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窦尔敦的结局如何呢?

密探零零发


说到“窦尔敦”,不知道列位是否跟我一样首先想起的便是《说唱脸谱》这首歌曲当中的歌词:“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而且在京剧当中恰好就有《盗御马》这出戏,主角正是“窦尔敦”这位武功了得却又十分仗义的“豪侠”,那么,历史当中真实的“窦尔敦”与戏曲故事当中的窦尔敦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窦尔敦其人在正史文献当中并无记载,仅见于研究资料和地方志

关于“窦尔敦”这个人物,我们需要从历史故事和史实记载两个维度去了解才会更加的全面。

首先,在历史故事方面,他是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全传》和《彭公案》,以及京剧著名选段《盗御马》和《连环套》当中的一位惩奸除恶的豪侠。

其次,在真实的历史当中,窦尔敦出身贫苦,他的父亲窦志忠是明朝末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由闯王李自成所率领的那支农民起义军当中的将领。

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关于窦尔敦的真实记载,并非来自于像《清史稿》和《清实录》这些比较正统的史籍资料。

关于窦尔敦的记载,主要来自于民国时期,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整理的明、清两朝历史的研究性文件《明清史料》,以及《古城瑷珲》和《献县志》等地方志。

从这些记载当中,便可挖掘出窦尔敦的身世背景以及相对比较完整的生平,窦尔敦,原名叫做窦开山,还有一个乳名叫做“二东”,是当时的河北省献县人,由于他在家中排行第二,上面还有一个兄长,所以按照他的排行又被叫做“窦二敦”。

而说到长相方面,就跟小说以及京剧当中的形象相差不多,身材很魁梧,长得虎背熊腰,表情时常十分的严肃,基本就是一个武力超群的“绿林好汉”的形象。

窦尔敦十五岁开始习武,江湖人称“铁罗汉”,劫取官银后为救母而造凌迟之刑

关于窦尔敦的身世背景前面已经交代了,他出生于贫苦的农家,所以,从十五岁开始,他便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靠着为地主打苦工、种田为生,窦尔敦十五岁的时候,正值康熙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98年。

由于他的父亲参加明末的农民起义,后来,李自成的起义军又被吴三桂联合入关之后的满清军队给消灭掉了,所以,窦尔敦的父亲此时便应该已经战死很久了,家中就只剩了下他和他的母亲二人。

而就是在这一年,窦尔敦遭遇了一场奇遇,从而便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有一天,他在集市上看到数名流氓在欺负路旁摆摊卖枣的一老一少,便想要上前打抱不平,但却被一位姓韩的老者给挡住了。

而这位韩姓老者恰好便是流落在民间的一位明末时期农民起义军当中的一位将领,看到窦尔敦敢于上前去赶走那些流氓,他便能够看出窦尔敦有着一副侠义心肠,品性十分的良好。

于是,他在阻拦了窦尔敦之后便亲自出手将那些流氓给打跑了,事情解决之后,老者便收了窦尔敦为徒弟,而且在之后三年的时间里将他一身武艺全都传授给了窦尔敦。

有了武艺傍身之后,原本就嫉恶如仇的窦尔敦的胆子也变得打了起来,甚至就连当地有一对作恶多端的知县父子他都敢杀,正因如此,他便算是闯下了大祸。

为了躲避官府的缉拿,他便离开了家乡,开始游走当时全国很多的地方,而就在他游走四方的过程当中给,他再次有了奇遇,遇到了一位名叫“静慈”的和尚,而且这位“静慈”和尚恰好又是一位武僧。

所以,窦尔敦便再次拜师,并且在“静慈”和尚的调教之下,学成了软、硬气功、轻功以及护手双钩等绝技,武艺有了很大的长进。

武艺大进,使得窦尔敦的底气更足了,再加上他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他当年诛杀知县父子的案子也已经成为了陈年旧案,所以,在武艺学成之后不久,他便回到了家乡,并且举起了义旗,开始招兵买马对抗清朝统治。

而由于他的第二个师父是一位武僧,所以,在师父的影响之下,他也剃度成为了“出家人”,而他在出家之后,江湖中人便根据他的身份给了他一个“铁罗汉”的绰号。

虽然出了家,但是,窦尔敦仍然没有放弃对抗清朝统治的活动,毕竟他的父亲便是被满清军队杀死的,他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明朝遗民”,所以, 他要对抗清朝统治的决心是十分坚定的。

