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紹之戰:華倫斯坦大敗克里斯蒂安四世

德紹之戰,三十年戰爭中新教聯盟馮·曼斯菲爾德伯爵率軍馳援德國新教徒,在德紹與馮·華倫斯坦率領的神聖羅馬帝國軍隊2萬相遇。1626年4月25日,馮·曼斯菲爾德的軍隊攻打易北河北岸的德紹要塞時,瓦倫斯坦率部偷偷靠近,從側翼突然襲擊,將曼斯菲爾德軍隊約3/4打死或俘虜,獲得戰鬥勝利。此後,瓦倫斯坦率軍北上,向波羅的海沿岸的丹麥進攻。

德紹,德國東部城市,在穆爾德河匯入易北河處附近,萊比錫以北56公里。1603~1918年一直為安哈爾特王朝伯爵、君主和公爵的駐地。1213年首見於史籍。十五世紀末至1945年為安哈爾特邦首府,現為鐵路樞紐、河港。

1620年,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已經統治丹麥24年,這位在位長達59年的國王對於北方人來說可謂是丹麥得千古一帝。他少年即位,不僅高壽,富有人格魅力,而且統治手腕十分高明。作為一個有為之君,他在位期間掀起一系列經濟、軍事改革,對內強化集權、擴建海軍、興建手工業工場,對外鼓勵丹麥、挪威人積極抓住航海大發現帶來的機遇,開拓遠洋貿易和建立海外殖民地,這一系列措施使得國力蒸蒸日上。穩固的統治地位和多年積累的雄厚資本讓他有足夠的實力施展他在地緣戰略上的抱負與野心。為此,他已經伺機等待了多年。

面對德意志地區的地圖,克里斯蒂安四世國王難免心潮澎湃,因為丹麥目前的外交局勢十分有利。首先,鄰國瑞典雖然是北方一霸,但是目前陷入與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戰爭之中無暇他顧,向南擴張少了一個競爭對手;其次,白山戰役使得新教徒人心惶惶,克里斯蒂安四世抓住機會,進一步通過外交手段籠絡新教徒諸侯國,將德意志北方的新教諸侯集結在自己的旗幟之下,不僅強化了丹麥對德意志北部地區的影響力,而且為即將到來的反天主教同盟戰鬥增加支援力量;第三,由於自己的女婿—原普法爾茨選帝侯弗雷德裡克五世在波希米亞被帝國軍隊打得慘敗,老丈人英王詹姆斯一世一直尋求機會進行報復,無奈英國距離太遠,因此尋求一個合適的代理人顯得十分迫切,丹麥就成了英王投資大陸戰爭的最理想選擇;最後,法王路易十三在紅衣主教黎塞留的建議下,決定通過支持丹麥來維繫中歐地區的平衡。如此有利的外交局面讓克里斯蒂安四世無法再繼續觀望下去。

躊躇滿志的丹麥國王制定了一系列作戰部署。丹麥人此次南下要實現多個戰略目標。他們計劃牢牢控制住易北河和威悉河下游的航道控制權,這樣有利於把控水上貿易通道而且可以保護波羅的海安全。此外,吞併不萊梅和凡爾登兩個主教區,將其轉變成皇室的封地並消化掉。富裕的自治市漢堡也在計劃之內,這座城市是易北河上最繁榮的都市,控制住漢堡就相當於扼住了易北河的出海口,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克里斯蒂安將手中2萬名僱傭兵與前來支援的15000名英格蘭-蘇格蘭援軍以及其他德意志北部新教諸侯援軍整合起來,形成一支丹麥迄今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遠征軍,加上英法荷對丹麥的金錢支持和物資援助,丹軍已是兵精糧足。

1625年5月9日丹麥正式向神聖羅馬帝國宣戰。

對於遠在維也納的皇帝斐迪南二世來言,白山之戰帶來的波希米亞的徹底臣服固然是一局開門紅,極大地提高了天主教同盟的士氣,但是他來不及慶祝,因為德意志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依舊是新教徒的地盤,一小撮新教徒叛軍依舊在僱傭軍首領曼斯菲爾德的帶領下流動作戰,波希米亞遭受的嚴重破壞需要時間來重新恢復,淨化新教瘟疫依舊是一項讓他寢食難安的難題。北部地區複雜的政治局勢和眾多的敵人讓皇帝渴求將才,阿爾伯特·馮·華倫斯坦脫穎而出。

華倫斯坦出生於一個捷克的沒落新教貴族家庭,但是他在23歲那年改宗了天主教,此後他將以天主教戰士的身份在歷史中出現。雖然家道中落,但是他與一位富裕寡婦的結合使他擁有了大量的財富,第一桶金開啟了他的軍事承包商生涯,這在僱傭兵氾濫的近代歐洲是一個有利可圖的職業。而且他還是個語言天才,他能流利地講德語、捷克語、拉丁語、意大利語,對西班牙語和法語也很熟悉,多語種優勢讓他可以和各國的僱傭兵暢通交流,這就為他積累了廣泛的軍事和人脈資源。此外,他還在前任皇帝魯道夫二世時期參加了帝國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役和鎮壓匈牙利叛亂,這些履歷為他成為獨當一面的將領鋪平了道路。

