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年轻时代是革命潮流先锋者,因为什么原因沦为汉奸而成了千古罪人呢?

13360711763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是汪精卫在行刺摄政王载沣失败后,写下的绝命诗中的内容,从这几句诗词不难看出,年轻时代的汪精卫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清朝监狱里面写下绝命诗的人,却在多年后出卖国家利益,成为了后人唾骂的大汉奸。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汪精卫性情大变,从一个不怕死的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人人唾骂的大汉奸呢?

汪精卫为何变为大汉奸?

汪精卫的性格之所以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死里逃生后,产生了对“生”的过度渴望,失去了当年“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精神。

刺杀清朝摄政王

在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之前,同盟会已经组织了很多次起义,但是这些起义都没能动摇清朝的统治。汪精卫认为清朝的真正统治者是摄政王载沣,如果自己能够刺杀摄政王载沣,就能够极大的打击清朝的统治。

虽然孙中山劝告汪精卫不要走暗杀路线,但是汪精卫仍然执意要铤而走险。在动身前往刺杀载沣的时候,汪精卫还留下了“弟虽流血于菜市口,犹望革命军之入都门”的豪言壮语。汪精卫计划在载沣每天经过的一座桥下面安放炸弹,然后汪精卫亲自引爆炸弹,和载沣同归于尽。由于当时缺乏遥控装置,汪精卫一旦引爆炸弹,不管载沣会不会被炸死,汪精卫都肯定会被炸成肉酱。

假如汪精卫真的引爆了炸弹,那么汪精卫肯定会成为载入史册的英雄,人们也会为他立碑纪念。然而在汪精卫安放炸弹的时候,有人向官府举报了汪精卫,汪精卫被清朝官兵抓走。入狱后的汪精卫一心求死,但是载沣认为如果杀死汪精卫,肯定会引来更多的刺客,最终汪精卫被判处了终身监禁。

因祸得福

汪精卫入狱后的第二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由于刺杀载沣的光辉事迹,汪精卫在革命党内的地位快速提升,成为了受人敬仰的英雄。

死里逃生的汪精卫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不再像从前那样热衷于革命,而是提出了“六不”主义,带着妻子陈璧君出国留学。后来在孙中山的邀请下,汪精卫重新回国参加国民党,成为了孙中山的重要帮手。孙中山去世的时候,汪精卫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要高于蒋介石,但是蒋介石凭借着手中的军权,逐渐架空了汪精卫的权力,并且在地位上反超了汪精卫。

从宁汉合流一直到汪精卫出走,蒋介石和汪精卫一直都在一个屋檐下办公,但是蒋介石的实权和地位都高于汪精卫,汪精卫唯一的优势是资格比较老。抗日战争爆发后,汪精卫一方面畏惧日本人的武力强大,另一方面又对政治上的失意心怀不满,最终在1939年汪精卫离开重庆,投靠到了日本人的手下,成为了人人唾骂的汉奸。总的来看,汪精卫从一个刺杀摄政王的英雄变成汉奸,主要原因还是他个人的思想不够坚定,不能抵制住日本人的威逼利诱,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


历史总探长


汪精卫叛变的时候,其实,国人都很震惊。借用陈佩斯的一句话:没想到啊没想到,你浓眉大眼的汪精卫也叛变革命了!

汪精卫的资历很老,很早就追随孙中山先生。1905年的时候,孙中山组建同盟会的时候,他就是参与组建者。而当时,蒋介石还在学堂读书。1910年3月,汪精卫策划谋杀清摄政王载沣,可惜,因为没有经验,还没实施就被抓了。在狱中,他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名句。而蒋介石到这年年底,才投靠孙中山。

也是因此,汪精卫在国民党中的资历和威望要高于蒋介石。可是,汪精卫就是一个“文人”,政治头脑远不如蒋介石,斗不过蒋介石。所以,蒋介石上台以后,汪精卫几次组织反蒋活动,都被蒋介石打败了。蒋介石也不好杀汪精卫这样的元老,就让他“出国看病”。

汪精卫很郁闷啊,人一郁闷就开始钻牛角尖。尤其是汪精卫这样自认为“天命不凡”的文人,牛角尖钻深了,就开始走歪路。就在此时,日本人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汪精卫想,日本人厉害啊,打的蒋介石满地找牙,都跑重庆山区去了。而且此时,欧洲忙着“内战”;美国对日本只是口头抗议;中国真是孤立无援啊。蒋介石都想跟日本何谈,能恢复到七七事变之前的局势就行。