于是,就在康熙五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13年,窦尔敦便策划并率领部下劫夺了清朝政府由当时河北大名府运往京城的十万两官银。

而此事一发,当时的清廷上下大为震惊,康熙皇帝更是震怒,当时的兵部大臣彭朋当即便被革了职。

为了尽快地追回官银,同时也为了捉拿窦尔敦这个十分激进的“反清分子”,当时彭朋的手下护卫黄三太便以比武之名约窦前来较量。

面对黄三太的挑衅,自负武艺高强而又胆气十足的窦尔敦欣然赴约,但没想到在比试的时候,黄三太违背了“不用暗器”的约定,暗中甩出了金镖刺伤了窦尔敦左侧的肩膀,不过好在,窦尔敦在负伤之后迅速地逃脱了。

为了消除窦尔敦这个隐患,清朝政府多次派出军队进行围捕,然而,每次都是失败而归。

而在继而连三地遭到攻击之后,窦尔敦深感他当时所的活动的河北河间和献县一带并没有天险做屏障,久守肯定会落于下风。

于是,他便当机立断干脆率领部众攻下了河间府,并且夺取了河间府的印信和大量的辎重,然后便一股脑地扎进入河北地界的燕山山脉。

最终在一个名叫“连环套”的地方安营筑寨,并且以此为根据地继续与清廷相抗争,这里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便是此时窦尔敦手下义军的规模已经发展到了一万余人,绝对不容清廷小觑。

也正因如此,在整个燕山地界,窦尔敦可以说是拥有绝对的实力,一旦有清廷的官员或者军队出现在这个地界,窦尔敦都能够轻而易举地消灭。

于是,有一次,当时清朝政府的太尉梁九公骑着一匹康熙皇帝赐给他的至御马到围场行去打猎,窦尔敦在得知之后,便极为大胆地一个人下了山,偷偷地潜入到了梁九公的营地当中盗走了那批御马,而这便是所谓“窦尔敦盗御马”,而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胆子,第一是仗着自己武艺高超,第二便是当时皇家的猎场恰好就在燕山一带,那里正是他的地盘。

窦尔敦在成功地当上了“山大王”之后,清廷方面由于多次正面进攻不利,便没有再次组织力量进行强攻,而是转变了一种对付窦尔敦的思路,他们打起了窦尔敦母亲的主意。

清廷先是抓了窦尔敦的母亲,此后便在各处张贴告示说如过窦尔敦不前去投案便会将他的母亲处以极刑。

无奈窦尔敦从小就跟他的母亲相依为命,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于是,为了救出他的母目前,他便让人用绳子把他给捆绑了起来,然后便去了当地的官府投案去了。

而当他的目前看到前去投案的他时,便责备他作了糊涂的事情,而后在悲愤之下撞墙自尽了,看到母亲惨死窦尔敦不禁悲痛万分,他拼尽全力地挣断了身上的绳索便与周围的官差搏斗,最终因寡不敌众腿部负伤而被擒获。

劫夺官银、偷盗御马,再加上拉起一支一万余人的队伍明目张胆地对抗清廷,此时,已经成功擒获窦尔敦的清廷自然不会轻易地放过他。

而关于清廷对窦尔敦的惩处,在那份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整理的《明清史料》当中有相关记载。

记载当中的原文是这样的:“康熙五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巳时,刑部所题,步军统领隆科多拿送大盗窦尔敦等,照例即行正法一疏。

上曰:‘窦尔敦、王四老公行劫年久,甚为凶恶,杀人亦多。平人杀人三口,尚且凌迟,此为首者,亦当凌迟。本发回,着隆科多会同三法司议奏。”

从记载当中我们便可以知道,康熙皇帝当时亲自过问了这件事情,而且给当时负责办理惩处“窦尔敦”一事的刑部和隆科多的回复便是:由于窦尔敦长年占山为王抢夺官府银两、货物,而且还杀了很多的人,可以说是十恶不赦,因此建议对窦尔敦施以“凌迟”之刑,那么既然如此,窦尔敦这位明末清初极为传奇而又十分硬朗的江湖好汉便是死在了“凌迟”之下。


