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魏延?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會怎樣?

阿斌的生活VLOG


諸葛丞相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會破口大罵:“是誰在造謠,魏延是我殺的嗎?”

實際上,諸葛亮從來都沒有發佈過任何要幹掉魏延的命令,甚至於從來沒有表露過任何對魏延的惡感。當然,魏延的死,諸葛亮有責任,但主要原因還在於魏延自身性格問題。

《三國演義》出於文學創作人物塑造的需求,為了襯托主角諸葛丞相“多智近妖”的人物形象,把魏延徹底打成了反面人物。從腦後長“反骨”,到劇情設計魏延謀反,再到諸葛亮臨死前留下錦囊讓馬岱殺魏延,這一系列的情節設計大多屬於文學創作,並非歷史本來面目的真實情景。

但話說回來,葛亮雖然沒直接殺魏延,但在臨死之前卻也對其處處防備,針對魏延的性格特點,挖了一個他自己必然會跳下去的大坑。

魏延是諸葛亮時代,碩果僅存的曾為劉備所倚重的武將。劉備據有益州,並在與曹操的漢中爭奪戰中取勝之後,魏延被其授命鎮守漢中,作為蜀漢防禦曹魏的重要軍事指揮。

魏延能夠擔此重任,除了自身軍事素養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政治因素,那就是他是劉備一手提拔的,不屬於荊州派或者益州派這樣的利益集團。

劉備託孤時,以李嚴掌內外諸軍事,鎮守永安,以諸葛亮攝政事管行政,以魏延鎮漢中,這個安排是極具政治深意的。

首先,在政治上試圖讓李嚴為首的益州派,能夠與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勢均力敵,而魏延則作為第三方勢力平衡局面;

其次在軍事上,李嚴鎮永安防備東吳,魏延鎮守漢中阻擋曹魏,這個安排表明魏延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很高,甚至超過李嚴,因為蜀漢來自於曹魏方面的軍事壓力,顯然大於李嚴鎮守的對象東吳。

他的安排很高明,但遺憾的是諸葛亮太感動,非要繼承他的“遺志”繼續北伐事業,由此李嚴被廢,魏延失去了獨守漢中的政治優勢淪為配角,諸葛亮親自挑起了北伐大旗。

說到這裡,我們也能看出魏延本身是有問題的,這個問題就在於魏延的政治水平與軍事素養相差甚遠。

他長期鎮守漢中,沒有為自己撈得任何政治資本。在諸葛亮與李嚴的政治矛盾之間,也沒有任何反應。一個人本身很有才能,至多能做一個高級打工仔,而要做一個領導者,則需要審時度勢的大局觀,顯然魏延不具備這個能力。

除了政治眼光的侷限性外,魏延的軍事作風也過於冒險,與“一生唯謹慎”的諸葛亮相去甚遠。因此,諸葛亮在臨死前,自然是要想辦法將魏延排擠出權力中心,以免蜀漢政權在魏延的影響下,走上軍事冒險主義的路線。

那麼諸葛亮是怎麼安排的呢?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在第六次出祁山北伐途中病逝的。諸葛亮一死,北伐自然就進行不下去,只能選擇撤軍。這時候,諸葛亮選定的主持撤軍的人選,就變得極為關鍵,因為誰主持撤軍就意味著他是諸葛亮默定的繼承者。

諸葛亮思前想後,選擇了楊儀。而選楊儀在主持撤軍一事上,對魏延實施的是封鎖消息和先斬後奏手段,直到大軍開始往漢中走的時候,才象徵性地通知魏延斷後,等於說整個撤軍善後事宜,魏延都被排除在了核心決策層之外。

這時的魏延意識到,諸葛亮的這番安排,以及楊儀的瞞天過海,都註定他將成為蜀漢政壇的邊緣人物。

魏延選擇跟楊儀幹到底!首先是與楊儀相繼上書說對方謀反,其次是晝夜兼程趕在楊儀前面往成都跑,同時還燒燬棧道阻滯楊儀。他這麼幹的目的,一是楊儀的原因,二是對諸葛亮的安排不滿,三是內心執掌蜀漢政局的野望。

但魏延軍隊還沒有開戰,就分崩離析了,大勢已去的魏延不得不帶著兒子們逃亡,最後被馬岱給追上殺掉。

陰謀論一點說,諸葛亮對魏延的安排的確不怎麼厚道,但也確實給他留了活路,他的取死之道,更多的是自身性格的問題。

至於魏延沒死,蜀漢會怎樣這個問題,想來一個在政治鬥爭中看不清形勢,拎不清輕重的人,也擔當不了執掌國政的角色。更何況,蜀漢的滅亡是綜合國力的落後、人才儲備的凋零等原因所造成的,非一人之能力所能改變。


劇透歷史


不是諸葛亮非要殺魏延,而是局勢所迫。因為同一代的將軍,或者能壓得住魏延的同一代文臣,已經凋零無幾。在這種情勢下,以魏延的性格和威望,新一代的文臣武將根本無法鎮得住魏延。因此,在這種情勢下,諸葛亮為了蜀國能安穩的發展下去,魏延只能成為其中的犧牲品。

而諸葛亮要魏延的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兩者的主張不同。諸葛亮一生行軍打仗或為人處事,講究的是穩,是謹慎。如果沒有絕對的把握,以諸葛亮的性格,他是不會輕易的去冒險的。

<strong>

而魏延不同,魏延行軍打仗,講究的是奇,是冒險。所以,在魏延的打仗風格中,可以發現,魏延這個人帶兵最講究的是劍走偏鋒,只要是有一絲的可能性,他都會大膽用兵。

因此,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魏延就提出了走子午穀道,然後會師潼關的軍事策略。但是,這一策略被諸葛亮當場反駁,以至於讓魏延下不了臺。故而,心高氣盛的魏延心中開始對諸葛亮產生了一絲的怨恨情緒。

但很不巧,魏延的這些情緒變化,都被謹慎的諸葛亮看在了眼裡。但是,因為當時正是用人之際,諸葛亮只能按捺住殺魏延的心思,把他的利用價值用到最大。

其二,魏延與同僚的關係較差。蜀國地小人少,加上常年的征伐,使得蜀國的人口急劇下降。而在成都中,又有著各大世家,他們在劉備入川時,就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所以,隨著蜀漢政權的建立後,這些益州的當地世家也擠進了蜀漢的政權中心。

