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胡適的新文化運動,我們現在會不會還是用文言文寫作啦?

一顆沒有年輪的樹


歷史車輪的發展,不可阻擋,僅僅靠一個人或者幾個人是不可能完成這個艱鉅的歷史使命的,更需要特定的歷史時機。推行新文化運動的時候,除了胡適以外,還有陳獨秀,魯迅等文化巨匠在積極推廣,最主要的是有廣闊的施展舞臺陣地,例如北京大學,上海的申報等等。加之無數的革命新青年作為主力軍,正是由於他們的積極響應,最終才得以取得成功。




春天的小小菠菜


即使沒有胡適的新文化運動,我們現在也不會再使用文言文了。

首先發起新文化運動的是陳獨秀,胡適是後來加入的。

現在我們看來許多事件都是個人造成的,但歷史早就預示著事情必然發生,偶然的只是由哪個人來完成。

文言文的形成和某個人的愛好沒有任何關係,它就是由於科技限制下的必然選擇。我們中國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就是刻在骨頭上的文字。對於甲骨文我們能知道刻的困難,這也就導致了文字必須簡短,意思必須豐富。這也就是文言文形成的雛形。當然平常的對話就沒有這種限制了,我們可以隨便說,因為沒有技術限制。接著竹簡的使用,導致文言文可以稍微放開了,不需要那麼短了。紙張和毛筆的發明更是讓這種限制變的更小了,從明清開始出現小說就可以發現,小說這種長篇都能出現,而且也越來越趨向白話文小說,這說明文言文已經開始沒落了。

等到了民國,西方技術的傳入,這種寫作技術上的困難從根本上消除了,文言文的消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但民國是個特殊的時代,是我們開始反思和懷疑的時代,那時的我們正在拋除舊的一切,而文言文在這種風氣的助力下,更快速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所以不是我們拋棄了文言文,是新技術的出現,讓文言文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這跟胡適的新文化運動沒有必然關係,有的只是偶然關係。也就是在必然會被拋棄的文言文下,偶然選擇了胡適來推動。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馬刪除。


昨日光


誠哉斯言。胡適的事功若干年後檢討很多都會過時,都會重新思考比如禪學研究水經注研究,但有一樣我們永遠會記得他的好,那就是白話。文言改白話是劃時代進步,解放了人的思維,改變了中國人觀察世界的方式。胡適不遺餘力提倡白話,其現實效應便是1920年年代北洋政府將國文教科書改白話,後來各大學國文系開始慢慢研究新文學。無論是實用還是現實,胡適都居功至偉。我們無論怎麼表揚他批評他但有一條懸諸日月而不變,那就是他提倡白話的功績,我們應該記住他。


民國滋味


應該不會。1.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來看,事物的發展都是秉承一定的規律持續發展的,而胡適提出新文化運動僅僅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必然中的偶然,即使沒有胡適提出,也可能足張適、王適,終究會有一個人或者一個事情會促使新文化運動的產生,從而改變我們使用文言文寫作的方式。2.從文言文自身的發展趨勢來看,文言文太過高於生活口語,不利於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必然需要改進。所以即使沒有胡適,恐怕我們也不需要用文言文寫作。當然如果今天會用文言文寫作也很高大上,很有範兒啦!



小蟲御木


不會

晚清其實已經是白話文寫作了,白話口語從北宋開始大規模取代文言,其實都很通俗易懂,明朝小說大流行,白話文其實已經壓倒文言了,清朝除了官方的一些文章,科舉試卷,修古人書,其他的大部分是白話文,五四隻是新瓶裝舊酒,白話口語這種話東西絕對不是一天可以形成的,文言的減弱也不是一天完成。

相反是連綿幾個朝代,逐步跟換的,絕對的口語白話和絕對的文言都不存在,因為本來就是一體的。只是文言部分強弱的問題。

大量文言句式,詞語,成語,俗語,大規模存在,文言從未消失,現代人讀諸子百家毫無壓力。


王涉


不會。

歷史會選擇胡適出現,

也會選擇李適 XX 出現終結文言文。

歷史不總是向前,也可能暫時後退,但總的趨勢是朝前的,

所以這是必然


李vincent


沒有胡適先生也會有別人,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不會因為某個人而停止前進。之所以是有人改變歷史,那是因為他順應歷史潮流,且正好站在歷史轉折點上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