好啦,这个问题就跟列位聊到这里,欢迎列位关注我的头条号“冒牌东方朔”。

冒牌东方朔


窦尔敦(1683~1717年)河北献县人,原名窦开山,因在家中排行老二,又称窦二敦。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死于康熙五十六年,卒年34岁。

说起窦尔敦来,更多的信息来源于京戏和那首戏歌《说唱脸谱》,歌中唱道:“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渣渣……

历史上的窦尔敦不但盗过御马而且劫过皇杠,是不折不扣的江洋大盗。而且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反清复明”的农民起义军领袖。

窦尔敦从小喜欢练武,他的父亲窦志忠曾是李自成手下的将士,李自成失败后,窦志忠回到老家,和18岁的儿子窦尔敦以种田、打猎为生。



有一次,爷俩捕获了一只貉子,剥下貉子皮拿到集市去卖,貉子皮很值钱,是达官贵人做高档衣服的用料。

当时河间府的王知府相中了貉子皮,但他又不想掏钱买,于是诬陷窦尔敦爷俩是盗贼,把貉子皮抢了过来,窦志忠据理力争被衙役活活打死,窦尔敦幸被集市上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救走,这才死里逃生捡了一条命。

救窦尔敦的不是别人,正是少林寺武僧静慈和尚,窦尔敦说什么也要找王知府替父报仇。静慈大师说:“就凭你现在的功夫,还没等进到知府就被衙役捉住了,你怎么为父报仇呢?”

大师望着落泪的窦尔敦,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现在起给我学功夫,等你有能力杀仇人时,自然我让你去”。从此窦尔敦拜静慈为师,潜心学习少林功夫。




转眼三年过去了,窦尔敦尽得师傅真传,学得软、硬气功、轻功和护手双钩,少林伏虎拳等功夫。

师傅这才让他下山,趁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窦尔敦一身短衣襟,黑纱遮面,手执钢刀,穿房越脊飞身来到了知府寝室,只见寒光一闪,王知府人头落地,窦尔敦提起人头转身离去,这一切都在电光火石之间,知府中的护卫毫无觉察。

窦尔敦提着人头在父亲坟前烧纸上供,口中念叨着:“父亲大人在天之灵,儿终于为您报仇雪恨了”。做完这些,窦尔敦提起人头扔到了臭水沟里了。

官府很快查明杀死王知府的人是窦尔敦。他成了朝廷缉拿的重犯,窦尔敦觉得老家无处可藏,于是带着几个亲戚和兄弟,来到了河北燕山脚下的一个叫连环寨的地方安置了下来,这地方易守难攻,窦尔敦和朝廷分庭抗礼,毅然举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

随着攻城掠府,起义军逐渐壮大起来,窦尔敦成了“大当家”,不到两年时间,队伍发展到了一万多人。



有一天,起义军的哨探报告,大名府知府要送十万两官银进京,窦尔敦得到消息后,亲率100名士兵,在半路劫了官银,讲真这是劫皇杠,犯的是杀头之罪,隋朝时程咬金干过这事,都是些胆大妄为之人。

劫皇杠的大案惊动了朝廷,兵部尚书彭鹏引咎辞职(彭公案书中的原型)。彭大人手下的护卫黄三太决心要把窦尔敦缉拿归案。

黄三太找到连环套这个地方,下战书邀窦尔敦比武,如果窦尔敦输了,没别的说,乖乖跟着黄三太归案。

如果黄三太输了,黄三太就此隐退江湖,再不管这案子。比武前约法三章:不许放暗器,不许突然袭击,不许言而无信。

两人一交手,谁高谁低就显露了出来,黄三太灵活有余而力不足,黄三太逐渐不支,他不甘失败,偷偷摸出了一枚金镖,一扬手,“嗖”的一声,正中窦尔敦的左臂,一个趔趄,窦尔敦险些摔倒。

黄三太乘机步步紧逼,窦尔敦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发暗器算什么好汉!”左臂一阵疼痛难忍,窦尔敦难以招架,转身负伤逃脱了。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秋九月,清太尉梁九公乘康熙御赐金鞍玉辔追风踏雪千里驹到木兰围场行猎,窦尔墩探知这一消息,只身潜入马厩,用迷香熏倒了守卫,刀劈牧马人,盗走了御马。