汪精卫太想赢一把了,做梦都想!于是,为了“争一口气”,汪精卫当了中国最大的汉奸!汪精卫觉得,早晚都是“和谈”,不如自己先去卖个好价钱。什么“曲线救国”,都是骗人的。汪精卫只想占了“和谈”先机以后,能够压蒋介石一头了。

不过,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汪精卫瞬间懵逼了!日本人这是在作死啊,自己也要被拉着垫背了。此时,汪精卫应该是悔到肠子都青了,不敢投机出卖祖国。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关于汪精卫叛变的原因,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下面介绍几种说法。

第1种说法,曲线救国论。这种说法是汪精卫和他的追随者们自己提出来的。汪精卫自己说,中国打不赢日本,所以与其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抗战之中,不如投降日本,保住民国建设数十年以来的经济成果。等到条件合适的时候,再谋求民族独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汪精卫本人的思想,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也不能否定这种说法本身具有为自身辩护的意图,所以不能全盘接受。

第2种说法,忍辱负重论。这种说法早期的时候没有文献支持,只是某些人为汪精卫辩护的一种说辞。不过,后来一部横空出世的汪精卫日记,惹出了不少的风波。在这部日记当中,汪精卫自称他与蒋介石二人达成协议跟日本人唱双簧。蒋介石唱黑脸,他唱白脸。他深入敌后,为蒋介石获取日本人的情报。此说如果当真,汪精卫不但不是汉奸,反而是一位忍辱负重的大英雄。所以这部日记刚出来的时候,确实在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不过在数年之后,很多学者仔细研读该日记,发现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在被史学界主流判断为是后人伪造作品。因此这种说法也就没有了依托。不过有少部分国民党内部的高层人士,也认可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就目前的史料情况来看,不能支持这种说法。但因为确实有少部分经历过抗战的国民党高层人士的背书,所以不能完全把它视为一种无稽之谈。

第3种说法,权力斗争。汪精卫其实是国民党当中的元老级人物,还一度出任过国民党的领袖。但是在宁汉两个国民政府的争权过程当中,他最后还是没有胜过蒋介石。至此以后,汪精卫一直没有能够胜过蒋介石,始终屈居在蒋介石之下。这很有可能是汪精卫后来投奔日本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看来,如果日本侵华成功,他自然就可以取代蒋介石,成为国民政府的领袖。这可能是汪精卫叛变的主要原因。但由于这完全是汪精卫个人意识的一种体现,所以也只是一种猜测。很难获得直接证据的支持。


用户4325101516


思想即人生,性格即命运。

汪精卫以“活烈士”的名头登上历史大潮头,却以“汉奸”结束人生,在貌似“巨变”“矛盾”的人生选择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他“一贯”的奇葩性格:

汪精卫的一生总是带着一种“近乎于妄想的偏执”和“总陷于自我感动的自信”,更可怕的是他还不缺乏马上行动的勇气(其实是蛮干)。

如上所述,性格是难以改变的。

这种人一旦身陷困境,还是会继续偏执的妄想,继续寻找自我感动的理由,循环往复,一直到万劫不复。

汪精卫这种人缺乏强韧的意志力和圆融折中忍耐着等待的智慧。

完全可以说,汪精卫的大起大落和他的个人性格密不可分。

用老百姓话来说,“这个人生来的贱命,”动不动就拼命,说明他拿自己的生命不当回事也!

是一个可怜的人!

汪精卫出身不低,绍兴的望族,祖父是一个“体面人”,道光时期的举人嘛!县训导虽然官不大,可是,是一县读书人教头,受人尊重。

我们要知道,绍兴的县训导不同于其他地方,绍兴是“衙门师爷”集散地——那帮子人精不好管理的。

到他父亲就家道中落了,不仅要举家迁移讨生活,还要流寓四方做师爷,师爷做的并不成功,穷的很,偏还要努力保持“官宦人家”的体面,娶小老婆,汪精卫就是小老婆生的苦孩子。

汪精卫13岁的时候,父母皆亡,不得不依附于“同父异母”的哥哥生活,这个哥哥汪兆镛比他足足大22岁。

所谓“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在汪精卫的回忆里有一句话可以说明他的感受——“衣食之费,皆仰给予长兄。”看官们,这是句忧伤的回忆啊!透露出了不得不吃人家“闲饭”的无奈。

忧伤还有:

我的母亲提起来,真伤心。我觉得她的一生,只是沉浸在“忧劳”两个字里。家计的艰难,以及在家族内所受的闲气,如今还一幕一幕的时时涌现在我的眼前。——《汪精卫自述》兆铭(汪精卫)九岁,平旦必习字于中庭,母必临视之,日以为常……父以家贫,虽老犹为客于陆丰……有时见母寂,坐有泪痕,心虽戚然不宁,初不解慈母念远远心至苦也。母鸡鸣起,上侍老父,下抚诸弱小,操持家事,米盐琐屑,罔不综核,往往宵分不寐……时见母微叹有声,搜箧得衣,质钱市果馔;及亲友至,则亟语款洽,似无所忧……劬劳太甚,不获终其天年,悲夫!——汪精卫在《秋庭晨课图》自题词

所谓家族内的闲气,那个大他22岁的嫡长兄恐怕给的不少。

汪精卫不是一个笨孩子,聪明的很,越是聪明的孩子日日所见皆是母亲的艰难,又无能为力,他“发愤图强心”就会异乎寻常的强烈,总是希望“一鸣惊人,一朝翻身”。

因为他太需要证明自己了,拼命也要证明自己,于是,他做起事来常常拼命,孤注一掷。

这种人如果做一个普通人,也注定是一个坚决不愿意“当二把手”的普通人,他幼年的经历告诉了他——“吃闲饭而仰人鼻息”生活很痛苦。

少年时期没有行动能力,不得不忍,如果自己有了能力的话:

死也不要做二把手仰人鼻息之性格就植入了汪精卫的身体,汪精卫就是不会做二把手的性格。

何况,汪精卫也有资格不做二把手。

汪精卫是刺杀摄政王的“活烈士”且不说。

他还是孙中山就职大总统宣言的起草人,孙中山遗嘱的记录人,国民党一大执行委员,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广州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

这时候蒋介石是他的部下,一个军校的校长而已。

汪精卫完全有资格做蒋介石的一把手!

可惜,他只有资格没有实力,乱世无法度,有枪才有一切,蒋介石有枪杆子。

难道要屈居蒋介石小子手下吗?

不能!

怎么办呢?

拉外力呗,正好日本人来了,他就去和“日本人”合作了。

日本人同意让他当“老大”嘛!

可以说,当时,无论任何一个力量,出现在他身边,他都会和人家合作的,只是因为不服气蒋介石。

某种意义上说,是蒋介石逼的他去做的汉奸。


一个小贴士,他的哥哥汪兆镛老死和他不相往来,躲在澳门做寓公。


葭明通半瓶历史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是当年刺杀清朝摄政王革命热血志士汪精卫的慷慨陈词。



谁能想到,这位当年的革命志士,孙中山遗嘱执笔人,国民政府的领袖人物,发表“艳电”,投降日本,变成了中国第一号汉奸,震惊华夏。

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 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

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1925年7月广东政府改组时,汪精卫被举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一时风头无二。



“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作为孙中山的接班人,国民政府的重要领导,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为何堕落成汉奸呢?

汪精卫个人品行名重天下,他一生提倡“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以身守则,美男子找了个丑女当老婆。

相比较而言,年轻时蒋介石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上海滩流氓出身,政治手腕无人能敌。可是在民族大节上,蒋介石毫不含糊忠贞不二。汪精卫偏偏自甘堕落民族罪人。



一、汪精卫的恐日症和软骨病

抗战初期,日本节节胜利中国节节失败,北平、南京、上海,到1938年8月,广州、武汉也都陷落,这让当时的汪精卫倍感失望,“战亦亡,不战亦亡”,觉得再打下去也是失败,还不如和谈。

汪精卫始终认为:“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善。”

1938年12月,在汉口国防最高会议上,汪主持第54次常委会议通过接受日方所提条件的决议,煽动孔祥熙在日本所提的停战条件上签字。

1938年10月,他在接见海通社和路透社记者时都表示“未关闭停战之门”,他置轰轰烈烈的抗战于不顾,醉心主和。 后来汪精卫回顾说:“我对于觅得和平的意见,在会议里不知说过多少次,到广州丢了、长沙烧了,我的意见更加坚决,更加期其实现。”



汪精卫是个民族悲观主义者,始终认为抗战必败,抗战必亡,唯有求和才有出路。

1939年12月30日,汪精卫飞到上海,在签署其《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的卖国密约时,汪精卫流着眼泪说: “他们要我签,就签罢。日本如能征服中国,就来征服好了。他们征服不了中国,要我签一个字在他的计划上面。这种文件说不上什么卖国契约。中国不是我卖得了的,我若签字,就不过是我的卖身契罢。”

