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年輕時代是革命潮流先鋒者,因為什麼原因淪為漢奸而成了千古罪人呢?

13360711763


“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這是汪精衛在行刺攝政王載灃失敗後,寫下的絕命詩中的內容,從這幾句詩詞不難看出,年輕時代的汪精衛是一個很有骨氣的人。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在清朝監獄裡面寫下絕命詩的人,卻在多年後出賣國家利益,成為了後人唾罵的大漢奸。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汪精衛性情大變,從一個不怕死的熱血青年,變成了一個人人唾罵的大漢奸呢?

汪精衛為何變為大漢奸?

汪精衛的性格之所以發生巨大的變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死裡逃生後,產生了對“生”的過度渴望,失去了當年“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精神。

刺殺清朝攝政王

在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之前,同盟會已經組織了很多次起義,但是這些起義都沒能動搖清朝的統治。汪精衛認為清朝的真正統治者是攝政王載灃,如果自己能夠刺殺攝政王載灃,就能夠極大的打擊清朝的統治。

雖然孫中山勸告汪精衛不要走暗殺路線,但是汪精衛仍然執意要鋌而走險。在動身前往刺殺載灃的時候,汪精衛還留下了“弟雖流血於菜市口,猶望革命軍之入都門”的豪言壯語。汪精衛計劃在載灃每天經過的一座橋下面安放炸彈,然後汪精衛親自引爆炸彈,和載灃同歸於盡。由於當時缺乏遙控裝置,汪精衛一旦引爆炸彈,不管載灃會不會被炸死,汪精衛都肯定會被炸成肉醬。

假如汪精衛真的引爆了炸彈,那麼汪精衛肯定會成為載入史冊的英雄,人們也會為他立碑紀念。然而在汪精衛安放炸彈的時候,有人向官府舉報了汪精衛,汪精衛被清朝官兵抓走。入獄後的汪精衛一心求死,但是載灃認為如果殺死汪精衛,肯定會引來更多的刺客,最終汪精衛被判處了終身監禁。

因禍得福

汪精衛入獄後的第二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由於刺殺載灃的光輝事蹟,汪精衛在革命黨內的地位快速提升,成為了受人敬仰的英雄。

死裡逃生的汪精衛在思想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不再像從前那樣熱衷於革命,而是提出了“六不”主義,帶著妻子陳璧君出國留學。後來在孫中山的邀請下,汪精衛重新回國參加國民黨,成為了孫中山的重要幫手。孫中山去世的時候,汪精衛在國民黨內部的地位要高於蔣介石,但是蔣介石憑藉著手中的軍權,逐漸架空了汪精衛的權力,並且在地位上反超了汪精衛。

從寧漢合流一直到汪精衛出走,蔣介石和汪精衛一直都在一個屋簷下辦公,但是蔣介石的實權和地位都高於汪精衛,汪精衛唯一的優勢是資格比較老。抗日戰爭爆發後,汪精衛一方面畏懼日本人的武力強大,另一方面又對政治上的失意心懷不滿,最終在1939年汪精衛離開重慶,投靠到了日本人的手下,成為了人人唾罵的漢奸。總的來看,汪精衛從一個刺殺攝政王的英雄變成漢奸,主要原因還是他個人的思想不夠堅定,不能抵制住日本人的威逼利誘,最終在歷史上留下了罵名。


歷史總探長


汪精衛叛變的時候,其實,國人都很震驚。借用陳佩斯的一句話:沒想到啊沒想到,你濃眉大眼的汪精衛也叛變革命了!

汪精衛的資歷很老,很早就追隨孫中山先生。1905年的時候,孫中山組建同盟會的時候,他就是參與組建者。而當時,蔣介石還在學堂讀書。1910年3月,汪精衛策劃謀殺清攝政王載灃,可惜,因為沒有經驗,還沒實施就被抓了。在獄中,他寫下“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名句。而蔣介石到這年年底,才投靠孫中山。

也是因此,汪精衛在國民黨中的資歷和威望要高於蔣介石。可是,汪精衛就是一個“文人”,政治頭腦遠不如蔣介石,鬥不過蔣介石。所以,蔣介石上臺以後,汪精衛幾次組織反蔣活動,都被蔣介石打敗了。蔣介石也不好殺汪精衛這樣的元老,就讓他“出國看病”。

汪精衛很鬱悶啊,人一鬱悶就開始鑽牛角尖。尤其是汪精衛這樣自認為“天命不凡”的文人,牛角尖鑽深了,就開始走歪路。就在此時,日本人向他伸出了“橄欖枝”。汪精衛想,日本人厲害啊,打的蔣介石滿地找牙,都跑重慶山區去了。而且此時,歐洲忙著“內戰”;美國對日本只是口頭抗議;中國真是孤立無援啊。蔣介石都想跟日本何談,能恢復到七七事變之前的局勢就行。