窦尔敦盗御马激怒了康熙皇帝,此时正值康熙举办60寿宴,清廷调集关外铁骑进行围剿,几次都劳而无功。

就在清廷束手无策的时候,太尉梁九公想出了一条毒计,把窦尔敦的母亲捉了起来,并传出消息,声称如果窦尔敦不投降归案,就把其母就地处决。

窦尔敦是孝子,为了救母亲自缚投案,其母责备他怎么这么傻,你投案就是咱娘家被杀之时,清廷不会放过咱娘俩的,说罢一头撞墙而死,窦尔敦悲痛欲绝,梁九公当天就杀了他,享年34岁。

结语:窦尔敦是清廷的要犯,又是盗贼,清史稿对他没有记载,据说清朝初年河北献县有个窦家寨,说是窦尔敦的故乡。现在有没有不得而知,有这个地方的亲们可留言分享一下,谢谢了。


秉烛读春秋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窦尔敦是谁,但是他在历史上并不是默默无闻,恰恰相反,他是当时的一个传奇人物,然而因为有些忌讳,导致正史上没有被记载。

他出生与明末清初年代,其父是李自成手下的将领,而他是清朝时的侠士,曾率众劫持大名府运往北京的十万官银,震惊朝野。

清政府曾经多次对他进行围剿,但都是无功而返,而窦尔敦的绿林义军发展到万余人。并且有次听闻一大官骑御马,他就只身一人盗走御马,成就孤胆盗御马。

最厉害的是窦尔敦百里取人头的故事,窦尔敦一朋友工钱被扣,穷人也斗不过有钱人。窦尔敦一听,陪朋友喝了一杯,中途出去上了个厕所,回来继续喝,朋友丝毫没感觉到任何不对劲。

只见第二天杀声四起,一堆人来抓窦尔敦,原来窦尔敦在出去上厕所的时候就将那个扣工钱的人杀了,并留下杀人者,窦尔敦也。然而朋友为窦尔敦担保,北京离那里有100里,来回一晚上时间哪里够!

就这样来抓窦尔敦的人回去了,后来窦尔敦拿出被杀者的帽子,朋友才知道这是真的。

那么如此传奇之人,最终结局如何?

然而他的结局也是有两个

首先是在雅克萨战争中牺牲了,因为窦尔敦只身与俄军的奋战,杀死很多俄军,让中方士气大振,赢下战争,奠定尼布楚条约的基础。在爱辉镇旁边的窦集屯里有一座窦尔敦庙。

第二就是被清军围剿致死,因为窦尔敦屡次攻击朝廷,最后清军利用窦尔敦的母亲来将其抓住并杀死!

这就是窦尔敦,英雄本色,无论是哪种结局,都是他一生最好的证明!


历史微旅者


如果不是那句家喻户晓的“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窦尔敦”这个名字颇为怪异的绿林豪杰。

京剧《连环套》(又名《盗御马》)中,让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这件事成为一件奇谈。

戏曲中的窦尔敦被归顺清政府的黄三太镖伤之后,在河间张家口外连环套聚义,十多年后,康熙命梁九公在口外涉猎,并赐其御马追风千里驹。窦尔敦听闻之后,连夜盗走御马。后梁九公派人和窦尔敦谈判,以窦尔敦献马归降为终局。

京剧《连环套》诞生的时代是清朝,那么窦尔敦是否确有其人呢?还是老百姓编出来的绿林豪杰?