二、汪精卫性格缺陷,懦弱自卑、优柔寡断,是其最致命的缺点。

对于汪精卫,陈立夫就说过,汪精卫最缺少的,就是锲而不舍的韧劲:“书生难成大事!” 汪精卫的手下大将周佛海在日记中认为,“汪之性格,咸认为无一定主张”、“无担当,无果断”。“汪先生遇事便出亡,合则留不合则去”,“一个国民有他自己应付的责任,责任所寄,不必求人合不合,也不必靠人留不留。”

汪精卫此人有一种近似于妄想的偏执和自信,又不缺乏付诸行动的勇气,然而一旦受挫,就会自暴自弃,政治上相当幼稚。 他每当受到挫折,就动辄托病要出国,或者是说不舒服想“休息”,他始终缺乏一以贯之、斗争到底的积极人生态度。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汪精卫遭到国民党各派指责,于是宣布隐退,悄然出国。1932年7月汪精卫以行政院长名义发表通电,压张学良进兵热河,张不听命。汪与张矛盾加剧,10月请病假赴德就医。

对于汪精卫为何投敌,陶希圣有过一句评价,对于汪精卫和自己的行为,他曾以“喝毒酒”为喻,“好比喝酒,我喝了一口,死了半截,发觉是毒酒,不喝了;汪精卫喝了一口,发觉是毒酒,又索性喝了下去。”

三、“汪先生没有璧君不能成事,没有璧君亦不能败事”

汪精卫成为汉奸,陈壁君作用不可忽视。

陈璧君出生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乔治市,她的父亲是南洋巨富陈耕基,陈璧君是一个典型富二代。通过阅读同盟会内部的刊物,她读到了汪精卫写的文章,被其文采所吸引,后来见到了汪精卫,被汪精卫的风采所着迷。所以,一代丑女狂追革命帅哥汪精卫,直到成功。



陈璧君是权力欲极强的女人,为了权力而为所欲为,不记后果。时不时在汪精卫哪里扇风点火推波助澜。为了取媚于日本。陈璧君甚至认为“东北五省根本不是中国的地方”,“奉天本来是满清带来的嫁妆,他们现在不过是把自己的嫁妆带回去就是了”。

蒋介石和汪精卫在国民党的政治斗争中,汪精卫屡屡失败,陈璧君很是恼火。日本的侵略,给陈璧君带来了希望。陈璧君觉得正好借用日本人的力量来战胜蒋介石。于是她一边悄悄和日本高层密谈,一边不断地对汪精卫说,你不要再对蒋中正的所作所为委曲求全,你要和他一斗到底,大不了我陪你一起死。

汪精卫本来就对抗战没有信心,陈璧君看到他犹豫不决,猛喝一声说:“难道做汉奸,你也甘于坐第二把交椅吗?”陈璧君这句话点醒了汪精卫,也使他下了最后的决心,于是,汪精卫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在南京当上了“国民政府”的“主席”,陈璧君觉得自己终于做了“第一夫人”。



陈璧君强悍跋扈不服输,到死也不承认汪精卫和自己是汉奸。 1946年4月,陈璧君被江苏高等法院以汉奸逆案公开审判,而在法庭上,陈璧君却大言不惭地辩解说: “日寇侵略,领导无力护民,国土沦丧,人民遭殃,而被迫每日生存于铁蹄下,这是蒋中正的责任,还是汪先生的责任?说汪先生卖国?有那一吋国土是汪先生卖去日寇的?重庆统治下的地区,汪先生从未向一将一兵招降。南京统治下的地区,是日本人的占领区,并无寸土是汪先生断送的,相反汪先生以身犯险,忍辱负重,在敌前为国民生存谋福祉,每天生活在敌人枪口下,这有什么国可卖?汪先生创导和平运动,赤手与日本人往还。收回沦陷区,如今完璧归还国家,不但无罪而且有功。”

四、汪精卫是不是为救国而当汉奸?