汪精衛太想贏一把了,做夢都想!於是,為了“爭一口氣”,汪精衛當了中國最大的漢奸!汪精衛覺得,早晚都是“和談”,不如自己先去賣個好價錢。什麼“曲線救國”,都是騙人的。汪精衛只想佔了“和談”先機以後,能夠壓蔣介石一頭了。

不過,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汪精衛瞬間懵逼了!日本人這是在作死啊,自己也要被拉著墊背了。此時,汪精衛應該是悔到腸子都青了,不敢投機出賣祖國。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關於汪精衛叛變的原因,現在也沒有一個定論。下面介紹幾種說法。

第1種說法,曲線救國論。這種說法是汪精衛和他的追隨者們自己提出來的。汪精衛自己說,中國打不贏日本,所以與其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抗戰之中,不如投降日本,保住民國建設數十年以來的經濟成果。等到條件合適的時候,再謀求民族獨立。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汪精衛本人的思想,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也不能否定這種說法本身具有為自身辯護的意圖,所以不能全盤接受。

第2種說法,忍辱負重論。這種說法早期的時候沒有文獻支持,只是某些人為汪精衛辯護的一種說辭。不過,後來一部橫空出世的汪精衛日記,惹出了不少的風波。在這部日記當中,汪精衛自稱他與蔣介石二人達成協議跟日本人唱雙簧。蔣介石唱黑臉,他唱白臉。他深入敵後,為蔣介石獲取日本人的情報。此說如果當真,汪精衛不但不是漢奸,反而是一位忍辱負重的大英雄。所以這部日記剛出來的時候,確實在史學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不過在數年之後,很多學者仔細研讀該日記,發現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現在被史學界主流判斷為是後人偽造作品。因此這種說法也就沒有了依託。不過有少部分國民黨內部的高層人士,也認可這種說法。我個人認為就目前的史料情況來看,不能支持這種說法。但因為確實有少部分經歷過抗戰的國民黨高層人士的背書,所以不能完全把它視為一種無稽之談。

第3種說法,權力鬥爭。汪精衛其實是國民黨當中的元老級人物,還一度出任過國民黨的領袖。但是在寧漢兩個國民政府的爭權過程當中,他最後還是沒有勝過蔣介石。至此以後,汪精衛一直沒有能夠勝過蔣介石,始終屈居在蔣介石之下。這很有可能是汪精衛後來投奔日本人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他看來,如果日本侵華成功,他自然就可以取代蔣介石,成為國民政府的領袖。這可能是汪精衛叛變的主要原因。但由於這完全是汪精衛個人意識的一種體現,所以也只是一種猜測。很難獲得直接證據的支持。


用戶4325101516


思想即人生,性格即命運。

汪精衛以“活烈士”的名頭登上歷史大潮頭,卻以“漢奸”結束人生,在貌似“鉅變”“矛盾”的人生選擇背後,起決定作用的是他“一貫”的奇葩性格:

汪精衛的一生總是帶著一種“近乎於妄想的偏執”和“總陷於自我感動的自信”,更可怕的是他還不缺乏馬上行動的勇氣(其實是蠻幹)。

如上所述,性格是難以改變的。

這種人一旦身陷困境,還是會繼續偏執的妄想,繼續尋找自我感動的理由,循環往復,一直到萬劫不復。

汪精衛這種人缺乏強韌的意志力和圓融折中忍耐著等待的智慧。

完全可以說,汪精衛的大起大落和他的個人性格密不可分。

用老百姓話來說,“這個人生來的賤命,”動不動就拼命,說明他拿自己的生命不當回事也!

是一個可憐的人!

汪精衛出身不低,紹興的望族,祖父是一個“體面人”,道光時期的舉人嘛!縣訓導雖然官不大,可是,是一縣讀書人教頭,受人尊重。

我們要知道,紹興的縣訓導不同於其他地方,紹興是“衙門師爺”集散地——那幫子人精不好管理的。

到他父親就家道中落了,不僅要舉家遷移討生活,還要流寓四方做師爺,師爺做的並不成功,窮的很,偏還要努力保持“官宦人家”的體面,娶小老婆,汪精衛就是小老婆生的苦孩子。

汪精衛13歲的時候,父母皆亡,不得不依附於“同父異母”的哥哥生活,這個哥哥汪兆鏞比他足足大22歲。

所謂“長兄為父,長嫂為母”在汪精衛的回憶裡有一句話可以說明他的感受——“衣食之費,皆仰給予長兄。”看官們,這是句憂傷的回憶啊!透露出了不得不吃人家“閒飯”的無奈。

憂傷還有:

