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等13位院士被提名2020年最高科技奖

《测绘学报》

构建与学术的桥梁 拉近与权威的距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 。截至2020年1月,共有33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科奖中心从公开渠道搜集到13位院士被提名参评2020年最高科技奖!其中,在湖北抗疫一线的李兰娟院士在列,有人问钟南山院士怎么没参加评选?国家奖需经有提名资格的机构或专家提名才能参与评奖,因此,只能说钟南山院士今年没有被提名而已。

资讯 | 李兰娟等13位院士被提名2020年最高科技奖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13位院士的情况: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

女,1947年9月出生

  • 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作为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创建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还从基因的角度首次揭示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

  •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谈家桢科学奖临床医学奖等。

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1935年10月出生

  • 中国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先驱,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人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

  •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1999年获得中央军委颁发的“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0年被总后勤部授予 “一代名师”荣誉称号。

  • 2015年11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07809号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以吴祖泽的名字命名为“吴祖泽星”。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

男,1934年9月出生

  • 从事科教60年。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 “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研究成果使我国在频率域电法领域独树一帜,远居世界领先地位。

  • 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家发明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两项和省部级奖励18项!1986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5年被评为全国有色金属劳动模范,200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

男,1964年出生

  • 长期从事应用催化研究。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合作完成了多项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及首次工业化,DMTO技术已实现技术实施许可1313万吨烯烃/年,已投产646万吨烯烃/年;完成了世界首套10万吨/年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目,引领了我国新兴煤制大宗化学品和清洁燃料产业的发展。

  • 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多项个人科技奖励,是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领导的研究集体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程国栋,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1943年7月出生

  • 程国栋长期从事冻土学和干旱区生态水文和生态经济研究。

  • 先后获得各类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冻土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杰出科技成就奖、自然科学奖等。

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1934年3月出生

  • 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粉末冶金、先进陶瓷材料、纳米复合材料。1960~1984 年负责研制用于生产浓缩铀235的孔径为纳米量级的分离膜,创建起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包括金属和非金属、粉末合成、材料制造和性能检测的纳米材料实验室。 1985年创办特种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和其他教授一道先后创建起中国第一个粉末冶金博士点和北京科技大学非金属材料博士点。1997 ~2000年提出、论证和指导完成了“863”课题“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

  • 国家一等发明奖“乙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发明人,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戊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完成人,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科研项目“以复合氮化物做烧结助剂的氮化硅基陶瓷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燃烧合成氮化硅陶瓷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1933年12月出生

  • 在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微波电子学、微波等离子体电子学及太赫兹科学技术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有关理论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做出了开创性及奠基性的工作,是上述领域国内外公认的杰出的学术带头人和领导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并多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取得了大量原创性成就,是我国该领域的先驱者。

  • 于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5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还两次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并于1987年获得马可尼奖提名,1999年荣获陈嘉庚信息科学奖,2001年荣获国家高科技863突出个人贡献奖,2001年荣获四川省个人创新奖,2003年荣获国际K.J. Button奖(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1936年11月出生

  • 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及古环境的研究,对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开拓和发展了古海洋学的研究。

  • 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大奖励多项。其中,“我国近海沉积中钙质微体化石的分布及其古环境意义”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15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与发展趋势”获199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德仁,两院院士

男,1939年出生

  • 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与研究,曾提出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处理测量误差,“解决了测量学一个百年来的问题”。

  • 30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德国“汉莎航空测量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1935年出生

  • 六十年代参加中国自建屏蔽实验反应堆的设计、建造和运行。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从事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开发工作,提出一种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主持领导“863”国家高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0兆瓦高温气冷堆研究发展工作,并在我国初步建成高温气冷研究基地。八十年代,王大中教授开创了核供热堆的新研究领域,主持设计、研制、并于1989年起成功地运行了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壳式低温核供热堆。并进行了利用核供热堆进行热电联供、空调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个项奖。

徐至展,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1938年12月出生

  • 长期主持激光核聚变研究,在实现激光打靶发射中子、微球靶压缩、建立总体计算机编码及建成6路激光打靶装置等项重大成果中作出开拓性突出贡献。在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领域,特别是在非线性过程或不稳定性以及线聚焦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等研究方面,从实验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取得系列开创性重要成就。在X射线激光物理领域,1981年已实现粒子数反转并发现新反转区;首次在国际上用类锂和类钠离子方案获得8条新波长的X射线激光,最短波长已达到46.8埃。作为首席科学家,在开拓与发展新型超短超强激光及强场超快物理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 作为第一获奖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一项等。1998年荣获何梁何利奖。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1941年出生

  • 长期从事全球环境变化,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

  •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何梁何利奖,200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等。

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

男,1932年2月出生

  • 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1973年,赵梓森建议开展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并提出正确的技术路线,参与起草了中国“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光纤通信攻关计划,为中国光纤通信发展少走弯路起了决定性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末,组织研制生产出中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和设备。在20世纪90年代,领导开发的光纤通信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作为中国光纤通信公认的开拓者之一,因发展中国的光纤通信技术和工业所作贡献,1997年被IEEE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选为Fellow会士称号。

  •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4项,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院士论坛 | 李德仁:展望5G/6G时代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

院士论坛 | 龚健雅:智慧城市综合感知与智能决策的进展及应用

书讯 | 王家耀院士:地图制图数据处理的模型与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