有人为汪精卫辩护说,汪精卫是牺牲自己保护国家。汪精卫离开重庆时给蒋介石的留言称“今后兄为其易,而弟为其难”。

在汪精卫眼里抗战是殉国,和平是救国。他去当汉奸也是为了救国。 汪精卫自己对抗战的理解:“抗战年余,创巨痛深,倘犹能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即抗战之目的已达。”

汪精卫总是对日本帝国主义充满幻想,天真以为通过谈判不抵抗就能保住国家的主权,其幼稚可见一斑。



日本帝国主义发出旨在灭亡中国的第三次“近卫声明”,蒋介石对此怒斥,“骨子里实在是暗藏着机械利刃”,“这是敌人整个的吞灭中国,独霸东亚,进而企图征服世界的一切妄想阴谋的总自白;也是敌人整个亡我国家、灭我民族的一切计划内容的总暴露”。

汪精卫却在电文中对此辩护:“第一为善邻友好”,“第二为共同防共”,“第三为经济提携”。汪精卫最后说,“奠定两国永久和平之基础,此为吾人对于东亚幸福应有之努力。”

汪精卫已经不可救药,什么样的理由也不能为其洗白汉奸的事实。


非常道毕延河


汪兆铭是一个低级政治投机者,而运输大队长常队长是个高级政治投机者。

汪兆铭名扬天下的时候,常队长还是陈其美手下马仔。


但是正因为汪兆铭是低级政治投机者所以他才会败给资历比他低的常队长。

而也正因为常队长只是个政治投机者而非战略家,所以他才会败守孤岛。

讲道理,年轻时候,一腔热血谁都有。

有人说了,呵呵,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人家汪精卫那胆色你有?

抱歉,没有,但是各位可以想象,在风雨飘摇的清末,但凡受过一些高等教育,自觉自己领先于无知百姓,又没有我们如今的好条件敲键盘,也没有现代社会的享受与诱惑,想要改换天地扬我国威的年轻人,哪个不是敢为天下先?



所以当时这样的人还是很多的,毕竟常队长还在起义反清的时候进过敢死队。

但是刺杀摄政王失败了,生死之间走一遭,可能胆色就没了,热血就凉了,但是没关系,因为当时华夏大地上还是群雄割据,汪兆铭还有主义和辈分名气。

而这时候常队长可不玩虚的,当初往中山先生跟前凑,加入帮派,后来又抛弃发妻和宋氏联姻,一手掌握黄埔军校,这就是一次次政治投机。



而大家这时候可以看出来了,汪兆铭能力上真是太菜了,只能依靠军阀,而没有自己的根基,抗战前后,直接就被架空。

而且常队长看他不顺眼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让汪精卫最后致死的那次重伤源于王亚樵的一起暗杀,本来是要杀常队长的,这给汪吓的,最后的胆色也没了。


反正也是投机,最后这货就投了日本人。

连冯玉祥这种顶级25仔都说不投降,而汪精卫却评论他这话是个丘八的妄语。

所以说汪精卫这种人就是没有应有的韧性于原则,仅有的书生意气,也在政治碾压中被消耗干净了。


历史区的旅法师


奈何助他不助我?

在开讲正文之前,让我带领大家先看一封信。写信的人是臭名远扬的汪精卫,收信人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写信的时间是民国十三年三月廿十五日。

静江先生道鉴:先生来而弟去,不得一见,至深怅然。二三月来,弟屡患眩晕,初以为过劳则然,漫不经意,至本月十七、八、九等日,眩晕至不可支,始延医诊视,至廿二日始察出病源。然弟虽卧病,何必屏人不见?此情不为他人言之,不能不为先生言之也。弟本期与介石共事,至最后一息,然叹二十日之事观之,介石虽未至疑弟而已厌弟矣,疑不可共事,厌亦不可共事也。然弟不与介石共事,又将与何人共事乎?此弟所不为者也。故即使病愈,亦惟致力于学问,以所获心得供国人及同志参考,不复欲与闻政治军事矣。此信抵左右之日,即弟已离去广州。乞先生转告介石努力革命,勿以弟为念,此上。敬请大安。弟兆铭,十五年三月廿五日。 ——汪精卫《与张静江书》

通读此信可以得出以下信息:一此时的汪精卫身染眩晕重疾,没有来得及和张静江会晤一面;二是汪精卫离开了广州革命大本营,原因是受到了蒋介石的排挤;三是汪精卫称呼张静江为兄,但嫉恨之貌充斥在字里行间。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张静江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又是如何与汪精卫结识的?

