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古名将都喜读《左传》。关羽如此,岳飞如此?

文士野


其实,我也很爱读《左传》,而且读的第一本史书就是《左传》。就因为此,也常为人诟病,例如一个叫做历史笑春风的朋友,他不能理解我为何如此迂腐。既然今天收到了这个问题,咱就为自己澄清一下,也为爱读《左氏春秋》的关羽、岳飞洗刷一下冤屈。

01 君子左丘明

《左传》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左丘明,被孔子赞为君子。左丘明本为姜太公之后,后因齐国内乱其先祖逃到楚国,祖上便世代担任楚国的史官,后又楚国的内乱逃到鲁国,仍担任鲁国的史官一职。

作为孔子的好朋友,没有人能比他更好地诠释孔子所著的《春秋》。我们可以看见多数史书为后人所怀疑,哪怕是24史之首的《史记》也概莫能外,因为其中不乏前后矛盾的陈述,且掺杂了个人感情。

然而,《左传》却是一个例外,我们可以不认同书中些许迷信算卦的说法,但是那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那时的迷信就如今日的科学一样,有限的科技水平使得古人只能将不可解释的东西归诸于迷信。

那为何《左氏春秋》为如此得到后人的推崇,是因为左丘明坚持了秉笔直书的原则。所以,但凡春秋那段时期的历史,我个人更倾向于《左传》。

02 忠孝礼义信

纵观《左传》,你会发现贤臣劝说国君向善的谏言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文中所褒扬的重要思想便是忠孝礼义信。国君要礼贤下士,以信为立国之本,臣子要忠心侍君,儿女要孝顺长辈,朋友之间要重信守义。

再看关羽,无论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是华容道上放过曹操,他的身上无不彰显着这些高贵的品格。而岳飞,当其母在他的背上刻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忠孝两字便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里。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忠臣永远受到敬重,曹操敬重关羽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论战争动乱,老百姓祭祀忠臣的庙宇永远矗立在那里。

这也是《左氏春秋》的价值所在,如果一本史书能让这么多后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夫复何求?

03 兵书

除了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左传》也是半本兵书。它涵盖了春秋期间所发生的大小战事,特别是重点描述了重大战役,如城濮之战,鞍之战等等。读过《左传》,再读《孙子兵法》,您会发现后者的许多观点与《左传》不谋而合。

郑庄公与周桓王的繻葛之战,主张先攻其薄弱的两翼,再攻击主力,此战法被后人广泛采用。先轸领导的城濮之战更是春秋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作,围曹卫救宋比孙膑的围魏救赵早将近300年;先轸对楚国令尹的激将法,命人拖动树枝奔跑等布设疑兵战术,相信诸位在三国演义中并未少见。还有后来的两军夹水而阵、半渡而击之等战法,而由晋国卿大夫魏舒首创的魏舒方阵则是我国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涵盖了这么多战术的《左传》,关羽、岳飞这些将领们怎能不爱?

结语:

左丘明,中国史上最伟大的史官之一,秉笔直书,公正地为后人展示了春秋时期的那段历史。《左氏春秋》,一半是史书,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后人受益匪浅;一半是兵书,其丰富的战争资料和战术讲解又让其成为诸多将领的最爱。

也正因为此,熟读《左氏春秋》的一代代忠义两全的优秀将领因此而生,当我们感谢这些名将们为保卫华夏大地抛头颅洒热血之时,更要感谢左丘明,是他的《左氏春秋》影响了那些名将的一生。


读春秋思无忌


为什么自古名将都喜读《左传》。关羽如此,岳飞如此?

首先,我认为,想要知道名将们喜欢阅读《左传》的原因,还需要从此书的根本处着手,我试着找了三个原因,可与大家讨论:

1.作为“春秋三传”之一,最易读:

《左传》,原名为《春秋左传》,大部分人认为为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简单解释就是一本关于史书《春秋》的“白话”注释版。

且相较于其它二传来说,是最为“浅显”的一本,且读起来非常有“趣味”,把枯燥的史料,变身为“故事”,举个例子:

原文:”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解释:“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要知道,大多数名将们,都出身不高,识字的本就不多,读《左传》比较不费力。

2.名将的“根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其实,所谓的名将,除去那些少数的儒将,大多数名将们出生比较低,学识都不算高,但“打战”却是必须的,又是迫在眉睫的“需要”,所以他们除了师从之外,最常学习的其实是《孙子兵法》,这本书可以看做是“理论”基础;