這樣一來,袁本一枝獨大的荊州世家就會與益州的世家,因為利益的爭奪而開始了競爭。魏延,嚴格來說算是荊州派的,自然也會被捲入到爭鬥的漩渦中。

後期的蜀漢,益州的世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佔據優勢的。而魏延,因為心高氣傲的原因,使得他不但和益州派的那些官員關係很差,還經常和荊州派系的官員產生摩擦。這種兩面不討好的人,在蜀漢集團裡就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這樣一來,諸葛亮就有理由去打壓他。

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會變成如下情況:

其一,內部矛盾激烈。這時的諸葛亮已經逝世於五丈原了,而魏延還沒有死。如果按照這種情形發展下去,魏延會繼續回到他的大本營——漢中。

魏延會據守漢中,然後以清剿逆臣的口號,提兵入川,逼迫劉禪下旨殺楊儀。因為魏延就是這麼一個心高氣傲,而且政治領悟比較差的人。在這種受委屈的暴脾氣影響下,魏延絕對有可能做出這樣的舉動。

而這樣一來,支持楊儀那一派的人,為了保護楊儀,也會以理相據。當兩者把暗地裡的競爭放到檯面上來時,就會發生更大的衝突。衝突的發生,會讓本就不穩定的蜀漢產生更大的動亂。

其二,魏國的壓境。魏國本來就窺探蜀漢的土地,如果魏延率漢中之兵入川,漢中的兵力就會空缺。再加上諸葛亮逝世對蜀漢的劇烈影響,魏國是不會放過這一次機會的。

漢中之地毗鄰魏國的邊境,只要有一絲風吹草動,魏國就會壓境。而在這種局勢下,魏延又會是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面,魏延對蜀漢是忠誠的,他不可能會投降曹魏;但另一方面,魏延一心想殺楊儀,而楊儀不死,魏延又不會罷兵。但是,就算魏延罷兵,蜀漢方面也不會放過他。

因此,不管怎麼樣,魏延到最後,似乎都免不了一死。


韶華傾夢


魏延在歷史上是很有爭議的人物,他留給後世的懸念很多。也正因為沒有足夠的史料作為佐證,許多都是出於猜測。

就魏延的幾個故事,豹眼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劉備器重。

01

魏延有反骨

魏延是劉表的部將,後以部曲的身份跟從劉備入蜀作戰。

這裡就有個問題,魏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如何跟隨劉備的。

劉表帶甲數十萬、疆域數千裡,但是劉表並沒有經過多少大戰,手下也沒有多少出名的大將。如黃忠、魏延、文聘、甘寧等人都是劉表病逝後,才出人頭地的。

甘寧投靠孫吳較早,在劉表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離開。

黃忠是劉表的中郎將,跟從劉表侄子劉磐駐軍長沙攸縣。劉琮舉荊州投降曹操以後,曹操任命黃忠為代理裨將軍,仍駐守長沙,歸屬長沙太守韓玄統屬。劉備佔據荊州南四郡,黃忠跟隨韓玄投降劉備。

文聘在劉琮投降曹操後,也就跟隨投降了曹操。曹操鑑於文聘的忠義,繼續任命文聘駐守江夏。

唯獨這個跟隨劉備後出盡風頭的魏延,這段時期沒有史料記載。

據《三國演義》的說法,第四十一回,劉備敗退襄陽,劉琮聽信蔡瑁之言不讓劉備入城。魏延挺身而出,打開城門招劉備軍隊入城。劉備怕驚擾百姓決定不進城,魏延與文聘交戰後,力孤投靠了長沙太守韓玄。

後來,關羽進攻長沙,與黃忠大戰。韓玄認為黃忠作戰不力要把黃忠殺掉,魏延一方面因韓玄不重用他,不得志而積怨,另方面激於義憤,便率眾殺了韓玄,投降了劉備。

由此,諸葛亮判斷出魏延有反骨,是不忠之人,要把他處決,幸得劉備求情方才作罷。劉備入蜀,魏延就跟從隨行。

演義的說法不能作為史料,但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魏延如果是劉琦的部屬,劉琦歸附劉備,魏延跟隨,這是一個情形。

第二,類似於黃忠,被劉表任命駐守南四郡,劉琮投降,接受曹操分封。但職階太低,沒有進入曹操的法眼。

第三,如演義所說,魏延不想跟隨劉琮投降,另尋出路。

第四,劉備善於挖牆腳,曾經因為在新野動靜太大就引起了劉表的疑忌。劉備在劉琮投降曹操之前,就接觸了魏延,暗通款曲,眉來眼去。

豹眼認為最後一種可能最大,劉備投靠公孫瓚發現了趙雲,把趙雲忽悠走了;投奔劉表發現了魏延,也就把魏延再忽悠走。

之所以劉備入蜀,不帶關羽、張飛、趙雲,只帶魏延,而且得到漢中之後,委以漢中太守的重任。其中必有緣由,不是沒有故事,只是不得而知罷了。

羅先生之所以安排魏延有反骨,諸葛亮要將其斬首一個橋段,是為了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時殺魏延做鋪墊。

02

諸葛亮並沒有直接安排殺魏延。

從相關史料來看,234年秋天,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由於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商議退軍之事。令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就隨他的便。

楊儀派遣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能因為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

從這裡看出,魏延也不是忠義之人。

魏延只感恩劉備一人,對劉備應該沒有異心。但對諸葛亮壓根裡就不服氣,但懾於丞相的權威,不敢有過度的想法。其實諸葛亮也清楚得很。

第一次北伐,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謀”,儘管存有疑義,但至少說明魏延並沒有真心服從諸葛亮。

諸葛亮對於蜀漢,居功至偉,他的病逝是整個蜀漢最悲痛的事情。但魏延居然說:“豈能因一人之死而廢國家之事”,可見其人多麼絕情。

《魏略》記載,魏延與楊儀一向有矛盾,二人勢同水火,甚至有魏延數次拿刀要殺楊儀的事情;諸葛亮愛惜二人的才能,費禕也為二人時常調解,才得以勉強相處。諸葛亮一死,沒有人能控制了二人。

