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為什麼守不住荊州?

笑口常開9046874


關羽守不住荊州的根本在於劉備集團打不贏曹操集團與東吳集團。

劉備拿下西蜀又佔著荊州,荊州在哪啊!東吳上游哦,只要實力夠了,起兵伐吳直接順流而下,方便極了。東吳眼看著之前沒錢沒地的劉備,現在都騎到了自己頭上超越自己。當然是又嫉妒又怕,所以東吳想著拿下荊州。而北方的曹操也不喜歡南方能夠一家獨大,而且劉備擺明著要伐魏,而孫權那邊機靈的向魏稱臣。也使得魏國希望打擊蜀漢政權,而且荊州地處戰略要地,往北能夠伐魏,留給一個敵視魏國且國力日益強大的蜀國,對魏來說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魏也希望蜀國拿不住荊州。

面對魏與吳的聯合,單單以蜀國的國力是難以抗衡的,所以關羽失掉荊州也是必然。


肥肥來說事


關羽失荊州是必然的。

在電視劇和戲文中都把關羽丟失荊州描述為大意而為,其實從關羽的性格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關羽失荊州並不是一次偶然時間。

關羽性格自傲,放眼天下,他只服大哥劉備,從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江東豪強在他眼裡也被視為鼠輩。因此,關羽是一名善於攻伐卻不善於守城的大將。早在劉備要攻區蜀地時,諸葛亮就不同意讓關羽一人鎮守荊州,隨後無奈諸葛亮入川蜀幫劉備,臨走時還千叮嚀萬囑咐,奈何關羽根本聽不進去。諸葛亮走後再無人能管住他,他便隨心所欲。隨後聽到張飛,趙雲建功時便迫不及待的想要打仗,也要建功。

如果僅僅是這樣也到罷了,可他的自負,對別人絲毫不留情面,使得他也得罪了不少人。荊州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他那知道人心險惡,他不算計,別人可在算計。

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關羽失荊州時已60多歲,還拿著幾十斤重的青龍偃月刀,騎著早已風采不在的赤兔馬,體力也是跟不上的。

所以總的來說,關羽是守不住荊州的,早晚也會丟失的。




小娛時刻


關於關羽為什麼守不住荊州,我們首先介紹下荊州的重要地位

荊州地處湖北中南部,交通便利,荊州連接南海,可以打通水上通道,向北可以進攻曹魏控制的長安,洛陽等地。

在當時的荊州地盤大,人口多,糧食多,可以得到豐富的物資,道路相通可以輕鬆地得到外援,就軍事而言處於易守難攻的態勢,在當時來說,荊州交通便利,物資豐厚,是一塊巨大的肥肉,是群雄逐鹿統一天下的一塊軍事必爭之地。

然後我們在說下丟失荊州的因素

其一關羽是在水淹七軍以後。最大的問題就是違背了當時的戰略局勢,把一次戰術進攻變成了戰略進攻,遙封盜寇,威懾許昌,過早的引發了三國在中原的爭奪戰,在蜀漢沒有做好戰略準備的情況下試圖“以向宛洛”,也就是說,背反了擴充戰略緩衝地帶的初衷,變成了真正的“北伐”。 事關國運,吳魏怎能再以局部戰爭相視?荊州矛盾頓時激化。兩國對一支孤軍,關羽之敗已在情理之中。

其二是孫劉聯盟破裂,關羽在駐守荊州時,孫權派使臣給自己的兒子提親,求取關羽的女兒,關羽不但不同意,還辱罵其使,關羽的態度讓孫權感受到了侮辱,這也為東吳背棄盟友關係。作下了鋪墊。


左史右經


關羽失荊州,不是大意,也不是思慮不足。而是在現實約束下,一場無可挽回的悲劇。

按照慣例,先對事件做一個回顧: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入川,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等守荊州。兩年後,因戰事吃緊,劉備召諸葛亮、張飛等入川,但依然把關羽留在荊州。

在此後的幾年中,和東吳扯皮,就成了關羽的主要工作。荊州的歸屬,是歷史一大懸案。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劉備跟借的只有南郡一地;但孫權一方,卻一口咬死,說借的是荊州。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劉備終於得到益州。孫權馬上便來跟劉備討要荊州。劉備答覆孫權,說等我取了涼州,到時就歸還。我們如今已經無法得知雙方“借荊州”時的具體約定是怎樣的,比如說所借何地、何時歸還、附加條件,等等。但是你一看劉備的這副嘴臉,就知道這是一正宗老賴,根本就沒打算過還人家。

