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乌江自刎,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耕读小栈


项羽乌江自刎是他最好的选择。

纵观项羽起兵抗秦,他结交了江东的很多豪杰,龙且,钟离昧,季布,这些人都是项羽军队的主力,项羽本人也是凶猛无比,出生楚国的贵族,心高气傲,目中无人,刚愎自用,不听劝告,不懂爱爱才,用才,留才,是他的致命弱点。他到垓下之战才领悟到。

项羽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诸侯霸王,他人生目标简单就是建功立业,衣锦还乡,继续分封天下。 这种思想注定他失败,在面临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他虽然是一员猛将,这时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一个个早已战死,没有人和他一起抗敌,孤独感油然而生,范增也被他赶走,没有人为他出谋划策,虽然突出重围,已经没有和刘邦抗衡的实力。

项羽一生很少打败仗,几次和刘邦交战中自己总是折将,自己的心气很高,他自己隐隐约约的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好君主,只适合打仗杀敌,兄弟们生前都没有和自己同富贵,在项羽称王时,他手下将领很多都没有封侯,封地,自己对不起他们,没有脸面,再东山再起。只有死才能面对自己的江东兄弟,死的轰轰烈烈。




飞天小老虎


如果项羽因为失败而死的话,那垓下之战被十面埋伏,几十万大军被人刀劈斧砍杀了个精光的时候他早就应该自杀。何必又要突围,跑到乌江边再自杀呢?总不会是为了找一个背山面水的千年吉壤吧?

项羽一生70余战,杀人无数,心智坚如铁石,怎么会为了一败而自杀呢?所以项羽乌江自刎,肯定是最后发生了击溃他心理防线的一件事。而这件事的主人公有2个:乌江亭长,吕马童。

小人物改变了大历史

我们细细的说

1.项羽在自杀之前将他的乌骓宝马给了乌江亭长。这就拔掉了老虎嘴中最锋利的一颗牙。

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在沙场百战百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有一匹宝马——乌骓。

此马日行千里,所向无敌。当项羽跑到乌江边上后,他那时身边有26个人。乌江亭长对项羽说:

只有我有船,你赶快坐船逃跑,追兵到了之后他就没法追了。

这句话从表面上来看是为项羽好,这是要救项羽的命。可是如果我们往深了去想的话,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语言陷阱,因为亭长前面还有一句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十数万人。也能称王”

请大家一定不要忘了,项羽在鼎盛的时候,光手下的士兵就有几十万,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可现在亭长却对项羽说,你跑吧,跑到到江东去,那也能当个小王。有几十万人供你使唤,你也能荣华富贵。

这无异于狠狠的闪了项羽一耳光。(因为他的潜台词是你这个败家玩意儿,几十万兵被你败光了,现在灰溜溜的准备跑回江东,你好意思吗?)

所以才有了项羽后面的话: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既然不想跑了,又不忍心把马杀了,那还不如做个人情,于是项羽将他的乌骓马送给了这个乌江亭长,自己率领剩下的26人在江边徒步,手持兵器等待追击而来的汉军。

马上的项羽是天下无敌的,以伤亡两人的代价杀了汉军几百骑兵。就这样汉军还抓不着他。

马下的项羽是英勇盖世的,就算他徒步力战,也能杀几百人。可是他跑不掉,最终会脱力而死。

2.吕马童,这个项羽的故人,用项羽的身体获得了他的家族七世的荣华富贵。

项羽是自杀的,自杀前杀了追击而来的数百汉兵。当他看到老朋友吕马童的时候,他决定自杀。

原因有两个:

1.当时刘邦下重赏:能杀了项羽,赏千金封万户。

2.这个吕马童是项羽的老相识。

史记记载:“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这里面有一个不曾表述的细节:当时项羽步战已经杀了几百人,自己身上也被砍了好几十刀,正是油尽灯枯的时候,而围困他的汉军依然有好几千,项羽怎么就能在几千人中一下子发现这个熟人呢?那只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人真跟他真的很熟。