這時候,諸葛亮安排楊儀主持撤軍,明顯就是要激起魏延的怨恨,楊儀忌恨魏延,也會利用這個機會除掉魏延。

儘管諸葛亮沒有明確安排殺死魏延,但其意圖很明確,就是要除掉二人。

楊儀殺掉魏延,帶兵回到成都,不久被削職流放,最後因為誹謗朝廷被下獄處死。

這是典型的一石二鳥之計。

如果諸葛亮不想殺魏延、楊儀,他已經確定蔣琬、費禕、姜維等為接班人,直接安排費禕、姜維撤軍就是,就不會安排楊儀故意激怒魏延。

諸葛亮的確是高人,沒人玩的過他。

雖然諸葛亮沒有明說,實際上魏延已經是非殺不可。諸葛亮一死,沒有人能控制得了他。特別是在北伐戰略上,魏延與諸葛亮存在根本的分歧。

魏延不死,按照他的戰略,蜀漢很快就徹底玩完。

諸葛亮之所以把衣缽傳授給姜維,就是因為姜維聽話,堅定地遵循諸葛亮北伐的戰略。不要期望能夠消滅曹魏,那就是一個幌子,保持對曹魏的壓力,盡力減緩蜀漢滅亡的進程,等待奇蹟的出現。

而魏延卻不服氣,想要跟曹魏決戰,豈不是找死,其結果,蜀漢滅亡的更快,沒有之二。


豹眼看歷史



簡單的說,魏延的表現太過強勢了,除非諸葛亮在世,否則蜀漢沒人能夠壓制住他,包括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以及後主劉禪在內。

比如說,諸葛亮的遺命讓魏延撤退,魏延始終堅持自己的戰略意圖,堅決不肯奉命。我想當時即便是劉禪從成都發布撤軍令,魏延也必定不會買賬。

所以無論站在諸葛亮的角度,或者是劉禪以及諸葛亮接班人蔣琬的角度,魏延必死無疑。只有魏延死了,蔣琬才能真正意義的接替諸葛亮的位置。



魏延跟關羽幾乎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兩人都是獨當一面的軍事帥才,是蜀漢兩個不同的時期最出類拔萃的大將。

關羽早年逃亡在涿郡一帶,適逢劉備在涿郡招兵買馬,關羽便加入了劉備集團。之後憑藉自己的才能與汗水,一步一步坐到了蜀漢第一大將的位置。魏延本為義陽人,以部曲的身份跟隨劉備,也是靠著自己的才能與汗水,逐漸成長為了後蜀時期的第一大將。

早年,兩人都是底層弱勢群體,所以他們對普通士兵非常好,善於養兵。但是在對待官員士大夫的時候,兩人並不友好,甚至常常自負看不起士大夫,喜歡搞內部矛盾。關羽因此兵敗麥城身首異處。



魏延的悲慘結局,多少也受其驕於士大夫的性格所影響。蜀漢大臣楊戲在《季漢輔臣贊》中點評了蜀漢的肱股之臣。其中有一句是評價魏延的。原文如下:

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楊戲一語中的,究其根本,是魏延自己的性格在作怪。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他跟丞相長史楊儀的恩怨。兩人彼此水火不容,常常鬧得軍營上下烏煙瘴氣,矛盾重重。考慮到這兩人都是自己的得力助手,諸葛亮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記得有一次,費禕出使東吳,吳主孫權喝醉了酒,無意說出了這麼一段話:

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可想而知!魏延、楊儀兩人內鬥多麼激烈,連遠在東吳的孫權都尚有耳聞。孫權都知道諸葛亮死後,沒人能夠壓制魏延、楊儀的爭鬥,會搞到蜀國大亂。諸葛亮作為千古智者,豈能毫無考慮?


諸葛亮對魏延很好,他非常依賴魏延的軍事才能,每每重用魏延,將他培養成了後蜀時期的第一大將。魏延所享受的待遇,蜀漢眾臣望塵莫及,劉琰與魏延不和,諸葛亮立馬指責了劉琰。魏延拿刀威脅楊儀,楊儀哭告諸葛亮,諸葛亮不聞不問。

站在諸葛亮的角度,魏延是蜀漢第一大將,是蜀漢後期的支柱,他並不希望魏延死。但是正如孫權所說,自己死後,有誰能夠壓制住這個桀驁不馴的魏延呢?諸葛亮不得不為蜀漢的大局考慮。


諸葛亮的遺命: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參考,《三國志·魏延傳》

按理說,楊儀只是丞相府的一個屬官,相當於諸葛亮的幕僚。在北伐軍中,楊儀是沒有資格暫領指揮大權的,最有資格接替前線指揮權的只有魏延。但是,諸葛亮並不放心,為了試探魏延,他決定先由楊儀代理。讓魏延做斷後將軍。

難道在諸葛亮的心中,魏延之才,只適合做斷後將軍嗎?顯然不是的,他是在試探魏延,在自己死後,魏延能不能夠遵從軍令。站在諸葛亮的角度,他當然是希望魏延遵從軍令的,因為他不希望蜀漢損失掉這個第一大將。


可惜的是,魏延始終是不服氣,在他腦子裡浮現了一萬個“憑什麼”。憑什麼諸葛亮選的是長史楊儀?憑什麼選的是自己的仇人?憑什麼讓自己給仇人保駕護航?該是自己應得的東西憑什麼失去了?……

帶著這一萬個不服氣,魏延怒氣衝衝的跑回了蜀中,並沿途阻擊楊儀。他希望劉禪可以給自己做主。他上告了楊儀的罪行。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但是劉禪、蔣琬等人怎麼會支持他呢?接管北伐軍的楊儀很容易就搞定了。如果讓魏延擊敗了楊儀,接管了北伐軍。蔣琬就該看魏延的臉色行事了。所以蔣琬、董允非常堅定的站在了楊儀一邊,劉禪自然是聽蔣琬的了。


最終魏延被釘上了反賊的名頭,不但自己身首異處,還被楊儀洩私憤夷滅了三族。魏延謀反一事,肯定是被冤枉了。如果他想要謀反,絕不會自己往虎口裡送。他可以聯結曹軍,為自己爭得政權。他也可以返回漢中,整頓軍馬自立為王,沒必要操之過急。

在《三國志·魏延傳》中,我們可以得知,魏延的冤情,最終應該是沉冤得雪了。原文如下: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陳壽只不過是做了一個整理,魏延沒有反心的說法,在當世的史料中,已經是有記載的了。

如果魏延不死。對蜀漢未必是好事,首先是內鬥問題。別以為只有一個楊儀跟魏延爭鬥。其他的蔣琬、董允等人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樣不會坐視不管,而且他們都會站在楊儀一邊。即便最終魏延取得了勝利,也只會給蜀漢留下一個爛攤子。