我的母親提起來,真傷心。我覺得她的一生,只是沉浸在“憂勞”兩個字裡。家計的艱難,以及在家族內所受的閒氣,如今還一幕一幕的時時湧現在我的眼前。——《汪精衛自述》兆銘(汪精衛)九歲,平旦必習字於中庭,母必臨視之,日以為常……父以家貧,雖老猶為客於陸豐……有時見母寂,坐有淚痕,心雖戚然不寧,初不解慈母念遠遠心至苦也。母雞鳴起,上侍老父,下撫諸弱小,操持家事,米鹽瑣屑,罔不綜核,往往宵分不寐……時見母微嘆有聲,搜篋得衣,質錢市果饌;及親友至,則亟語款洽,似無所憂……劬勞太甚,不獲終其天年,悲夫!——汪精衛在《秋庭晨課圖》自題詞

所謂家族內的閒氣,那個大他22歲的嫡長兄恐怕給的不少。

汪精衛不是一個笨孩子,聰明的很,越是聰明的孩子日日所見皆是母親的艱難,又無能為力,他“發憤圖強心”就會異乎尋常的強烈,總是希望“一鳴驚人,一朝翻身”。

因為他太需要證明自己了,拼命也要證明自己,於是,他做起事來常常拼命,孤注一擲。

這種人如果做一個普通人,也註定是一個堅決不願意“當二把手”的普通人,他幼年的經歷告訴了他——“吃閒飯而仰人鼻息”生活很痛苦。

少年時期沒有行動能力,不得不忍,如果自己有了能力的話:

死也不要做二把手仰人鼻息之性格就植入了汪精衛的身體,汪精衛就是不會做二把手的性格。

何況,汪精衛也有資格不做二把手。

汪精衛是刺殺攝政王的“活烈士”且不說。

他還是孫中山就職大總統宣言的起草人,孫中山遺囑的記錄人,國民黨一大執行委員,中華民國第一屆政府(廣州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

這時候蔣介石是他的部下,一個軍校的校長而已。

汪精衛完全有資格做蔣介石的一把手!

可惜,他只有資格沒有實力,亂世無法度,有槍才有一切,蔣介石有槍桿子。

難道要屈居蔣介石小子手下嗎?

不能!

怎麼辦呢?

拉外力唄,正好日本人來了,他就去和“日本人”合作了。

日本人同意讓他當“老大”嘛!

可以說,當時,無論任何一個力量,出現在他身邊,他都會和人家合作的,只是因為不服氣蔣介石。

某種意義上說,是蔣介石逼的他去做的漢奸。


一個小貼士,他的哥哥汪兆鏞老死和他不相往來,躲在澳門做寓公。


葭明通半瓶歷史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這是當年刺殺清朝攝政王革命熱血志士汪精衛的慷慨陳詞。



誰能想到,這位當年的革命志士,孫中山遺囑執筆人,國民政府的領袖人物,發表“豔電”,投降日本,變成了中國第一號漢奸,震驚華夏。

汪兆銘(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祖籍浙江山陰(原紹興縣),出生於廣東三水,字季新,筆名精衛,因此歷史上多以“汪精衛”稱呼。 早年投身革命,曾謀刺清攝政王載灃未遂,袁世凱統治時期到法國留學。回國後於1919年在孫中山領導下,駐上海創辦《建設》雜誌。

1921年孫文在廣州就任大總統,汪精衛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1924年任中央宣傳部長。1925年7月廣東政府改組時,汪精衛被舉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一時風頭無二。



“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作為孫中山的接班人,國民政府的重要領導,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為何墮落成漢奸呢?

汪精衛個人品行名重天下,他一生提倡“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吸鴉片”,以身守則,美男子找了個醜女當老婆。

相比較而言,年輕時蔣介石吃喝嫖賭樣樣精通,上海灘流氓出身,政治手腕無人能敵。可是在民族大節上,蔣介石毫不含糊忠貞不二。汪精衛偏偏自甘墮落民族罪人。



一、汪精衛的恐日症和軟骨病

抗戰初期,日本節節勝利中國節節失敗,北平、南京、上海,到1938年8月,廣州、武漢也都陷落,這讓當時的汪精衛倍感失望,“戰亦亡,不戰亦亡”,覺得再打下去也是失敗,還不如和談。

汪精衛始終認為:“須知數十年來,中國軍事經濟,在物質上著著落後,固不待言;即組織上亦幼稚不完善。”

1938年12月,在漢口國防最高會議上,汪主持第54次常委會議通過接受日方所提條件的決議,煽動孔祥熙在日本所提的停戰條件上簽字。

1938年10月,他在接見海通社和路透社記者時都表示“未關閉停戰之門”,他置轟轟烈烈的抗戰於不顧,醉心主和。 後來汪精衛回顧說:“我對於覓得和平的意見,在會議裡不知說過多少次,到廣州丟了、長沙燒了,我的意見更加堅決,更加期其實現。”



