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复习,需要特别注意三件事

在家复习,需要特别注意三件事


​亲爱的朋友们,尽管我在知乎说过,高三的小朋友不要关注我,但好像也没挡住你们的步伐,你们还是急匆匆的来了,来到这个号,会在后台给我发送私信。


看到你们那么多痛苦夹杂着迷茫的描述,尤其是这几天,这方面求助尤其多,我今天破例写一篇高中学习相关的文章——实际上,我挺不想写这个的啦。


文章总不能只是看新的,特别就学习方法而言,“有用”比“文章是不是新鲜出炉的”更为重要。记得之前我写过一篇《给高中小朋友的一些学习方法》以及《还是给高中小朋友的一些学习方法》,这两篇长文在知乎都是上万赞的,而且我在文章里已经分享和总结了不少的策略和技巧,曾对不少人产生过影响。


所以,在读今天这篇之后,希望你们再去那两篇读一下,视情况吸收其中有用的建议和技巧。


今天的内容应该不会是鸿篇巨制的,不过仍然会分享一些有用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今天的这篇文章,是那两篇文章的补充----你说是姐妹篇也可以。


为了让文章看起来错落有致,我们往往会取一些有模有样的小标题,比如今天分享的第一个信息:


一、建立知识点掌握度排序清单


非得取这样一个标题,其实是在帮助你们进行提炼,以便你们进行记忆——但实际上,这种概括总结是以信息失真为代价的。


好了,让我们说说什么叫做“建立知识点掌握度排序清单”,估计你们在别的地方从来没听过这种说法,那么,就让我们开始细说。


一位同学问:诗诗学姐,我高三上期没有认真,一轮复习已经完了,我并没有把知识点复习好,成绩也越来越差,没有动力了。现在离高考只有一百零几天了,现在因为疫情在家学习,每天有很多老师的作业,我能留给自己的时间很少,有自主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安排,不知道是复习基础,还是多多刷题?学习时间分配的很糟糕,希望诗诗学姐能给我提供一点建议?


有图为证:


在家复习,需要特别注意三件事


我的回复细致而又诚恳:


你说你没把知识点复习好,是哪些知识点没复习好?

我建议你接下来这样做:先从你最擅长的科目开始,找到近五年的高考试卷,把试卷上的题目对应考点在课本上对应标记出来。

针对每个考点,你觉得自己的掌握度从1~10分,你掌握了几分,写下来。

这样你对知识点,就有了掌握度排序清单。

建议自评在8分以下的知识点,从高分到低分的逐个去巩固,一旦知识点的掌握度超过8分,就接着巩固下一个知识点。

比如你先把掌握度是7分的搞到8分,然后再去把掌握度是6分的巩固加强到8分。

由于你之前基础不好,这个时候就需要合理的分配精力,不要把精力和时间过多花到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上,而是应该把它们花到最能产生效能的地方。


有木有发现,我给人回复的信息,句句是精华,比文章好多了?哈哈哈。


“感觉自己知识点没有复习好”,相信这就是目前高三学生们感到焦虑和慌张的最主要因素,使用以上提供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份“知识点掌握度排序清单”。


实际上,这个方法不仅仅适用于面临严峻大考的高三学生,也适用于大学生、成人自考等等。


“没掌握好”,到底是哪些没掌握好——这需要我们进行明确,然后因此才能最大限度的调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二、只做能够带来提分效果的作业题


有同学说,现在网上开课,还要提交各种作业,也不敢不交,不交的话担心回学校被老师骂,要都交的话,又没有那么多自己的时间。


对于作业问题,我只想重申一句: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情,高考最终由你来负责。


还怕老师骂?都什么时候了,就一百多天了,等你高考分数不好的时候,那种感觉可能会比被老师批评难受一万倍吧,不过那时候他们也懒得骂你;如果只是因为担心老师的批评,而选择去做那些对于个人而言,不会带来提分效果的作业,就本末倒置了。


在作业上,有“三敢”:敢不做、敢抄答案、敢乱做。


在唯一看高考分数的现状下,只有高考分数是你的长线,而平时的学习或者考试成绩,都只能看成是短线,我这里要说的是:一切以长线的高考分数为平时行为的衡量标准。


对于作业,这里有一件事特别需要你去做的,就是在每次老师布置作业之后,一定的一定,千万不要少了这个步骤——自主对题目进行三个层次区分标记。


红、黑、蓝,三种颜色的笔总有的吧?那行,我们开始标记工作:


