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独生子女,晚年生活质量令人担忧,养老院是唯一出路吗?

行V者


找个好一点儿的养老院挺好的,因为父母都老了,如果身体不好,在家里儿女不放心,养老院里随时有人照顾,放心些,但前提是放心的养老院。


忙里悠闲D


首先我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你担心独生女父母养老是个问题,多子女就能保证有人给你养老吗?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在我家姊妹中是老小,除了我以外其他姊妹都是多子女。在我看来,到目前我还没发现其他姊妹的养老优势。我家大点的姊妹都70几岁了,还整天为子女们操劳。与他们相反,我是独生子女,我反而感觉很轻松和自由。

至于养老院是不是唯一的养老出路?我是这样认为的:

第一,独生子女父母相对比较轻松,我们可以尽量搞好自己的身体,尽量居家养老自己照顾自己,必竟现在养老院的条件与服务都还不完善。

第二,等哪天我们照顾不了自己了,一是可以去养老院,二是可以“自生自灭”,我们这代人都有这个心理准备。在这方面我们要多学习外国老人,八九十岁都是一个人独居,最好不就是一死吗?

第三,我们这代老人很清楚地知道,现在即使多子女谁能保证他们都能养老?所以现在的老人都懂得自强自立。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讨论补充!


user摩羯大叔


年老了,要学会一个人也能好好过,只要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生活能够自理,有自己的住房,上午买菜做饭,下午午睡一会,然后出门晃晃找人聊天等,晚上吃过饭看一会电视就睡觉了!真的很快乐的晚年生活,我很想拥有……


冲破黑暗


仅代表个人意见

我认为养老院并不是独生子女父母晚年的唯一出路。

前两天看了白岩松的一则视频,视频里有句话戳中了我:

想要养儿防老几乎不可能,不是儿子不孝顺,而是一对小年轻上面四个,上面这四个顶上还剩两三个呢,请问他养得起吗?

一个人的老后生活,可以是冬天,可以是夏天,关键的选择权在自己手中。所以我认为,老人的第一位是攒健康,第二位是有钱,第三位是有闲。这样不仅减轻了孩子的压力,也让自己的晚年更加体面,确切的说是更有尊严地晚年生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的晚年生活只能依靠养老院,我还可以选择居家养老,就在这间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屋子里,享受我的晚年生活,不需要晚年需要照顾的时候迫于现状而选择去养老院,去重新熟悉环境。

大多数人认为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是大同小异,然而事实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家庭养老,主要依靠家庭的力量实现养老,简单说就是子女、亲属照顾老人,老人居住在自己活着亲友家中。当然照护老人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此起彼伏。

最近刷抖音看到这样的视频,百岁奶奶躺在床上,颤抖的手吃力的夹起放在床上盘子里的饺子,慢吞吞的往下吞咽。屏幕上的网友不淡定了,隔着屏幕就开始着急忙慌的“帮忙喂一下啊”,其实细心的网友会发现,视频屏幕上赫然写着,百岁奶奶坚持自己吃饭。

对于这个现象,网友的想法很简单,给老人喂饭,简单粗暴。但细心的网友会发现,老人内心的语言,老人想要独立地靠自己吃完一顿饭,甚至做好一件我们认为不起眼的小事情,对她而言都是莫大的精神支撑。这就是被我们常常忽略的“老人尊严”问题。

我们总是放大“人老必衰”和“人老万事休”的观点,却忘了“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豁然心态。照护老人固然艰难,但事实证明我们也是对养老知识的极其缺乏。回归上述案例,老人手抖,吃饭夹不起来,我们却不知道如今市场上有进食辅助防滑防抖这样的餐具,可以解决老人手抖吃饭难的问题。

除此之外,市场上针对老人的适配辅具产品数不胜数,也许你会叹息,这么先进的技术产品价格肯定十分昂贵,经济吃不消,但互联网时代,很多产品都可以直接租赁,为家庭减负,让老人乐享晚年。

如果您的父母是家庭养老,那就让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人的一辈子,仓促的来,舒服的走,没毛病,作为子女多费点心,修来的缘分不亏。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村(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供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


乐龄家


我是60后,国家政策坚定捍卫者,一个孩子已过儿立之年,一个孙子聪明灵利,五口之家,温馨满满!对养老的话题我在二十年前就论述过:身为60后,上养父母,下养儿女,还要养活自己,最后不能奢望子女养自己老。养儿防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很多人都一直沉浸在这种“幸福”之中。我非常怀疑这种复制的可持续性。所以我从来没有打算被养老,努力活在当下,不虚度活着的日子,所有的苦和难都心平气和的面对,善待子女,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不图回报。对风烛残年的将来做好工课,储蓄健康,尽可能无疾而终。为此我在忙中偷闲学习中医文化,积累经验,追求“上工治未病”的最高境界,不留遗憾!