汪精衛是個民族悲觀主義者,始終認為抗戰必敗,抗戰必亡,唯有求和才有出路。

1939年12月30日,汪精衛飛到上海,在簽署其《日支新關係調整要綱》的賣國密約時,汪精衛流著眼淚說: “他們要我籤,就籤罷。日本如能征服中國,就來征服好了。他們征服不了中國,要我籤一個字在他的計劃上面。這種文件說不上什麼賣國契約。中國不是我賣得了的,我若簽字,就不過是我的賣身契罷。”

二、汪精衛性格缺陷,懦弱自卑、優柔寡斷,是其最致命的缺點。

對於汪精衛,陳立夫就說過,汪精衛最缺少的,就是鍥而不捨的韌勁:“書生難成大事!” 汪精衛的手下大將周佛海在日記中認為,“汪之性格,咸認為無一定主張”、“無擔當,無果斷”。“汪先生遇事便出亡,合則留不合則去”,“一個國民有他自己應付的責任,責任所寄,不必求人合不合,也不必靠人留不留。”

汪精衛此人有一種近似於妄想的偏執和自信,又不缺乏付諸行動的勇氣,然而一旦受挫,就會自暴自棄,政治上相當幼稚。 他每當受到挫折,就動輒託病要出國,或者是說不舒服想“休息”,他始終缺乏一以貫之、鬥爭到底的積極人生態度。



1927年12月“廣州起義”,汪精衛遭到國民黨各派指責,於是宣佈隱退,悄然出國。1932年7月汪精衛以行政院長名義發表通電,壓張學良進兵熱河,張不聽命。汪與張矛盾加劇,10月請病假赴德就醫。

對於汪精衛為何投敵,陶希聖有過一句評價,對於汪精衛和自己的行為,他曾以“喝毒酒”為喻,“好比喝酒,我喝了一口,死了半截,發覺是毒酒,不喝了;汪精衛喝了一口,發覺是毒酒,又索性喝了下去。”

三、“汪先生沒有璧君不能成事,沒有璧君亦不能敗事”

汪精衛成為漢奸,陳壁君作用不可忽視。

陳璧君出生在馬來西亞的檳榔嶼喬治市,她的父親是南洋鉅富陳耕基,陳璧君是一個典型富二代。通過閱讀同盟會內部的刊物,她讀到了汪精衛寫的文章,被其文采所吸引,後來見到了汪精衛,被汪精衛的風采所著迷。所以,一代醜女狂追革命帥哥汪精衛,直到成功。



陳璧君是權力慾極強的女人,為了權力而為所欲為,不記後果。時不時在汪精衛哪裡扇風點火推波助瀾。為了取媚於日本。陳璧君甚至認為“東北五省根本不是中國的地方”,“奉天本來是滿清帶來的嫁妝,他們現在不過是把自己的嫁妝帶回去就是了”。

蔣介石和汪精衛在國民黨的政治鬥爭中,汪精衛屢屢失敗,陳璧君很是惱火。日本的侵略,給陳璧君帶來了希望。陳璧君覺得正好借用日本人的力量來戰勝蔣介石。於是她一邊悄悄和日本高層密談,一邊不斷地對汪精衛說,你不要再對蔣中正的所作所為委曲求全,你要和他一斗到底,大不了我陪你一起死。

汪精衛本來就對抗戰沒有信心,陳璧君看到他猶豫不決,猛喝一聲說:“難道做漢奸,你也甘於坐第二把交椅嗎?”陳璧君這句話點醒了汪精衛,也使他下了最後的決心,於是,汪精衛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在南京當上了“國民政府”的“主席”,陳璧君覺得自己終於做了“第一夫人”。



陳璧君強悍跋扈不服輸,到死也不承認汪精衛和自己是漢奸。 1946年4月,陳璧君被江蘇高等法院以漢奸逆案公開審判,而在法庭上,陳璧君卻大言不慚地辯解說: “日寇侵略,領導無力護民,國土淪喪,人民遭殃,而被迫每日生存於鐵蹄下,這是蔣中正的責任,還是汪先生的責任?說汪先生賣國?有那一吋國土是汪先生賣去日寇的?重慶統治下的地區,汪先生從未向一將一兵招降。南京統治下的地區,是日本人的佔領區,並無寸土是汪先生斷送的,相反汪先生以身犯險,忍辱負重,在敵前為國民生存謀福祉,每天生活在敵人槍口下,這有什麼國可賣?汪先生創導和平運動,赤手與日本人往還。收回淪陷區,如今完璧歸還國家,不但無罪而且有功。”

四、汪精衛是不是為救國而當漢奸?