而作为现实“实践”的参考,其实《春秋》是比较好的,但是,此书记载太过简单,一段史实,通常为一句话,那么此时作为注解的《左传》,就是最好的选择了,读起来浅显易懂,还有故事性,和《孙子兵法》结合起来,刚刚好,大致可以看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大致可对比):

例如,孙子兵法中:“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而左传中:“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
  有蜚。不为灾,亦不书。
  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
  新作南门。不书,亦非公命也。”

3.以史为镜:关于“礼”的潜移默化:

这点,不仅说的是从《左传》中,可以读出很多关于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更多的还是受强烈的儒家学派的影响,尤其是“克己复礼”的影响,书中大量强调了等级秩序和宗法伦理,例如:仁、智、礼、义、孝等,还有关于规章制度、社会风俗等“细节”的描写;

不但为名将们的“实践”提供了相当的治疗,还提供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关羽和岳飞为例,作为名将之一的关羽在各种大小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仁”和“义”,虽不完全是读《左传》的功劳,但或许不可否认,此书中相关的“仁义”也对其有所影响;

更不要说名将岳飞最后居然被“金牌”召回冤屈而死,想必受《左传》中儒家学派影响颇深,暂不说背后的其他更深层次的理由,就“君臣父子”以及“等级秩序”也脱不开关系。

总结:

之所以,自古名将都喜读《左传》,我想,大概有以上三点,一是作为“必读”的史书《春秋》中,这本《左传》最易读,且有趣味性,对于普遍学识不高的名将们,是不错的选择;

二是,《左传》作为一本相对描写“实践”的史书,对于兵书一类的理论之后的实践参考价值很高;

三是,所谓“以史为镜”,《左传》里面的很多史实,都可以作为一种普遍的“经验教训”为名将们参考,且其中关于“做人”和强调人的品性的“教育”意义很大,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教育意义。


长了鹿角的兔子


自古名将都喜读《左传》的原因找到了



关羽和岳飞最爱读《左传》,是为了表示他们具有武将必备的军事修养。


这个答案也许有点匪夷所思,难道武将应该读的不是《孙子兵法》一类的兵书吗,为何会跟《左传》扯上关系。曹操每天日理万机,还在闲暇之余,亲自为《孙子兵法》作注,这才符合人们对于武将的印象。


提起古代伟大的军事著作,几乎每个人的脑中第一个想的就是《孙子兵法》,几乎不会有人想到《左传》。但是,如果我们穿越回了古代,成为了一名将军,并且马上需要行军打仗,身上只能够带一本兵书,那么我建议:扔掉《孙子兵法》,拿起《左传》。


我们回忆一下中小学时候的知识,在我们考试之前,总需要经历这三个阶段:背公式、看例题、做练习,如果时间紧迫,只能够让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个,那么,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第二个,当然,学霸除外。只有当我们把例题看会了之后,公式也就自然而然的掌握了。


《孙子兵法》是纲领性的内容,相当于公式,而《左传》汇集了春秋时代大大小小的实战战例,从部署到进攻防守,从计划到变化,从预料之中到突发事件,从前线到后勤,从乙方视角到对方视角,所有东西几乎无一不包、应有尽有。

<strong>

所以关羽、岳飞喜爱《左传》,就像皇太极和多尔衮钟爱《三国演义》是一样的。我们有句话说得好: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历史上也不乏喜爱《左传》的将军,东汉开国名将冯异和南朝名将羊侃都是兼爱《左传》与《孙子兵法》。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西晋名将杜预,他是灭蜀平吴、结束三分天下的功臣。


水流芳2019


先说我的答案吧:原因有两个。第一,《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春秋时期战事频繁,古代将军读《左传》,是想从古代战争中吸取历史经验;第二,著名军事家吴起深度参与了《左传》的成书过程,在《左传》里面富含大量的军事思想。古代将军读《左传》,也是间接学习吴起军事思想的途径。

接下来我讲把以上两点原因展开详述。

第一,《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春秋时期战事频繁。古代将军读《左传》,是想从古代战争中吸取历史经验;

大家知道《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春秋》三传之一。《春秋》是由孔子删减编纂的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部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时期,前后共242年的历史。经过孔子加工之后,《春秋》成为五经之一,经书就有传,《春秋》的特殊之处在于一经三传,就是一部《春秋》,用《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三部传。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宋朝叶梦得说:

左氏传事不传义,公谷传义不传事;

后来朱熹也说:

左氏史学,事详而理差,公谷经学,理精而事误。

可见,《左传》是把《春秋》里面的历史事实完整的记载了下来,而孔子编辑《春秋》另有一番大义,《左传》没有涉及。另外两本书专门讲义。

西汉的时候,《公羊传》是最早的官学,后来因为汉宣帝喜欢《谷梁传》,就把它也列入官学,而《左传》在西汉的时候地位并不高。只能算是民间史学。当时朝廷遇到一些重大决定甚至都需要从《公羊传》里面需求“理论依据”。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左传》的地位越来越高,到了东汉时期,像贾逵这些经学大师都很推崇《左传》,认为《公羊》义短,《左传》义长。到了三国时期,甚至有人说《左传》是太官家,《公羊传》是卖饼家。等到了唐太宗时代,奉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而站在孔子旁边配享先师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颜回,一个就是左丘明!

可见《左传》后来江湖地位之高!

《左传》除了详细的记载了君王事之外,还记录了此间大量的军事战争,比如晋国楚国之间的三次战争,城濮之战、鄢陵之战、邲之战。中学课本里面的《曹刿论战》和《烛之武退秦师》也是出自于《左传》。历代将领学习《左传》,一定会从这些古代战争故事里面领悟到战争的秘密。

第二,著名军事家、历史学家吴起深度参与了《左传》的成书过程,在《左传》里面富含大量的军事思想。

《左传》的作者是谁,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各方信服的定论。清代桐城派巨子姚鼐最早将《左传》和吴起联系起来,他认为左丘明是最早开始撰写《左传》之人,有草创之功,可是最后集大成者应该是吴起。到了民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和郭沫若走的更远,直接认为《左传》就是出自吴起之手。郭沫若在《青铜时代·述吴起》中说:

“ 吴起去魏奔楚而任要职 , 必已早通其国史 ;既为儒者而曾仕于鲁 , 当亦读鲁之《春秋> ; 为卫人而久仕于魏 , 则晋之《乘》亦当为所娴习 ; 然则所谓《 左氏春秋》 或《 左氏国语》者 , 可能是吴起就各国史乘加以纂集而成。 ”

吴起首先是个军事家,一辈子经历过卫过、鲁国、魏国、楚国多个国家,青年时期在鲁国率兵打败过强大的齐国军队,后来被谗言所伤,出走魏国,又打过很多胜仗,他撰写的《吴起兵法》是兵家必读书目。吴起身兼儒家、法家的学识,又有丰富的军事经验,这些在《左传》的文章里面都有对应的文章体现。而且吴起后来在魏国镇守西河二十多年,除了打仗之外,有足够的时间撰写历史。

所以史学大家钱穆就说,《公羊传》和《谷梁传》里面记载各国史料不多,而《左传》里面非常的丰富。要说同时看到晋国楚国两个国家历史资料,吴起肯定是最合适的人。因为他先在魏国,后来去了楚国。此外,《左传》里面的军事部分讲的特别好,而吴起恰好是一个很懂军事的人。

综合这些大家的意见来看,最可能的情况是,《左传》并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著作,而是不断修订完成的史学著作,这种情况在我国古代是很常见的。而军事家吴起在《左传》的创作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书中也蕴藏了大量的军事战争知识和经验。所以,这也是历代中国将领喜爱读《左传》的最重要原因。

总结一下:《左传》这本书由于军事家、历史学家吴起的深度介入,既记载了春秋时期大量的军事战争过程,有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战争经验,对于普通读者是一本史书,对于军人来说又是一部生动的军事教科书。或许这就是关羽岳飞等中国历代将领爱读《左传》的秘密。


铁锤文史


其实呢,我把《左传》当小说来看的,所以我看的《左传》很是热闹,理解出来的东西就比较不靠谱,比如历史笑春风、读春秋思无忌、今古言堂他们讨论出来的思想往往令我汗颜,原来是这么回事呀!明白归明白,我还是喜欢用关羽的大刀,去碰岳飞的长枪,我喜欢热闹嘛!