在不內鬥的情況下,魏延接替諸葛亮,蜀國只有兩種可能。要麼速勝,要麼速亡。因為魏延的野心很大,跟諸葛亮謹慎有餘的性格截然不同。這種性格有兩面性。玩的好就有可能助蜀國速勝,玩的不好則是加劇蜀漢的滅亡。


愛尚文史


諸葛亮到底有沒有殺魏延?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從明面上,諸葛亮沒有殺魏延,殺魏延的是楊儀和馬岱,至於蔣琬,費禕,姜維,有沒有這個想法,這個就好不說了。

諸葛亮知道這個結果嗎?個人覺得,他完全已經預料到了。所以他死前來了個會,有兩套方案,沒有魏延參加。

第一套,魏延斷後,姜維次之。第二套,魏延不聽,大軍自己開拔。。

顯然,魏延不聽第一套,選擇了第二套,原因有二,一,他和楊儀有仇,二,他覺得可以取代諸葛亮。

所以,魏延選擇要留下來,讓丞相府的人帶著諸葛亮的棺材回去即可。他一聽大軍自己丟下他,回成都去了。

他做了三件錯事,第一,燒大軍退路,第二,攻擊友軍,第三,舉報楊儀造反。

可是沒有相信他,朝中劉禪和蔣琬不相信,北伐軍其他人不相信,他手下的也不相信,一下子就潰散了。

這就是諸葛亮對魏延性格和處事準確的分析出現的結果。

我們回過來再看諸葛亮的安排,他其實把魏延和楊儀都晃了,他的目的就是,大軍安然回來,朝中蔣琬接替。

至於楊儀和魏延,就看他們的表現,乖一點呢,沒事,想法太多,就是死路一條。

所以說,殺魏延者,諸葛也!


歷史簡單說


劉備於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更是表現出了他的心機,在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之後,立即招來重要文武大臣,託付遺志,看似交代後事,其實是專門說給諸葛亮聽的,『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因為當時只有諸葛亮有能力扶持阿斗,但“能力”又是把雙刃劍,他即能扶持阿斗,也有能力廢除阿斗。所以劉備為防止死後,諸葛亮造反,他就對諸葛亮說了這三句話。這三句話可把諸葛亮嚇壞了『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劉備這麼做,其實是從道義上阻止諸葛亮將來廢劉禪而自立的可能。看得出來,劉備對諸葛亮是非常不放心的。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縣)人,深受劉備器重。 魏延以部曲身份隨劉備入川,其地位雖然不高,但卻是劉備軍中的嫡系,而絕非降將。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似乎鎮守漢中的最佳人選非張飛莫屬了。而且“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但出乎眾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劉備置張飛情緒和全軍議論於不顧,而破格任用魏延,這不僅反映了魏延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劉備的信任。如果魏延“腦後有反骨”,焉能受此重任? 效仿劉邦當年登壇拜韓信為大將的故事,劉備在封魏延為漢中督時大會群臣,並且故意在宴會上當面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威壯其言。”劉備用人一貫唯親是用,這次卻將地位遠不如關羽張飛的魏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實權跟關羽相當(雖然官職低一點),高過張飛。——說明魏延軍事才能要高過關羽、張飛。魏延對劉備父子也絕對忠誠。



那麼魏延鎮守漢中的實際功績究竟如何呢?《三國志·姜維傳》說:『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到了姜維守漢中,他認為魏延的軍事部署,“雖合《周易》‘重門’之義”,但只能保證不丟土地,卻不能大量殺傷敵人,於是他改變魏延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放棄漢中外圍據點,將駐軍撤守漢、樂二城,採取堅壁清野、誘敵深入到盆地內部的做法,並認為此乃“殄敵之術也”。 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固若金湯! 到了姜維手中,不到一個月就失守了!孰強孰弱一目瞭然。——魏延用兵比姜維,更有謀略又穩重。



南鄭城上(姜維:“魏延勇猛,更兼馬岱相助,雖然軍少,何計退之?”)。魏延究竟勇猛到什麼程度?說起魏延,或許有的人並不認同他的武藝,認為他被馬岱所斬殺是一種恥辱。但實際上,馬岱是從背後下手偷襲的,魏延完全沒有防備,此時就算是換成呂布也難逃被殺的厄運。魏延的武藝實際上是極其高強的,十個回合擊敗馬岱,三個回合生擒泠苞的戰績超越了黃忠十幾個回合戰平泠苞(黃忠可是具備跟關羽大戰一百多回合不分勝負的實力,看得出魏延個人武力也遠在關羽之上)。



魏延最輝煌的戰績並不是擊敗馬岱、生擒泠苞,也不是逼迫龐德與曹營眾將群毆他,也不是一刀秒殺了王雙,他的巔峰之戰是在襄陽大戰。襄陽之戰時,魏延手下僅幾百人,卻能跟文聘數萬兵從早上激戰到下午,部卒全都戰死,魏延仍然毫髮無損地逃出重圍。就算文聘手下的士兵是十對一去對戰魏延的手下,那麼也至少有一萬名以上的士兵能夠騰出手來和文聘一起包圍、攻擊魏延,可見魏延之勇猛絕倫。文聘是曹操手下的猛將,而魏延能夠以一己之力硬扛文聘外加一萬名士兵。——可以說魏延是真正意義上的萬人敵。



因為諸葛亮非常擅長搞形式主義,六出祁山並無戰果,卻雖敗猶榮(諸葛亮北伐如果沒有魏延相助,一定會輸的更慘);殺害託孤大臣劉琰,廢李嚴,把二人的小過錯故意誇大,讓人覺得理所當然;殺魏延更離譜,事先以魏延“腦後有反骨”為由,將其妖魔化,然後諸葛亮以“我死之後,魏延必反”為由,遺計魏延的死對頭楊儀、姜維、馬岱等人將魏延陷害並殺害。

前面已經分析過了,魏延是劉備的嫡系大將,有勇有謀,對劉備有知遇之恩,對劉備父子的忠誠毋庸置疑。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害魏延?第一,諸葛亮因長期打壓魏延,擔心死後遭到魏延地清算;第二,《三國志》陳壽最後總結性評論: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諸葛亮六出祁山,勞民傷財,卻無戰果,諸葛亮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優秀,擔心魏延真的成功了,毀了諸葛亮自己一世英名;第三,擔心魏延掌控軍權後,把自己的一些罪刑,以及見不得人的險惡用心給揭穿;第四,順諸葛亮者昌,逆者死。為姜維掃清障礙,以便讓姜維順自己的軍事路線走下去。