关于“窦尔敦”这个人物,在正史《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未有一字记载,只在民国时期所著的《明清史料》《献县志》中有文字涉及。


窦尔敦原名窦开山,乳名二东,排行第二,虎背熊腰故被称之为“二敦”,生于康熙22年,其父亲当年是李自成手下的将领。

康熙52年,窦尔敦聚众起义,抢劫了大名府送往京城的10万两官银,震惊朝野,随后数年间一直在清政府的追缴之下。

窦尔敦起初在河间、献县等地聚义,随后认为此地无险可守,转到燕山山脉的一处叫“连环套”的地方。

康熙56年,清廷抓住窦尔敦的母亲胁迫他,窦尔敦是个孝子,于是将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随后,隆科多请旨将窦尔敦秘密处死,年仅34岁。

但是在《古城瑷珲》的县志中另有一番记载,窦尔敦生于明朝天启6年,康熙23年被判流放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手下当差,曾参加中俄雅克萨战争,立下战功。康熙26年负伤不治身亡,享年62岁。


所以说,窦尔敦的历史原型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抑或都是杜撰的,不得而知。

但随着京剧《连环套》的剧情,蓝脸的窦尔敦经过口口相传,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史味人生


答:窦尔敦是清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全传》、《彭公案》中的绿林英雄人物,自幼习武精熟,为人忠肝义胆,深受武林人士拥戴,被推举为山东绿林道八大处总头领,做出过诸如劫皇杠、盗御马等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

窦尔敦的故事是如此曲折离奇,又兼如此动人心魄,激荡情怀,遂得百姓喜闻乐见,口耳相传,兴盛不衰。

则窦尔敦的传奇被编写成京剧《盗御马》、《连环套》,则窦尔敦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栩栩如生。

不过,什么山东绿林道八大处总头领,做什么劫皇杠,什么盗御马,什么比武中镖,什么投槛赎母等等情节,全都荒诞不经,一望而知其假。

又因窦尔敦并不见于在《清史稿》和《清实录》中,则让人对窦尔敦的身份生疑,不知这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形象还是实有其人。

但只要细心察考各类书籍,窦尔敦其人其事,还是可以勾勒出来的。

比如《清稗精钞》里面,就有提到窦尔敦,说他的原名为“窦开山”。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还提到,“窦尔敦”一名,其实是从其乳名“窦二东”单转而来。

“窦二东”之名转换为“窦尔敦”,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作?

杜凤义《窦尔敦与窦集屯》一书认为,“窦尔敦”其实是清政府有意而为,是对窦二东的恶意蔑称,意为“倒儿蹲”。

另外,《明清史料》及《古城瑷珲》和《献县志》等资料都记载有窦尔敦的事迹,由此可知,窦尔敦应该是个实有其人的历史人物。

不过,《献县志》的记载有很大成份是参考自《施公案》的,可信度大为削低。

关于窦尔敦的结局,《施公案》写,窦尔敦因为盗御马被黄三太的儿子黄天霸捉获,朝廷按律处以死罪。

《献县志》即取此说,还津津有味地说了窦尔敦死后,他的千里马被某将官得到,能日行八百余里,但该马有一怪癖,每遇到行人怀中携带有财物,就贼性不改,挡道长嘶,因此被弃用了。

实际上,按照《阙名笔记》的记载,窦尔敦的结局是“披缁入山,不复与人世事”,开家做和尚,禅隐去了。

最后补充一下,窦尔敦其实并非《施公案全传》、《彭公案》写的那样义薄云天,他除了劫财,还喜欢劫色。

《清稗精钞》里面记,窦尔敦经常夜半闯入民家,持刀劫财劫色,人不敢言,否则便会利刃加颈,血溅当场。


覃仕勇说史


窦尔敦的结局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被清军揖捕后处死,死在清军手中;

另一种是在雅克萨战役中为国捐躯。


窦尔敦前面的经历基本上差不多:杀官、造反、盗马、连环套、被擒。

窦尔敦有说是河北人,有说是山东人。原名叫窦开山,有个长兄,排行第二,小名叫个二东。由于他长得很敦实粗大,传来传去,人们就把他叫成窦二敦了。

窦尔敦这个人在正史中没有记载,《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没有他的记录。但在小说《施公案》和《彭公案》有他的事迹、京剧《盗御马》和《连环套》中他是主角。

《明清史料》及《古城瑷珲》和《献县志》等资料中谈到过窦尔敦。

窦尔敦家里比较穷,他父亲名叫窦志忠,以前参加过李自成的起义军。

窦尔敦少年时代就为地主扛活种田,他生性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被一个流落民间的原闯军将领相中,传授了他武艺。

