于瘴疠,摘自《元史·成宗本纪》、《新元史·史耀传》。

  45、公元1308年,元至大元年,戊申年,春,绍兴、庆元、台州疫死者二万六千余人,摘自《元史·五行志》。

  46、公元1331年,元至顺二年,辛未年,疫疠死者十九,摘自《元史·文宗本纪》。

  47、公元1332年,元至顺三年,壬申年,宜山县饥疫,死者众,摘自《元史·文宗本纪》。

  48、公元1408年,明永乐六年,戊子年,正月,江西建昌、抚州、福建建宁、邵武,自去年至是月,疫死者七万八千四百余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49、公元1410年,明永乐八年,庚寅年,登州、临海诸州县自正月至六月,疫死者六千余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50、公元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癸巳年,六月,湖州三县疫;七月,宁波五县疫;邵武大疫,绝死者万二千户,摘自《明史·五行志》

  51、公元1444年,明正统九年,甲子年,冬,绍兴、宁波、台州瘟疫大作;及明年死者三万余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52、公元1456年,明景泰七年,丙子年,五月,桂林疫,死者二万余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53、公元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乙未年,八月,福建大疫,延及江西,死者无算,摘自《明史·五行志》。

  54、公元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年,新野疫疠大作,死者无虚日,摘自《名医类案·瘟疫》。

  55、公元1493年,明弘治六年,癸丑年,吴中大疫,常熟尤甚,多阖门死,摘自《都公谭纂》。

  56、公元1506年,明正德元年,丙寅年,六月,湖广、平溪、清凉、镇远、偏桥、四卫大疫,死者甚众,靖州诸处自七月至十二月大疫,建宁、邵武自八月始亦大疫,摘自《明史·五行志》。

  57、公元1523年,明嘉靖二年,癸未年,七月,南京大疫,军民死者甚众,摘自《明史·五行志》。

  58、公元1525年,明嘉靖四年,乙酉年,九月,山东疫,死者四千一百二十八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59、公元1530年,明嘉靖九年,庚寅年,痘灾盛行,死者过半,摘自《痘症理辨·序》。

  60、公元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甲午年,春,痘毒流行,死者十有八九,摘自《疫症集说》。

  61、公元1582年,明万历十年,壬午年,四月,京师疫,霸州、文安、大城、保安,患大头瘟症,死者枕籍,摘自《明史·五行志》、《顺天府志·祥异》。

  62、公元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年,大梁瘟疫大作,甚至灭门,摘自《万病回春》。

  63、公元1622年,明天启二年,壬戌年,(时行疫痢)夏末秋初,沿门阖境患此,病势极为危迫,摘自《先醒斋笔记·痢门》。

64、公元1637年,明崇祯十年,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过半”,疫情传到河南地区,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

64、公元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辛酉年,晋宁疫,人牛多毙;曲阳大疫,余姚痘疫盛行,摘自《清史稿·灾异志》、《学箕初稿·天花仁术序》。

  65、公元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年,春,琼州、灵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无算;六月,曲阜大疫,东昌疫,巨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66、公元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年,春,南乐疫,河间大疫,块献县大疫,人死无算;六月荷泽疫;秋,章邱、东昌、青州大疫,福山瘟疫,人死无算,昌乐疫;羌州宁海、潍县大疫,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67、公元1723年,清雍正元年,癸卯年,秋,平乡大疫,死者无算,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68、公元1727年,清雍正五年,丁未年,夏,揭扬、海阳大疫;秋,澄海大疫,死者无算;冬,汉阳疫,黄冈大疫,钟祥、榆明疫,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69、公元1732年,清雍正十年,壬子年,崑山大疫,死者数千人;夏,会城疫,摘自《洄溪医案·瘟疫》。

  70、公元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癸丑年,镇洋大疫,死者无算;昆山疫;上海、宝山大疫,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70、公元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年,春,泰州、通州、合肥、赣榆、武进、苏州大疫;夏,日照、范县、莘县、莒州大疫,死者不可计数;昌乐疫,东光大疫,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71、公元1821年,清道光元年,辛巳年,三月,任邱大疫;六月,冠县、武城、范县大疫,巨野疫,登州府属大疫,死者无算;七月,东光、元氏、新乐、通州、济南大疫,死者无算,东阿、武定、滕县、济宁州大疫;八月,乐亭大疫,青县时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胜计;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毙无数;滦州、元氏、内邱、唐山、蠡县、望都大疫,临榆疫,南官、曲阳、武强、平乡大疫;九月,日照、沂水大疫,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72、公元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壬辰年,三月,武昌、咸宁、潜江大疫;四月,蓬莱疫;五月,黄陂、汉阳、宜都、石都大疫,死者无算;崇阳大疫;监利疫,松滋大疫;八月,应城、黄梅、公安大疫,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73、公元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年,夏,暑风甚剧,时疫大作,俱兼喉痛,亡者接踵。(《冷庐医话》)。