1618年爆發的波希米亞大叛亂讓華倫斯坦終於找到了嶄露頭角的機遇。他在帝國軍隊中表現優異,成為了蒂力元帥的得力助手。通過對波希米亞人的鎮壓,華倫斯坦收回了被新教暴徒佔領的祖宅,並將許多原新教貴族的土地佔為己有。他最大的一塊領地在弗裡德蘭,成為弗裡德蘭公爵。他不斷增長的財富和威望吸引了許多僱傭兵加入他的隊伍,甚至連皇帝斐迪南二世都對他的財力人力十分依賴,通過這些資源,他打造了一支只聽從他號令的私家軍。雖然手握十分可觀的資源和權勢,但是華倫斯坦一直對哈布斯堡王室保持步調一致。出於制衡國內貴族和蒂力元帥的需要,以及滿足實現征服北部諸邦、統一德意志的戰略雄心,皇帝也樂於提攜華倫斯坦,將北部戰區的統帥權交給他。

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計劃兵分兩路,他的手下有兩位經驗豐富的將軍,曼斯菲爾德與布魯斯維克。前者來自薩伏伊,他是一名私生子,得不到封地只能通過自己的軍旅生涯來實現人生逆襲。他雖然出身於天主教家庭卻為新教徒而戰,而且即便加入了新教陣營,他依舊保持著天主教信仰,他的背景與華倫斯坦神似,同樣通過長期的僱傭兵統領生涯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和戰術才能,是當時僱傭兵圈子裡鼎鼎有名的人物。當得知克里斯蒂安舉起了反皇帝的大旗後,他立刻飛馬前來投奔,並被丹王招入麾下。布魯斯維克是丹王的外甥,其新教背景自然是十分深厚,他曾在尼德蘭參加抵抗西班牙的戰鬥,不到25歲就有3次戰役的履歷。他熱愛戰爭,生性殘暴,對待敵人毫不留情,天主教陣營給他冠以了"瘋狂的"外號,因此瘋狂的布魯斯維克就成了丹王南下的不二人選。按照計劃,曼斯菲爾德率軍前往德紹地區尋找華倫斯坦,而布魯斯維克插入下薩克森與蒂力對決。

德紹位於易北河河畔,其中的橋樑是連接兩岸的交通要道,如果要摧毀河對岸天主教同盟的軍事基地馬格德堡,就必須拿下它,因此誰先搶到這座橋誰就能佔據主動。華倫斯坦加快行軍速度,為了能第一時間搶佔橋樑,華倫斯坦派阿德靈根率領少數部隊以最快速度直奔德紹橋,並趕在曼斯菲爾德之前將其佔據。

阿德靈根果然搶先趕到,他隨即在橋頭部署火炮和工事障礙,由於人數太少,阿德靈根只能儘可能以遠程火力消耗拖延敵軍,如果華倫斯坦來得太晚,他們就將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曼斯菲爾德隨後不久抵達。當他看見對面只有少數部隊時大喜過望,輕蔑地判定對方已經犯了分兵的大忌,下令全軍火速過河,他要在華倫斯坦趕到之前殲滅這支偏師並奪取河對岸的陣地。雖然阿德靈根的火炮部隊在橋頭給曼斯菲爾德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但是對手憑藉人數優勢已經大量湧入河對岸,阿德靈根的部隊馬上就要支撐不住了。

就在這緊急時刻,華倫斯坦的部隊終於抵達戰場並直接從側翼對曼斯菲爾德的部隊展開進攻,驚慌失措的丹軍瞬間陷入被前後夾擊的劣勢,不久開始潰散,大量的人員墜入河中溺斃和死於橋上的踩踏,曼斯菲爾德損失了近一半的兵力,無力再戰。

在魯特爾戰場,布魯斯維克被蒂力打得大敗,帝國火炮部隊的優異表現和步兵的猛烈衝鋒將他的陣線撕成了兩半,薩克森盟軍被帝國的騎兵衝殺大半,丹軍隨後被徹底擊潰。他的坐騎在帝國軍的火槍下被接連打死四匹,最後在自己騎兵的拼死掩護下僅以身免,負傷逃離戰場,正值炎夏,不久後因傷口感染而不治身亡。

經過這兩場戰役,南下的丹麥軍被重創,士氣也極大受損,德意志北部的新教諸侯大呼戰爭無法繼續維繫,並拒絕再向丹王提供支援。不萊梅與凡爾登這兩個主教區被帝國軍隊順勢拿下,易北河現在掌握在皇帝的手中,進軍波羅的海的門戶已經洞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