后来,窦尔敦犯了杀人罪,为躲避官府捉拿,他四处流浪,在这期间,交往了一些闯军遗部,举到了双钩绝技。


他回到家乡后,拉拢了一部分人,占山为寇,势力渐强,号称“铁罗汉”。

窦尔敦比较强横,靠着自己的势力,屡次与官服作对,而当地官府也难奈他何。

康熙年间,窦尔敦率部劫了官银,惹出大麻烦。连累得当时的兵部大臣彭朋都被革了职。官府紧急调来军队捉拿他,被他负伤后逃走了。

清军多次围捕,都被他逃脱。

窦尔敦率领一部分手下进入燕山山脉,在一个名叫连环套的地方驻扎下来,同清军打游击。这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军也拿他没办法。

窦尔敦又扩充队伍,逐步发展到了将近万人。

康熙二十一年,窦尔敦办了件大事。清军在燕山地区有个马场,专门饲养和培育军马。窦尔敦盯上了这里,有天夜里,他率部去抢夺了十多匹军马。这就是戏曲中的《盗御马》的来源。

清军紧急出动剿拿他。却无法攻破连环套。就派人到窦尔敦的家乡,拘捕了他的母亲。

窦尔敦是个大孝子,带了部下前去营救母亲,但被清军设伏围困,受伤被擒,他的妻子齐金凤也在清军随后攻打连环套时战死了,他母亲绝食也自杀了。

《明清史料》中记载了关于处决窦尔敦的情况:

窦尔敦被擒后遭到凌迟处死。据说他有两个儿子,次子流放到了黑龙江。

以上就是第一种结局,再说说传说中的第二个结局。

康熙二十三年,清俄因领土问题发生纠纷,镇守黑龙江的将军萨布素为了巩固边防,大力延揽人才,有人就告诉了他关于窦尔敦的事情。萨布素在京城上下打点,就免去窦尔敦的死罪,改判为流放黑龙江。

随窦尔敦流放到黑龙江还有他的次子,如今今黑河市爱辉县窦集屯的窦氏一族据说就是窦尔敦的后人。

窦尔敦和次子被流放到到了爱辉布丁屯后,萨布素将军让他负责训练军士,教他们格斗武艺。

康熙二十四年,中俄在雅克萨发生冲突,战争打响,清军包围雅克萨城。窦尔敦率领他所训练的士兵也加入了战斗。

第一次雅克萨战争,清军获胜。但清军撤回爱辉后,这些俄罗斯人又卷土重来,占领了雅克萨,重新修筑防御。

第二年,清俄双方再次开战,窦尔敦潜入雅克萨城,破坏了俄罗斯人的指挥塔楼,被敌人发现,双方展开激战。敌众我寡,窦尔敦受了重伤。

康熙二十六年,窦尔敦伤发不治,病逝于爱辉镇附近的火石山。


馋嘴肥猫铲史官


提到窦尔敦,可能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这样的一段唱段“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了,至于有关窦尔敦盗御马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言了。窦尔敦是清朝时期的人物,原名为窦开山,因他在家种排行第二,所以又称为窦二敦。

那历史上的窦尔敦结局如何呢?

其实,窦尔敦虽然是清朝时期的人物,同时他的父亲还曾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的属下,然而清朝的《清史稿》、《清实录》中,却未提及到窦尔敦,不知为何原因会如此。

不过窦尔敦虽然在《清史稿》、《清实录》中却无记载,但是他却在《明清史料》《献县志》等地方则有过提及。

窦尔敦在早年时,曾因见一个老者和一个年轻人被欺负,他就想向前相助,不过却被一个老者所拦住,这个拦他的老者曾是起义军的一个头领,因为他觉得窦尔敦人品不错,所以就收了窦尔敦为徒,并教了窦尔敦三年的武艺。


窦尔敦本来就好打抱不平,如今学的武艺,就更加的行侠仗义了,所以后来他就杀死了当时为恶的知县,虽然这是为恶的知县被杀是大快人心之事,但他也因此惹了官司。他为了躲避官府的捉拿,于是就远走他乡,在远走期间,他曾得遇高人,并学的硬气功、轻功等武艺,从而他的武艺得以更上一层楼。因为当时是清朝满人统治,所以他回到家乡聚集人马反清。