干革命除了甘愿牺牲外,还得有大量金钱支持。而张静江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出身浙江南浔市的商贾家庭。光绪28年(公元1902年)他跟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出游欧洲,在半道上为气宇轩昂的孙中山所折服,在知道其正缺钱发动起义时,二话不说给了孙中山三万两银子。随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由于受到袁世凯及外国势力的联合绞杀,捉襟见肘的孙中山再次得到张静江的鼎力援助。

——国民党的早期财神张静江「1877.9.19——1950.9.3」

为了表彰不计报酬拥戴革命的张静江,孙中山特意将其家乡南浔镇设立为南浔市。并且在组建内阁的时候,再次任命张静江为首任财政部长。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病重,胡汉民、廖仲恺等国民党重量级人物围绕床旁,谁也想不到在遗嘱上签字的时候,孙中山又让张静江第一个签名!

若是把张、汪二人放在一起,其实可以发现诸多共同点:一两人认识的时间很早,大约在1905年前后;二是两人各有所长,汪精卫曾草拟孙的总统宣誓演讲;三是两人均为孙的左膀右臂,汪精卫曾在1925年6月将总理称呼永久留给孙中山!但此时汪精卫撂挑子的性格缺陷,迫使张静江把目光投向了后起之秀蒋介石!

他的荣光我黯淡!

1915年为彻底解决财政赤字的问题,张静江受孙中山的重托,前往上海筹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十里洋场的上海是鱼龙混杂,混迹于其中的蒋介石深谙此道。事后感谢蒋介石鞍前马后的奔波,于是张静江介绍蒋介石入了中华革命党。作为反共狂人的张静江,从此有了同样坚定反共的蒋介石为伴!

1925年3月12日一纸委任状,蒋介石离开上海奔赴广州,因为张静江的推荐他做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从此由边缘人物跻身权力中枢。这时排在蒋前面的有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等人,不愿权力削弱的三人给了蒋下马威,最终还是靠张静江的出面才如愿以偿,掌握了国民党的军权为北伐军总司令!

——死后挫骨扬灰的汉奸汪精卫「1883.5.4——1944.11.10」

1927年沆瀣一气的两人,做出了耸人听闻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着他俩合作的越来越紧密,汪精卫的权力逐渐被剥夺直至最后投靠日本!背道而驰的背后,是复杂的多种原因促成的。首先是对革命信念的动摇,早年因炸摄政王载沣未邃囚禁在监狱,事后被肃亲王搭救逃出囹圄,让他感悟到生命只有一次;其次是1911年他曾秘密和袁世凯合谋,在南北和谈中劝孙让位给袁被人公开;三是1926年3月的中山舰事件中,蒋介石未经请示就私自行动,让作为国民政府主席和军委主席的汪精卫如鲠在喉,却又因性格软弱不敢发作,值得以迁地就医的借口出走广州!

综上所述,性格决定命运很好的诠释了汪精卫的一生,从刺杀摄政王的革命勇士,到厚颜无耻的革命叛徒,能够清晰的看到性格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如今当我们回过头来,分析汪精卫悲剧的一辈子,得出重要了必须培养良好性格的结论!

——END——


惜缘小历史


何谓“政治家”?当有对时局的远见,以及具备政治才能与素养的人。能够用异于常人的理性来分析思考自己的每一步决定,同时界定自己的行为底线并能坚守不破,这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所必须的条件。那么汪精卫合格吗?

哪个政客会冲动?

汪精卫的大名之所以能够轰传南北,被世人所熟知,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代表同盟会去刺杀清廷的摄政王载沣。失败被捕后在狱中留下“饮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热血诗句,被世人冠以“革命志士”“革命烈士”的称赞。

但回过头来一想,汪精卫此次壮举的动机居然有一种“意气”在里面。因为当时同盟会总部在日本,遥海发动对清廷的革命总是失败居多,于是有舆论称同盟会是借着他人物力财力甚至生命在搞自己的理想。孙中山当然能沉得住气,但汪精卫就坐不住了,他不听孙中山的劝解,非要以同盟会的代表人物来身先士卒,去打破这令人“厌恶的舆论”。

当然,从表象上看,汪精卫得到了赞誉,同盟会得到了肯定。但要从未来发展看,汪精卫作为孙中山将来极有可能的接班者,在处理逆境的方式上太过意气用事,太过靠情绪化,太过不理智。试问,那个成熟的革命家会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时“自己慷慨冒险”的?汪精卫在早期表现出的冲动性格,确实为之后的道路埋下了伏笔。

关于汪精卫的情绪化和不理性,从他被捕后的慷慨,再到被清廷大臣肃亲王释放产生感激之情——“救我命的是肃亲王,我每当回忆这个时候的事,总想到清朝末期的伟大政治家”表露无疑。汪精卫是一个遇事之后极易在自己立场上让步底线的人。杀人诛心的王道,汪精卫居然中招,政治素养可见一般。

哪个政客会逃避?