孟令柏


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是许多人担忧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社会来关注的一个问题。

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孩子,父母老了之后,养老问题自然而然就会落到这个孩子身上。如果孩子的对象也是独生子女,那么两个人就得负担双方一共四位老人的养老问题,再加上孩子还要扶养自己的下一代,还要工作,那么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许多这样的父母晚年之后为了不给孩子增加负担而选择去养老院,但是去养老院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因为去养老院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就是经济上有能力承担,尤其是需要找保姆伺候的那种,更得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有的老人不具备这个条件,没有退休金,孩子可能条件也比较差,去养老院这个办法就很难实施。

总之,独生子女的父母年老之后,养老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在这里浅显得发表一下我的意见,和一点建议。

1、子女与父母家离得比较近的

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如果自己的家离父母的家比较近,父母身体尚可,能自己照顾自己,那么子女就没必要把父母搬去自己家里照顾,而是选择经常去照看,生活起居一应事务安排好。

2、子女离父母家比较远

这样的情况是不太好解决的,父母离自己比较远,在他们年老之后无法照顾,把他们留在老家又不放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解决的办法有三个:

01、如果自己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送老人去老年公寓或者医养结合中心。现在的老年公寓更偏重于医养结合,不仅解决的老人吃喝拉撒的日常生活,还有一定的医护人员,在这里老人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保证,精神生活也很丰富,因为一般的老年公寓或者医养结合中心都会有老年娱乐中心,给老人提供娱乐散心的场所。

02、如果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只能是把父母接去与自己同住,以方便照顾,这会给自己的生活带去很多麻烦。尤其是对自己的另一半来说,因为你的另一半也有父母,怎么解决?真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当然如果觉得不方便,也可以在附近给老人租一处房子,以放便去照顾。

3、抱团养老

这是当下被许多人推崇的一种新兴的养老办法。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都可以以两家或者三家为一个单位,抱团养老。老人之间互相照顾。

当然这里面也会出现很多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很完美的。需要老人们有好的素养和好的心态。

这种抱团养老的方式,组合对象很关键,要找兴趣相投的,脾气性格合得来的,也就是说要找能融洽相处的人来组合。

这种组合一般是邻居之间,亲戚之间,或者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之间。各自的孩子都在外地,老人又不愿意给孩子增添负担或者自己不喜欢去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就会选择这样的方式,一起生活,相互照顾。

曾看过这样的一个新闻,姑姑一家,舅舅一家和自己的父母,在农村共同出资建了一栋三层别墅,六位老人共同生活,互相照顾,解决了三个都在外地的孩子的后顾之忧,十分明智和科学。值得人们效仿。

总之,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见仁见智。国家也应该多关注,多设置一些这样的福利机构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END—


于六小姐


虽然我现在不到40岁,但因为我是独生子女同时也是独生子女的妈妈,这方面的现实问题我也会经常深思,所以针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自己的浅见:

首先我认为生育子女不能抱着养老的想法,这是有目的而为之,不管你生一个,两个还是更多,都是因爱而生,父母子女之间是因爱为纽带,樊胜美类的还债式关系是一种悲哀。

搞清楚这点就会非常明朗了,不管身为父母还是子女,都必须为自己负责,都说老了之后最需要的是老本老伴好身体,我挺认同的,不管是谁都需要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以不麻烦人为最终准则,这其中好身体是最重要的,没有好身体,请相信我再多的子女再多的钱也不能抵消你吃喝拉撒事事都得依赖别人的无力感,所以保养自己保持健康是第一要务,这直接关系到年老后的生活质量,上医治未病,大家都忽视了最好的上医就是自己,平时多学习学习健康知识没有坏处,自从我学了营养学,我和孩儿他爸心肝脾肺肾胃肠子都好的杠杠的,我觉得这就是爱,对自己对他人负责,我们做父母的身体好了也是为子女好。

