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漂泊的背後,是對個人命運的一次次抗爭


《黃金時代》,是由許鞍華執導,由湯唯,馮紹鋒主演的一部文藝片。影片以民國時代為背景,以民國傳奇女子蕭紅特立獨行的人生經歷和愛情故事為引子,塑造了當年一群激情澎湃的熱血青年,還原了一個充滿自由理想,海闊天空的時代。

蕭紅,原名:張庭瑩,民國時期四大才女之一,以其驚人的才華,被譽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1930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在 二十四歲的年紀,第一次觸動生死的題材,被魯迅稱為偉大的作家。1940年發表長篇《呼蘭河傳》造就她回憶式的巔峰之作。茅盾曾這樣評價它的藝術成就:它是一首敘事詩,一片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蕭紅的一生,就是不停漂泊的一生,短短的幾年足跡遍佈全國,從故鄉逃離到北國,從粵港到西北,又東渡日本,一直都在顛簸流離中度過,她先後多次經歷入愛情的挫折,在貧病中掙扎,最後客死香港。在她短暫的一生裡,她始終在尋找一個讓身體和心靈棲息的地方,這是蕭紅心中的“黃金時代”。

童年的陰影, 一生的缺憾


《黃金時代》:漂泊的背後,是對個人命運的一次次抗爭


蕭紅出生於一個沒有愛的家庭,父親張廷舉具有濃厚的封建專制思想,重男輕女,對蕭紅冷漠無情,蕭紅在他身上從未感受到一點父愛。蕭紅眼中的父親對待僕人,對待自己的兒女,以及對待祖父都是同樣刻薄吝嗇。九歲時,母親死了,父親也就更變了樣,走過他的身旁,都會斜視著你,那雙眼睛裡都是冷冷的蔑視。

父親自私無情的個性,扼殺了蕭紅對溫暖的嚮往,在這個家裡,蕭紅像一棵小草,在風中瑟瑟發抖,沒有絲毫的輕鬆。這種童年的創傷,從心理學角度看,既是自我尋找安全感的過程,從幼年經歷來看,父親的粗暴,母親的早逝,等因素,造成她對安全感極度匱乏。

只有和祖父在爐火旁,聽著祖父朗誦詩篇,蕭紅的眼睛裡才會泛起一個孩童該有的光芒。而蕭紅的文學啟蒙也是從祖父開始,從祖父那裡,蕭紅知道了人生不光有冰冷和憎惡,還有溫暖和愛。所以,為了這溫暖和愛的方面,蕭紅懷著永久地憧憬。

逃離家庭,只為追求愛與自由


《黃金時代》:漂泊的背後,是對個人命運的一次次抗爭


蕭紅十八歲時,和汪恩甲訂了婚,汪恩甲戴一副眼鏡,顯得很斯文,蕭紅對他並無惡感但也談不上上喜歡。蕭紅在北平上學時,曾受過新思想的洗禮,心中追求愛與自由,不願意接受包辦婚姻,不甘心做一個只懂雞毛蒜皮的小媳婦,她心中追求的是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她和表哥互相愛慕,但表哥已經結婚,無奈,兩人商量逃婚,到了北京,表哥回去和妻子攤牌,遭到拒絕並且斷了他的經濟來源,表哥無奈妥協,初戀宣告結束。

此時,汪恩甲也已追到了北京,軟言溫語後蕭紅跟隨他回家,卻遭到汪家極力地反對。而蕭紅驚世駭俗的逃婚事件,也讓張家人覺得丟了臉面,蕭紅被父親軟禁了七個月,後遇好心的小姨搭救,把她藏在拉白菜的車上才逃了出來,從此,蕭紅和家裡徹底斷了聯繫。由於沒有生活來源,她只能流浪,在街上偶遇汪恩甲後,汪恩甲答應資助蕭紅去北平讀書,隨後兩人同居,但兩人都沒有收入,坐吃山空,還欠下六百元的房租,在某個清晨汪恩甲謊稱出去找錢,再也沒有回來,留下身懷六甲的蕭紅,老闆威脅她還不起房錢,就把她賣給妓院,蕭紅的生活陷入了絕境。