项羽本来已经精疲力竭(前一天晚上打了一夜,第二天白天打了一白天),杀死了几百骑兵和几百步兵。身上又受了十几处伤,已经是离死不远了。

这个时候看到自己的一个很熟的熟人,那还不如临死之前做件好事,用自己的人头给自己的朋友换一世荣华富贵。

前面说到,他已经将自己最真爱的乌骓马送给了乌江亭长,现在他又决定将自己的人头送给自己的老朋友。他心爱的女人——虞姬,也在头天晚上自杀了。自己最后的26名骑兵也都战死了。项羽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

与其说他是自问而死,不如说他是心碎而死。都说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压死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一个字——情。

项羽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所以他选择自杀。把遗体捐献给朋友。


少校柳下惠


西楚霸王乌江自刎,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一代西楚霸王项羽,尽管在秦末战乱中功绩不菲,最终却落得乌江自刎。那么,使得西楚霸王乌江自刎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是什么?

秦末乱世,楚汉争雄中的一代霸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秦王嬴政,这位气吞六国的千古一帝或许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亲手创立、意图流传千年万世的大帝国,将在3年后灭亡。秦始皇驾崩后,胡亥在赵高的密谋下,密谋杀兄扶苏,而后登基继位,史称秦二世。之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在秦末战乱,逐鹿中原的各支力量中,经过一番征战沙场之后,

最有能力问鼎咸阳的部队只剩下了两支:项羽和刘邦。西楚霸王项羽出身楚国贵族、名门之后,他气度非凡、能力超群。而汉王刘邦则是平民出身、沛县亭长,属于不学无术、地痞无赖之类人。然而,此后经过几年的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错综复杂的斗争之后,楚汉相争却最终以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刘邦创立大汉帝国而结局。

在后世很多人的观念中,认为项羽属于悲情英雄,是那种“把一手好牌打烂的人”,他们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过于重情、过于心软、过于好面子等等。总而言之,很多人认为,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就是因为他做人做事毫无底线。所谓项刘之争,无非是君子斗不过小人。

那么,实际情况是这样吗,项羽到底为什么失败?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又是什么?

一代西楚霸王,项羽究竟为何失败!

如果说谁比较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除了自己的亲人朋友之外,恐怕就只有自己的敌人比较了解自己了!如果要了解项羽失败的理由,可以从他敌人对他的评价入手。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作为“国士无双”的一代军神,韩信对于项羽的评价自然不乏可取之处。“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时人们对韩信的评价,从军事谋略或者智实战指挥方面看韩信,我们自然只有膜拜的份。起初韩信投奔的是项羽,因未得到重用,才转投刘邦。上面这段话,也是韩信和刘邦初次见面时对项羽的评价,突出表现了项羽的特点:虚伪,妇人之仁!

同样,对西楚霸王做出评价的,还有后来的大汉丞相陈平。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史记·陈丞相世家》。

陈平作为开始投奔项羽,而后转投刘邦的一批谋士,对于项羽的评价其实已经相对公允。但他也认为项羽虽然也尊重人才、恭敬爱人,所以一开始会吸引有很多人来投奔他。但尽管项羽也重赏有功之人,却无法留不住真正的人才。

西楚霸王项羽为何失败,首先是有多方面原因存在!

首先就是任人唯亲。项羽所重用的人,很多是是项家自己人或者老婆家的亲戚。尽管这些人确实很多有才能,但却并非都是人才,依旧会有诸多酒囊饭袋之徒身居要职。正因为如此,导致项羽队伍中的那些国士无法发挥作用,如韩信、陈平等人都不得不离项羽而转投汉王刘邦。

其次,项羽很容易受人蒙蔽。作为一代枭雄,霸王项羽自然也懂得求贤任能的道理,而且手下也有如范增这样的大才。但因为自己身边的要职很多都被亲戚把持,而这些人很容易受人蛊惑。如项伯竟然在鸿门宴一事中,受到刘邦一方的蛊惑,继而保护汉王。项羽的一些亲信,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有时自然会排挤人才,久而久之,项羽手下的人才就超饿越来越少。