蜀漢後期,姜維帶劍入宮,殺黃皓不成,率蜀漢八萬精銳屯田沓中,遠離成都,也遠離漢中前線。很明顯,後主劉禪對軍隊沒有指揮權。姜維的行為就是“擁兵自重!”姜維的剋星鄧艾僅率兩千兵偷渡陰平,一路勢如破竹,直逼成都,劉禪打開城門投降。眾所周知,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在魏延之後,吳懿、王平這兩位蜀漢名將先後鎮守漢中。吳懿和王平,繼續採用魏延“錯守諸圍之法”來防禦漢中。在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中,姜維改變了魏延之前的漢中防禦策略,導致曹魏大軍突破了漢中防線,從而引起了蜀漢的滅亡。可以說蜀漢的滅亡跟姜維沒有坐鎮漢中有很大關係。



如果諸葛亮不殺魏延,蜀漢軍權接下來就會由魏延掌控。諸葛亮死後,魏延會率蜀軍跟司馬懿率領的魏軍繼續一段時期的戰爭。魏延雖然智勇兼備,但司馬懿也是軍事天才,可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戰機稍縱即逝,沒有有利戰機,魏延獲勝的幾率只有50%,但也不會大敗。魏延感到很難取勝後,會知難而退,撤軍回國,然後固守,發展經濟,發展人口,雖然疆土不再擴大,但經濟、軍事會越來越強大。魏延掌控兵權,也不會發生薑維的九次伐魏。魏延會把鎮守漢中的方法擴大化,鎮守兩川,魏延的繼承人也會按魏延的軍事路線走下去,蜀漢國防就會固若金湯。


仰望明月754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大家都知道,當魏延第一次出現在諸葛亮面前的時候,諸葛亮就像殺死魏延,但是劉備卻把魏延留了下來。後來的事情證明,魏延還是蠻有能力的,跟隨劉備東征西討,也立下了不少的汗馬功勞。但是,在北伐魏國這件事上,魏延卻與諸葛亮產生了不同的意見。

雖然說,魏延的想法,遭到了諸葛亮的駁斥,但是很明顯,那只是諸葛亮的一面之詞。假如,諸葛亮同意魏延的意見,從另一條路出擊,魏延會不會真的就失敗呢?由於當時沒有實際驗證,現在已經無法再做判斷。但是諸葛亮知道,一旦自己離世,魏延很有可能再次按照他的想法行事,這對諸葛亮來說,是決不能容忍的。

所以,諸葛亮在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計策,讓馬岱殺死魏延。這一點,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當中,有著詳盡的描寫,在這裡,蟲子天下就不再一一贅述了。諸葛亮之所以要殺魏延,就是不想讓魏延破壞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所留下的偉岸形象。

那麼反過來講,假如魏延不死,蜀漢又會怎樣呢?

首先,諸葛亮去世之後,在軍隊的管轄權上,暫時出現了真空。雖然有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平生所學,但是在軍中,姜維的地位,遠不如魏延。也就是說,在當時的軍隊當中,絕大對數人,還是服從魏延的指揮的,姜維根本插不上手。

雖然楊儀等文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牽制魏延,但文臣必定是文臣,手無縛雞之力,在軍隊已經服從魏延的指揮的情況下,楊儀、費禕等人,也只能束手無策。繼而,皇帝劉禪,也會被諸葛亮控制那樣,再次被魏延控制。這樣一來,很難保證,魏延不會成為下一個董卓。

其次,按照諸葛亮的說法,自己的北伐魏國,屬於一步一個腳印的穩紮穩打,不論打到哪裡,都給一旦失敗留下了足夠的退卻路線。但是魏延的打法,屬於冒險性質的,勝利了,一切自然是皆大歡喜,但是一旦失敗,連退回來的可能性都沒有。

也就是說,就算魏延不死,就算魏延是忠心為國,但是他的那種冒險的打法,很有可能將蜀漢提前葬送。不能說,魏延的打法就一定會失敗,但是也不能說,魏延的打法就一定會勝利。

最後,假如魏延不死,他會全盤推翻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所設定的一切,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會讓諸葛亮生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都付之東流。不僅如此,假如魏延真的成功了,就能證明,之前諸葛亮的各種決策,是多麼的愚蠢,可以想象,一向自視清高的諸葛亮,肯定不會允許這件事的出現。

所以,不論於公還是於私,諸葛亮都不允許魏延在自己死後,再活著掌控蜀漢的直接權力。所以,諸葛亮一定要殺死魏延。而魏延假如不死,不僅會將蜀漢帶入一個不可預知的境地,也會讓諸葛亮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諸葛亮非要殺魏延是出現在小說《三國演義》當中,在這裡諸葛亮要殺魏延,完全是因為魏延這個人不好控制。

用諸葛亮的話來說就是魏延這個人頭上有反骨,若是不殺他,日後魏延肯定是會造反的。當時劉備還在,諸葛亮就建議,讓劉備殺了魏延。

但是,劉備看人比諸葛亮要準,他覺得魏延是不可多得的一個人才,就沒有聽諸葛亮的建議了。

諸葛亮當然不爽了,不過再後來魏延確實是有所建樹的。到了劉備駕蹦,諸葛亮還可以把控住魏延,他也就沒有殺魏延。

可是,到了諸葛亮快要死的時候,他就要定計策殺魏延了,因為諸葛亮料定自己死後,沒有人能夠管控了他。最後諸葛亮定計,讓馬岱把魏延的人頭給斬掉了。

可是,《三國志》上諸葛亮並沒有說要殺魏延。那時候諸葛亮死於北伐途中,在臨死之前,他說自己死後,就讓楊儀火速撤兵,不要繼續北伐了。

這時候諸葛亮料定可能魏延不會撤退,所以,他就對楊儀等人說,待我死後若是魏延不撤退,你們就不用管他了,由他去就可以了。

等到諸葛亮死後,楊儀就派了費禕去問魏延,要不要撤退,魏延說丞相諸葛亮死了,我魏延還在,不能說丞相死了,仗就不能打了吧。

很顯然魏延是不打算撤的,費禕回去把這個話,告訴了楊儀,楊儀知道魏延不肯撤,所以,楊儀就想帶著自己的部隊撤走了。

可以,費禕走了之後,魏延覺得大事不好了,他想到的是,這群人肯定回去之後,會參自己一本的。

所以,他也趕緊趕到楊儀前面阻止楊儀撤退,魏延走在前面還把橋樑破壞,減緩了楊儀等人的撤走。

楊儀寫了信告訴劉禪魏延反了,同時魏延也寫信說楊儀反了。劉禪讓大臣們商議,到底是誰反了,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魏延。

