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箭杀伤力之强,连关羽都扛不住,为何却没在军队中得到推广?

杨莎莉


毒箭这东西,在战场上基本没啥意义。

(“中箭之王”关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弓箭手怎么杀人。传说中百步穿杨的神箭手,在战场上极其罕见,大多数士兵之前都是庄稼汉,上战场之前接受的训练非常少。所以,弓箭手部队的作战方式,都是密集箭阵,铺天盖地的一阵箭雨砸过去,就看对面谁倒霉被射中了。

电影里往往会表现,士兵们个个穿着明亮的铠甲,举着帅气的盾牌,箭雨什么的根本不怕。可实际上,除了少数精锐重装部队之外,大多数士兵都没有铠甲可穿的,即便是有简单的护具,也是以保护躯干为主。所以说,混战之前的一轮箭雨,还是有杀伤力的。

万一某个倒霉蛋中箭了,箭头切割到了重要血管或者重要内脏器官,撑不了一会儿就失血过多挂了;假如运气好的话,没扎到重要器官,也不敢随意把箭拔出来。因为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乱拔箭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内外出血,死的也很快。

于是,勇敢的人可能折断箭杆接着冲杀,大多数人只能躺在原地等军医救治(祈祷自己一方战胜吧)。而当时的消毒手段很简单,直接用烧红的铁烙一下伤口,不出血就可以包扎了。所以,万一珍贵的草药没有遏制住伤口感染,只能等死。

说这么多的意思,是想告诉大家,就算是不用毒箭,只要能射到对方,就已经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了。


当然,如果你认为自己箭法好,非要使用毒箭也行。

我们要保证毒箭的杀伤力更强,就必须选择效果好的毒药。矿物毒药的话,必须磨成粉才能使用,作战的时候还要兑水涂抹到箭头上,不仅费事,还有可能粉末乱飞伤了自己人。有人可能觉得,为啥不提前抹到箭头上,到时候直接用就行了——矿物毒药的效果没这么夸张,提前涂抹好的话,过不了几天就没啥效果了。

植物毒药的话,一个箭头上沾一点点,大多数效果都不明显。效果好的有毒植物,往往长在瘴疠之地,大规模采集基本不可能,更何况很多人都没听说过。

那蛇毒呢?嗯,这个好,杀伤力非常强。

其实,毒蛇的品种并不多,尤其是剧毒蛇。一旦打仗,弓箭手部队每次消耗的箭数量非常庞大——需要抓多少毒蛇呢?真要是用蛇毒,随便打两次战役,就有可能造成一种毒蛇灭绝……

所以,大规模使用毒箭成本太高,效果不明显,还不如等着敌人伤口感染而死。


但是呢,古代确实也有“毒箭”。

弓箭手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把箭插在地上,方便取箭还能让箭头粘上脏东西,伤口感染的几率更高。如果更狠心一点,就把箭头插进粪便中,绝对是威力巨大的“生化武器”。

当然,古代的弓箭都是会回收利用的,箭头上没这么干净。粘上泥土、粪便、血液的情况很多,而且就算是简单的生锈,也会让杀伤力增强。

所以,在医疗手段不发达的时候,毒箭的意义不大,成本偏高,不可能在军队中推广的。

影视剧里的毒箭,也是主要用来“狙击”敌方主将的,比如“中箭之王”关羽,就常常中招。不过实际上,主将冲出来拼杀的场景很少出现,人家都在中军大帐里指挥战斗呢……


七追风


毒箭杀伤力之强,连关羽都扛不住,为何却没在军队中得到推广?

在古代战争中,弓箭的杀伤力确实是首屈一指的,有多少悍将勇士都是死在了箭下。

如果把箭头喂上毒药的话,那杀死率肯定是没得说,那为啥军队里没推广了。其实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并不是说用带毒的箭就比不带毒的箭杀伤率大,这主要还是茅和盾的问题,且用毒药喂箭是个很麻烦的事情。还有就是,用毒箭在军队里推广,一旦战败那肯定是要被屠的下场。还有就是古代当兵的都是老百姓子弟,战争的成败也都是能致伤不致死,当然除了以首级论军功之外。

在历史上军队毒箭虽然没推广,但在古代战争中用毒也并不是没有,据史料记载,南朝刘宋文皇帝“刘义隆”就是使用了毒药阻止了北魏“拓跋焘”的南侵。

当时北魏军已打到瓜步,南朝刘宋是朝野震动,刘宋文帝就命人用野葛做的毒酒置在空的村子,弄的北魏国主拓跋焘连喝的水都是黄河以北的专用水,不得已只好和南朝刘宋讲和,然后北返。

南朝刘宋“刘义隆”使毒,虽然没对北魏军造成什么杀伤,但也成功阻止了北魏铁蹄,可以说刘义隆的毒战还是挺奏效的。

南朝刘宋文皇帝可能也是唯一一个在古代战争中大量使用毒药的皇帝。


夏有凉风61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箭是一个消耗品,短时期内,射出去一支就少一支。

而造箭却是个并不简单的事情,箭头、箭杆、箭羽,都需要手工制作。

不少情况下,箭还赶不上使用的速度。

所以才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有箭出现,就有毒箭、火箭等等这些附带的发明创造,就是为了增加杀伤力。