孫權聽完,當然心裡冒火,我和你好言好語的說你不聽,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咩!直接就令帶兵來取。

關羽根本沒想到孫權會一言不合就踢桌子,應對預案明顯不足,被呂蒙輕易義襲取了大片地方。雙方頃刻間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小弟受了欺負,大哥自然要來撐腰。雙方開戰後,劉備親自帶了五萬士卒,從成都順江而下,前來爭奪荊州。但無奈時局變動,此時曹操正好收降了張魯,有進軍川中之意。形勢比人強,劉備無法兩面作戰,只好在東線收縮陣地,和孫權媾和。

最後,孫劉雙方協定:以湘水為界,以東屬孫權,以西屬劉備。

這次事件,對孫劉雙方的傷害其實相當的大。從結果上看,自然是孫權佔了便宜,奪了劉備在荊州的一半土地。但真正的問題其實在於,孫劉聯盟之間搖搖欲墜的信任,就此完全坍塌,連最後的一塊遮羞布也被撕掉了。

兩年以後,魯肅去世,東吳內部最大的聯盟支持者不復存在。鷹派的呂蒙替換了鴿派的魯肅,雙方的關係更是每況愈下。能做到的,僅僅是維持表面上的和平。


面對東吳,關羽更加戒備,絲毫不敢掉以輕心。但同時,關羽也不是隻盯著東吳。在防備著呂蒙的情況下,關羽也一直關注著北方的動靜,而且私下裡應該還有不少手段。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時候,機會終於來了。

這一年,劉備爭奪漢中,曹操勢力範圍內的南陽等地發生叛亂,叛軍積極聯繫關羽。藉此機會,關羽揮師北上,直取襄陽。

關羽此行極為順利。趁著漢水暴漲,關羽大敗於禁所部,進而將圍在了樊城。據史書記載,關羽此戰,“威震華夏”。而曹仁,則隨時都可能會人如其名,“不成功便成仁”。

這時候,曹操在哪裡呢?

他在洛陽。但是,以當時的形勢,他根本就無法去救曹仁。因為他還有比救曹仁更重要的問題得討論:是否要遷都以躲避關羽的攻擊。


戰局到此,一切對關羽來說,都十分順利。然而,就在成功唾手可得之際,東吳卻於背後偷襲關羽。

事態從此急轉直下。

孫劉雙方自從鬧僵以後,一直互相防備。關羽北上之時,專門抽出兵力屯於江陵一帶,就是為了防備東吳。二爺這麼做,可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事實上,呂蒙就是一直在打荊州的主意。

只不過,這一次,關羽真的著了呂蒙的道。這麼多年來,呂蒙始終等不到的機會,隨著關羽出征,竟意外的降臨了。

關羽留兵於江陵,防的是呂蒙的豪奪。

但偏偏,呂蒙的定計卻是巧取。

呂蒙寫信給孫權,說自己要回建業養病。當然,這只是明面上的說法。這封信,實際上是寫給關羽看的。孫權在接到信後,同意了呂蒙的請求,將呂蒙接回建業,然後派代替呂蒙的職務。

當然,陸遜還有另一重身份,就是孫策的女婿。

這麼一個沒有前線工作經歷,而且又和孫權沾著親的人,被派到了荊州前線,你若是關羽,你會怎麼考慮這個事?

關羽認為,應該是呂蒙病後,孫權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來接手荊州防務重任,所以先派了個自家親戚來過渡一下。至於為什麼是自家親戚,這個好理解,一定是因為荊州太過重要,所以孫權才會覺得,這種地方一定要是親信中的親信才能靠得住。否則,舉城叛投是分分鐘的事。

想到這裡,關羽釋然了。此時,陸遜又適時地又來了一封信,對關羽倍加恭維,關羽終於放了心。然後,關羽便抽走了駐紮在江陵一帶防備東吳的軍隊——自然,是抽到襄陽前線去了。

然而,呂蒙要的,就是關羽這麼做。

呂蒙之所以計劃巧取,就是因為他找到了關羽的破綻:兵少。

因此,他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個方法,讓關羽把緊張的兵力抽調到他更需要的地方去,以在荊州形成真空。