有人為汪精衛辯護說,汪精衛是犧牲自己保護國家。汪精衛離開重慶時給蔣介石的留言稱“今後兄為其易,而弟為其難”。

在汪精衛眼裡抗戰是殉國,和平是救國。他去當漢奸也是為了救國。 汪精衛自己對抗戰的理解:“抗戰年餘,創鉅痛深,倘猶能以合於正義之和平而結束戰事,則國家之生存獨立可保,即抗戰之目的已達。”

汪精衛總是對日本帝國主義充滿幻想,天真以為通過談判不抵抗就能保住國家的主權,其幼稚可見一斑。



日本帝國主義發出旨在滅亡中國的第三次“近衛聲明”,蔣介石對此怒斥,“骨子裡實在是暗藏著機械利刃”,“這是敵人整個的吞滅中國,獨霸東亞,進而企圖征服世界的一切妄想陰謀的總自白;也是敵人整個亡我國家、滅我民族的一切計劃內容的總暴露”。

汪精衛卻在電文中對此辯護:“第一為善鄰友好”,“第二為共同防共”,“第三為經濟提攜”。汪精衛最後說,“奠定兩國永久和平之基礎,此為吾人對於東亞幸福應有之努力。”

汪精衛已經不可救藥,什麼樣的理由也不能為其洗白漢奸的事實。


非常道畢延河


汪兆銘是一個低級政治投機者,而運輸大隊長常隊長是個高級政治投機者。

汪兆銘名揚天下的時候,常隊長還是陳其美手下馬仔。


但是正因為汪兆銘是低級政治投機者所以他才會敗給資歷比他低的常隊長。

而也正因為常隊長只是個政治投機者而非戰略家,所以他才會敗守孤島。

講道理,年輕時候,一腔熱血誰都有。

有人說了,呵呵,你站著說話不腰疼,人家汪精衛那膽色你有?

抱歉,沒有,但是各位可以想象,在風雨飄搖的清末,但凡受過一些高等教育,自覺自己領先於無知百姓,又沒有我們如今的好條件敲鍵盤,也沒有現代社會的享受與誘惑,想要改換天地揚我國威的年輕人,哪個不是敢為天下先?



所以當時這樣的人還是很多的,畢竟常隊長還在起義反清的時候進過敢死隊。

但是刺殺攝政王失敗了,生死之間走一遭,可能膽色就沒了,熱血就涼了,但是沒關係,因為當時華夏大地上還是群雄割據,汪兆銘還有主義和輩分名氣。

而這時候常隊長可不玩虛的,當初往中山先生跟前湊,加入幫派,後來又拋棄髮妻和宋氏聯姻,一手掌握黃埔軍校,這就是一次次政治投機。



而大家這時候可以看出來了,汪兆銘能力上真是太菜了,只能依靠軍閥,而沒有自己的根基,抗戰前後,直接就被架空。

而且常隊長看他不順眼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讓汪精衛最後致死的那次重傷源於王亞樵的一起暗殺,本來是要殺常隊長的,這給汪嚇的,最後的膽色也沒了。


反正也是投機,最後這貨就投了日本人。

連馮玉祥這種頂級25仔都說不投降,而汪精衛卻評論他這話是個丘八的妄語。

所以說汪精衛這種人就是沒有應有的韌性於原則,僅有的書生意氣,也在政治碾壓中被消耗乾淨了。


歷史區的旅法師


奈何助他不助我?

在開講正文之前,讓我帶領大家先看一封信。寫信的人是臭名遠揚的汪精衛,收信人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寫信的時間是民國十三年三月廿十五日。

靜江先生道鑑:先生來而弟去,不得一見,至深悵然。二三月來,弟屢患眩暈,初以為過勞則然,漫不經意,至本月十七、八、九等日,眩暈至不可支,始延醫診視,至廿二日始察出病源。然弟雖臥病,何必屏人不見?此情不為他人言之,不能不為先生言之也。弟本期與介石共事,至最後一息,然嘆二十日之事觀之,介石雖未至疑弟而已厭弟矣,疑不可共事,厭亦不可共事也。然弟不與介石共事,又將與何人共事乎?此弟所不為者也。故即使病癒,亦惟致力於學問,以所獲心得供國人及同志參考,不復欲與聞政治軍事矣。此信抵左右之日,即弟已離去廣州。乞先生轉告介石努力革命,勿以弟為念,此上。敬請大安。弟兆銘,十五年三月廿五日。 ——汪精衛《與張靜江書》

通讀此信可以得出以下信息:一此時的汪精衛身染眩暈重疾,沒有來得及和張靜江會晤一面;二是汪精衛離開了廣州革命大本營,原因是受到了蔣介石的排擠;三是汪精衛稱呼張靜江為兄,但嫉恨之貌充斥在字裡行間。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究一下,張靜江究竟是何方神聖?他又是如何與汪精衛結識的?