据说后汉时期,一个叫耿恭的人,发明了毒箭。

《三国演义》中关羽刮骨疗毒那一节,关羽就是中了毒箭,曹仁当是据守樊城,命500名弓箭手乱箭射击关羽军,关羽被射中胳臂。最后神医华佗看出这个箭头是有毒的:

“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

最终刮骨疗伤,才治好。

当然这只是在小说中的情节,现实作战中,真正用这种毒箭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谁也不确定箭必能射中敌人,其实真正的情况是,靠大批量的密集发射,去增加杀伤力。这就需要一阵箭雨,大量的箭,做一支箭就不容易了,那么多毒箭,显然是不太可能。

当然了,古人是很聪明的,认识到箭头如果不干净的话,射入身体,会导致伤口感染,不好医治,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伤口感染而死。

所以古人在射箭时,不会将箭头擦干净,反而会将箭头在泥土里插一下,让箭头粘上脏东西,更有甚者,把箭头在“金汁”里浸泡。金汁其实就是屎尿合物。

这种骚操作,确实能提高箭头的杀伤力,也比较好操作,比毒箭什么的,容易推广多了。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毒箭杀伤力之强,连关羽都扛不住,为何却没在军队中得到推广呢?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毒箭的来源。毒箭顾名思义,就是在箭头上抹毒咯。箭这里我们就不多做解释了,古代战争基本的军需物资。可是毒,就必须算是特种物资了。在古代,毒药种类比较少,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动植物毒素以及一些矿物毒素了。这些种类基本所处的环境就很容易对人类造成伤害,一般人还真的不一定认识,即使认识了,采集又是一个难题,数量上也很难进行量产。

第二,毒箭的成本。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成本问题,那么毒箭的成本是多少呢?战争打得就是经济,打得就是钱,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口本来就偏少,养活一支军队的成本就很高,除非你养的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军队,部队人员的薪水,武器装备,粮草这些基本的东西就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毒箭的毒素我在第一点就已经提到了它的来源是很少的,那么它的数量就不会多,如果部队需要装备毒箭的话,就必须对毒素进行大量的寻找,采集,萃取,提炼,这样无形中又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有这些说不定都能再招募一支小部队了,何必劳心劳力去搞那毒素呢。可能有朋友就会说了,可以在和平时期生产开采毒素啊,这里要说一点,一般的毒素是很难长时间保存的,即使能够保存也会很快挥发使威力下降,是不是有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啊。

第三,弓箭手多,神箭手少。如果上面两点都解决了,那么就要考虑弓箭手的素质问题了。纵观我国战争史,能称得上神箭手的还真是不多。古代战争弓箭手的作用一般都是靠量变来产生质变的,我一个人射不中你,我就不信100个人,1000个人同时射还射不中你,只要你中了几箭,以当时的医疗水平,能够存活的几率那是非常小的,即使命大活下来,也不可能还有什么战斗力了。既然这样已经达到战争效果了,那又何必再去搞什么毒箭来多此一举呢?

所以,毒素来源稀少,成本太高,弓箭手的素质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毒箭根本不可能在战争中大范围应用,只有在暗杀,刺杀等一些特殊场合才是毒箭的用武之地。以上只是疯子的一家之言,还请各位鉴赏!


张三vs疯子


应该是不需要,弓箭手应该是片伤型的,单个基本上没多大作用,满天的箭雨,还管有毒没毒,肯定非死即残,没那个必要性。再说冷兵器时代,不是非得把人砍死才达到目的,消灭敌方战斗力就可以了,只要没有反击能力或者反击能力大打折扣,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果非要一个人置于死地,那么可能会用毒箭的吧。再者,估计被社会舆论不允许。


惠风和睦


首先箭是消耗品毒源有限,

规模战不能极速杀伤不影响战斗力对战局没影响

战争以攻城掠地控制占领为主,不是单纯屠杀

就像现在生化武器禁用一样,如果都使用生化武器最后人都死了,战争就没有意义了


找不准的财神位


弓箭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战争武器,也是必备武器之一。不管是中原王朝部队还是北方游牧民族部队对弓箭这种战争武器都青睐有加,在战争中,常常用弓箭对敌人进行远距离打击,以达到杀伤敌人,取得战争胜利的奇效。

由于弓箭具有远距离非常强大的杀伤力,于是很多军队就开始注重在作战时对士兵身体的保护,常常打造厚厚的铠甲对身体进行保护,并配以坚固的盾牌对弓箭进行有效的抵挡。

因此,很多部队为了精确打击敌方重要的领导将领就开始制造毒箭,就类似于今天的美国在现代战争中先发制人发射导弹精确打击敌国的军事领导的行动简称“斩首行动”。比如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大将关羽就曾被毒箭射中,只得召名医华佗进行刮骨疗伤,病情才开始好转,得以保全性命。所以古代战争中使用毒箭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往往都是针对敌方统帅及重要将领,以求一箭毙命。

那毒箭有如此巨大的杀伤力为什么不在战争中普及开来大规模使用呢?

古代毒箭上面的毒主要是矿物的毒药,如果毒性大点的是蛇毒,需要捕蛇提毒,成本都比较高,在战争中大规模量产十分困难。所以毒箭在战争中大规模普及,成本太高了,不适合大规模普及。

同时正常的箭都非常锋利,如果射中对方的话,很容易造成敌人伤口感染或射中致命部位而死,使用起来和毒箭在战争中的杀伤力差不多,因此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毒箭就显得非常不划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