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名将和名将之间的对决,最为经典的是哪一场战役?

史学达人


笔者非常欣赏的是我国秦末名将章邯和西楚霸王项羽之间的巨鹿之战,因为这场以少胜多的决定性战役,深刻影响了后面两千多年的战争史,很多战争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一、战役背景

1.秦方:在打败项梁军后,章邯率领20多万秦军,与王离的15万秦军汇合,直击赵歇复赵称王的巨鹿城,对巨鹿进行合围。

2.赵国:面对秦军泰山压顶之势,使赵王歇不得不龟缩待援,派人前往复辟的各个战国去求援,尤其寄希望于当时实力较强的楚军。

3.楚国:楚怀王熊心整体上兵分两路应对秦军:决定派宋义率领项羽、英布、蒲将军等部救援赵国;派刘邦一部西进,欲取关中。但宋义决定待秦赵两军相争到伤亡巨大时坐收渔利,遭到项羽的强烈反对。项羽借此机会,杀掉了宋义,把这支楚军的将士收到他的麾下,统一了指挥权,也为他日后称霸奠定了根基。然后项羽率领这支只有五万多人的精锐楚军,去解巨鹿之围。

二、战役的大致经过

这场战役的两个轴心人物,是秦军的章邯和楚军的项羽。

1.章邯一方:当此之时,秦朝的权柄已由李斯转移到赵高手中,随着李斯的功败身死,章邯军的后勤补给开始出现问题。由于本来人多且距离远,所以修建了甬道专门运送粮草辎重,但赵高对此确实手生,无法像李斯一样可保证各个环节运转顺畅,所以时常断供。又加上项羽派英布等人分成多个小队,不断在多处袭扰章邯的甬道,使得他只能分兵在多处驻扎,保卫运粮甬道。但后继无援的章邯只能靠着自己人多硬撑,心中有苦说不出。

2.项羽一方:面对数倍于己的对手,项羽先是抓住了秦军人多、补给线过长的软肋,不断派出精骑,从多处对秦军补给线进行破坏和抢夺,在运动战中不断将敌人的兵力分散到长长的护粮道上,使得楚军可以集中兵力对部分有生力量各个击破,同时打击秦军粮道,有效地从数量和质量上全面削弱了秦军的军力。再利用全军渡河的时机破釜沉舟,激起将士们“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强烈求生欲和斗志。经过九场拼死血战,最终赢得整个战役的胜利。

三、战役的意义

1.致胜原因

笔者认为,项羽在与章邯的这场以少对多的角逐中,最终胜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我专敌分。灵活运用运动战,利用敌方补给线长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进行袭扰,不断分敌、疲敌,并切断秦军的粮道,在整个战局中逐渐占据了主导权。这一点体现了《孙子兵法》虚实篇里的避实击虚的作战原则,因为写的太好了,直接把两段原文摘于此:“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则我之所以共战者,约矣。”

二是死地则战。《孙子兵法》中的《九地篇》,讲明战争中会出现的几种处境,死地是九地之一,该篇这样描述死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顾福棠在《孙子集解》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死地而战的原因和拖延的弊端:“死地则战者,言既适逢其地,前不能进,后不能退,战则生,不战则死,我能速战则必勇气百倍以求生。若至旷日持久,粮道断绝,兵心不固,我虽欲战亦不可得矣。”所以,项羽通过破釜沉舟制造了死地疾战的态势,唤醒了楚军的强大战斗力,让全军将士义无反顾地下定速战速决的决心,决一死战。同时又有前期袭扰破坏秦军粮道和分段切割秦军的作战准备,为疾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使得疾战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这两点对后世很多战争决策者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韩信在井陉的背水一战,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运动战,都可以看到历史上各个卓越的指挥员,对这两点的灵活运用。

2.对当时局势的影响

通过这场战役,项羽奠定了他在反秦诸侯中的霸主地位,同时也决定了秦朝中央政权基本丧失了在岭南以北的有效军事力量;岭南的赵佗掘断了当时北面通往岭南的各条道路,拥兵观望,没有也无法对秦朝中央政权形成有效支撑,从而使得反秦战争进入到下一阶段:项刘两强争霸。