当然在管控好自己能管的方方面面后对于突发的基因突变啊、意外呀什么的,那这就是命啦,坦然接受,不必过度医疗增加痛苦,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临了能捐的器官都捐啦,也算是为后人积德积福啦。

OK!就算身体健康终有老到腿脚不便的那一天,这时候我认为去养老院也是个选择,现在社会发展这么迅速,AI智能养老我觉得就挺好的,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深圳现在就有一家机器人公立养老院,没有人有精力不间断提供贴身照顾,身为母亲我也不希望子女24小时贴身端尿擦屎的(话糙理不糙哈),机器人挺好,它也不会累,也不需要进行任何情感上的交流,强烈建议大力推行AI养老,全面覆盖,甚至后面技术迭代都会诞生老百姓能负担的家庭型养老机器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凡事想通想透啦也就不会那么焦虑啦,最后祝大家健康平安快乐!


文文腔


进入老年的我们,要明智,从心里懂得,老了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同时要自尊自爱自强,儿女孝顺是我们的福气,但不要忘了,他有自己的小家,有孩子需要培养,有老婆需要疼爱,我们要理解儿女,所以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老了要有自己的老本,老屋,靠的是老伴相依相伴,自己能料理自己的生活时,在家养老,要耐得住寂寞,习惯孤独,平静淡然的生活,不要什么事都要儿女为你解决,过不去的坎时,在寻求儿女的帮助,心里要豁达,不要以为养儿防老,他们也很忙,孝顺是他们的职责,但理解是我们老年人的心态,养老的问题不要太纠结儿女,你就不会烦恼你,不会伤心难过,要往前看,不要翻旧账,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上,自己的存款不要再有生之年都赠予儿女,要放在自己养老的生活上,因为来日并不方长,余下的可写入遗嘱,自己的生活和财产自己做主,不要让儿女用养老来绑架你,对于不孝的儿女,心中有数,不靠他们,你自己的财产,你可以有尊严的活着,谁对你好,遗嘱里就给谁,死前还是放在你自己身上。再不能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就住养老院,以自己的条件选择好一点的养老院,在自己完全不能自理了,不拖累儿女,不拖累别人,不让自己生活毫无意义的拖累他人延长毫无意义无尊严的活着,不就医不治疗,坦然的平静的离开这个世界,人固有一死,活着努力让自己过的好一些,不要活着就散尽钱财,无钱无力,你怎么能有尊严的活着。



美丽草原石平


《民生大问题之养老》

一、老龄问题三方面:

(一)老龄比例高。

(二)独生子女多。

(三)子女生存成本高。

二、目前养老四模式:

(一)居家养老——最传统,自愿接受率最高,估计在50%左右。

这样的养老方式,亲情维系是基础,亲人们会很放心,但都会很累。因血缘关系,老人的安全感最高,所以,最受欢迎。

但要注意协调好子女间的关系,反对愚孝,更反对图财。

(二)敬老院养老——比较传统,自愿接受率一般,估计在30%左右。

(三)抱团养老——比较新兴,但自愿接受率很一般,估计在10%左右。适合特色群体,如老同学、老战友、老玩伴,重情义的延续效应。

(四)机构化社区养老——新兴,自愿接受率会很高,如果发展得好,估计会达到60%以上(动态)。

三、建议,大力发展机构化社区养老。





伊水缘


做为独生子女的父母,晚年将会是个啥样?现在还真的不好预测,我们夫妻的态度是顺其自然,计划跟不上变化,车到山前再寻路吧。

我们现在广州孩子家帮着带孩子、料理家务,孩子们也在附近买了电梯房,说将来照顾养老,一片真心实意我们也是承领了。我们的态度是待两个外孙都大些了就回青岛生活,相依为命,共度余生。我对家人坦率地表明,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在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的时候离孩子们远点,别烦着孩子们,老俩口谁先走谁有福,最后一个是去养老院还是和孩子住一起?到时就身不由己,只能听天由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