所以,劉禪就派了人去圍魏延,魏延在逃亡的時候,被馬岱給殺了。

所以說正史上的諸葛亮並非是要殺死魏延的,魏延只不過是一個不怎麼聽話的將領,但是,他對蜀國還是忠心耿耿的。

總之,魏延就是死在了蜀國的內鬥當中,諸葛亮一死,蜀國沒有人能夠調令這一群文臣武將了,他們為了爭權奪利,只好互相殘殺了。


漢史趣聞


魏延是個悲劇人物。生前被汙衊造反,滅三族;死後不得安寧,被羅貫中《三國演義》描寫成: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諸葛亮處處提防魏延,既要重用,又要壓制!臨死前,還要安排馬岱做臥底殺死魏延!搞得有點像:魏延不死,諸葛不安!

羅貫中打壓、醜化魏延太過份了。

(一)歷史上的魏延是劉備的愛將,深得劉備器重

劉備奪取漢中地區後,很多文臣武將都認為劉備會將漢中交給張飛鎮守。因為漢中是大郡,肯定是與劉備關係最鐵的將領鎮守,比如荊州就交給關羽鎮守了,張飛與關羽是劉備最鐵的左臂右膀,這個應該沒啥懸念!就連張飛本人也認為是這樣,他是留守漢中的最佳人選!

然而,劉備的安排出人意料,他不用張飛,而任命魏延做漢中太守!把這麼一個大郡爽爽快快交給魏延管理!相比之下,張飛、趙雲、黃忠都沒拿到這等好處!

所以,魏延對劉備是非常感激和效忠的。

在劉備眼中,魏延不會做蜀漢的反賊。

難道劉備看人錯了?還是諸葛亮疑心生暗鬼,對魏延成見太深,總是用懷疑眼光看待他呢?

都不是。劉備沒看錯。諸葛亮也沒認定魏延會造反!魏延腦後那塊反骨是羅貫中瞎編整上去的!

魏延此人,作戰勇猛,隨劉備入川立下戰功,但他有個缺點:高傲,不合群,人緣差。

魏延在蜀國內,沒幾個合得來的哥們!

(二)魏延和楊儀關係惡劣,兩人是諸葛亮左臂右膀

魏延和楊儀長期不和,鬧矛盾、吵架是全軍共知的事實!

史料記載:楊儀有才,辦事勤敏幹練,是個很好的參謀長,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楊儀給他做好各方面準備工作,訂立章程,讓諸葛亮一入帥帳就可以正常運作!所以諸葛亮多次稱讚楊儀的辦事能力,不錯!

而魏延是蜀國名將,驍勇善戰,諸葛亮北伐中原,當然需要用他出力!

這一文一武,就成了諸葛亮左臂右膀,不能割捨。但是,諸葛亮對楊儀與魏延之間的矛盾、爭執,一直無法調和!

就連東吳孫權都看得清楚:楊儀和魏延都是蜀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兩人不和睦,有諸葛亮在,還可以壓住他們。一旦諸葛亮不在,那就不好玩了,兩人肯定捅出大婁子來。

事態的發展,果然被孫權看中,諸葛亮病死前線軍中,楊儀和魏延就鬧翻天了!

(三)諸葛亮死,這兩人也不能活

造成這場軍事內訌、分裂的責任人,非諸葛亮莫屬。

諸葛亮將軍權交給楊儀,任命楊儀為“代帥”,率領蜀軍撤回國內。而交代魏延率部斷後。

問題就出來了:第一,楊儀的軍階低,頂多是個司令部參謀長,而魏延是蜀國徵西大將軍、涼州刺史、前軍師、漢中太守、南鄭侯,又是北伐蜀軍的先鋒大將。無論戰功和官階、資歷都比楊儀高!諸葛亮不把軍權交給他,反而要他給楊儀殿後,魏延怎麼可能服氣?況且兩人一直以來就是狗咬狗骨慣於內鬥的!

第二,諸葛亮一直以來對魏延是打壓的,不放心給他掌握過多部隊!如今諸葛亮死了,魏延認為是他掌握軍權的大好機會!所以他要楊儀交出軍權!

這樣,楊儀和魏延就針尖對麥芒幹上了!

但是楊儀做“代帥”是諸葛亮授權的,很多將領都知道,都配合他。魏延率部燒燬棧道,攔截蜀軍退走時,大將王平就罵魏延手下兵將:諸葛公屍骨未寒,你們怎可以這樣,想造反嗎?

魏延手下兵將感到理虧,覺得魏延做得不對,違反丞相軍令,所以都不聽魏延命令,全部開溜。

魏延成了光桿司令,無法與楊儀抗爭了,只好罷手,帶著兒子和幾個親信部下往北走。

(四)楊儀的惡毒招數

問題就出在這:魏延已經罷手,他撤走了。而楊儀心中懷恨,竟然動了殺心,說魏延往北走是逃亡魏國,於是命令馬岱追上魏延,把他殺死!

這就是諸葛死,魏延亡,蜀國連失兩員大將(統帥),舉國震動,全軍悲哀!

當時魏延攔截部隊撤走時,他向劉禪報告:楊儀造反。楊儀也派人回成都報告:魏延造反!

搞得成都的文武大臣如墜霧中,難分真假,不知如何是好?

等到楊儀統帥大軍回國,劉禪才知道事情原委。但對於楊儀,劉禪也不重用。

因為劉禪全聽諸葛亮的,用誰用誰用誰,諸葛亮早有安排,比如用蔣琬做宰相,連後備宰相兩個都安排好了!都沒有楊儀的份!

諸葛亮給劉禪寫過信,指出楊儀雖有才,心胸狹隘,不能大用。所以劉禪就把楊儀冷在一邊。

楊儀的結局也不好,他認為劉禪賞罰不公,自己比蔣琬有才,功勞也比蔣琬大,怎麼官職比蔣琬低呢?所以他公開抨擊劉禪“不行”,口出怨言,如何如何。

諸葛亮內定的儲備丞相費禕,看不慣楊儀這種小人嘴臉,就向劉禪報告。劉禪大怒,將楊儀撤職,發配邊遠地區。楊儀不服,又上書辯解,語氣激憤,劉禪惱火,將其下獄,自殺。

(這說明楊儀功夫不夠,是諸葛亮壓制他升遷,與劉禪無關。他做諸葛亮的參謀長這麼久,竟然沒察覺出來?這種人怎麼在官場上混哦)

(五)左臂右膀相繼亡,證明諸葛亮是無能之輩

無可否認,魏延和楊儀的死,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

而這兩人,都是當時蜀國最有才有勇的人才!他們原是諸葛亮的左臂右膀!而且有個共同點:這兩人都是劉備生前器重的!