相较于老蒋和汪精卫,与其说蒋介石一步步将权利纳入手中,不如说汪精卫总在关键时刻撂挑子走人给了老蒋绝好的条件。(看汪先生一手好牌如何打烂)

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以拥护“三大政策”的面目示人,同时改组国民党建立国民政府,委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稳稳的国民党一把手),这时候的老蒋只是个黄埔军校校长,和汪精卫争权根本不够格。

结果第二年的三月,老蒋发动“中山舰事件”,公然反gong,也就是在反“三大政策”。

这时候身为一把手的汪精卫居然做出令人费解的举措——辞职不干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到类似的事情:下属闹事,领导不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而是生气不给自己面子“居然在我领导下闹事”。于是拍屁股走人,看着摊子你们怎么收拾。等收拾不好我再回来解决问题,好让大家都知道我的重要性。

这样的举动不是给了老蒋联络各方的时机嘛!很快,老蒋便组织掌握了军队的实际操控权,开始落实北伐。(没了汪精卫,国民党照常运转)

等汪精卫回过头一看“好你个老蒋,居然着手军事操控权了!这还了得!我得回去!”

哪个政客敢没立场?

坚决维护孙先生“三大政策”遗愿的汪主席回来了,然而令人咂舌的是,他收拾老蒋的做法居然不是收缴军权,而是把他赶了出去(正中老蒋下怀——这年头有枪就是有权)。

于是,汪精卫在武汉建立国民政府,老蒋在南京建立军事国民政府(军队为核心的国民政府),一把手的权利就这样被老蒋稀释后裹挟带走。接下来的事情就熟悉了,汪精卫也反了“三大政策”和南京政府合一了(宁汉合流)。

此事件是个关键,也是权利移交的转折点。汪精卫的立场善变行为,直接导致了老蒋在政策上的正确性,获得了国民党实际统治的更大空间。汪精卫的左右摇摆行为一步步将自己推入深渊。汪精卫自此开始沦为老蒋班子里的名誉高官(无实权)。

能否扳回一城?

像汪精卫这样的性情中人,一手好牌打到这里居然没了优势,绝对心有不甘嘛。结果还真让他等来了机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

这里少荃需要说明一下,汪精卫自此之前,从来没有想要当汉奸,委屈求全居于日军的武力之下,甚至他之后也没有想过要做汉奸,就是他的行为和举动完全不匹配他的理想就如同我们说的“做了婊子还要立牌坊。”事情做出来了,却要让大家理解他的苦衷。

面对日本人的疯狂进犯,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是坚决抵抗,二是保守谈和。

客观来说,这只是两种声音,两种决策的方法而已,还谈不上是对是错,是爱国行为还是卖国汉奸。但日本人的迅猛攻势确实将国民党内的两种声音推到了势均力敌的局面。而此时汪精卫终于找到了“扳回一城”的办法。

居然和日本人谈“私密合作”

这里需要说一下全国局势。七七事变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彻底被觉醒,反日本帝国侵略成为中华民族当下的第一诉求。这一点,老蒋要比汪精卫看的深,所以老蒋自此不再同日本进行谈判。就是谈判也要先让日本撤军回到1937年之前的局面。

汪精卫这个不清大局形势的冲动之人,居然想到——如果我能同日本和谈成功,则势必能成为同日本沟通的合法政府,老蒋领导班子则要靠边站,我将重新夺回国民党的最高统治。

想法不错,但行为上却再次地令人费解。

汪精卫已秘密派人同日本政府沟通了和谈意愿,于是日本方面已经准备了“近卫第一次声明”要和汪精卫的新政府唱双簧。结果日本政府一发表,没人回应。

“汪先生在搞什么,怎么没动静?”