常省身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和黄维之间打的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就是属于这样一场经典的名将和名将之间的对决。

当然了若是说黄维是一个名将,很多人觉得不服气。但是,在蒋介石的眼里黄维至少不比任何人差。

否则,他也不会把新组建的十二兵团,全部交到黄维的手里。要知道这个十二兵团总计有十二万人,这十二万人全部都是蒋介石的嫡系军队呀。

可以说蒋介石把算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压在了黄维的身上。

那么蒋介石是派黄维到淮海战场上干什么呢?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粟裕打响了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他带领的华东野战军把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给围困在碾庄一代。

国民党驻徐州总司令刘峙想要解救黄百韬,但是,突围几次都是以失败告终,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就交给了黄维一个拥有十二万人的大兵团,让他去淮海战场上解救黄百韬。

可见,蒋介石对黄维的重视。

要知道黄维带领的这个十二兵团,是蒋介石能够调动的最后一支嫡系军了。也就是说,这一支兵团的生死存亡,关系着蒋介石在淮海战场上的成败。

粟裕带领的华野军正在围歼和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若是黄维真的带领十二兵团到来,那对粟裕的打击绝对是致命的。

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带领的中原野战军,开始把对付黄维的任务给接了下来。当时刘伯承的华野军的兵力,和黄维的十二兵团相差还是很多的。

但是,在那种情况下,即使势力悬殊,刘伯承也不得不做出对战黄维的决定了,而且刘伯承有把握打赢这一场战役。

当时,刘伯承先是派了一支部队,去道路上阻击黄维的十二兵团。

在他看来只要能够拖慢黄维的进军速度,刘伯承就有足够的时间,在淮海战场上扎一个口袋阵,然后给黄维一个致命的打击。

黄维临危受命,被蒋介石委以重任,他当然不敢掉以轻心了。所以,对于他来说这一次他务必要帮助蒋介石解决目前的危机。

再加上蒋介石的催促,黄维带上十二兵团就出发了。

可是,在选择如何到达淮海战场的时候,黄维和副指挥胡琏发生了冲突。黄维的意思是我们带领的军队,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到达战场上,只有这样才能解救黄百韬的第七兵团。

所以,黄维选择让大部队走小路。

胡琏的意见却相反,他告诉黄维,正是因为我们的任务重,关系着黄百韬第七兵团的生死存亡,所以,我们才要小心行事。

小路固然近一些,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的坦克,大炮等重型机器,不利于走小路。毕竟小路多山丘沟壑,这样若是遇到敌军埋伏,也不利于发挥坦克,大炮的优势。

但是,对于胡琏的建议黄维完全否认了。

他还是选择走小路,在这期间刘伯承早就派了一支军队,埋伏在山丘之间来阻击黄维的兵团了。

黄维进军的速度慢了下来,正好给了刘伯承在淮海战场上扎口袋阵的时间。

经过重重困难,黄维带领的军队快要赶到淮海战场上的时候,刘伯承让陈赓去引诱黄维到他早已扎好的口袋阵当中。

陈赓且占且退,黄维觉得解放军的火力,跟自己比还是差很远的,所以,他也没有想到,这本就是一个圈套。

很快黄维的十二兵团就到了刘伯承给他扎的口袋阵当中。

那时候他似乎也意识到了可能是一个圈套了,毕竟这个战役打得太顺利了,但是,他并没有感觉到危险。

因为他觉着仗着他的士兵,打败了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黄维没有选择快速退出去,几个小时之后,令黄维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们被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给团团包围了。

在这种情况下,黄维不得不选择突围,但是,无论他怎么殊死拼搏,都是突围不出去。不得已双方只能打持久战了。

可是,打持久战对黄维是不利的, 毕竟他们是被包围方,没有足够的粮食,若是等不到救援,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失败。

在黄维被围困的时候,黄百韬兵团已经被粟裕的华野军给消灭了,这是黄维不知道的。黄维的十二兵团被围了,蒋介石真实一个脑袋两个大。毕竟他没有大的兵团可用了,只能让杜聿明带领附近的兵团来救黄维,可是,这时候腾出手来的粟裕,早就盯上了杜聿明兵团。