轟轟烈烈的逃婚,最終以黯然收場,但蕭紅並沒有就此沉淪,而是,冷靜地給報社寫信求助,蕭紅的內心是驕傲的,不願意被人牽著走一條不確定的路,她說過:“我不能選擇生,不能選擇死,但我可以選擇怎麼愛怎麼活,這就是我要的自由,”儘管這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蕭軍之於蕭紅,是救贖,也是致命傷


《黃金時代》:漂泊的背後,是對個人命運的一次次抗爭


陷入困境的蕭紅向報紙寫信求助,蕭軍第一次來訪,看到的是一個面色浮腫,臉色蠟黃,拖著一雙大棉鞋,身形臃腫的的孕婦,簡單交談後,蕭軍發現桌上的一首小詩:“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世界,今年的五月,我生活的痛苦,真是有如青杏般痛苦。”也許是惺惺相惜,硬漢的心被打動了。但是,面對六百元的鉅款,蕭軍和報社的人也一籌莫展,正好松花江發大水,蕭軍鳧水救出蕭紅。

蕭軍的出現直接影響了蕭紅的命運並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如果沒有蕭軍,蕭紅永遠與寫作無緣,是蕭軍發現了她奪目的才華,帶著蕭紅去上海拜訪了魯迅,魯迅先生給 蕭紅的文字的定義是"越軌的筆致,” 意思是她打破了太多的條條框框,在魯迅的支持下,蕭紅在文壇上大放異彩。

蕭紅在文學上的天賦和成就,讓蕭軍感到壓力,真如胡風所說:“蕭紅的文字是自然而然的天賦寫作,有一種天然的生命力,而你是靠的努力和堅持。”蕭軍不願接受蕭紅強於自己,常常在朋友面前,肆意的評判蕭紅的文章,在兩人的相處中,蕭軍嚴重的大男子主義日益明顯,常常忽視蕭紅細膩的情感,在感情上一再傷害,多次在外留情,分離時,在人前極力貶低曾經的戀人,拋棄了已經懷孕的蕭紅,真是相愛容易相處難,蕭紅渴望在蕭軍身上獲得溫暖的慰籍,終究再一次成空。

繞不開的端木蕻良


《黃金時代》:漂泊的背後,是對個人命運的一次次抗爭


在情感極度壓抑時,蕭紅遇到了端木蕻良,端木性情安靜,溫文爾雅,和粗獷的蕭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文學上和蕭紅是最合排的。在蕭紅心中,端木是她需要的人,可以給她一個安定的家,可以過著普通人的日子,沒有爭吵,沒有打罵,沒有背叛,不管怎樣,當時的蕭紅懷著蕭軍的孩子,端木頂著巨大的壓力給了她一場隆重的婚禮,一個正式的名分,已是難能可貴了,在蕭紅一場又一場的戀愛裡,端木是唯一和蕭紅有過婚姻的人。

關於端木蕻良,一直以來。端木被認為是二蕭戀情的插足者,說他膽小,弱懦,兩次遺棄蕭紅,其實,這對他來說是不公平的。詩人柳亞子曾探望過蕭紅,親眼目睹了端木侍奉在蕭紅病榻前的情形,因感其摯愛之情,不能相忘,而寫下文壇馳騁聯雙壁,病榻殷勤伺一茶而送給他們,而蕭紅的身後事,端木處理的很妥善,他盡到了一個丈夫的責任和義務。端木是愛著蕭紅的,只是病魔的折磨和庸醫的誤判,讓蕭紅的生命香消玉殞,徒留一紙絕筆:我將與藍天碧水出永處,將半步紅樓留給別人書寫,不甘,不甘,短短几個字,透著無奈的悲涼...

結語:

蕭紅的一生,總是生活在與命運的抗爭之中,柔弱的身軀面對童年的不幸,異鄉的漂泊,男性的欺辱,在流浪中,她嚐遍人間冷暖,飢餓寒冷,始終在尋找精神的家園和愛的棲息地,然而一切卻始終如暗夜的燈光一樣渺茫。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蕭紅一生漂泊不定的過程即是自我尋找安全感的過程。從幼年經歷來看,父親的粗暴、祖母的嚴厲、母親的忽視與早逝等因素奠定了她生命中不安定因素的基礎

。可以說,她的一生是悲劇的,她的悲劇來自於幼年的經歷,還有時代的因素,每一次漂泊的背後,都有著對命運強烈的抗爭,她心中渴望的“黃金時代,”最終,成為藍天碧水間的一曲絕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