后来窦尔敦也曾做出一些轰动当时的事情,让清朝朝廷颇为震惊,比如他就曾经劫过十万两的官银。虽然之后清朝多次派兵围窦尔敦,但都没有能成功的抓住他。

在窦尔敦反清时,有一天清朝一个官员骑着御赐的马去打猎,这件事被窦尔敦知道了,于是武艺高强的窦尔敦就下山盗走了御赐的这匹马,这就是熟悉的窦尔敦盗御马。


清朝军队在躲避都没有抓住窦尔敦的情况下,于是就转移了目标,不去逮捕窦尔敦,而把窦尔敦的母亲抓了,以此来威胁窦尔敦。

窦尔敦不仅反清,但他同时又是行侠仗义你豪侠,同时他也是一个孝子,所以窦尔敦为了救他的母亲,于是就投案自首。而他的母亲则认为窦尔敦这是做了一件错事,于是就自尽而亡。

窦尔敦见他的母亲去世,他是很悲痛的,窦尔敦当时虽然被捆着,但是绳子被他挣断,于是就和官府的人相斗,不过之后他因腿受伤,再次被擒住。

反清的窦尔敦被擒住后,作为反清之人,他的结局可想而知。以《明清史料》的记载,窦尔敦最终是被处死了。


虽然窦尔敦被处死了,但是他的事迹经过改编后,在《施公案》、《彭公案》、京剧《盗御马》《连环套》中出现,并且是一个豪侠的形象。在京剧中的窦尔敦,他的脸谱为兰花三块瓦,蓝色的脸谱是刚烈勇猛的喻意。


中孚鉴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想必《说唱脸谱》中这歌词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

窦尔敦河北献县人,由于家庭贫困,所有窦尔敦从很小就开始给地主打工,以求谋生。后来机缘巧合之下窦尔敦结识了一位以前造反起义的头领。这位头领由于造反失败,所以就在民间开始隐姓埋名生活了起来。后来他结识了窦尔敦之后,觉得窦尔敦这个小孩不错,所以就收了窦尔敦为徒教授窦尔敦武艺。之后窦尔敦习得武艺之后也学人家行侠仗义,后来因为杀人开始四处逃亡。在流亡途中窦尔敦又遭遇了静慈和尚,之后窦尔敦又开始和静慈和尚习武,也是窦尔敦天赋异禀,所以窦尔敦武艺越发的纯熟。学好一身本事的窦尔敦回到家乡开始聚众造反,学第一个师傅一样开始造反反清。

窦尔敦凭借着一手好功夫,其势力也是发展的顺风顺水。窦尔敦大名也在江湖之上声名鹊起。窦尔敦的成名之作就是在1713年,窦尔敦率部劫了大名府运往京城的十万两官银。此事一出天下皆惊。窦尔敦在江湖之上也不再算是无名小卒了。而是江湖上鼎鼎大名的一号人物了。清朝被劫了官银之后自然想要找回场子,所以清朝开始重点针对围剿窦尔敦。但窦尔敦也不是易与之辈,清朝数次的围剿都被窦尔敦轻易的躲过去了。后来够尔敦也感觉到河北虽然是故乡之地,有深厚的根基,但河北无天险之地可以据守。所以窦尔敦决定向外发展。

之后窦尔敦带领着手下攻打了富庶等河间府,占领河间之地更是收拢了所有的钱粮辎重。后来窦尔敦又发现了一个名叫连环套的地方开始当作根据地和清朝斗争。之后还发生了一件趣事,那就是清朝的太尉梁九公骑着御赐的骏马到围场狩猎,窦尔敦得知消息后便想要盗取这匹宝马。这就是“窦尔敦盗马”的故事。京剧中著名的两出桥段《盗御马》与《连环套》就是出自于窦尔敦的亲身故事所改编。