除此之外,项羽疑心太重。

“羽,以诈兴者也;事怀王而弑之,属宋义而戕之,汉高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艾掠夺之。积忮害者,以己度人而疑人之忮己。轻残杀者,大怨在侧而怨不可狎。左顾右盻,亦唯是兄弟姻党之足恃为援。”—王夫之《读通鉴论》

项羽之所以重用项家人和亲戚,原因是他不敢随便相信别人,因为项羽的发家和刘邦相比,同样都是靠阴险狡诈而发家的。项羽本是楚怀王的臣子,结果杀了怀王;本是宋义的属将,结果杀了宋义。怀王与群臣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结果刘邦先入关中,项羽却与之发生围攻。诸侯田荣率众投奔项羽,结果在后来被残忍杀害。尽管刘邦也会杀人,但并不经常随意残杀别人。项羽的行为,自然招来很多人的怨恨,导致人才流失!

还有就是项羽的烧杀抢掠,使他大失人心!刘邦率先攻进关中后,之后是如何做法呢?安抚百姓人心,同时废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与百姓约法三章。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所以刘邦攻下咸阳后,汉中百姓生活很快就平复下来,汉军可谓是仁义之师。汉王的仁义之举,也导致秦人对刘邦的所作所为反响热烈,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那之后进入咸阳的西楚霸王项羽是怎么做的呢?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屠城、杀降,烧秦宫,抢劫财产和妇女,项羽自称“义军”,为的是“诛暴秦”,可是此举却比大秦更残忍野蛮!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西楚霸王的所作所为,大失民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的天平已经偏向,尽管此时实力相差悬殊,但项羽的失败已经在酝酿

综合来说,项羽目光短浅,建都彭城,只为富贵归乡;暴躁残忍,烧杀抢掠,早已大失民心;妇人之仁,优柔寡断,多次丧失掉能打败刘邦的机会;刚愎自用,嫉贤妒能,导致很多人才纷纷离开了他。诸多原因的结合,最终酝酿了项羽最终的失败!

公元前202年12月,汉军以韩信为帅,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围项羽于垓下。汉军夜间四面楚歌,楚军士气崩溃。项羽率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后来汉军追击,仅有二十八骑致死追随。西楚霸王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

大势已去,注定被压垮的命运!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垓下一败,西楚霸王项羽其实早已大势已去,尽管后世很多人觉得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东山再起。但即使回到江东,对于西楚霸王来说也没有什么价值!就算如愿回到江东,其结局也无外乎以下几种。

一、困兽犹斗,最终自刎。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

如果西楚霸王项羽成功渡过乌江,很大可能会和秦将章邯的结局类似,组织力量迎战刘邦的汉军,结果不敌败走;再度组织力量对抗汉军,再次失败,最后负隅顽抗,被四面围攻,守将降,项羽自杀。

二、依附诸侯,难受其辱!

陈余因悉三县兵袭常山王张耳。张耳败走,念诸侯无可归者,曰:“汉王与我有旧故,而项羽又强,立我,我欲之楚。”甘公曰:“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东井者,秦公也。先至必霸。楚虽强,后必属汉。”故耳走汉。汉王亦还定三秦,方围章邯废丘。张耳谒汉王,汉王厚遇之。

如果项羽渡过乌江,或许会如同常山王张耳一样,依附与仅存的其他诸侯王。然而接着就会发现,楚地大多已被汉军拿下,自己曾经经营的人脉、威望,也会不断流失,最终与诸侯内乱,结局再逃不出一个亡字!

三、四面奔逃,难逃一亡!

田荣乃自立为齐王,尽并三齐之地。项王闻之,大怒,乃北伐齐。齐王田荣兵败,走平原,平原人杀荣。

楚汉相争之际,齐王田荣兵败之后一直逃跑,但终究难逃一死!霸王项羽即使渡过乌江,有一郡之地,霸气犹在。即使他组织军队抵抗汉军,作为军神的韩信也不会给他休整的机会,只会让他一再兵败,最终被韩信所败,楚地遂定。

四、兵入蛮荒,复国难望!