幹革命除了甘願犧牲外,還得有大量金錢支持。而張靜江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出身浙江南潯市的商賈家庭。光緒28年(公元1902年)他跟隨駐法公使孫寶琦出遊歐洲,在半道上為氣宇軒昂的孫中山所折服,在知道其正缺錢發動起義時,二話不說給了孫中山三萬兩銀子。隨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由於受到袁世凱及外國勢力的聯合絞殺,捉襟見肘的孫中山再次得到張靜江的鼎力援助。

——國民黨的早期財神張靜江「1877.9.19——1950.9.3」

為了表彰不計報酬擁戴革命的張靜江,孫中山特意將其家鄉南潯鎮設立為南潯市。並且在組建內閣的時候,再次任命張靜江為首任財政部長。1925年3月11日孫中山病重,胡漢民、廖仲愷等國民黨重量級人物圍繞床旁,誰也想不到在遺囑上簽字的時候,孫中山又讓張靜江第一個簽名!

若是把張、汪二人放在一起,其實可以發現諸多共同點:一兩人認識的時間很早,大約在1905年前後;二是兩人各有所長,汪精衛曾草擬孫的總統宣誓演講;三是兩人均為孫的左膀右臂,汪精衛曾在1925年6月將總理稱呼永久留給孫中山!但此時汪精衛撂挑子的性格缺陷,迫使張靜江把目光投向了後起之秀蔣介石!

他的榮光我黯淡!

1915年為徹底解決財政赤字的問題,張靜江受孫中山的重託,前往上海籌辦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十里洋場的上海是魚龍混雜,混跡於其中的蔣介石深諳此道。事後感謝蔣介石鞍前馬後的奔波,於是張靜江介紹蔣介石入了中華革命黨。作為反共狂人的張靜江,從此有了同樣堅定反共的蔣介石為伴!

1925年3月12日一紙委任狀,蔣介石離開上海奔赴廣州,因為張靜江的推薦他做了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從此由邊緣人物躋身權力中樞。這時排在蔣前面的有胡漢民、廖仲愷、汪精衛等人,不願權力削弱的三人給了蔣下馬威,最終還是靠張靜江的出面才如願以償,掌握了國民黨的軍權為北伐軍總司令!

——死後挫骨揚灰的漢奸汪精衛「1883.5.4——1944.11.10」

1927年沆瀣一氣的兩人,做出了聳人聽聞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隨著他倆合作的越來越緊密,汪精衛的權力逐漸被剝奪直至最後投靠日本!背道而馳的背後,是複雜的多種原因促成的。首先是對革命信念的動搖,早年因炸攝政王載灃未邃囚禁在監獄,事後被肅親王搭救逃出囹圄,讓他感悟到生命只有一次;其次是1911年他曾秘密和袁世凱合謀,在南北和談中勸孫讓位給袁被人公開;三是1926年3月的中山艦事件中,蔣介石未經請示就私自行動,讓作為國民政府主席和軍委主席的汪精衛如鯁在喉,卻又因性格軟弱不敢發作,值得以遷地就醫的藉口出走廣州!

綜上所述,性格決定命運很好的詮釋了汪精衛的一生,從刺殺攝政王的革命勇士,到厚顏無恥的革命叛徒,能夠清晰的看到性格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如今當我們回過頭來,分析汪精衛悲劇的一輩子,得出重要了必須培養良好性格的結論!

——END——


惜緣小歷史


何謂“政治家”?當有對時局的遠見,以及具備政治才能與素養的人。能夠用異於常人的理性來分析思考自己的每一步決定,同時界定自己的行為底線並能堅守不破,這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所必須的條件。那麼汪精衛合格嗎?

哪個政客會衝動?

汪精衛的大名之所以能夠轟傳南北,被世人所熟知,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代表同盟會去刺殺清廷的攝政王載灃。失敗被捕後在獄中留下“飲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熱血詩句,被世人冠以“革命志士”“革命烈士”的稱讚。

但回過頭來一想,汪精衛此次壯舉的動機居然有一種“意氣”在裡面。因為當時同盟會總部在日本,遙海發動對清廷的革命總是失敗居多,於是有輿論稱同盟會是藉著他人物力財力甚至生命在搞自己的理想。孫中山當然能沉得住氣,但汪精衛就坐不住了,他不聽孫中山的勸解,非要以同盟會的代表人物來身先士卒,去打破這令人“厭惡的輿論”。

當然,從表象上看,汪精衛得到了讚譽,同盟會得到了肯定。但要從未來發展看,汪精衛作為孫中山將來極有可能的接班者,在處理逆境的方式上太過意氣用事,太過靠情緒化,太過不理智。試問,那個成熟的革命家會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時“自己慷慨冒險”的?汪精衛在早期表現出的衝動性格,確實為之後的道路埋下了伏筆。

關於汪精衛的情緒化和不理性,從他被捕後的慷慨,再到被清廷大臣肅親王釋放產生感激之情——“救我命的是肅親王,我每當回憶這個時候的事,總想到清朝末期的偉大政治家”表露無疑。汪精衛是一個遇事之後極易在自己立場上讓步底線的人。殺人誅心的王道,汪精衛居然中招,政治素養可見一般。

哪個政客會逃避?