可見,諸葛亮做事並不高明,也不地道:他在行政上,選定蔣琬、董允、費禕,所以就擠掉楊儀!在軍事上,指定姜維接班,所以就犧牲魏延!

諸葛亮臨終前對魏延的態度就是:不管了,隨他。

就沒更好的辦法安置這兩人?比如,提前將魏延打發走,讓他回去繼續做涼州刺史或漢中太守。這樣楊儀做代帥,撤兵回國,就沒有分裂火併事件了。

魏延是劉備選定的漢中太守,由他鎮守漢中防備魏國;諸葛亮還有啥不放心的?

用姜維做蜀國大將,是諸葛亮最大失策!姜維好戰,連年用兵,九伐中原,百姓叫苦,牛馬辛苦,民生艱難,蜀國搞到亡國,姜維要負一半責任!

概括而論,諸葛亮沒有下令殺魏延,沒有這方面記載。是他放棄魏延,不用。是楊儀挾私報復,利用做代帥職權,汙衊魏延北投魏國,指使馬岱追上,殺死魏延,夷其三族。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楊儀是挾私報復,殺死魏延,而汙衊魏延造反)

據裴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

裴松之認為此說法是在曹魏的傳言,相比之下,蜀漢陳壽的《三國志》更為可信。

有論者提出:如果魏延不被殺死,蜀國會怎樣?這個不用猜想太多,魏延的才能比不上司馬懿、鄧艾,就算他掌握蜀國軍權,也北伐無成。但他會專權,飛橫跋扈,不受節制,對劉禪造成壓力!這是諸葛亮不用魏延的真正原因。試想,魏延爵位高、官職高、戰功赫赫,有諸葛亮在,還能鎮得住;沒了諸葛亮壓制,魏延就無人可以駕馭了!蔣琬、費禕、姜維,不是一個等級,統統靠邊站。

歷史對魏延的評價

孫權評論:

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楊戲評論:

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陳壽《三國志》: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張耽評論:

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於將相也。然議者舉將多推宿舊,未必妙盡精才也。且韓信之舉,非舊名也;穰苴之信,非舊將也;呂蒙之進,非舊勳也;魏延之用,非舊德也。蓋明王之舉,舉無常人,才之所能,則授以大事。

裴松之評論:由今觀之,皆以亮不用延計為怯。凡兵之動,佑敵之主,知敵之將。邈之不用延計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馬懿輩不可輕也。亮欲平取隴右,且不獲如志,況欲乘僥倖,盡定咸陽以西邪!

李苗評論:

每讀《蜀書》,見魏延請出長安,諸葛不許,嘆息謂亮無奇計。

魏元忠評論:

夫才夫才生於世,世實須才。何世而不生才?何才而不資世?故物有不求,未有無物之歲;士有不用,未有無士之時也。志士在富貴與賤貧,皆思立功名以傳於後,然知己難而所遇罕。士之懷琬琰就煨塵、抱棟幹困溝壑者,悠悠之人直睹此士之貧賤,安知其方略哉!故漢拜韓信,舉軍驚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此富貴者易為善,貧賤者難為功也。

何去非評論:

蜀師每出,魏延常請萬兵趨他道以為奇。亮每拒之,而延深以憤惋。孔明之出者六,蓋嘗一用其奇矣。聲言由斜谷而遂攻祁山,以出魏人之不意。一旦而降其三郡,關輔大震。卒以失律自喪其師,奇之不可廢於兵也如此!而孔明之不務此也,此銳於動眾而尤其智以用之也,嗚呼!非湯武之師,而惡夫出奇卒以喪敗其眾者,可屢為哉?

(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請求分兵一萬給他,另走小路捷徑襲擊魏國,但諸葛亮都不準。魏延對諸葛亮意見很大!)

程公許評論:

魏延驍勇,欲以奇兵間道與大軍會,孔明信用其說,安知三秦之不歸於漢?

胡寅評論:

兵行詭道求勝而已,延之計可用甚明。而孔明不從。或謂孔明長於治國而短於將略;或謂孔明疑延不敢委也。

洪邁評論:

魏延隨公出,輒欲請兵萬人,與公異道會於潼關,公制而不許,又欲請兵五千,循秦嶺而東,直取長安,以為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史臣謂公以為危計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謂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方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建旗鳴鼓,直指魏都,固將飛書告之,擇日合戰,豈復翳行竊步,事一旦之譎以規咸陽哉!

陸文圭評論:

魏延及楊儀,兩人蜀俊乂。各懷專忌心,曲直竟誰在。孔明惜其才,未嘗輒偏廢。渭南反斾歸,師在千里外。朝臣意左右,魏為楊所害。楊亦不得死,晚用姜維輩。蜀竟以是亡,束手付鄧艾。艾復矜其功,受制於鍾會。四人共一律,皆以專忌敗。家國莫不然,鳴呼可為戒。

王夫之評論:

魏延請從子年穀直搗長安,正兵也;諸葛繞山而西出祁山,趨於秦隴,奇兵也。高帝舍棧道而出陳倉,以奇取三秦,三秦之勢散,拊其背而震驚之,而魏異是。

王縈緒評論:

諸葛武侯初伐曹魏,魏延直出褒中以取長安之計不用,紙上談兵者幾以為千古恨事。然勞師襲遠,兵家所忌。且曹魏人才以之敵武侯而不足,以之敵諸將而有餘。即以街亭之事觀之,謖之才未必在延之下,一違節制,即敗於張郃。況千里襲人,萬一有張郃其人者,或拒於前,或斷其後,豈不損國威而敗乃公事乎?魏延之計,所謂行險以僥悻者也

冒鶴亭評論:

魏延之反,亦冤辭也。其人過於自負,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故諸葛卒後,曰(延語上已引,此處略)。蓋欲遣行者護丞相喪歸,自留渭南,與司馬決鬥。其才不及諸葛則有之,其興復漢室之心,與諸葛同也。而楊儀素與延不平,不欲下之,便引諸營相次還,延於是怒,先儀南歸,燒絕棧道,使儀歸不得。此則逞一朝之忿,而忘君國之大事矣。陳壽於延傳末雲:‘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就背叛。’斯為得之。蜀中人才本少,橫加延以反名,長城自壞,儀之肉寧足食哉!