其实汪精卫这时很尴尬,他要回应也得去老蒋的势力范围之外——云南。但似乎老蒋已经觉察到了什么拖延了汪精卫去云南的计划,汪精卫此刻找到云南的军阀龙云,说了要建立新政府回应日本的声明。

尽管龙云和老蒋不对付,但听到汪精卫的计划后也犹豫不决。汪精卫此时害怕龙云报信给老蒋,更害怕老蒋的特务来暗杀,于是乘飞机跑到了越南河内。

汪精卫的屡屡不顺以及不能及时回应日本的声明引起了日本方面的猜忌,于是在“近卫第三次声明”中只字不提和汪精卫方面谈妥的优惠条件。汪精卫此时陷入困境,既不能飞回重庆和老蒋解释,也没地方去回应日本的声明。但他此时却以国民党高层的姿态向老蒋发布了著名的“艳电”来表达自己同日本和谈的立场。

结果一经公示全国哗然,全民拼死地在同日本抗争,你居然在这时候求和。一时间汪精卫被推到风口浪尖。

但老蒋却是很明白的,你一个副总裁不经政府授权居然私自出国,就是以个人名义出去也不能安老蒋的心,再加上时局对汪的排斥——老蒋的特务已经前往汪精卫的居所。

汪精卫差点被暗杀,惊恐之余终于做出又一个惊人举动:随同日本去上海谈合约。

全国人民对汪精卫的举动再次哗然“这是要干嘛,汪精卫要和谈卖国。”

终于

汪精卫在日方的协助下在上海日租界建立了一个“伪政府”,然而事与愿违,汪精卫的伪政府并没有如他所想的,成为日方和中国沟通的第一政府,而是全中国人民将伪政府推到了日方的手里,全民不承认的局面让汪精卫彻底失去了建立政府的意义,也将自己从一名革命先进人士推到了汉奸的深渊。


少荃经史屋


不得不承认,汪精卫早年确实是革命潮流先锋者,他为革命募集经费,甚至还刺杀过摄政王载沣,毕竟人在年轻时,都有一腔热血,汪精卫也是如此,但是因为缺乏经验,他很快被捕入狱,判处终身监禁,这时候他连死的心都有了,不过他运气比较好,被肃清王救了出来,此番绝处逢生,使他日后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在为难的时候总是情绪消沉,经常产生妥协心理。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汪精卫自然成了国民政府的主席,但是他却没有兵权,在于蒋介石的政治斗争中屡次失败,可他在遇到挫折后,要不就是出洋,要不就是住院,这种严重的妥协心理,是汪精卫致命的弱点。九一八事变后,汪精卫找到了和蒋介石合作的时机,于是出任“行政院长”一职,以他在国民党中的威望,已经算是“二把手”了,但是他肯定想夺回之前“一把手”的权力。

东北沦陷后,汪精卫就产生了很大的恐日情绪,他只片面的看到日军军事实力的强大,而忽略的其他因素,所以他对日军一直是的妥协态度,到了抗战全面爆发时,中国军队在前线损失惨重,就连最精锐的德械师都打不过日军,汪精卫就控制不住言和的情绪了,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沦陷后,汪精卫投降的心态已经十分明显。

当时国府内部大部分高层都想着乞和,毕竟当时中日两国实力差距实在太明显了,如果跟日本人直接拼命那就会有亡国的风险,不得不说,蒋介石也想过要投降,但是老蒋权衡利弊,发现投降并不可取,最后他根据国际形势,“苦撑待变”,选择和日本人耗下去,事实证明老蒋还是有些政治远见的,而汪精卫作为文人,根本不明白这些。

汪精卫打着“曲线救国”的旗号投靠了日本人,无非就是想在政治上击败蒋介石这个对手,倘若日本人真的迫使国府投降,那么汪精卫岂不是真的夺取老蒋政治上的最高权力了?但事实证明,汪精卫这次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


兵说


我们要明白一个人是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改变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不是从开始创业的时候就奔着首富去的,汉高祖起兵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做皇帝,二号首长也不是一开始就要篡位的。

纵观汪精卫一生,其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去看。一是年轻时候的满腔热血的革命者,二是后期一个拙劣的政治投机客。

年轻的时候汪精卫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革命者,比很多自称为革命者却只在那里摇旗呐喊一点行动都没有的人要强出百倍(孙先生我真不是在说你)。

而被捕之后汪就像变了一个人,从一个纯洁的革命者变成了一个从来押不对宝的赌徒(总觉得陈璧君要背锅,面相就不行)。在政治手腕上比照剿匪不力的常队长差了好几个档次,一手好牌愣是让常凯申夺取了最高权力。在民族气节上比那些北洋的遗老还要差劲,吴佩孚同样被蒋介石赶下台,但是却从来对日本人不假辞色。同样他也没有长远的政治目光,在重庆政府已经顶住了日本人形成了僵持状态时却匆忙叛变投敌,开启了一个坏头。像这种人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千年万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