杜聿明想要接近黄维,真的是比登天还难。

这样黄维兵团只能是被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吊打了。最后黄维兵团在弹尽粮绝之后,选择了投降。

所以说这一次战役,绝对是一场最为经典的名将和名将之间的对决,刘伯承是在劣势的情况下,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的。


汉史趣闻


辽沈战役,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名将对决的经典战例。

共产党方面: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成总前委,林彪为总指挥。兵力,东北野战军,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特种兵)、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还有地方武装30万。

国民党方面: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国民党二级上将),副总司令: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梁华盛、孙渡、万福麟、张作相、马占山、陈铁等。兵力,国民党军整编为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另有一些地方保安团队,总兵力55万人。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在战役中,林彪元帅的大兵团指挥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机智沉着,判断正确,出兵迅捷,围长春,打沈阳,在攻克锦州后果断举行辽西会战,围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取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辽沈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解放了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结束后,国共两党的兵力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达到了300万,国民党总兵力下降到290万。





zj史海拾贝


说到名将和名将之间的对决,粟裕将军和张灵甫打的孟良崮之战是不得不说的。可以说这是一场充满着变故和不确定性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伟大性,就在于两个人是硬碰硬的一场伟大的战役。

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知道当时张灵甫带领的是七十四师,这个七十四师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他们拥有最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关键是七十四师里的士兵们,也都是身经百战的人。

蒋介石一度把这个七十四师当做是自己的禁卫军。

可见,七十四师是多么不可小觑的一支军队。蒋介石把七十四师交给张灵甫,也可以看出蒋介石对张灵甫的器重。

这就是张灵甫的资本,拥有作战经验的士兵,拥有先进的武器。

说完张灵甫,我们再说粟裕将军。

粟裕是华东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他也是国民党最为忌惮的一个人。因为粟裕打仗犹如行云流水,你根本预料不到他会采用什么战略战术来对付你。

正是因为他打仗的这个特点让人难以捉摸,所以,很多人都不想给粟裕相遇。很显然粟裕这样的对手,是令国民党军队闻之丧胆的。

更何况粟裕带领的华野军,也是最为骁勇善战的。

尽管说张灵甫的七十四师很强大,但是,粟裕的华野军同样不可小觑。

我们前面说过了粟裕一直是华东站场上的常胜将军,敢和粟裕华野军对战的人没有几个。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灵甫想要给蒋介石打几场漂亮的仗。

他就把目标定在了最骁勇善战的粟裕的华野军身上,可是要如何找到华野军呢?

只能选择一个办法,把粟裕的华野军给引诱到一个地方。

最终张灵甫把这个地方选择了孟良崮。

还有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保证粟裕的华野军来孟良崮和张灵甫一战呢?

在张灵甫看来,只有自己带领着七十四师,孤军深入。把粟裕的华野军给引诱到孟良崮来,然后国民党的其他军队再来支援张灵甫。

这样他们里应外合,就把粟裕的华野军给围困歼灭了。当然了这仅仅是张灵甫的一个计划,我们都知道战场上计划赶不上变化。

当粟裕知道张灵甫孤军深入到孟良崮的时候,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歼灭张灵甫七十四师的机会。

尽管粟裕带领的华野军,也有可能被国民党前后夹击,但是,在粟裕看来这个战役,若是打的足够快,就能够全身而退。

所以,他觉得机不可失,带领全体华野军出动,然后粟裕带领的华野军,到达孟良崮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就把张灵甫的七十四师给歼灭了。

粟裕的华野军歼灭张灵甫的七十四师之后,立刻撤退了。据说就在华野军撤退三个小时后,国民党的大部队才赶来。

想想这个战役是不是凶险万分呀。

若是战役再持续三到四个小时,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总之,这一次战役绝对是名将与名将之间的经典对决。