他真的找到了這個辦法。而關羽,也確如他所料。

後面的故事,每個中國人就幾乎都知道了:荊州空虛,東吳偷襲得手。關羽後方失火,無法在前線對曹操專心用兵。最後,敗走麥城。


如果你只讀過《三國演義》的話,那麼會覺得關羽失荊州,是上了呂蒙的當,被呂蒙騙了,因此才導致失敗。

誠然,關羽的確是上了呂蒙的當。但是,卻又不僅僅是被呂蒙欺騙了那麼簡單。呂蒙的計謀自有高明之處,但關羽也有必然會被騙的緣由。

但現實卻沒有這些可能。約束條件太多,且在短時間內猝然發生;關羽手裡籌碼又太少,沒有辦法從容應對,妥善解決,因此才讓呂蒙偷襲成功。


任何人在決策時,都是面臨約束條件的。決策過程,只不過是多種條件權衡取捨的結果。

呂蒙所做的,就是讓關羽認為東吳的威脅暫時不存在了。然後,關羽基於此重新配置了兵力部署。

呂蒙不可能做到讓關羽完全聽自己的,也無需做到這一點。但他只要能做到了解關羽兵少的約束條件,然後進行示弱,讓關羽誤以為東吳的威脅不再存在,那麼,關羽自然就會像呂蒙預想中的行事。按照經濟學的說法,這就叫改變相對價格。

核心一共只有四個字:轉移重點。

“騙術”的要義也就在於此:你能騙我,並不是因為我的智商不如你,而是我掉進了你設好的那個局。而設局的方法,就是改變約束條件,轉移我所關注的重點,讓我自己去選擇你設定好的那條路。

當呂蒙抓住了關羽“兵少”這個無法解決的約束條件,那麼關羽的失敗,就只會是一場不可挽回的悲劇。


最後要做一個補充:關羽失敗的另一個原因,在於自己的處事風格。

關羽對待平民出身的士卒很友好,但對士大夫卻是臭臉一副。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在呂蒙兵臨城下的時候,選擇了投降。當時,糜芳在南郡如果有所抵抗,同時給身在前線的關羽及時報信,那麼,關羽應該都不會敗得如此之慘。

為什麼會這樣?

據史料記載,糜芳這樣做,完全是因為關羽對他的態度。

糜芳一直覺得,關羽看不起他。後來關羽出征,糜芳負責調運糧草,又未能讓關羽滿意。關羽甚至放出狠話:回來再收拾你!

這話到底只是說說,還是會真的照做?我們不得而知。但關鍵在於,當事人糜芳覺得,關羽是當真的。因此,他順勢投降了東吳。

在東吳,糜芳的日子過得並不好,經常就被東吳舊臣當眾數落。但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此時就算是有再大的委屈,也只能忍著。

而糜芳的兄長糜竺,此時還在成都,且極受劉備尊崇,名分地位尚在諸葛亮之上。因為這個弟弟,糜竺羞愧萬分,雖然劉備沒有追究他,但一年以後,糜竺卻因羞愧而死。

真是何苦由來!


老杜肚裡能撐船


關羽大意失荊州


即三國時期,失去的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


關羽為什麼守不住荊州


1、粗心大意、驕傲輕敵。

荊州這塊重地是蜀國北上伐魏的重要路徑,在關羽還沒去鎮守時,則是由劉表鎮守的。劉表一守就是18年,而當關羽接手時只守護了7年就失手了,而關羽也因敗走麥城而死於東吳之手。關羽去鎮守荊州之時諸葛亮曾一再告誡關羽‘北拒曹操、東和東吳’是為了保全荊州發展關鍵。但是關羽卻忽視了孫權、孫權派人為兒子向關羽之女說媒。不料被關羽辱罵。孫權一氣之下不顧聯盟破裂、下定決心奪取荊州。


2、糜芳、博士仁、叛變。


因為糜、博、二人因為關羽在前方做戰時託運糧草、延誤軍機。關羽揚言待取樊城後再處置二人。糜、博二人怕關羽找他們算賬、一經孫權策反立即投降交出了城池、這樣關羽就失去了保障和後援的基地了。關羽敗退至麥城時向‘劉封、孟達’請求支援時、也都拒絕支援關羽。


三國志


“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諸葛隆中之對已經明確說,佔據荊州,聯吳抗曹,兵分兩路,進擊中原,一統天下。其戰略位置之重要可見一斑。赤壁鏖戰曹操敗北,劉備迂迴百折,方達到“劉備借荊州有去無還”的目的。