每一次,先总体浏览老师布置的作业,从头到尾,把题目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熟练的题型,这种题比如用蓝色笔标出来;


第二层,不熟练,但努力还是能做出来的,具有最明显的提分效果,这种题可以用红色笔标出来;


第三层,在历往考试中,拿分率极低极低的,比如基础差的人一般最后压轴题是很难拿分的,但是很多人依然会花很多时间在那钻研……过去那么长时间的学习都没让你攻克最后的压轴,凭什么你会觉得最后的一百天可以把这些压轴题攻克了?


不要太不切实际。


分完这三层,我们就能发现,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层题目上----而不是习惯性的,拿到作业就从第一题按顺序往后做……平时的作业,你要学会挑题目做——然而,这又是多少同学一直以来的习惯啊,拿到题目,都是从前往后,一题挨一题的做,你是这样的吗,自打脸!


所以,什么叫做“敢不做”?敢不做,需要你衡量自己的实际成绩水平,比如有一些中等成绩的同学,在历次的考试中,压轴题都拿不到分数的,但一直以来就没发现,自己每次就是会在最后的压轴题上钻牛角尖。


平时,把这些最难的题目攻克的话,确实会带来成就感,有一种别的同学不会,就你解决了的牛逼感——不过别忘了,高考看的是最后的分数,而不是具体看你在哪一题拿到的分数。


平时考完试卷发下来,大家可以看到自己的试卷,甚至看到身边同学的试卷,于是就有这种比较的基础,可…高考试卷是不会下发的,那时候,你比较毛线,只有总分高才牛逼。


成绩好的人,最后的那些难题对他们来说,就是难题而已,但是同样情况下,对于学习成绩次等的同学来说,那就是超难题。


这最后的一百多天,先搞定好80%的基础内容——若有余力,再对最后的压轴题进行针对性攻克。


我送大家一句话:对基础考点全盘投入,对难题佛系较真。


所以,什么叫做“敢抄答案”?敢抄答案,对象是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在自己可判断的范围内,那些你已经会做的题目,也就是第一层题目,要敢于抄别人的答案。


所以,什么叫做“敢乱做”?敢乱做,说的是,对于那些要你做,但你已经会做的题目,而同时无法抄别人答案的作业,你可以胡乱的做,比如选择题可以胡选、大题可以乱写一通。


对于这些已经会做的题目,你所要在乎的只有一件事情:把所有的时间都集中到做第二类题目中去。


这样,你会发现,一张老师布置的试卷,二十题里,可能就只有十题需要你去做的。


这十题,你不仅要100%认真做,特么的做完了,作业下发之后,或者对完答案之后,你还会用心的去针对每一道题进行专题反思。


为什么要反思?


一定要记住了,这里的反思更大的意义是:实时的监测自己对每个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度。


反思中,你能发现,做错的题目,自然是没有掌握到位,那么,具体错在哪个细节知识点上?


一旦找到对应的具体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寻找3道围绕着知识点的题目,认真的去做。


3题不够,那就再加。


如果不懂,那就去问。


寻找一切方法,解决它。


你已经找到自己具体做错的地方了,那么一个具体知识点找到了,你还想跑哪儿去?!


哪儿也不要去,那是你应该拿下的堡垒。


小宝贝儿,这样下去,你就会发现,一张试卷或一份作业,一开始可能20题里,你需要认真做其中的10题,但慢慢的,你只需要做8题、7题…5题、4题……最后剩下的如果只是压轴题,那么,请你攻克它吧!


这个方法几乎人人适用,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比如一份数学试卷,他真正要认真面对的题目较少,而成绩不好的同学,就需要多一些。


但都能让大家逐渐从作业的负荷中解放出来,产生更多有机时间,能让你自主把他们投入到更有产出的地方。


还是需要重申,希望大家搞清楚,随着你所做的作业越来越少,你比别人多出来的时间越来越多,但这个时间不是让你拿去浪费的,而是为了让你把它们更多的投入到那些能产生提分效能的知识点之中。