不才讲史


抗美援朝战役,是彭老总和麦克阿瑟之间的决战。

彭老总是我军著名的军事家,也是世界上杰出的军事将领,而麦克阿瑟在二战中也是锋芒毕露,是日本国的太上皇,也属于世界级名将,两者最终在朝鲜战场交手,而最终的结果是麦克阿瑟连战连败,最后灰溜溜的被解雇。

1950年6月25日朝鲜国内的统一战争全面爆发,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下令军队越过三八线,发动了对韩国的突然进,由于当时韩国国防军大部分军队尚未进入战备状态,根本没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后,1950年6月27日汉城就失守了。

北朝鲜的战斗力强于南朝鲜,但是南朝鲜背后有美国的支持,所以在朝鲜即将统一的时候,美国出军了,当时的美军统帅就是麦克阿瑟。不得不承认麦克阿瑟的军事能力非常强,在从朝鲜狭窄的国土地形中发现了北朝鲜军队的弱点,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进行了仁川登陆。切断了北朝鲜军队前后联系,一举扭转了朝鲜局势。


北朝鲜面对美国的进攻丝毫没要招架之力,很坏全线崩溃,而麦克阿瑟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悍然越国38线,并且轰炸中国边界,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避免战火烧到我国领土之上。当时国内的军事会议中,彭老总是少数几个支持毛主席出兵朝鲜的人,而毛主席也钦定彭老总为入朝志愿军总司令。

名将与名将的对决就这样开始了,但是麦克阿瑟被他的胜利冲昏头脑,叫嚣着“感恩节前结束战斗”的他,怎么也想不到中国军队已经进入朝鲜,而彭老总发挥“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军事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对美军实行包围。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彭老总指挥志愿军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此次共歼敌15000多人,并且此战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这是彭老总与麦克阿瑟的第一个较量回合,以彭老总全胜。

人说“吃一堑长一智”,但是高傲的麦克阿瑟并没有将这一场失败认真对待,而中国志愿军,在彭老总的指挥下,取得第一阶段胜利之后,又很快的隐藏在大山之中。彭老总面麦克阿瑟的轻狂,在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西线六个军主力在清川江地区,东线3个军师在长津湖地区发起反击共歼敌36000多人,并且扭转朝鲜战局。这是彭老总与麦克阿瑟的第二个较量回合,以彭老总全胜。

经过两次失败的麦克阿瑟也开始变得狂躁,而中国志愿军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此次战役共歼敌19000多人,并且占领韩国首都汉城。这是彭老总与麦克阿瑟的第三个较量回合,也以彭老总全胜。


志愿军进入汉城之后,中国志愿军陷入了战线拉长的困境,为了制止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发动的攻势,争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1951年2月11日晚,志愿军发起横城反击战,牵制住了砥平里的“联合国军”,计划进攻横城西北的南韩第八师,由此打开缺口,向原州的美军防线进击,志愿军取得胜利,但未能打破“联合国军”主要方向上的进攻。为了以空间换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3月14日,中朝人民军队撤出汉城。这是彭老总与麦克阿瑟的第四个较量回合,彭老总有受到后勤物资的保障,未能取得全胜,但是麦克阿瑟很快就取得了全败。

麦克阿瑟在被彭老总指挥的志愿军打击下,缺乏统一朝鲜半岛有效手段,而李奇微出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并开始扭转战局后,麦克阿瑟越来越令美国军政当局不满。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借口撤了他的职。

