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詞人姜夔很美的一首詞,“少年情事老來悲”,寫盡了平生淒涼

姜夔,南宋著名詞人、文學家,終生未仕,一生困頓,流落江湖,其詞立於大家亦屬落落不群,但又拘於隱晦之法,讀來深沉至美,清空雅正。

姜夔在三十九歲時與杭州世家之子張鑑相識,結為知己,在四十三歲時在張鑑的幫助下輾轉移居至臨安(今浙江杭州),臨安也成為他的終老之地。遷至臨安的這一年是慶元三年(1197年),元夕佳節前夕,已可賞燈,臨安城熱鬧非常滿城花燈,語笑喧譁,姜夔觀燈感之,憶起年少元夕的那些過往樂事,竟滿是清冷悲寂之感。

大詞人姜夔很美的一首詞,“少年情事老來悲”,寫盡了平生淒涼

《鷓鴣天·正月十一日觀燈》

巷陌風光縱賞時,籠紗未出馬先嘶。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

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遊人緩緩歸。

詩題中的“正月十一日觀燈”是古時元夕節前試觀燈之日。上闋開篇寫權貴們在街道上盡情地觀賞上元之景,那朱門大戶家的燈籠還未出現,馬兒已經嘶叫起來。元夕節時,豪門貴胄和百姓們皆出街賞燈,而朱門內的權貴們賞燈是不同的,街道上寶馬雕車排場頗大,貴族們縱情賞景。這裡的”縱賞“,不僅是觀燈的興致,還有那倨傲的姿態,聲勢的浩大。

大詞人姜夔很美的一首詞,“少年情事老來悲”,寫盡了平生淒涼

“籠紗未出馬先嘶”,權貴豪門家中的紗燈籠還未出現,已聽見馬兒嘶叫的聲音。未出現的引路燈和只聞其聲的馬兒嘶鳴聲,是將權貴們賞燈的排場形象具體化。紗籠未出,馬兒嘶鳴,家丁隨從前呼後擁,行人讓路兩旁,以便權貴們賞燈出遊,含蓄妙筆下將權貴觀燈的張揚氣派表現得富有意味。

看著權貴們賞燈而過,時常遭際生活困頓的姜夔嘆道:“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乘肩小女”在古詩文中可指表演歌舞的女性藝人,在這裡則指詞人尚在幼年的女兒,我這已至白頭的百姓,沒有前呼後擁的隨從,沒有精雕華貴的馬車,只有隨我出來觀燈的小女坐在自己的肩頭。對比前兩句權貴出行賞燈的陣勢,自身的寂寥落拓是那樣充滿無力感,而貴族們的奢侈恣肆又是那樣滿是諷刺。

大詞人姜夔很美的一首詞,“少年情事老來悲”,寫盡了平生淒涼

眼前良辰燈市的繁華勾起了姜夔對過往美好的追思回憶,在下闋他說:“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這滿城滿街的花燈,月光灑在衣上,真是花好月圓夜,良辰美景圖,但是這樣的繁華喧囂裡勾起的是對年少歡愉情事的回憶,留下的是老來的無限淒涼悲慨。

姜夔在紹熙元年(1190年)客遊至合肥時,結識了兩位歌伎姐妹,彼此產生了深厚情感,這一段情事成為姜夔生命中重要的情感歷程,在之後他的很多詩詞中,都可以尋跡到這段對這段往事的追憶。這首詩中的”少來情事“也極有可能是指那一段難忘的情感經歷,當然了,也有可能是姜夔年少時候的情感經歷,若是這樣,那“少年情事”確為少年之事了。至於“老來悲”,情感的傷懷遺憾,鬱不得志的落寞,長期流落江湖四處飄零的遭遇,還有南宋偏安一隅的矯飾繁華,都是姜夔老來悲的癥結所在。

大詞人姜夔很美的一首詞,“少年情事老來悲”,寫盡了平生淒涼

詞的最後,遊至沙河塘上,感覺到早春稍有的寒意,賞完了燈的遊人們漸漸散去歸家了,“河塘上春寒淺,看了遊人緩緩歸”。姜夔看著消散而去的人群,冷風襲來,他裹緊了單薄的外衣,這繁華之後的冷清又是一重傷感。

姜白石的詞其中的悲愁悽苦都似乎在一種喃喃自語中就闖進了人的心裡,他一生崇敬慨然出使金國的范成大和一生志在北伐收復中原的辛棄疾,一個人最為崇敬的是什麼樣的人,那麼他便是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對姜夔來說,恢復中原、為國效力一定是他的最高追求,即便終生未仕是他的實際境遇,但對於一個心懷有志的中國古代讀書人來說,內心最本質的追求尤其是不會變的。

大詞人姜夔很美的一首詞,“少年情事老來悲”,寫盡了平生淒涼

就如在這首《鷓鴣天》裡,姜白石個人的寥落悲慨和和權貴的張揚恣肆,南宋都城臨安表面的繁華和實際國之不全的現實,都有形或無形地感發了出來,這是最為值得回味的方面。喧囂罷去,寂寥也要如人群般散去才好啊,悽悽冷風翻起了他的衣角,夜深了,回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