窦尔敦的结局也是很悲惨的。窦尔敦占据连环套之后,清朝数次攻打窦尔敦均无功而返,清朝正面无法对付窦尔敦,所以就开始使计来针对窦尔敦。机缘巧合之下,清朝得知窦尔敦至纯至孝。所以清朝就抓住了窦尔敦的母亲。并为高速窦尔敦,如果你不来投降,就杀掉你的母亲。窦尔敦本身就是孝子,所以眼看母亲被俘,所以窦尔敦为了救母亲,只能投案自首。窦尔敦母亲见到自己连累了儿子,所以在见到窦尔敦之后自杀身亡,窦尔敦悲愤欲绝之下开始和官兵搏斗,但最终也被官兵打伤俘虏。之后窦尔敦被隆科多所擒拿被判凌迟之刑。清代正史中两大基本史书《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没有关于窦尔敦的记载。关于窦尔敦所有的记载,还是明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整理清朝史料才补充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个唱脸谱是不陌生的,在中国基本上喜欢京剧的,不喜欢京剧的应该都是听过的。听过这个歌都知道窦尔敦盗御马了,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个人吗?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来说一下他的结局,窦尔敦的结局其实还是很惨的,窦尔敦是清朝的人,而他的父亲则是闯王李自成的手下。而窦尔敦这个人呢从小喜欢打抱不平,有侠义之气,从小也是学武功,学成之后也是开始招兵买马反抗清朝。窦尔敦还直接盗了大名府的十万两白银,清军也是多次围剿,但是都是无功而返,有一次,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赐骏马至围场行猎,窦得知后,只身下山,潜入梁营中盗走御马。这个就是窦尔敦盗御马的故事。之后反而窦尔敦的实力是越来越大了,到后来清军实在是没办法了。于是抓了窦尔敦的母亲,窦尔敦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自然就中了清军的埋伏被俘了,而他母亲怪他自拖罗网了,于是直接撞墙而死了,窦尔敦也是拼死于清军搏斗,后来受伤还是被俘虏了,被清军秘密处死了。所以说窦尔敦的结局还是比较惨的。

其实关于历史上窦尔敦是否真有其人也是众说纷纭,因为在清代历史最主要的两本史书上《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没有任何关于窦尔敦的记载,关于窦尔敦盗御马等等故事都是清代的小说中写出来的,在《施公案全传》和《彭公案》、京剧《盗御马》和《连环套》中的故事人物。但是在正史上却没有记载,所以很多人都在怀疑是否真有其人。在民国时期的《明清史料》及《古城瑷珲》和《献县志》等等才有关于窦尔敦的一些记载。

京剧是中国的国剧,而窦尔敦也是在京剧中开始被人熟知的。但是是否真有其人还是有待考证的。


中国历史研究所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戏曲《盗御马》和评书《施公案》里面讲了清朝康熙年间的江湖英雄窦尔敦的故事。

窦尔敦早年抗击过李自成,满清入关后反清复明。

因母亲被清朝关押,窦尔敦投案自首,后在雅克萨战役中受重伤而死。

1,窦尔敦的结局。

乾隆二十六年的《献县志》:

数捕不获,后得其母置于狱,乃自就缚被诛焉。

清朝屡次捕获窦尔敦不得,知道窦尔敦是个孝子,就把他的母亲抓到监狱里。

窦尔敦投案自首。

《献县志》认为窦尔敦被诛杀。

但是东北至今有个地方叫窦集屯,村民自称是窦尔敦的后人。

《窦尔敦与窦集屯》记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窦尔敦求情,窦尔敦从死刑改判为流放。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命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收复雅克萨。

雅克萨当时是沙俄占据的一个堡垒。

黑龙江将军萨布素需要一些猛将去完成任务,就保下了窦尔敦。

窦尔敦和儿子窦飞虎、窦飞豹流放到黑龙江。

攻打雅克萨,东北的流人成为清军的主力,窦尔敦表现英勇。

窦尔敦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受重伤,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死于瑷珲附近的窦集屯。

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专门在窦集屯为窦尔敦建了一个祠堂,当地人称为窦尔敦庙。

直到今天,窦集屯的窦姓人家仍然称自己是窦尔敦的后代。

2,窦尔敦曾抗击过李自成的起义军。

《齐如山回忆录》记载1644年,河北新城县王余佑(五公山人),联合献县的窦大东、窦二东(窦尔敦),攻破李自成起义军占领的容城、新城、雄县,杀李自成的县官和教谕三人。

王余佑是东林党左光斗的学生。

窦尔敦受王余佑的影响,参加了反清复明。

反清复明失败后,窦尔敦则在河北北部的连环套山区落草为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