彭老总与麦克阿瑟之间名将与名将的较量,最终以麦克阿瑟的离职结束,纵观两人的较量,彭老总三胜一平,而麦克阿瑟四站皆败,谁高谁低就不用说了。


帝国烽火


淮海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记录到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双方投入了最精锐的部队,主帅主将出马。蒋军方面黄百韬、黄维、孙元良、邱清泉、李弥、刘汝明共六个兵团,约八十万人,炮二千四百多门,飞机两百架。解放军两个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约六十万,附五百万民兵与民工,负担后勤补给与治安维持。结果以蒋军被歼55万,五个兵团,约22个军,而告彻底失败,解放军获空前大胜而结束。令人不解的是,并非蒋军作战不力,将士不用命,在淮海战役第一仗,碾庄战斗中,黄百韬兵团仅七万余人,据无险可守碾庄,对战华野四十万人马,坚守长达半月之久,让华东野战军付出五万多人伤亡的巨大代价的一场惨胜,身为主帅的蒋介石处处钳制杜聿明正确指挥,丧失了用四个强大兵团(黄维、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围歼中野战机,从容里应外合击破华野之作战方案,反倒当双黄被歼之际,将三个兵团(李、孙、邱)自投罗网,葬送于华东与中野胜利之师重围之中,以完全的失败落幕。身为主帅的毛泽东,则将指挥权,全部托付了淮海战役前委五人,邓小平、刘佰承、陈毅、谭震林与粟裕,放手灵活指挥…淮海战役双方主帅指挥是否正确,就彻底决定了战役胜负…蒋介石历来逐次增兵,从不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谋求胜利,处处干扰主将指挥,进退失序,是优势蒋军的最大败因。黄百韬的战死,为蒋军赢得可贵的十五天,蒋军徒有巨大优势兵力与火力,却没有任何作为,黄百韬死得毫无任何战略价值…只是邱清泉装模作样,在距碾庄仅两公里之距,观望不前,坐视黄百韬战败自杀,全军覆灭,铸成败局…


高友峰1


我认为是近代革命史上王耀武vs粟裕,许世友的济南战役。

1952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建国后第一次来济南视察时,亲口对在场的许世友等山东党政军领导人说:“济南战役打得那么迅速、彻底,天下恐怕只有两个人想不到,一个是本人毛泽东,一个是蒋介石。”

济南战役历时八昼夜,以解放军攻破济南城,活捉王耀武而告终!

济南战役其实是粟裕和王耀武的第二次对决,第一次是在十四年前的谭家桥,那次王耀武完胜,击溃了粟裕所在的红十军团,红19师师长寻淮洲(曾是最年轻军团长)牺牲,红21师师长胡天桃被俘,参谋长粟裕率四百余残兵从怀玉山突围。

十四年后,华东野战军代司令粟裕率重兵合围济南城,守城的确是当年击溃红十军团的补充第一旅旅长、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王耀武。

粟裕、许世友是我军赫赫有名的战将,特别是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横扫千军,将大兵团作战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反观王耀武虽远不如胡琏、张灵甫等国军将领出名,但实际上他却是国军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蒋介石称赞王耀武“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时人有“宁碰阎王,莫碰老王”之谓。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陈毅元帅也称赞他为国民党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济南战役,国民党军共出动战斗机和轰炸机对于我君战略根据地实行狂轰烂炸,但终未能挽救济南守军的覆殁命运。


李好说历史


中国历史上,名将与名将之间的对决,我认为比较经典的是当代的“韩信”和“小诸葛”之间的对决。

当代“韩信”的是毕业于黄埔四期的林彪;“小诸葛”是桂系的白崇禧,二人有过两次巅峰的对决。

第一次是“青树坪之战”,此战第49军在青树坪地区吃了桂系第7军的亏。国民党吹嘘为“青树坪大捷”,说是消灭了林彪的一个军,“打破了林彪不可战胜的林彪”。青树坪之战,第49军虽然吃了亏,但是伤亡不大,桂系的第7军只是取得了一个小胜,在战局上无关紧要。

第二次是衡宝战役。青树坪之战结束后,四野的中路军兵分三路向衡阳、宝庆地区的桂系部队进行了攻击。其中第45军的第135师孤军深入,白崇禧调集优势兵力,准备消灭第135师。得知消息后的林彪越过兵团和第45军军部,直接电告第135师“你师已被敌4个师包围,你们立即占领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安下钉子,进行环形防御,振作士气,下定决心,准备抗击绝对优势敌人的围攻,将敌吸引住,以便我各路主力围歼敌人”。

白崇禧想再次来个“青树坪大捷”,没想到第135师是个硬钉子,不管桂系怎么进攻,第135师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仍然寸土不让,为四野的大部队围歼桂军赢得了宝贵时间。至1949年10月11日,白崇禧的部队除一个团逃脱外,其余4.7万人被林彪的部队全歼。




大胖讲历史


历史上名将与名将之间的对决,最经典的战争是解放战争。

最经典的战役是三大战役,最关键的是辽沈战役,最精彩的是淮海战役,最完满的是平津战役,最壮观的是渡江战役。

战争与战役对决的核心人物,是毛主席和蒋介石。

毛主席和毛主席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是最终的胜利者!