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余人走江南。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

毫无疑问,即使项羽渡过乌江,回到江东,在汉王刘邦强大的军事压力以及军神韩信的高超指挥艺术下,也不得不再次奔逃。而此时,或许天下大部分地区早已安定,项羽不得不率领残余势力继续向南,甚至可能会与南越赵佗等人发生矛盾,凭他的残兵败将,再加上南方并未开发,将士受瘴气影响,对于项羽来说,也是几乎毫无胜算,最终可能只是人头被献与汉王!

民心已失,东山再起毫无希望!

从西楚霸王项羽在逃跑途中,被老农故意诓骗的历史细节来看,即使项羽渡过乌江恐怕也无多少人心,最终的结局无非仍是一败。

在后世的人们看来,项羽是颇有英雄气概的形象,力能扛鼎,破釜沉舟,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浪漫美丽的传说。但传说究竟只是传说,项羽终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项羽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缺乏一个政治家应有的远见卓识。尽管他的传说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但仍难以掩盖他的致命弱点!目光短浅,暴躁残忍,烧杀抢掠,妇人之仁,刚愎自用,这一系列的性格结合,最终构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也成为了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提醒着我们不可沽名学霸王。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面对失败,刘邦可以重整旗鼓,屡败屡战,直到彻底击败项羽,但项羽的性格注定不会这么做。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的性格,注定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在他眼中,自己的名誉比其他更重要!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综上所述,项羽自身的性格,对于名誉的极其看重,以及项羽一方的大势已去,民心已失,最终成了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江山终究难保,性命早晚得丢,不如引刀成一快,换取后世的豪杰名声!


龙羽评青史


项羽即西楚霸王,秦末下相人,名籍,字羽。战国末年楚将相燕之后。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陈胜起事,羽与叔父相梁起兵吴中响应。梁败死,项羽继续率其起义军战斗。

  •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项羽乌江自刎,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项羽趁赵国吸引秦帝国主力部队的机会,与之决战。项羽分析了战场态势,面对三十万强大的秦军,项羽明白必须集中力量攻击其中一支才能有获胜的希望。项羽随即率领大部队渡过漳水展开全面进攻,渡河以后项羽下令着沉了渡船,砸掉了锅灶,烧掉了帐篷,全军只带了三天的口粮,义无反顾的投入了战斗,破釜沉舟一词也由此而来。这样大胆的决策也是避免了他当时带领的军队中有些不怎么听他安排的人以及斗志弱的人能全力以赴战斗。

项羽一击即溃了秦军。“一日九战”司马迁用最简陋的语言描述了战斗的激烈残酷。自此秦帝国的精锐之师再无战胜反叛的能力。而项羽也确立了自己军事家的显赫地位。“战神”这个称呼由此而来。反秦各路英豪一致推荐项羽为联军总司令。

网络图片巨鹿之战

自封西楚霸王

公元前205年,联军盟主项羽会聚各路诸侯进行了分封天下。他尊楚怀王为义弟,自封“西楚霸王”,统治梁、楚地共九个郡。以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为自己的都城。

网络图片项羽

彭城之战

公元前206年,项羽密令下属杀了楚怀王,了却了他们之间的恩怨。楚怀王被杀招致了各地诸侯王的反对,没有被分封的田氏家族田荣率先发难,刘邦也随即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进攻本该属于他的关中。已经收取关中的刘邦趁机挥师出关,进击项羽的大本营彭城。

刘邦率领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潮水般涌进彭城简直有些飘飘然,而远在齐地平乱前线的项羽,已经召集了三万精锐部队的人马迅速南下,怒不可遏的项羽发誓要夺回彭城。

项羽面对的是极端不利的局势,刘邦五十六万大军据守彭城,以逸待劳。项羽却是长途奔袭,以弱对强。最重要的是双方的兵力是五十六万对三万,项羽简直疯了。肆意享乐的刘邦军队尚在梦中。项羽的三万军队从意想不到的方向,在意想不到的时间突然发动了雷霆般进攻。睡梦初醒的诸侯联军毫无戒备,顿时陷入混乱,战斗进行到中午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就全线奔溃了。在中国战争史上还没有哪一场胜利能像项羽在彭城那样酣畅淋漓。也没有哪一次失败能像刘邦及其盟军那样溃不成军,只遭到区区三万骑兵的袭击,就土崩瓦解了。