<strong>

《左传》是对《春秋》的注解

《左传》呢,当然是姓左的人写的,如果姓右肯定叫《右传》了,这人叫左丘明,是个很个很有原则的君子,放到如今就是拿直板尺瞪着学生背书的老学究。

《左传》原来是给《春秋》做注解的,主要还是《春秋》廖廖几字就能把一年的事情说完了。孔子懒,左丘明这个朋友就不得不勤快些,把发生的事情讲一遍,不然没几个人能明白孔老夫子在说啥。

左丘明不添油加醋,又很尊重史实,不称赞不贬低,西瓜就是西瓜,芝麻就是芝麻,西瓜不会长在芝麻上,芝麻也不会种出西瓜来,所以孔子夸左丘明是个“君子”。

《左传》,其实可以分为儒术和兵法两部分。

一部分是儒术

讲忠君思想,又呼吁皇帝要悯民。君要有个君样,吃着百姓的米,花着百姓的钱,所以要听大臣的话,多想想老百姓的苦;臣要像个臣形,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尽心办差,造福百姓;老百姓呢,要忠君忠国,老老实实做生产,国富离不开民强。

岳飞身上的“精忠报国”,明显在讲忠君思想。

关羽侠肝义胆,明显在说忠义道德。

“忠孝礼义信”就是《左传》的支撑思想,也是民族的传统美德。

另一部分是兵法

主要讲诉春秋期间发生的大大小小战事,写的很生动形象。各种各样的战斗场景,什么伏击战、阵地战,歼击战、遭遇战啥的也都有;各式各样的计谋奇略,什么以强搏弱、乘虚而入、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也都摆在书上。

岳飞看《左传》,肯定不是想找关羽去PK。

关羽看《左传》,肯定也不是想找岳飞的晦气。

两人其实都在学习其中的兵法,结合自己当时的战局形式,考虑排兵布阵,怎么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学习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变大萝卜,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两人当然也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感染,岳飞不用说,关羽关二哥可是个一言不合拔刀割首级,然后轻飘飘远去的牛人,虽然鄙视一切敌将,对士兵还是挺好的,这里面有儒家思想的影子。

岳飞十二道金牌催命慷慨赴死、关羽宁死不降都是大义的所为,想想都令人难过。

左丘明,是最公正的史官之一,其著作《左氏春秋》,不仅仅是对春秋的注解,解说儒家思想,更是丰富了春秋时期的战争资料和战术,成为后来许多杰出军事家的参考书。关羽、岳飞看《左传》,自然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他俩看的是书,脑中展开的是战局推演,一场胜负皆在《左传》中。


西游梦红楼


有人说,《左传》不仅是一部史书,还是一部兵书。和《孙子兵法》不同,《左传》没有大的道理理论,而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历史实例,来说明战争的道理。

所谓“孙吴之言,空言也。左传之言,验之于事者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历史上,很多名将,一边捧着《孙子兵法》,一边读着《左传》,把《左传》作为《孙子兵法》的具体操作手册来读。

像三国末期的杜预,虽然是个文弱的儒将,可是他的肚子里,算是武略,人们都叫他“杜武库”,他就酷好读《左传》,还为《左传》作集解。

另外,因为《左传》文辞优美,故事生动,梁启超就说《左传》虽然是很古老的经集,但是他没有那种咬文嚼字的毛病,后人要读懂读熟《左传》,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对于许多出身行伍,文化底蕴不高的武将来说,《左传》可以说是一本较易入手的兵书。

比如三国的李典,小时候拜学,跟老师学的就是《左传》,“吴下阿蒙”的主角吕蒙,据说一开始也是个大老粗,孙权就给他读《左传》,才有后面的“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宋朝时狄青是从小兵成长起来的大将,当初范仲淹看到他的时候,大为惊奇,称赞他是:“此良将材也。”马上“以《左氏春秋》授之”,并告诫狄青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所以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我想,这或许就是古代武将良将们,很多都喜欢读《左传》的原因吧。





文士野


不仅自古名将喜欢读《左传》,身处至尊之位的帝王也喜欢。比如一代女皇武则天不仅自己喜欢读,还逼自己的儿子,将来的李氏王位继承者也要读。因为《左传》是一部充满权谋的历史著作,对军政谋略皆有助益。

其实,《左传》全称《左氏春秋传》,因为《左传》跟《春秋》一样,都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崇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但和《春秋》不同的是,书中的历史没有没有受“春秋笔法”的影响,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至于题主提到的名将关羽和岳飞都喜欢,大概是因为《左传》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不仅描写交战过程,还对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进行深刻揭示。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对行军打仗的将领而言,当然喜欢从这些详尽的军事案例中吸取知识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军事能力。


俗世指南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说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所做,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的便是春秋时代的大事。在我的印象中,每每想起义薄云天的关二爷,便是他将青龙偃月插在地上,一抚着长须,一手拿着《左传》研读。可能是因为《左传》中传递出来的思想倾向,让关公很是认同,而且也愿意为这样的思想奉献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