夢迴古都


​關羽失去荊州,在梅城被俘。他的悲劇經歷是各年齡段人們的一面鏡子。造就主人公悲劇結局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荊州的地理位置是三國兵家必爭之地。據《三國志》記載,荊州是連接各地區的關鍵。東接烏水,西接巴蜀,北接漢族。其戰略地位顯而易見!至於失去荊州,就意味著失去蜀漢的未來。

荊州失敗的關鍵是留守的將領沒有守住荊州(江陵市)!如果能保住江陵城,孫權就不會在荊州與關羽作戰,這既是孫權性格使然的結果,也是東吳時期外部壓力的結果。

不僅如此,關羽還面臨著曹操和孫權的攻擊。可以說他被困在一個被動的位置。如果他留在荊州,不主動單打獨鬥,只能受到雙方的攻擊。一旦發生這種情況,他甚至沒有機會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關羽性格剛愎自用,太驕傲了。更不用說他得罪了很多人,諸葛亮給他派了許多謀士,連諸葛亮都瞧不起的關羽,更別說把那些那些人了看眼裡了,所以在鎮守荊州時,對關羽有恨意的糜芳、傅士仁和多忌而好利的潘浚,一方面疏於防守,一方面遇戰則降,荊州又怎能不失呢?而且當初劉封,孟達本可救關羽的,但就是因為關羽的傲慢得罪了孟達,孟達就勸說劉封不去救他,最終敗走麥城失去了荊州。

總之,關羽失去了荊州,有自己的問題。但最關鍵的問題是,荊州守軍沒有保住江陵,導致了荊州城門的開啟和東吳一戰橫掃三君。所以關羽失去荊州的關鍵是,當時荊州守成大將不給力。


烽火狼煙之陸海空


關羽守不住荊洲的根本原因

一 諸葛亮制定的政治路線

孔明曰:“倘曹操引兵來到,當如之何?”

雲長曰:“以力拒之。”

孔明又曰:“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

雲長曰:“分兵拒之。”

孔明曰:“若如此,荊州危矣。吾有八個字,將軍牢記,可保守 荊州。”

雲長問:“那八個字?”

孔明曰:“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二 關羽的執行情況

權知滿寵到,遂與謀士商議。張昭進曰:“魏與吳本無仇;前因聽諸葛之說詞,致兩家連年征戰不息,生靈遭其塗炭。今滿伯寧來,必有講和之意,可以禮接之。”權依其言,令眾謀士接滿寵入城相見。禮畢,權以賓禮待寵。寵呈上操書,曰:“吳、魏自來無仇,皆因劉備之故,致生釁隙。魏王差某到此,約將軍攻取荊州,魏王以兵臨漢川,首尾夾擊。破劉之後,共分疆土,誓不相侵。”孫權覽書畢,設筵相待滿寵,送歸館舍安歇。權與眾謀士商議。顧雍曰:“雖是說詞,其中有理。今可一面送滿寵回,約會曹操,首尾相擊;一面使人過江探雲長動靜,方可行事。”諸葛瑾曰:“某聞雲長自到荊州,劉備娶與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其女尚幼,未許字人。某願往與主公世子求婚。若雲長肯許,即與雲長計議共破曹操;若雲長不肯,然後助曹取荊州。”孫權用其謀,先送滿寵回許都;卻遣諸葛瑾為使,投荊州來。入城見雲長,禮畢。雲長曰:“子瑜此來何意?”瑾曰:“特來求結兩家之好:吾主吳侯有一子,甚聰明;聞將軍有一女,特來求親。兩家結好,併力破曹。此誠美事,請君侯思之。”雲長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遂喚左右逐出。瑾抱頭鼠竄,回見吳侯;不敢隱匿,遂以實告。權大怒曰:“何太無禮耶!”便喚張昭等文武官員,商議取荊州之策。此乃關羽對局之誤判,也是英雄性格使然。


雨夜中的星空


關於驕傲自大,目空一切。前有曹操,後有孫權,不知道聯吳抗曹。不能團結一切可團結的人。東吳本可聯合而不聯合。就算是蜀國內部人士,劉封孟達也袖手旁觀,甚至益州也不發兵救助。可見是多方明裡暗裡都希望關羽敗亡。可憐雲長一世英名,落得身首異處,豈不惜哉。


身心自由的踐行者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也正是因為這一事件,導致了後續的夷陵之戰。蜀漢也從巔峰快速跌到谷底,實力大損。為什麼關羽會敗的那麼慘,連自己都沒逃走呢?我們來好好剖析一下荊州之戰。