相較於老蔣和汪精衛,與其說蔣介石一步步將權利納入手中,不如說汪精衛總在關鍵時刻撂挑子走人給了老蔣絕好的條件。(看汪先生一手好牌如何打爛)

孫中山逝世後,汪精衛以擁護“三大政策”的面目示人,同時改組國民黨建立國民政府,委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宣傳部長等職(穩穩的國民黨一把手),這時候的老蔣只是個黃埔軍校校長,和汪精衛爭權根本不夠格。

結果第二年的三月,老蔣發動“中山艦事件”,公然反gong,也就是在反“三大政策”。

這時候身為一把手的汪精衛居然做出令人費解的舉措——辭職不幹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經歷到類似的事情:下屬鬧事,領導不在第一時間解決問題,而是生氣不給自己面子“居然在我領導下鬧事”。於是拍屁股走人,看著攤子你們怎麼收拾。等收拾不好我再回來解決問題,好讓大家都知道我的重要性。

這樣的舉動不是給了老蔣聯絡各方的時機嘛!很快,老蔣便組織掌握了軍隊的實際操控權,開始落實北伐。(沒了汪精衛,國民黨照常運轉)

等汪精衛回過頭一看“好你個老蔣,居然著手軍事操控權了!這還了得!我得回去!”

哪個政客敢沒立場?

堅決維護孫先生“三大政策”遺願的汪主席回來了,然而令人咂舌的是,他收拾老蔣的做法居然不是收繳軍權,而是把他趕了出去(正中老蔣下懷——這年頭有槍就是有權)。

於是,汪精衛在武漢建立國民政府,老蔣在南京建立軍事國民政府(軍隊為核心的國民政府),一把手的權利就這樣被老蔣稀釋後裹挾帶走。接下來的事情就熟悉了,汪精衛也反了“三大政策”和南京政府合一了(寧漢合流)。

此事件是個關鍵,也是權利移交的轉折點。汪精衛的立場善變行為,直接導致了老蔣在政策上的正確性,獲得了國民黨實際統治的更大空間。汪精衛的左右搖擺行為一步步將自己推入深淵。汪精衛自此開始淪為老蔣班子裡的名譽高官(無實權)。

能否扳回一城?

像汪精衛這樣的性情中人,一手好牌打到這裡居然沒了優勢,絕對心有不甘嘛。結果還真讓他等來了機會——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

這裡少荃需要說明一下,汪精衛自此之前,從來沒有想要當漢奸,委屈求全居於日軍的武力之下,甚至他之後也沒有想過要做漢奸,就是他的行為和舉動完全不匹配他的理想就如同我們說的“做了婊子還要立牌坊。”事情做出來了,卻要讓大家理解他的苦衷。

面對日本人的瘋狂進犯,國民黨內部出現了兩種聲音,一是堅決抵抗,二是保守談和。

客觀來說,這只是兩種聲音,兩種決策的方法而已,還談不上是對是錯,是愛國行為還是賣國漢奸。但日本人的迅猛攻勢確實將國民黨內的兩種聲音推到了勢均力敵的局面。而此時汪精衛終於找到了“扳回一城”的辦法。

居然和日本人談“私密合作”

這裡需要說一下全國局勢。七七事變後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徹底被覺醒,反日本帝國侵略成為中華民族當下的第一訴求。這一點,老蔣要比汪精衛看的深,所以老蔣自此不再同日本進行談判。就是談判也要先讓日本撤軍回到1937年之前的局面。

汪精衛這個不清大局形勢的衝動之人,居然想到——如果我能同日本和談成功,則勢必能成為同日本溝通的合法政府,老蔣領導班子則要靠邊站,我將重新奪回國民黨的最高統治。

想法不錯,但行為上卻再次地令人費解。

汪精衛已秘密派人同日本政府溝通了和談意願,於是日本方面已經準備了“近衛第一次聲明”要和汪精衛的新政府唱雙簧。結果日本政府一發表,沒人回應。

“汪先生在搞什麼,怎麼沒動靜?”

