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故地之鄭親王府:滄桑變遷演繹清代歷史



京師故地之鄭親王府:滄桑變遷演繹清代歷史

大殿舊照


有清一代,素有親王秉政的傳統。從清初的八大貝勒議事,再到多爾袞任攝政王,一直到晚清的端華、載垣以宗室就任顧命大臣,奕訢以親貴為議政王領班軍機,直到滿清滅亡之時,載灃以攝政王專權,可以說滿族權貴一直將政權牢牢把握在手裡。

以攝政王始,攝政王終,是氣數使然還是歷史的必然,箇中滋味,引人三思。

位於大木倉衚衕的鄭親王府,就出過兩位曾經秉持清代軍國重事的王爺,分別是首代鄭親王濟爾哈朗與十三代鄭親王端華。與自己的老祖宗濟爾哈朗壽終正寢不同的是,端華在“辛酉政變”後,以“三兇”的身份,被賜死在宗人府。鄭親王一系,可謂經歷了榮辱浮沉的大起大落。

鄭親王這個爵位,在有清一代世襲罔替,就是俗稱的所謂“鐵帽子王”,享受著即使有罪被殺,爵位也不會被“剔除”的世代榮光。首代鄭親王濟爾哈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三弟舒爾哈齊之子,1636年,也即崇德元年,被清太宗皇太極加封為鄭親王。

入關之後,鄭親王要建造府邸,選址於大木倉衚衕,坐北朝南,原佈局自東而西分成東、中、西3路。東路前部突出,是王府主要殿宇所在,中軸線上建築有:面闊3間的臨街門和麵闊5間的正門,有面闊5間的帶丹墀的正殿(後拆除),有各面闊5間的東、西配樓(後西配樓僅存3間),有面闊3間的後殿,有面闊7間的後寢(中國大學使用期間,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將此處改為"逸仙堂",今尚延用),有面闊5間的後罩樓(今已無存)。中、西路隨街道走勢而稍向北退縮。

清代,非親、郡王住宅不得稱府,王公大臣的宅第營建均有定製,基址、房屋皆或是王府門廳甚至大門上的釘子都有講究屬。鄭親王濟爾哈朗就因建府殿基逾制,又擅用銅獅、龜、鶴,於順治四年(1647)遭彈劾而受到處分。鄭親王府也只是基高逾制,擅用了不該用的物品;而其大殿、東西配樓、後殿、後罩樓等均不足規定的標準,如同郡王府標準;後重建時,後罩樓才增建2間,達到了標準。府邸建成後,歷代襲王有所修繕或擴建,最重要的是第八代襲王德沛對花園的擴建。

據昭槤《嘯亭雜錄》卷六記載:“邸庫中存貯銀數萬兩。王見,詫謂其長史曰:‘此禍根也,不可不急消耗之,無貽禍後人也’。因散給其邸中人若干兩,餘者建造別墅,亭榭軒然。故近日諸王邸中以鄭王園亭為最優”。惠園中"引池疊石,饒有幽致",園後為雛鳳樓,樓前有水池。其後即內宮門樓,後有高丈餘的瀑布,琅然可聽瀑布之聲。可惜今已無跡可尋。

隨著時間的推移,鄭親王十二傳至烏爾恭阿,這位王爺沒有別的本事,一味好色,倒是生了個爭氣的兒子——肅順。肅順忠誠練達,頗受咸豐皇帝的信用,但是為人剛愎自用,得罪了大批滿洲權貴,尤其是得罪了恭親王奕訢,這就為他後來的敗亡自掘了墳墓。

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棄天下於不顧,逃往承德避暑山莊,並命喪於此。臨終之前,指定顧命八大臣襄贊政務,肅順與其同父異母兄也就是十三代鄭親王端華名列其中。

咸豐皇帝屍骨未寒,肅順、端華等人就在御前議政之時,為了一點小事,與兩宮太后抗聲答辯,聲震瓦屋,嚇得剛即位的小皇帝小便失禁——當真是大逆不道,不可理喻。

如果是一般人家的兩個剛喪偶的寡婦可能會忍氣吞聲只在事後頓足捶胸,可是這兩位皇太后尤其是慈禧,精明果斷,只希望殺伐在手。因而,滅除這“顧命八大臣”尤其是殺掉載垣、端華、肅順,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絕沒有殺與不殺的問題。

肅順、端華被殺之後,鄭親王一系就日趨衰落,再也沒有出現過曾經煊赫的聲勢。十年後才恢復了鄭親王的世爵,由端華之侄慶至繼承,併發還了家產宅第,復為鄭親王府。民國後,鄭親王的後人先是將王府抵押給西什庫教堂,後又賃給中國大學為校址。中國大學使用時將王府後殿改名逸仙堂,今尚延用。新中國成立後,原有後罩樓和一些附屬建築被拆除,改建了教育部的辦公大樓,西部的花園另建二龍路中學,現為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初中部。也算是沾了鄭王的遺澤吧。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娶嬌娥眼看他樓塌了”,王謝堂燕飛入百姓之家這樣的歷史變遷,已經不足為怪了。

清末,深受肅順知遇之恩的王闓運進京之時,曾經託人約見肅順的兩個兒子,可是兩位公子由於沒有體面的會客長衫而婉言謝絕,據說王闓運為此還頗發了一通牢騷。據載濤回憶,舊時王府對子弟的教育極嚴,讀書,騎馬,引弓,舉石,一樣也不可偏廢,真有一點素質教育的先聲。王府阿哥們的飲食也很簡單,尚不如現在的中等人家。說到底,滿人對子女的教育還算是嚴格,像載澄那種不可救藥的紈絝子弟畢竟少之又少。

平心而論,滿族以相對極少數而統治全中國,重用親貴、宗室,牢牢把握權柄,這一點實在是無可厚非,給予他們高規格的待遇,進而延伸至滿、蒙、漢八旗都以從龍入關的身份而高居統治階層,這也可以理解。不過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本來強弓硬弩馬上得天下的“八旗子弟”居然變得肩不能擔手不能提,確實令人深思。這也好,正因為他們不事生產,一味吃喝玩樂,才能給北京留下子弟書、八角鼓等別具一格的文化遺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