劉備取的荊州、益州之後,孫權一直向劉備要求,要拿回荊州南郡。這對劉備來說,肉已經吃飯,豈有吐出來的道理,於是一直賴著不還。孫權見溝通不行,就讓呂蒙偷襲荊州三郡,直接逼迫劉備,恰好曹操也趁勢來襲,劉備無奈之下向孫權妥協,平分荊州,這也就是三國中著名的湘水劃界。

在這種情況下,關羽鎮守荊州面對的壓力有:在荊州北部的曹仁集團,包括曹仁、龐德、呂常等名將;在荊州東部的孫權集團,包括魯肅、呂蒙、甘寧等名將。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仁,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水淹樊城,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嚇得曹操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在謀臣蔣濟和司馬懿的建議下,聯合東吳共擊關羽。於是,曹操先派徐晃前來增援,吸引關羽注意力。隨後,東吳背棄聯合抗曹的盟約,派呂蒙偷襲荊州。最後,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在荊州之戰中,關羽之所以敗的很慘,除了對手太強,曹魏+東吳聯合進攻,參戰的名將和謀臣多達十幾位,而且東吳的偷襲算是閃電戰的快速式襲擊等因素外,還有這幾個重要因素:

1、關羽自恃勇武,身邊沒有得力謀士

關羽武藝高強,在曹魏和東吳方面的影響力很大,是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可惜其本身存在“剛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的缺陷,導致其剛愎自用,看不起文臣。在劉備的陣營之中,除了劉備之外,估計關羽沒有一個能看得上,聽取別人的意見也非常難。另外一方面,劉備陣營之中的謀臣除了法正、龐統、諸葛亮,再無多少謀臣可以供調用,導致關羽缺乏謀臣作為輔助,所以在關羽鎮守荊州的期間,就養成了獨斷專權的習慣。

2、關羽獨木難支,身邊沒有強力武將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無論關羽再怎麼“萬人敵”,終究是一個人,在面對東吳和曹魏多位名將的時候,關羽身邊有哪些人物呢?荊州治中從事潘濬,南郡太守麋芳,公安守將傅士仁,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宜都太守樊友,各種副將詹晏、陳鳳、趙累、王甫、廖化、習珍等。這些鎮守荊州地區的人才,在質量上被東吳、曹魏方面完敗,雙方完全不是一個等級。如果蜀漢能抽調趙雲或霍峻、李嚴、黃權等幾位不錯的武將前來,關羽何至於如此呢?

3、關羽性格好強,導致內部矛盾重重。

關羽手下的人本來就不多,結果南郡太守麋芳、公安守將傅士仁,這兩個有兵權的和關羽幾乎是水火不容。在關羽領兵出征時,由糜芳、傅士仁兩處負責供應糧草軍需,兩人不願全力救援關羽。關羽放出話說:“回去後就懲處他們。”於是,嚇得麋芳、傅士仁二人都恐懼不安。在關羽還沒有回來的時候,坐鎮荊州的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士仁就不戰而降了。

再加上,關羽和上庸太守劉封、孟達也素來不和,導致後續關於失敗,兩人也不來支援,為了躲避劉備追責,乾脆投降曹操。

所以,關羽的荊州集團內部原因才是導致荊州丟失的主要原因,外部只是一部分因素。





點滴見證


失敗原因:

1、劉備漢中打完後,為了穩定後方大軍調回成都,後來救關羽東三郡的兵是不夠救的,況且東三郡是新投降的,本來就還不太服從管理

2、關羽沒有想到後方會起火,東吳會偷襲,疏忽大意造成兩面夾攻。

3、新來的大都督曹仁,不是等閒之輩,當初形式那麼嚴峻在南郡還守了周瑜一年,所以他與關羽形成了持久戰

4、劉備之前一直聽到的都是關羽的勝利戰報,豈有救援勝利之兵的道理?等到關羽兵敗再傳到成都的消息,在救援也是晚了。蜀中道路大家都知道,要花多少時間。曹操打個漢中一去一來都花了一年,更別說從成都救援關羽。

5、對於孫權來說,打下中原守不住。打下荊州卻可以依靠長江守住。能保住戰果。這也是呂蒙勸孫權打荊州的戰略思想,事實證明,呂蒙是對的。

所以,關羽有軍事才能。不過剛愎自用,瞧不起士大夫,也導致了後方博士仁等手下的投降太過快速,導致迅速滅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