陳壽《三國志》評楊儀:

儀以當官顯,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陳壽認為楊儀是咎由自取,自尋死路,是個無德小人)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大城公


如果你指三國演義這本小說,諸葛亮確實是計殺了魏延,從最早認定魏延腦後有反骨開始,諸葛亮就一直對魏延不感冒,在諸葛亮陽壽將盡時,魏延又踢滅了諸葛亮為自已續命的七星燈,最終諸葛亮去世。

在去世前,諸葛亮安排好了錦囊妙計,讓馬岱乘魏延大叫三聲誰敢殺我時,一舉砍殺了魏延。



好吧,這是三國演義,完全是虛構的情節,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對魏延恰恰與小說中相反,不僅沒有殺魏延,而且諸葛亮最器重的軍事人才就是魏延。

下面開始講歷史,不談三國演義。

魏延是個人才,尤其是軍事人才,誰也無法否認,劉備將魏延從自已的部曲一路提拔為牙站將,最後破格提拔為漢中太守 、鎮遠將軍,意昧著什麼?



劉備提拔魏延的過程,用今天的話說相當於:將士官提拔為團級幹部,然後再破格提拔為軍分區司令員,這種速度,古今罕見,如果劉備不死,估計魏延就是蜀漢的大將軍你信不信?

劉備任用人才的眼光不用懷疑,從魏延的表現來看,確實也值得,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當政,諸葛亮用人的眼光你也不用懷疑,不要老拿馬謖說事,諸葛亮一生就用錯了一次馬謖,但提拔了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人,哪一個不是名相名將呢?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整個蜀漢除了劉備最器重魏延外,就當屬諸葛亮最看重魏延。徵西大將軍魏延與車騎將軍劉琰發生爭執,諸葛亮偏向魏延,責令劉琰向魏延道歉,要知道劉琰是車騎將軍,資歷和地位是在魏延之上的,諸葛亮偏愛魏延才會如此做。

丞相府長史楊儀與丞相司馬魏延發生爭執,相當於丞相府的秘書長和丞相府首席武官發生爭執,魏延多次拿著刀在楊儀面前比劃,威脅楊儀,可是諸葛亮不但不處罰魏延,反而在中間當和事佬,要不是諸葛亮偏愛魏延,以諸葛亮執法一視同仁的原則來看,魏延早就被罰了,可是並沒有,整個諸葛亮當政期間,魏延從未受到過處罰,反而是不斷加官晉爵。



諸葛亮準備北伐進駐漢中時,魏延被封為丞相府司馬、涼州刺史,北伐期間,魏延曾獨自率領一支偏師大破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的軍隊,因功魏延被封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要知道南鄭就是當時的漢中核心地區呢,這裡是魏延的封地呢。

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因為病重,在臨死前安排好了後事及人事安排,諸葛亮讓楊儀率領大軍,讓魏延和姜維斷後,讓蜀漢大軍全部撤退回成都。



諸葛亮這樣安排,不僅沒有計殺魏延的意思,反而有保全魏延的意思。

首先兵權絕對不能給魏延,諸葛亮對魏延再清楚不過,如果兵權給魏延,那蜀漢大軍就不可能遵照遺命撤退回成都,如果不撤退,蜀漢就有亡國之憂,魏延雖作戰勇猛,但不能聽從別人意見,而且與他人合不來,這樣北伐就成了孤軍,勢必失敗,況且北伐還要考慮後勤補給等各方面的因素,魏延是處理不來這些事的。



兵權給楊儀是一個折中方案,楊儀是長史,相當於丞相府秘書長,最高文職,當時蔣琬不在前線,費禕是司馬,姜維是護軍,資歷都不足,只有楊儀了。

其次,諸葛亮讓魏延斷後,是為了保全魏延,魏延如果真有什麼不滿,他在最後面也不會影響蜀漢主力撤退,如果魏延在最後面不聽從命令,諸葛亮的意思估計就是由他去了,留在漢中也行,只要不搗亂,這就是保護魏延。如果魏延充當撤退前鋒的話,萬一有個不想撤退的舉動,不是影響到全軍了嗎?



最後,魏延之死是楊儀公報私仇,與諸葛亮沒有關係,諸葛亮也沒有想到楊儀居然這麼狠毒。

魏延是不對,但罪不致死,魏延在撤退過程中,趕到楊儀軍的前面,燒燬了棧道,然後楊儀先派王平去討伐魏延,王平只是喝散了魏延的軍隊,之後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砍了魏延的腦袋,還滅了魏延的三族,楊儀太狠了。



魏延之死,根本就是楊儀公報私仇,與諸葛亮沒有關係,諸葛亮再聰明,也沒有想到會有這種事情發生。

如果魏延不死,估計在蜀漢也得不到重用了,因為執政的蔣琬、費禕、董允等人,對魏延都不是太看重,或不敢用,而這些人的決定直接影響到皇帝劉禪的決定。



魏延在臨死前,曾向朝廷上書說楊儀要謀反,同時楊儀也向朝廷上書說魏延謀反,當時在朝廷的蔣琬和董允等人選擇相信楊儀,認定魏延謀反,這倒是並不是說蔣琬等人信任楊儀而不相信魏延,根本原因是魏延是武將,楊儀是文官,自古只有武將謀反,哪有文官造反的。

既然魏延已經被定性為謀反,那麼即使魏延不死,估計也要下監獄,就算後來查清楚了事實,魏延沒有謀反,估計也不可能為魏延平反了,因為朝廷的決定不好輕易更改,況且魏延在蜀漢除了劉備和諸葛亮喜歡外,其他所有人都不喜歡。



魏延最好的結局就是被貶為庶人,不再擔任蜀漢任何職位,終老一身,跟李嚴一樣,總之重用是不可能的了。

至於蜀漢會如何?我的結論是:沒有任何變化,魏延死不死,都不會影響蜀漢的變化,自從魏延不聽諸葛亮安排 ,擅自燒燬棧道開始,魏延就不可能再在蜀漢有所作為,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性格高傲,無法相處,另一方面是魏延居功自傲,誰也不服。



因為除了劉備與諸葛亮外,蜀漢不會再有人重用魏延,因為駕馭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