74、公元1580年,明万历八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山西通忘》)。

75、公元1856年,咸丰六年五月,咸宁大疫。(《清史稿》。

76、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夏,应山大疫,江山大疫,崇仁大疫。秋,公安大疫。(《清史稿》)。

77、公元1870—1871年,同治九年秋,麻城大疫。冬,无极大疫;同治十年五月,孝义大疫。六月,麻城大疫。(《清史稿》)。

78、公元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四月起,京师内外疫疾流行,大量人口死亡,《庚子纪事记》载:“居民死者枕藉。”十月,获鹿县出现大瘟疫。(《三千年疫情》)。

79、公元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平阳)大疫(《平阳县志》)。五月,瑷珲霍乱流行,每日抬到城外荒野掩埋的尸体不下七八百具,持续半月之久,死数千人。六月,京津地区大范围爆发疫病,以霍乱为主。(《三千年疫情》)。

80、公元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夏,安东、大连、旅顺、辽阳等地霍乱大流行。(《三千年疫情》)。

81、公元1910年——1911年,宣统二年至三年东北大鼠疫,死亡6万余人。(《清末东北地区爆发鼠疫史料》)。伍连德首次明确“肺鼠疫”,以现代医学的消毒、隔离、焚烧尸体、交通管制等手段,仅四个月就扑灭了这次可能导致中华民族灭顶之灾的大鼠疫。中国历史至此,才第一次以人类医学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干预,人力控制了瘟疫。

===========================

中医:来,我们结合一下。

西医:我不用你结合。

中医:你还没有预防药和特效药,我有。

西医:那你还跟我结合干嘛?

中医:我得发挥关键作用。

西医:那你自己发挥吧。

中医:不行,我不跟你结合就不能发挥关键作用。

西医:这个……

中医:现在,我宣布,中西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医发挥了关键作用。

===========================

瘟疫就是最好的试金石,我支持中医有担当一些,别总是给轻症患者灌安慰剂,组织一个纯中医的团队,承包几个ICU重症监护室,不验血,不做CT,不用激素,不要呼吸机、人工肺什么的,单纯靠望闻问切和中药来诊断和治疗!要么不玩,玩就玩大的!拿出几付压箱底的神药,让病人灌了几付就好的那种,这样一来,看谁还不服中医?!

===========================

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经常看到有人说中医的脉诊多么多么神奇,遇到中医高手,啥也不用问,只要一把脉,你身体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就能给你说的一清二楚。我就呵呵了。

如果说心脏病把脉能试出来,我还有那么点相信,其他的病也能试出来?这不扯蛋么!

你还别着急说我井底之蛙孤陋寡闻什么的,我就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有心脏病,还有肝炎,还有肺炎,脾也不太好,肾也有结石,脑子里有瘤子,脚底还长了几个鸡眼,鼻子也不通气,眼睛看东西也模糊,耳朵还不大好使,那这个人的脉象是啥样的?怎么个跳法?中医诊断结果会是什么样的?

有没有中医或中医粉试着回答下?


执念如山


印度和南亚的SPA可以宣传疗效神奇,无论国人还是欧美也信,每年大把的外汇收入。反观中医被西医领导制约 ,大家在一个坑里刨食,想要发展难上难。要想发展中医其实也简单采用一委3局法,卫健委下设检化局,西医局,中医局3局,中西医都可以开单到检化局检查化验出结果,但是费用由开单单位负责,也就是由中医局或西医局负责。中医局或西医局的治疗费用也由两局各自负责。这样做避免了重复检查化验,a医院不认同b医院的化验单,然后就是治疗的疗效比拼了,中医局要废除现有医师考核办法,改为凭疗效发执照,而不是教科书执照。中医局和西医局平分医保费用,用超自负承担,患者不必担心开好药,开贵药,大处方,拿回扣……


新星追梦人


中医几千年了发展的非常好,民智开化了,认清现实,知道中医可以干啥,病急乱投医,再不行还可以跳大神,祷告,拜菩萨!一个学科真的强大,早就深入人心了,这样捶死挣扎一下起不来啥作用!没错中医有时候可以用,但是急,不能用,全国没有一家急诊科用中医坐诊的!重不能用,全世界都没有ICU是中医科的!那么急不能用,重不能用!也就是轻缓的病例了,一个学科要想发展绝对不是草根子树皮可以胜任的,现在不是原始社会了,中医可以作为一个治疗办法,但是你说他独当一面纯属讲故事!真行用的着呐喊振兴吗?有人怀疑枪打不死吗?没有,因为枪的威力没人质疑,神一般的存在!任何一个中医也抵不过科技手段的强大!别再用讲故事找存在感!能干啥不能干啥必须摆正位置!摸脉替代不了血液化验,更替代不了CT,磁共振,这就是科技手段!中医真的神奇不会沦落到今天了,哪来的电影药神买啥进口药了!


