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導致宋朝滅亡的角度,談王安石的“保馬法”的利弊

對於王安石,大家都是非常瞭解。對於王安石的認知,大家始終停留在他的偉大詩詞上。殊不知,王安石是宋朝丞相,廟堂之上的文臣大官。王安石曾在宋朝弊端頻頻出現的時候,以一己之力實行變法。今天,我們淺論王安石變法對宋朝的進步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

從導致宋朝滅亡的角度,談王安石的“保馬法”的利弊

一,王安石變法的大時代背景

王安石變法之前,大宋已經進入疲憊不堪的狀態,當時的大宋,深陷財政困難之中。都知道,宋朝文臣多,武將少,士兵充足。這一批又一批的人員補充,都給大宋的財政增添許多壓力。正如劉禹錫經常常感慨“案牘之勞形”,而當時作為一國之君的宋神宗,與劉禹錫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可以說國泰民安,幾乎是每一個帝王的夢想。登基不久的宋神宗,對於這個偉大夢想,也是非常的嚮往的。但是在事實面前,宋神宗不得不保持清醒。在他眼前的是一份財政的奏摺,裡面赫然寫著“百年之積,惟存空簿”。不得不說,這幾個字對於一個皇帝而言,堪稱晴天霹靂。任何一個帝王面對這種情況,也只能抓耳撓腮。眼看著泱泱大國,但國庫極度的空虛,著實讓讓一國之君寢食難安

二,開源節流

對於宋朝當時存在的情況,只能用一個字來概括“窮”。正所謂,國欲強而必養兵,養兵必耗稅與食糧。而此二者——國之根本,悉數得之於民。宋朝的士兵,比耕地之人多。這樣一來,後勤補給自然就出現諸多不足的情況。大家都知道,

徵稅、糧庫充足,則需農作豐收;而農作豐收,需男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欲兵力強盛,則必須招兵買馬。每家每戶抓捕壯丁,則兵多;兵多,則農耕者稀。這是宋朝各代普遍存在的情況,任其改變,也都是治標不治本。

宋朝的周圍,並不是風平浪靜的,也可以說,宋朝算不上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當時宋朝的對手,遼、金、夏,騎兵皆驍勇善戰。毫不保留的說,當時的宋朝,可以說是諸多政權中最為縮小的一個,尤其是他的兵力和戰力,還不如蠻荒之地的少數民族。欲使國泰民安,則需提防外侵。如欲兵強,則需人馬,而農業之基本動搖。如此以往,宋朝日益積貧積弱。火燒眉毛,不革新即落敗。就在著危機關頭,王安石脫穎而出,不得不說,王安石成為時代選中的人物。

從導致宋朝滅亡的角度,談王安石的“保馬法”的利弊

三,“保馬以求自強而立”

宋朝的兵力充足,以至於出現冗兵的情況,這也是制約宋朝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宋朝從建立開始,便四處徵兵,擁有百餘萬的士兵。但其實宋朝的國力並未因此而增強,反而越來越弱。對於這種情況,王安石施行了省兵、置將的政策,以增加民富。王安石曾表示唯有民富,賦稅才不至於難堪。王安石此舉雖然頗有成效,但並未在根本上改變宋朝的冗兵情況。

與此同時,宋朝周邊的遼、金、夏等少數民族政權逐漸的崛起,使得宋朝產生了深深的恐懼感。不知不覺中,宋朝的北方牧場,卻成為成了敵軍的訓練營。也可以說,是宋朝的些許政策,使得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壯大。當時,面對遼、金、夏日益強大的騎兵,宋朝決定一改之前的馬政。

基於馬之缺,王安石提出“保馬法”。“保馬”,實為萬不得已之策。古今中外,馬政之繁,而宋朝由於國力凋敝,則將馬寄養在尋常百姓家,使其代養。每家每戶都代養一匹,如果家境殷實,則增加一匹。由政府撥給官馬或百姓花錢自己買後,養馬的家庭可以減少部分賦稅,馬病死丟失,則由百姓賠償。王安石這樣做雖然有些果斷,但不失一個暫時的良策。

客觀的說,“保馬法”只是王安石提出的權宜之計。其實,王安石在變法期間,主要提出兩大變法策略。王安石指出一方面精簡軍隊,另一方面則要實行將兵法。王安石此舉目的非常明確,也就是想通過民眾養馬來避免官養當中的種種腐敗瀆職行為。這樣一來,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則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就拿“保馬法”的利與弊來說,王安石並不能全然看清,所以導致反對派聯合起來,並試圖彈劾王安石。

從導致宋朝滅亡的角度,談王安石的“保馬法”的利弊

王安石的初衷在於以民養兵,而規避官場的腐敗現象。在王安石變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就拿王安石的“以民養馬”這一辦法,導致馬匹出現一些可大可小的問題。

第一,缺乏訓練。虎落平陽被犬欺”,馬屬於戰場,屬於一馬平川的疆地與沙場,區區農舍之地,只能使得馬日益衰弱。等到用馬之時,卻早已喪失征戰沙場之力量。

第二,良馬非常稀缺。以民養馬,無法保證馬有足夠的糧草,有一頓沒一頓,對於養馬沒有作用,反而起反推作用。因為條件受限制的緣故,民眾養馬困難重重,並不能培養出優良馬匹。

第三,失去中央集中管理的優勢,任憑各家各戶養馬,雖然避免了官場的腐敗,但卻失去了監督與制約的權利。

“保馬法”的推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宋朝的現狀,但是它所涵蓋的弊端也是非常明顯的。之前宋朝推行募兵制,一方面是為了兵力強盛,另一方面,為了維護社會治安,防止百姓造反。大量徵收壯丁,必然存在不可彌補的後果。

首先,因為大量徵兵的需要,則對士兵的要求則變得極低。當時遊手好閒乃至地痞流氓都可以進入軍隊當中,直接導致軍紀被破壞。這樣的隊伍有著什麼樣的戰鬥力,我們心裡明白。毫無疑問的是,這樣的軍隊上了戰場畢竟全軍覆滅。所以,如果宋朝的軍隊繼續這樣發展,只會陷入不斷的矛盾循環當中。

其次,導致農耕荒廢,青壯年離家參軍,而家裡的農舍留下的都是老人、婦女、孩童,生產力與之前有著天壤之別。因為田地荒廢,導致收成驟減和賦稅大量減少。賦稅減少則養兵養馬受限。軍餉不足,則怨聲四起。由此發展下去,一系列的問題紛紛出現。

如果問,王安石的變革,對於宋朝的滅亡,起到了推波助瀾還是力挽狂瀾的作用,我們實在難以直接定奪。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不改革,積貧積弱的現狀無法改變,宋朝隨時都面臨著被推翻的危險。但是話又說回來,王安石的改革,並未改變宋朝當時的情況。也可以說,王安石改革在浩浩湯湯的時代洪流面前,顯得作用不大。

從導致宋朝滅亡的角度,談王安石的“保馬法”的利弊

四、總結

對於王安石,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著名詩人,要知道王安石也是一個處在風雲變幻時期的改革之人。對於王安石變法,世人眾說紛紜。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王安石變法的必然性,但是客觀來說,王安石變法也存在許多侷限性。如他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情況,足以見證其變法最終的失敗。古往今來,英雄人物層出不窮。所以說,王安石“保馬法”的影響力是一定,並未撼動宋朝冗兵的根本。也可以說,王安石變法其實是失敗的。

參考文獻:

易中天《王安石變法》

遊彪《宋史十五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