其實汪精衛這時很尷尬,他要回應也得去老蔣的勢力範圍之外——雲南。但似乎老蔣已經覺察到了什麼拖延了汪精衛去雲南的計劃,汪精衛此刻找到雲南的軍閥龍雲,說了要建立新政府回應日本的聲明。

儘管龍雲和老蔣不對付,但聽到汪精衛的計劃後也猶豫不決。汪精衛此時害怕龍雲報信給老蔣,更害怕老蔣的特務來暗殺,於是乘飛機跑到了越南河內。

汪精衛的屢屢不順以及不能及時回應日本的聲明引起了日本方面的猜忌,於是在“近衛第三次聲明”中隻字不提和汪精衛方面談妥的優惠條件。汪精衛此時陷入困境,既不能飛回重慶和老蔣解釋,也沒地方去回應日本的聲明。但他此時卻以國民黨高層的姿態向老蔣發佈了著名的“豔電”來表達自己同日本和談的立場。

結果一經公示全國譁然,全民拼死地在同日本抗爭,你居然在這時候求和。一時間汪精衛被推到風口浪尖。

但老蔣卻是很明白的,你一個副總裁不經政府授權居然私自出國,就是以個人名義出去也不能安老蔣的心,再加上時局對汪的排斥——老蔣的特務已經前往汪精衛的居所。

汪精衛差點被暗殺,驚恐之餘終於做出又一個驚人舉動:隨同日本去上海談合約。

全國人民對汪精衛的舉動再次譁然“這是要幹嘛,汪精衛要和談賣國。”

終於

汪精衛在日方的協助下在上海日租界建立了一個“偽政府”,然而事與願違,汪精衛的偽政府並沒有如他所想的,成為日方和中國溝通的第一政府,而是全中國人民將偽政府推到了日方的手裡,全民不承認的局面讓汪精衛徹底失去了建立政府的意義,也將自己從一名革命先進人士推到了漢奸的深淵。


少荃經史屋


不得不承認,汪精衛早年確實是革命潮流先鋒者,他為革命募集經費,甚至還刺殺過攝政王載灃,畢竟人在年輕時,都有一腔熱血,汪精衛也是如此,但是因為缺乏經驗,他很快被捕入獄,判處終身監禁,這時候他連死的心都有了,不過他運氣比較好,被肅清王救了出來,此番絕處逢生,使他日後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在為難的時候總是情緒消沉,經常產生妥協心理。

孫中山先生逝世後,汪精衛自然成了國民政府的主席,但是他卻沒有兵權,在於蔣介石的政治鬥爭中屢次失敗,可他在遇到挫折後,要不就是出洋,要不就是住院,這種嚴重的妥協心理,是汪精衛致命的弱點。九一八事變後,汪精衛找到了和蔣介石合作的時機,於是出任“行政院長”一職,以他在國民黨中的威望,已經算是“二把手”了,但是他肯定想奪回之前“一把手”的權力。

東北淪陷後,汪精衛就產生了很大的恐日情緒,他只片面的看到日軍軍事實力的強大,而忽略的其他因素,所以他對日軍一直是的妥協態度,到了抗戰全面爆發時,中國軍隊在前線損失慘重,就連最精銳的德械師都打不過日軍,汪精衛就控制不住言和的情緒了,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繼淪陷後,汪精衛投降的心態已經十分明顯。

當時國府內部大部分高層都想著乞和,畢竟當時中日兩國實力差距實在太明顯了,如果跟日本人直接拼命那就會有亡國的風險,不得不說,蔣介石也想過要投降,但是老蔣權衡利弊,發現投降並不可取,最後他根據國際形勢,“苦撐待變”,選擇和日本人耗下去,事實證明老蔣還是有些政治遠見的,而汪精衛作為文人,根本不明白這些。

汪精衛打著“曲線救國”的旗號投靠了日本人,無非就是想在政治上擊敗蔣介石這個對手,倘若日本人真的迫使國府投降,那麼汪精衛豈不是真的奪取老蔣政治上的最高權力了?但事實證明,汪精衛這次走上的是一條不歸路。


兵說


我們要明白一個人是會隨著時間而不斷改變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也不是從開始創業的時候就奔著首富去的,漢高祖起兵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做皇帝,二號首長也不是一開始就要篡位的。

縱觀汪精衛一生,其人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去看。一是年輕時候的滿腔熱血的革命者,二是後期一個拙劣的政治投機客。

年輕的時候汪精衛可以說是一個合格的革命者,比很多自稱為革命者卻只在那裡搖旗吶喊一點行動都沒有的人要強出百倍(孫先生我真不是在說你)。

而被捕之後汪就像變了一個人,從一個純潔的革命者變成了一個從來押不對寶的賭徒(總覺得陳璧君要背鍋,面相就不行)。在政治手腕上比照剿匪不力的常隊長差了好幾個檔次,一手好牌愣是讓常凱申奪取了最高權力。在民族氣節上比那些北洋的遺老還要差勁,吳佩孚同樣被蔣介石趕下臺,但是卻從來對日本人不假辭色。同樣他也沒有長遠的政治目光,在重慶政府已經頂住了日本人形成了僵持狀態時卻匆忙叛變投敵,開啟了一個壞頭。像這種人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千年萬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