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甜”非彼“甜”!韓城這碗色澤誘人的麵條,冬天吃起來驅寒暖胃

大道至簡

這個道理對於食物的製作也同樣適用

用最簡單的食材做最美味的食物

往往是美食誕生的源頭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

韓城美食紅甜面

郭德源先生筆下的紅甜面色香味俱全不說

還有一股濃濃的情感氣息氤氳其中

讓人看完文章後忍不住想來一份

此“甜”非彼“甜”!韓城這碗色澤誘人的麵條,冬天吃起來驅寒暖胃

韓城人把在“兢”好的紅豆湯中下些麵條,再不加任何佐料和調料,就稱為“紅甜面”。

“紅甜面”的“紅”是指湯的顏色。當地人吃紅米湯或紅甜面時,多選用豇或小豆。這兩種豆“兢”出來的湯呈棗紅色,所以用“紅”來突現這小吃的外觀特色。“甜”是不添加任何調料。韓城人把不加調料的其他小吃多也稱“甜”,如有人在碗中撈點麵條,加點麵湯,就叫吃“甜面”;吃羊肉時,盛一碗原汁湯,放幾片煮熟的羊肉,不加調料,泡饃吃,就叫吃“甜羊肉”。

此“甜”非彼“甜”!韓城這碗色澤誘人的麵條,冬天吃起來驅寒暖胃

多年前我在成都出差時,曾見一家小吃店的飯菜牌上寫有“甜面”二字,我好奇,於是進去買了一碗,原來是煮熟晾晾的類似粗粗的拉條子一樣的麵條,沒有蔬菜和其他輔料,就調點醬油。我問為什麼把這種麵條叫“甜面”,服務員說,他們那裡把不添加蔬菜和其他副食的麵條就叫“甜面”。看來,各地人對“甜”,都有不同的理解,也賦予了不同的含義。

做紅甜面的第一步是“兢”紅豆湯。即在約3升的水中,放入半小碗淘洗乾淨的豇豆或小豆,再放入約與兩個玉米粒體積近似的鹼面,放在火上加熱。鹼面量不宜多,多了湯味會變躁。待水微開後,將火調小,讓其處於似開非開狀態。韓城人把這種加工過程,就叫“兢豆子”。

此“甜”非彼“甜”!韓城這碗色澤誘人的麵條,冬天吃起來驅寒暖胃

約摸一個鐘頭後即可停火,這時豆子熟而不爛,湯色已呈紅色。按照正宗紅甜面的製作要求,這時的紅豆湯還不能使用,還必須將爐火封住(封而不實),讓其在爐火上再繼續加溫一夜,到第二天早上,才將其倒入盆中待用。這時的紅豆湯,顏色更飽滿,味道也更醇厚。

製作紅豆湯為什麼稱“兢豆子”,因為“兢”有小心,謹慎之意。過去,農家主婦兢豆子,一般都放在傍晚。因為這時主要家務活都做完了,有時間去兢豆子。兢豆子時,人不能離開,必須坐在爐子前,一邊做針線活,一邊要不斷地給豆子湯中加點涼水以控制湯溫,使其不能煮沸。因為豆子經高溫煮沸,容易破。豆子破了,湯易變糊,顏色不好看了。

由此可見,要做一碗好的紅甜面,製作紅豆湯是關鍵,而“兢豆子”看似簡單,其實也是件耐心而細緻的過程。

製作紅甜面時,先按食用人多少,將一定數量的紅豆湯倒入鍋中。燒開後,下入如韭菜寬窄一樣的麵條(人稱“韭葉面”),下入麵條多少依湯多少而定,以不稀不稠為最好,但必須一次做成。做成後要趁熱吃。食用時一邊吃麵一邊喝湯,間乎再嚼幾顆軟綿綿的紅豆,再就上一點各種風味的小菜,十分愜意。

此“甜”非彼“甜”!韓城這碗色澤誘人的麵條,冬天吃起來驅寒暖胃


紅甜盛入碗中後要隨即食用,不能等溫了或涼了時才吃。因為稍一延緩,麵條與湯就會粘乎在一起,既不好食用,也失去了其風味。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和互融,韓城飲食市場的飯菜品種也大大豐富了起來。但在飽受各種重口味的食品刺激之餘,人們便想以清淡食品來調節一下已經麻木了的味蕾,於是色味俱佳的農家紅甜面便上了城市人的餐桌。


此“甜”非彼“甜”!韓城這碗色澤誘人的麵條,冬天吃起來驅寒暖胃

每日傍晚,在韓城大大小小的夜市上,到處都可以看見有賣紅甜面的。而一些人晚上逛夜市,也是想吃一碗紅甜面。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而紅甜面在韓城人的心目中,卻是飯雖普通,覓者接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