静远


天下英雄谁敌手:长沙之虎薛岳vs日本战争天才岗村宁次

薛岳,曾任中国第九战区司令,组织了三次长沙会战,一手天炉战法玩的炉火纯青,据说歼灭日军达到十万,是抗战期间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没有之一,被誉为长沙之虎。岗村宁次,时任日本华中派遣军下属第11军司令,被日寇吹捧为罕见的天才。

德安战役

德安战役又被称为万家岭战役,或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会战的一部分。武汉会战期间,薛岳担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主要防备南浔线、德安以及瑞武一线。而逆江而上的岗村宁次第11军主攻方向也是这一带,这样中日两方名将的第一次较量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开战之初,由于薛岳的守备做的不错,日军101师团和106师团先后遭到重创,不得不停止进攻补充兵员和弹药。尤其是101师团第101联队受创颇大,被日本媒体誉为“军神”的少将联队长饭冢国五郎亦被国军击毙,101师团长伊东正喜亦被弹片划伤,进了医院。国军方面也不乐观,部队伤亡也很大,且由于日军进攻面十分宽大,在频繁的调动之中,在南浔和瑞武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空隙。第11军久攻不克,已经引起了他的上司华中派遣军司令畑俊六的些许不耐。为了尽快突破国军德安防线,岗村宁次命令刚刚经过休整兵员弹药补充的第106师团进行迂回穿插,奔袭至德安背后,配合正面进攻部队围歼德安一线国军主力。9月25日,106师团突破五台岭一线。10月1日,106师团遭到欧震第四军强力阻击,被迫流窜至万家岭一带。10月2日,得到蒋介石支持的薛岳调集十余个师近十万大军将106师团团团包围。

眼见突袭已无可能,106师团在师团长松浦淳六郎的带领下选择了突围,然而好死不死的一头撞到了国军精锐74军身上。在飞机大炮掩护下,106师团虽给74军造成巨大杀伤(日本杂种往74军阵地投掷燃烧弹,火烧山头,74军不少将士被活活烧死在阵地上),但自损也不小,且阵地始终牢牢在74军手里。得知106师团有覆灭之危,日本朝野震动,日本天皇裕仁下令不惜一切代价营救106师团。为了贯彻落实天皇的命令,岗村宁次亲自组织了三路救援大军:

第一路以106师团新近到达前线的2700名补充兵为基干,编成宇贺支队;第二路以101师团佐枝旅团长本部人马和27师团三个大队,编成佐枝支队;第三路以53、54联队编成铃木支队。三路大军全力驰援106师团,并以第三飞行团提供空中支援,国军薛岳第一兵团不得不从包围圈中抽调五个师阻敌增援。10月7日,第一兵团向万家岭之敌发起全面进攻,经过三天激战,10日上午74军攻占张古山,第四军攻陷大金山,其余各部均有进展,106师团防线全线动摇,伤亡惨重。10日夜,薛岳下令肃清残敌继续追击。17日,在铃木支队的接应下,松浦淳六郎率领106师团残部突出重围,与铃木支队合兵一处。由于第一兵团经过多日血战,伤亡不小且兵员疲惫,而铃木支队是支生力军。再战无益,薛岳随即下令全线撤退休整。



日军的伤亡:106师团长松浦淳六郎在此战后给裕仁天皇做了报告,战死3321人,战伤超过4000,战病亦有数千,加上战役初期106师团于金官桥被国军第八军和64军狙击,本就有数千伤亡,不得不进行补充。101师团伤亡也很大,包括师团长伊东正喜亦受伤,第九、第二十七师团也有不小损失,日军在德安战役或万家岭之战中伤亡病合计超过一万并不困难。综合来看,此战薛岳打的很不错。北伐名将叶挺也曾盛赞:“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自当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