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95後護士的疫區日記

一個95後護士的疫區日記

一個95後護士的疫區日記

95年出生的北京胸科醫院護士張俊覺得,來武漢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科室裡年齡大些的同事已經結婚生子,年齡小些的又剛參加工作,“我有經驗,牽掛又少,報名正合適。”

但在進入隔離病房之後,很多挑戰與收穫還是超出了張俊的預想。為了更好的救治病人,她開始“邊幹邊學”對病人進行插管護理;為了做好防護,在家很少幹活兒的她,學會了每天用消毒水清洗衣物。

來武漢近一個月的時間,張俊對父親曾經跟她說過的一句話,感受越來越深,“有些工作雖然有危險,但總要有人去做。”

以下為張俊近期部分日記的節選。

1月27日出發

告訴媽媽要出發去武漢的時候,她好像有點沒反應過來,過了會兒才又打來電話,說要來送送我。那個時候,我們都已經在去機場的路上了。

也跟他說了要來武漢的消息,這個傻瓜,開始還覺得我在開玩笑。我們從高中就認識,今年本來要領證了,看來這個計劃也要推遲了。我拜託他多去我家看看爸媽,相信他一定不會讓我失望的。

報名來武漢這事,我覺得是理所應當的。科室裡要不就是年齡大些的老師,結婚了、有孩子了,要不就是剛畢業參加工作的,我這個年齡正好,有經驗、又沒太多牽掛,最適合到一線來。

飛機落地時已經很晚了,去駐地的路上,窗外一直黑漆漆的,但經過一棟高樓時,上面打出了“武漢加油”的口號,相信我們一定能讓這座城市好起來。

1月31日首戰

經過前期的培訓,今天第一次進隔離病房。運氣特別好,跟中醫院的蔡衛敏老師搭班,她上過非典一線,又告訴了我好多技巧。

脫防護服的時候,要從裡面卷著脫;裡面穿得刷手服也不是肯定沒有汙染,脫的時候也要提著上面。這些都是這幾天新學到的護理知識,感覺自己要補課的地方還很好,不過還好,醫療隊裡很多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師。

今天進病房,護理的第一個病人是個女患者,她有些口渴,我幫她打了一壺熱水。相比我平時在結核病房的工作,總要叮囑病人用藥的事情,在隔離病房裡,好像生活上的照顧更重要一些。

能看得出來,他們每個人都想和醫生護士多說幾句話,多得到些關心。一天下來,我說得最多的,就是叮囑他們多吃飯、多喝水,肯定能夠好起來。

2月8日害怕的感覺

第一次進隔離病房以後,確實有了點害怕的感覺。因為看見了實實在在的病人,意識到了這種疾病傳染性的可怕。

第一次從隔離病房出來,出了好多汗,褲子都溼透了,第二次進去沒出這麼多汗,我一下有點緊張了,怕是防護沒做好,哪裡扎的不嚴實。還是隊裡的老師安慰說,說這是因為熟練了,所以身體沒那麼大反應了。

這種害怕的感覺只會存在於上班前後這段時間,收拾東西的時候,總會特別緊張,怕漏了什麼。下班回來,一遍遍想著今天操作的流程,還是怕做錯了什麼。但只要一上了去醫院的班車,就好像去執行任務一樣,害怕的感覺一下沒了。

好多生活上的習慣也改變了,以前被爸爸媽媽保護的太好了,回到家裡什麼活兒都不用幹,自己也特別懶,房間不到亂得看不下去了,從來不收拾。現在,為了防護的需要,每天回來都要用消毒水洗半個小時衣服,在房間裡,摸過一次電視遙控器,都要去洗手。

我還特意準備了一身衣服,只有上床睡覺時才回穿,爸爸媽媽看到我這些改變,應該也會很高興吧。

2月10日 可愛的爸爸

每天跟家裡聯繫時,媽媽總會問很多問題,吃住習慣嗎?工作累不累?病房裡情況怎麼樣?

自己從小身體就有些弱,時不常的就會發燒,媽媽肯定是在擔心這些。到武漢以後,為了預防感冒,有時候會吃片泰諾,但也不敢多吃,怕值班的時候沒力氣。當然,這些事都沒告訴媽媽。

有點兒沒想到的,是爸爸的改變。以前他跟我交流不多,做的總比說的多,這次到了武漢,爸爸好像特別想跟我多說點什麼,但他還不是太懂和女兒交流的技巧,就總跟彙報每天做了什麼、去了哪裡,拼命想找些話題似的,那樣子特別可愛。

2月16日 插管的挑戰

這幾天總會想起之前護理過的那位老爺爺,對他印象深是因為老爺爺按呼叫鈴的次數特別多,大都是一些護理上的需要,比如換尿袋這類的事情。一趟趟跑過去,我特別高興,他有需要、能和我們交流,就說明精神頭還不錯。

記得我倆最後一次說話,老爺爺想讓我把一些水果放到旁邊的凳子上,方便他能夠得著。但隔天再去值班的時候,床位上換了人,老爺爺已經走了。當時心裡真特別難受,但顧不上想太多,因為新進來的病人又需要我們搶救了。

這幾天病房開始對一些插管、上有創呼吸機了,這可能是到武漢以後,自己要面對的最大的挑戰了。但想想這能給病人帶來更好的治療,怎麼也要頂上去。

插管之後,護理任務和icu病房的強度差不多了,對體力有更大的要求,也面臨更大的感染風險。但我最擔心的是,自己沒幹過icu病房,怕拖了隊裡的後腿。

只能邊幹邊學了,還好有經驗的老師教了我不少:在給病人翻身的時候,怎麼把胳膊和腿先抬過去,然後再託底下,就省勁兒了不少;還有怎麼檢查管路里是不是有積水,怎麼用膠布固定好管路,就不會輕易脫落。

還有就是呼吸機的問題,之前除了上學的時候,我都沒怎麼見過這東西,但為了更好的護理,得搞清楚它的工作原理,只能在網上查些資料了。

2月21日 一切都在好起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慢慢適應了現在的工作節奏,不再害怕了,跟病人交流起來也順暢了很多。

有個女患者氧氣已經開到了最大,還是說憋氣,我能判斷出來,她是因為太緊張導致的,就跟她說,放鬆下來,努力把每口氣都吸進去。

這幾天的好消息不少,幾個病區很多患者都康復出院了,聽上一班的同事說,我護理的那個插管病人,對吸氧的需求也在漸少,這是好轉的跡象。

為了讓武漢好起來,我們可能還要在這裡堅守一段時間。最近總想起剛上班的時候,爸爸跟我說的一句話,那會兒因為被分到和傳染病打交道的結核科,心裡有點茫然,但爸爸跟我說,“有些工作雖然有危險,但總要有人去做。”

文/北京青年報特派武漢記者劉汨攝影/和冠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