网络图片彭城之战

虞姬

“有美人名虞 常幸从”司马迁这惜字如金的八个字在项羽身陷绝境的时候才告诉人们,项羽身边有一位姓虞的美丽女子,使后人产生延绵不绝的想象力,诗词歌赋极尽绚丽。坐在垓下军帐中的项羽和他心爱的虞姬吟唱了一首他自己做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网络图片项羽与虞姬

奇迹

尽管六十万大军把垓下围成铁通一般,但项羽仍然带八百骑兵突出重围,而且未被汉军发现简直是一个奇迹。天亮时分刘邦发出最后攻击令时项羽已经不在垓下了。

网络图片垓下

项羽认为不是他不能打仗,而是天要亡他

由于被人欺骗误入沼泽,项羽再次被汉军包围在一个小山上,此时项羽对身边仅剩的28位随从说了这样一段话,我项羽起兵八年,身经七十余战,从未打过败仗于是称霸于天下,今天我要痛痛快快的打上一仗,让你们知道这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能打仗。

关键时刻,项羽认为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项羽率领仅有的28名骑兵奇迹般的再次冲破汉军的重重包围,来到波涛汹涌的乌江渡口,追兵也尾随而至。此时乌江上唯一一条可以救命的小船被乌江亭长划了过来,他请项羽渡河,项羽突然笑了,他拒绝亭长的好意,长叹“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网络图片项羽

  • 综上所述:

项羽一生能征善战,从未打过败仗,简直就是战神,军事天才。如项羽自己所言“身经七十余战,从未打过败仗于是称霸于天下”!

项羽自己选择的人生是“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项羽面对自己的失败的时候,有一种羞耻。知耻近乎勇,也是一种最大的勇敢!压垮项羽最后一根稻草的是这知耻近乎勇的勇敢。

项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败与政治有关!


历史爱好者LING公主


自尊心在作怪

秦朝末年项羽带着江东三千子弟兵初出茅庐,这几千人可是从小就跟项羽一起泥地里打滚的发小,兵败之后眼看着这些家族子弟逐渐凋零,重情重义的项羽一定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害死了这些小兄弟,内心无比煎熬。

乌江自刎前船夫曾劝他重返江东待日后东山再起。然而一生要强的项羽可能怕江东父老背地里嚼舌根,霸王项羽岂能在别人的偏见中苟活?

项羽无人可用

即便项羽回到江东重整旗鼓,但区区江东一隅之地如何与深得民心的刘邦相抗衡?

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肆意滥杀,这些惹人嫌的字眼都是项羽的“金字招牌”试问哪个名将文臣愿意辅佐这样的领袖。

给虞姬最后一次风光

江岸旁,项羽望着自己最心爱的女子,而身后就是刘邦的数十万追兵,这个在虞姬面前风光一世的项羽想在她面前最后潇洒一次。他是虞姬的霸王啊,仗可败、剑可断、一身战意不能退!

关注人字拖,这个冬天不得jio气


卖橘子的人字拖


  • 影视剧中的项羽

项羽自刎乌江,原因有二个方面。

一是军队实力确实比较弱。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逃到乌江边,只剩下八百多将士。项羽最强势时期的兵力总数保守估计也有40多万,面对刘邦数十万大军围剿,项羽觉得根本没有胜利的希望,如果被刘邦抓住,羞辱肯定少不了,最后也难逃一死,还不如自杀,反而更有尊严。

  • 逃到乌江边的项羽

二是自尊心太强羞愧难当。经历挫折是人之常情,没有挫折的人生毕竟不完美。人生太过顺利,一旦遭受挫折,许多人无法抗拒过大的压力,部分人会自寻短见。项羽就是一个例子。项羽出生权贵家庭,爷爷是楚国贵族项燕,江东属于数一数二的豪门。自小锦衣玉食,在人生道路的前半段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几乎很少战败,当上西楚霸王时才二十多岁,这绝对属于少年得志,有为青年。谁知道最后竟然败给一个出身市井无赖出身的刘邦,还是自己的结拜兄弟。本来项羽当上西楚霸王准备回江东去炫耀的,他曾经说过,出名了如果不回故乡,好比穿着好看的衣服在黑夜中行走。对于一个很好面子的项羽来说,很难接受失败,更难回江东被故乡人看笑话。

