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揚州慢·淮左名都》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這天,我來到了慕名已久的都會揚州,在遊覽勝地竹西亭解鞍下馬。縱目遠望,路邊都是青青的蕎麥,與昔日詩詞中所描繪的繁華盛景完全不同,自從金兵入侵後,經歷過洗劫的揚州如今只留下古樹與廢棄的城池。黃昏漸近,悽清的號角聲在這空城中迴盪,有種說不出的破敗哀傷。

就算杜牧再次來揚州,看到如今的成景象,只怕也會驚訝不已,再好的詞句,再妙的詩意也難以抒寫此刻的悲愴。二十四橋依然在,水波盪漾,月色淒冷,那橋邊紅色的芍藥也依舊花繁葉茂,可它們又是為誰生長,為誰開放呢?


姜夔: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此詞是姜夔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所作,時年作者二十餘歲,因路過揚州,目睹一片蕭條的景象,撫今追昔,有感而發。此詞上闕寫景,下闕抒情,用揚州昔日的繁華反襯如今的蕭瑟,情景交融,催人淚下。

王夫之曾評說此詞:“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這也是一首難得的感懷家國、哀時傷亂的佳作,姜夔少年孤貧,在他成年之後,也窮得叮噹響,雖然他多才多藝,對詩詞、音律、散文無不精通,被譽為繼蘇軾之後的又一全才,也得到了當時諸多文學大家們的欣賞,但他卻屢試不第,第一次興高采烈地去趕考了,沒考上,嗯,沒關係,再來,又沒考上,嗯,只是運氣不好,再來,第三次第四次...還是沒考上,姜夔整個人都不好了,暫且對仕途心灰意冷,打包行囊,走四方去。


姜夔: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四處遊歷時,姜夔靠著自己出眾的才華,結交了辛棄疾、楊萬里、範大成...等當時文壇翹楚與蕭德藻、張鑑兩位人生知己,只是姜夔雖才名遠播,可依然是個貧苦戶,連飯都吃不起,靠賣字與朋友的接濟為生。四十幾時,仕途心仍未滅,向朝廷獻上了《聖宋鐃歌鼓吹十二章》,得到個進士考試的機會,仍舊落選。從此心灰意冷,絕了仕途的念想,專心漂泊於江湖之中,隨著親朋好友的相繼離去,晚年的他投靠無著,經常為衣食奔走于于金陵、揚州之間。

姜夔於六十七歲過世,靠著眾親友出資才葬於居住了十多年的杭州錢塘門外西馬塍。


姜夔: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他一生漂泊,結實了一批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清雅詞曲,又如野雲孤鶴般,孑然離去,人生中所有的悲喜如同橋邊的紅藥般,不知為誰開放,亦不知為誰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