最后,千万不要忘了,无论你进行得怎么样,对于以上的三个“敢”,有一天都要打住,全部停止——那就是考前的30天。


停下来,然后,进入整体的复习之中。


以上这个方法,希望大家不要断章取义的说我提倡“三敢”,如果非要说,一定带上我所说的那些前提。


这些做法看起来“反常规”,我希望你们如果不能好好理解的话,需要多读几遍,搞清楚我究竟在说什么,以及记住我其中所说的要点信息。


三、这条要说的是心态,但是标题没能总结出来


有一位同学说此刻的自己,感到的是前所未有的焦虑和心慌,在寒假放假之前,那时的他信誓旦旦,想让自己在寒假刷题、逆袭,可是回家之后,他发现自己每当坐下来,就根本不知道做什么。


就这样,他发现自己荒废了20多天,他觉得他玩了,因为他不敢想象别人能进步多少,他怕了。


你怕了没有,你的这个寒假过得怎么样,是那个整天在学习,然后让这位同学感到害怕的人吗?


我反问他: 就是没学20天,又怎么着,于此同时,别的同学都在学习,那又怎么着?


或许你高估了别的同学,你把别人想得完全理想化,就如同在放假之前,你把自己想得如此理想化一般。你肯定也不是啥也没做,只是没有达到想象中的预期。估计真实的情况是,除了个别人,大部分人的状态和你半斤八两。想到这个,你心态会好些吗,这是你想要需要注意的事。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你的自我安慰或者自我欺骗,大可以向几个同学询问他们的寒假学习状态,而不必孤自臆想,徒增焦虑。


所以,同学们,你们可以告诉他,你们寒假的状态是怎样的,是那批会让别人感到慌张的人吗?


对于寒假中焦虑的,或者在此后备考期间会感到焦虑的,我希望大家记住,重要的是当下,把心收到当下来,重要的是当下的行动,当下的努力。


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此刻的努力,决定的是什么时候的成绩?是明天?是下一次考试?


我想很多人都没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


有的人,他努力一阵,反而成绩没变好,因而感到沮丧,不过他不那么努力一段时间后,成绩反而变好了...他陷入了自疑之中,难道努力没用?


其实他不明白,学习这种事情,反馈具有滞后性,显然,他成绩的提高并不是不努力带来的,而是前一次的努力带来的,只不过来得慢了一点。


你现在努力的成果,并不一定就能在最近的考试中显现。


时间长一点,你才能看到努力带来的改变,耐心一点,同学们。


在备考之中,能改变这种焦虑心态的,有一个小技巧,我在一篇写考研的文章里说:


你可以把考研的另一目的看成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考试时间长达三小时,这三小时几乎都要求思考。

年轻的雅典娜哟,你是否承受得住三小时的思考强度?你是想要平时就能轻松适应三小时的思考强度呢,还是只想在正式考试的时候经历一次?

我想你的答案是明确的,平时我们只是做模拟考试是不够的,考试要求的是三小时的思考强度——因此我们平时要经常训练就是对这个时间长度的适应。


无论是对概念、知识点的理解,还是混搭做题,每一次都请准备充分,让你的材料可供你完成三小时足够强度的思考。


充分调动大脑,加速思维的运转速度,你享受过深度思考的快感吗?去慢慢适应持续一小时的高强度思考、两小时、三小时……


有时候我觉得,无论考研是成是败,只要你把这项能力训练出来了,就早已收益无穷了。

因为你的头脑经历蜕变,无论如何,你能承受长达三小时的思考强度了,你,脑子进化了,你,变得更强大了。


看着是不是很嗨?


借鉴过来就是,这剩下的一百多天,就是你们剩下的最后练脑期——要知道,高考之后,甚至到了大学的四年,可能很多人再也没有机会经历这种大规模、高强度的练脑活动了。


在每一次练习的时候,充分运转自己大脑的运动速率,不断的让自己的脑子“烧”起来,哪还需要管那么多呢。


把学习过程就当作练脑活动,这会让你心态变得积极,谁不想让自己变得聪明一些呢?


从这个点上去考虑,这样会让你专注当下,少焦虑一点。


-


这篇写完了,跟高考相关高度相关的还有这两篇,《给高中小朋友的一些学习方法》以及《还是给高中小朋友的一些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认真阅读,本文一定程度上,是那两篇文章的补充。


平时我是不邀赞赏的,但这篇例外,我用这个举动告诉大家:本文提供的那几种方法,一定可以帮到你!


因此我有信心提前预支你的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