  • 被汉军围困在乌江边的项羽


历史介绍者


周殷在史记中没有任何作战记载,除了是陈平眼中项羽的“骨鲠之臣”外,就只在最后叛楚的时候出现。关于陈平点名的四位项羽重臣,我们都知道的,除了周殷,其余三人都是对项羽忠心耿耿誓死效忠的。然而为何周殷最后会反楚,而且还“举九江兵与汉击楚”对项羽反戈一击,这是一个谜,我至今也没找到任何相关证据。只根据这几处记载来看,周殷叛楚并非一朝一夕之念,而像是早已有预谋的。一个“召”字,一个“诱”字,都显示出刘邦似乎与周殷早有约定。因此项羽兵败时大司马周殷握九江重兵却不北上救援并非偶然。

周殷身为项羽最为信任的心腹之一,却为何在最关键的时刻背楚投汉对项羽落井下石?难道他是刘邦安插在项羽军中的无间道?好像不太可能,毕竟陈平特地点了他的名。于是我们可以往两方面猜测:一是刘邦许下高官厚禄诱他反楚,二是他和项羽有私仇。

第一个猜测比较合理一些,但刘邦的汉功臣表中并没有周殷的名字。项伯的功劳都足以封侯,以大司马之身在关键时刻反水的周殷不可能一点功绩都没有。更何况,韩信彭越英布等效命于刘邦之人,刘邦尚要以大片封地来换取他们的出兵,更何况是要策反敌对阵营中的大将?而且周殷反的很干脆,一点都没有像韩信他们那样趁机敲诈勒索的意思,这就更匪夷所思了,让人不得不往第二个猜测上想。项羽确实干过不少诸如屠城啊杀降之类的事情,说不定就是哪天一不小心误伤了周殷什么重要的人,然后就在周殷心里埋下的仇恨的种子?

其实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就是周殷有可能和英布私交很好,因此英布前去诱他反楚,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英布在九江是颇得人心的。他只身归汉之后,又先后策反了不少兵马反楚。当时收了九江兵的明明是项伯,却交给周殷掌管,很可能是由于周殷对九江兵比较熟悉。这样一来,周殷先前很可能与英布共事过,他们私交很好的可能性不好。因此英布前去策反周殷,周殷二话没说就很爽快地答应了。

总而言之,不管周殷反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他的背叛,都是对项羽的致命打击,甚至可以说是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由于他的九江兵的加入,使得汉军对项羽的包围圈最终成型,致使一代霸王自刎乌江。


梅姑姑318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项羽乌江自刎。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

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 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
  • 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当年项羽乌江自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
  • 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
  •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 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我是千河,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留言。


小主千河


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是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宿州灵璧县境内)后自尊心崩塌,无颜见江东父老,因而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浦)自刎。

秦朝末年,项羽起兵是很有优势的。首先他是楚国名将之后,有一定的影响力。起兵后听从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之孙、一个叫熊心的放羊小孩为王,竖起了反秦的大旗。其次,项羽有本事,在钜鹿(今河北安平县),破釜沉舟北渡漳河一举击败秦军大将章邯,为自己赢得了西楚霸王的名声,从此众路诸侯奉他为上将军。

项羽北上的同时,刘邦西进,用怀柔的政策没有打多少硬仗就到了咸阳,秦王子婴自缚投降,同时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还军霸上,显示出天下之志。《资治通鉴》上说“亡得卤掠,秦民皆喜”,同残暴的秦政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自己赢得了民心。

