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如若韩信果断拥兵自立,能打的过刘邦吗?

汉史趣闻


首先,韩信拥兵自立,他根本就不用跟刘邦打,也不会去想打过还是打不过刘邦的问题。

按照谋士蒯通的设计,韩信拥兵自立,让楚汉僵持不下,最后的结果是谁也灭不了谁。最后的形势就是天下三分或四分,甚至更多分,这是第一步。

因为摆在明面上的已经有五个王了,汉王刘邦、霸王项羽、齐王韩信,这是第一梯队的;第二梯队的还有两个,分别是赵王张耳和燕王臧荼。另外还有几个潜在的王,如彭越和英布。

三分或N多分天下之后的第二步是齐王韩信扩大自己的势力,首先就是拿下赵国和燕国,这两个国王都是软骨头,经不住韩信的一通拳脚。也就是:韩信要占定整个黄河以北。

再之后,那就是雄途大略了,韩信能效法始皇帝。

所以,拥兵自立的目的是做齐王,而不是去打仗。

这一点来说,韩信还没必要跟刘邦打,也没必要跟项羽打,拥兵自重就可以了。

但是,完成蒯通的整个三步设计,韩信可能有力无心。

第二,韩信能否拥兵自立,他不去帮刘邦、不去打项羽,将领们答不答应。

没啥不答应的,你们太高估屠狗辈们的义气了。

布衣多竞争、权贵多合谋,所以千万不要高估曹参、樊哙等沛丰好汉对刘邦的忠诚。

而灌婴、张耳等非沛丰集团的英雄,也说不上对刘邦有什么忠诚。

至于彭越,就更不用担心了,只要能当王,给谁卖命都可以。

定齐之后的韩信,手下有两支重要兵团,需要掂量一番。

一个是灌婴的骑兵军团,这是汉军唯一的骑兵力量,算是刘邦的禁卫军。

那么禁卫军能听韩信的吗?

可能不听,但骑兵奇袭追逃是可以的,而攻城略地、甚至正面对阵却还不行,因为重骑兵还没有出现。

于是,退一步讲,不听话的灌婴可能跑回去找刘邦,但他较量不过韩信,为将,灌婴不是对手;为兵,骑兵难以独立应战。

另一个是曹参的步兵军团,甚至可以说曹参是韩信的重要参谋副将,这个副将会不会同意?

刘邦跟萧何的关系非比寻常,跟曹参的关系就要次一级。

即便是萧何,还被刘邦投入过监狱,所以忠诚与否的问题,当真不好说,关键是韩信能给什么、刘邦能给什么?

如果韩信对曹参说:你去打燕国,打下来、你就是燕王,那么功臣第二的曹参会做何抉择?

他给刘邦打了那么多仗、立了那么多功,最后也就是一个齐相,而卢绾就是一直陪着刘邦,却做了燕王。后见之明,曹参大概率得听韩信的。

尽管后见之明不算数,我们也能发现刘邦与曹参的关系还是不够铁。

曹参不是傻子,傻子也不会立下那么多功劳,他自能切身感受自己与刘邦的关系。

既然不够铁,那曹参大概率也是选择一个能到手的王。

即便封王不成,给韩信做一个丞相,也不是不可能。

而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此时的韩信已经威名天下。

韩信的威名就是在于他的“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这种功绩已经功高震主,此种威名,已经盖住了楚霸王。

正是有此威名,所以蒯通才极力建议韩信拥兵自立。

因为实力不允许,就韩信这架势,归汉、汉疑;投楚、楚疑,韩信只能自立。

所以,韩信能够拥兵自立。

第三,没有野心的韩信完不成蒯通的三步战略,他可能做不了始皇帝。

关键是你得有当皇帝的野心。

而韩信的野心不够。

韩信一直犹豫,定齐之后,就犹豫要不要拥兵自立;当上齐王之后,就犹豫要不要跟刘邦翻脸;被迁为楚王的时候,还在犹豫要不要反刘邦;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韩信还在犹豫,直到为吕后所杀。

韩信为什么犹豫?

原因就是他的野心不够,所以目标不够坚定。

兵出函谷的刘邦,就是要成就始皇帝和周武王的功绩,他要平天下。

所以,刘邦从不犹豫。

打项羽,就往死里打,才不管什么鸿沟议和的墨迹干不干;杀异姓诸侯王,说杀就杀,没啥情面可讲;原因就是刘邦的野心是天下。

而韩信,包括彭越和英布这两个盖世豪杰,他们的野心就是一个诸侯王,能够长守富贵,就足矣。

韩信没有平天下的野心,所以即便拥兵自重、即便占定齐国、即便拥有黄河以北、即便有一统天下的实力和能力,韩信可能还会犹豫不定。

所以,他完不成蒯通的天下布局,成就不了始皇帝的霸业。

那么,从不犹豫、野心天下的刘邦会不会在韩信自立后还能实现大汉一统呢?

那就太难了。

一个原因是天下英雄太多:韩信,刘邦打不过;项羽,刘邦打不过;彭越,刘邦收拾起来也费劲。那还怎么统一啊?

另一个是列国自立、最合列国人心。齐国有了齐王韩信,他们就会很满意,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即便韩信不是齐国本土产物,但齐人宁愿接受这个外来的王,也不想要个叫做皇帝的东西。同理,赵地、燕地、楚地以及魏韩之人,都是如此。

最后一个就更要命,那就是刘邦年龄太大,他活不过项羽和韩信等人。

刘邦当皇帝的时候,已经54岁了,他就活到61岁就死了。

而项羽和韩信,在此时乱世,也就30来岁。

比完年龄,其他的就不用说了,韩信和项羽就是用岁数都能把刘邦熬死。

所以,刘邦之后,谁能一统华夏,就真心很难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