红玉麒麟


这个问题需要先说明李时珍有什么贡献。

第一人们都知道李时珍是因为其整理了明代以来的中药,进而编写成《本草纲目》这一药学著作。

第二是在明代交通与信息都不够发达,很多信息都不能更好的流通。这样造成很多古典名著的遗失。所以当《本草纲目》这一部比较完整而且内容比较多的书籍流传下来,那么其珍贵程度可见一般了。要知道很多书籍是不能流程下来的,比如青囊经、黄帝外经等等医书。

第三就是中药和中医是不能分割的,只是单纯研究中药那就必然走向西化的道路,因为现在中药有很大西化的苗头。中药讲究的功用是四气五味而不是其有效成分,现在研究有效成分的人大行其道,反而没有人再去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这一与中医相关的根本作用机理。这样下去很有可能走日本废医存药的路子,现在在日本有很多中成药,这些都是从《伤寒论》这一书中总结出来的处方制成的中成药,这些药的效果非常好,但是现在日本不能够解释其中的原理。

第四就是现在我国对于中医是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是从中药还是归食药监局管理就能够看出其中的问题所在,这是根本的原因一直用西药的管理模式去管理中药,管理中药这方面早应该归入中医药管理局来管理,从中药的培养、采收、加工、保存等等方面都会影响其功效,这里尤其要说的是中药的炮制,现在人大都不按古法去炮制,都在缩减其炮制步骤。这样才能节约成本加大利润。

以上是我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不同意见的希望可以互相学习。


中医药小将


关键是慢性病看中医吃中草药不给报销,看看现在看中医报销的很少,有的几乎不给报销 慢性病吃中药更好,可是现在慢性病用药几乎没有报销药用,这需要国家集中采购谈判 ,病人和人民都能得到实惠,中医也能更好的发展 ,中医也可以和古巴一样,到国外挣外汇,针灸等等,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中医。中医最大的问题是要求高学历阻碍了中医发展,过去都是父带子,从小就熟悉草药。我国学历阻碍了很多民间好中医发展 以后建议初中毕业就可以考中医学校,六年制,在门诊实习两年毕业。毛主席哪个年代 他老人家主张小学就可以学中医,甚至没有上过学的 祖辈都是中医的也可以行医。中医学应该和古代文学诗词一样进入小学 把英语去掉 ,哪怕是基本学习 也好 ,。这样可以提高全民素质 ,当然学习里面好的,不好的也给学生讲清楚哪里不好。中医必须从小学 ,不一定人人是中医,但是生活离不了中医常识,很多中医知识在生活中都离不开。我们也可以和古巴一样 ,向国外派遣中医 针灸,等等。也挣外汇,可以派出很多 而且医术还能让世界认识。


用日志讲故事


中医药学有作用是必然的,但现在的中医药学也有重大失误和弊端,比如:中医药学的源头是天然本草,却没有象保护文物一样,把本草的发源地立法保护,以致无法保证本草的标签纯正天然,以致于现在的虫草的价格炒的比黄金都贵;同时中医理论要求本草的性味归经,但无法说服现代医疗审验机构不按西医成份去划分,无视中医药的性味归经根本性的中医药草理论;西医药是利用现代工艺用化学单方或复方化合而成,是物质的外部化合作用,口服入人体内部属于干扰法,其毒性对于人体的伤害久远而无法评估,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产生基础病的原因,这是西医药的无法确定性,也是西医药的危害性;中医药采用性味归经,进行配伍后进入人体内部,参与人体气机改善,修正人体内部环境,扶弱抑强,平衡阴阳归属关系,属于自然疗法,不亲自参与体内合成,可以有效排除体外,不会形成二次伤害,不会形成上瘾或长期依赖。但是因为对于本草源地的保护不力,导致药效下降,更因为对中药产生效果的原理或者性味归经的标准掌握不够,而痛失掉张扬中医的疗效,我想这都是需要中医药界需要正视或者急待修正的问题,因此满足于辅助地参与了一下医治环境,就欢呼中医盛世的到来为时尚早,因此能否出现当代李时珍更是一种妄想症了。~阿依多2月23日于郑州


阿依多


中医中药博大精深,是祖国的国宝,想学好中医中药,首先要学好中医中药基础(望)(闻)(问)(切),药理药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凡此七情,合和时视之,要想成为李时珍这样神医,难啊!


易历练


像李时珍,孙思邈,华佗扁鹊吴鞠通,黄元御这样的医学名家中国医史上很多,在当代很难出,因为中医学受到了打压,和经济社会生产力排斥,几乎到了衰亡的边缘了,不可能再出医学名家了。从古至今唯一的医圣张仲景,可能在万年也出不了一个,也许未来哪一天乾坤剧变,地球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环境,老天会降世一个像张仲景这样的医圣,来救治疾病。当然也应该看到当代西医的强大,西医完全是一门独立体系的医学和中医扯不上一点关系,东方不亮西方亮,让两者去适应自然界淘汰的法则吧。


沙洲沙洲沙洲


你再努力学中医药学,也达不到李时珍的水平和名望。李时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你处在现代社会,就应该以现代社会为立足点,做点适应现代社会的事情。中草药以后也成历史了,只能使用其中的一些中草药了,还要加以改进才行。你选择中药学,就是选择了一条没有未来的道路。请你慎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