刘邦不杀子婴。反观项羽,在新安活埋了二十万投降的秦军,后来进兵咸阳,处死了子婴,掠走无数金银财宝和美女,并且把阿房宫付之一炬。“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这是项羽说的,可见其志向就是做一个富家翁而已;有韩姓读书人骂他“沐猴而冠”,项羽竟然把这个人给煮了,可见项羽格局之低。在优势明显的情况下,项羽听信自己伯父项伯的话不去讨伐刘邦;在鸿门宴上不听范增的话放走了刘邦,失去了去掉竞争对手的机会。项羽又放逐义帝,在政治彻底失分,分封的时候任人唯亲,加上他在咸阳的所作所为,所以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韩信说他只有匹夫之勇,行的是妇人之仁,真是一语中的,所以毛主席有诗云“不可沽名学霸王”。

在用人方面,刘邦是历史典范,他重用张良、重用萧何、重用从对手项羽那边过来的韩信陈平,重用一起起事的老干部周勃、樊哙、曹参等一帮悍将。而项羽却是孤家寡人,自始至终都是他一个人在战斗,范增徒为亚父,说到底他的领导力比刘邦差的太多。

本来胜败是兵家常事,兵败垓下后项羽认为是“此天亡我,非战之罪”,言外之意就是再努力也没用,所以就不再努力了就自刎乌江。项羽至死都没能正确认识自己,真是一个悲剧。

吕良伟版项羽

陈道明版刘邦

鸿门宴



豫史台


感谢网友们的回答,个人认为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刘邦,也不是虞姬的自杀,而是好心让他过河的乌江亭长。

项羽乌江自刎,人们往往认为是楚汉相争穷途末路所致,继而一片赞叹之声。顶天立地,荣耻分明,这正是英雄所为啊!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的正是此意。但若细读《史记·项羽本纪》似乎又会有新的发现: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项羽自垓下突围,过关斩将,屡破重围,终于行至乌江,意欲何为呢?“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司马迁写得很明确,项羽本意是要东渡乌江的。想想也是,自垓下突围至乌江,身边跟从的卫士也从八百余人损失到二十余人,一路征战颠沛,难道只是为了寻找个自刎的地点吗?很明显,项羽是准备东渡乌江,以期东山再起的。

那为什么又不渡了呢?乌江亭长明明提供了一条船的。

呵呵,事情可能坏就坏在乌江亭长身上。

乌江亭长将船停在岸边,对项王说道:“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江东不大,但也有千里之地,数十万人口,足够称王嘛。这话本是一种善意的劝导,但项羽是何等人,“力拔山兮气盖世”,自号霸王,如今败逃而归,你却要他在小小江东称王,这话对项羽来说就是一种打脸,一种羞辱啊!

乌江亭长接着又说:现在只有我有船,你赶紧“急渡”,否则汉军追到了,想渡可能都没有办法了。呵呵,项羽是何等要颜面之人,当年鸿门宴上,为着刘邦的几句奉承之词而满心受用,就放过了这个最终致自己于死地的一生之敌;如今穷途末路,仍然高喊“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至死都不愿承认失败是由自己导致的。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亭长的这几句话对自尊心极强颜面极薄的项羽来说又是无情的鞭挞,甚至是嘲讽。

果不其然,亭长一段话,本来“乃欲东渡乌江”的项羽听后立马“刚”了起来。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当年我率八千子弟杀出江东,今日竟败逃而归,还有什么脸面呢?即使他们不言,江东父老仍然怜爱我而让我称王,我也有愧于心、无颜于面啊!看到没,亭长一段善意的言论真的是伤到了心、刺到了心。当然,项羽也明白亭长的善意,他接着说道:“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这就是在立遗嘱了,作为无言的反抗,项羽决定拒渡乌江,以死维护最后的尊严和脸面。

亭长的话反而成了压垮项羽尊严的最后一根稻草。历史,如果没有乌江亭长……

与项羽相反,刘邦就脸皮厚多了。

鸿门宴上,刘邦卑躬屈膝,极尽奉承之能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父亲被项羽所掳,面对胁迫,刘邦竟言:“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天下纷攘,面对项羽的私人决斗建议,刘邦则嘲笑道:“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楚汉相争,刘邦屡战屡败,项羽则屡战屡胜,最终结局却让人大跌眼镜。

后来,杜牧写了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包羞忍耻,只可惜,项羽脸皮似乎还不够“厚”!

大家认为呢?望方家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