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聖王羲之、湘軍統帥曾國藩的成就中,見證“達”的魅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這句名言,像是一位老朋友,再次與之相遇,讓人倍感親切,不覺讓人聯想起童年時的很多記憶和夢想。

還有一句話與之類似,讀來朗朗上口,也是初學孩童耳熟能詳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雖然它們出自於不同時代,一位是唐代詩人,一位是清朝學者,但他們卻有著相同的理念,發出了相同的聲音:“求學者的功用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很多晦暗之處即可不言自明。”

《廣雅》中說:“達,通也。”

反之,未達者,即受阻礙、不通。所以,無論人們生活在哪個地方、求學什麼知識和技能,如果積累的程度,還不足以突破“臨界點”,自然得不到通透的領悟和心境。

從書聖王羲之、湘軍統帥曾國藩的成就中,見證“達”的魅力

觀中國古今人物,成就者不勝枚舉,但有二人,並列來看卻別有一番意味。

一人被人們尊稱為書聖,頭頂上被各種光芒環繞,讓人們更多的認為他的成就,歸功於天賦異稟,可誰又曾想過,他是趟過“墨池”、越過“筆山”成就過來的!

另一人,即便後來有了很高的成就,被人稱為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但他仍然認為自己是一個鈍拙之人。

達者為尊,不論你曾經付出過多少艱辛和努力,只要未突破原有程度,結果都是一樣的。上述二人,通過自身的努力,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生軌跡中,完美突破了自身的桎梏,使心靈變得更為通達,進入了人生的高階層次。

從書聖王羲之、湘軍統帥曾國藩的成就中,見證“達”的魅力

書聖王羲之

北宋政治家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他的《墨池記》中寫到:“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

東晉時期,王羲之欽慕張芝的書法,並仿效他在池邊練字。每天王羲之練完字之後,都會將毛筆和硯臺在池水中清洗。這樣練習書法的日子經歷了數年,本是一池的清水竟然被染成了墨色。

而曾鞏的《墨池記》也因此而得名。那麼,王羲之的書法路上,到底有著怎樣的經歷呢?

王羲之幼年練習書法時,就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他對書法的熱愛,說是痴迷也不為過。他平時吃飯練、走路練、坐著練、躺著練,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機,無時不刻不在練習書法。

走著、躺著怎麼練呢?他在身體衣服上用手指劃寫,據說衣服都被劃破了,可見其忘我練習書法的痴迷程度。

日復日、年復年,筆耕從未斷絕,他將用壞的毛筆扔到一處,時間久了竟堆成了一座小山狀,人們戲稱它為“筆山”。

從書聖王羲之、湘軍統帥曾國藩的成就中,見證“達”的魅力

關於王羲之還有一則趣談,成語“東床快婿”就出自於此。

一天,東晉當朝太傅稀鑑派人來到宰相王導家選婿,王家是大門大戶,年輕公子不在少數,而王羲之是宰相王導的侄子,也是被考察中的一位。

但王羲之卻渾然不把它當回事,依舊窩在自己的床上,全身心沉浸在練習書法上。其他的兄弟們都穿上了光鮮的衣服,用心地對待著。

稀家小姐可不是等閒,據說德賢、貌美。太傅稀鑑聽了家人回報考察的情況,得知那窩在床上的公子,就是在書法上有些名氣的王羲之。

當時給了他八個字評價:“內含不露,潛心學業。”隨後就敲定了女婿的人選,所以“東床快婿”被人傳為一則美談。

從書聖王羲之、湘軍統帥曾國藩的成就中,見證“達”的魅力

王羲之成婚後,對書法的熱情依然如顧。如果丫環不將飯送過去,他就不會主動去吃飯。有一次,王羲之的新婚妻子看到他如此用功不懈,特意做了他愛吃的饃饃佔蒜泥。當他的妻子去書房看他時,卻看見正在吃著饃饃的王羲之滿嘴烏黑,原來他將墨汁當蒜泥佔了。

熱愛書法、態度嚴正、用心專一、積累豐厚,在王羲之練習書法的過往中,充分展現了這四條16個字。

王羲之在書法造詣上的“極致”,是他幾十年來契而不捨地刻苦練習,自然而然得到的一種成果。

之所以稱它為極致,因為它在世間太稀少,甚至是人們夢想中才能獲得的。

從物理層面來講,其實它只是一段與我們所處位置的距離而已。蝸牛的移動也是距離,事實上,這寸點的前進也是在與極致縮小著差距。

所以,“達”者的路,或者說王羲之"書聖"之路,又何嘗不是那丁點前進的距離,不斷重複後的水到渠成呢。

從書聖王羲之、湘軍統帥曾國藩的成就中,見證“達”的魅力

“尚拙”曾國藩

大抵為學,雖有聰明之資,必須做遲鈍功夫始得。既是遲鈍之資,卻做聰明底樣功夫,如何得?——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

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清朝政治家、理學家曾國藩

不同時代的兩位大家,觀點、理念不謀而合。聰明、巧妙向來是人們認同和崇尚的對象,但在求學的事情上,卻被兩位大家一致否定,而他們崇尚的是“至拙”之道,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曾國藩“尚拙”的人生哲學,來自於自身的生活和學習經歷。

曾國藩回憶說:“國藩愚陋,自八歲侍府君於家塾,晨夕講授,指畫耳提,不達則再詔之,已而三複之;或攜諸途,呼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徹乃已。”

在曾國藩的回憶中看到,他對幼時的自己給了一個準確的定位,自己那時並不聰明,甚至有些愚笨。

雖然沒有說他的父親如何,但他的穩固紮實的學識根基,卻離不開父親的才智和眼光。

從書聖王羲之、湘軍統帥曾國藩的成就中,見證“達”的魅力

因為性格使然,曾國藩沒有去想投機取巧的事,父親的教學方法簡單、直接,反而被徹底的貫徹執行。

教一句,學一句,沒有學會不教下一句,再反覆教習這一句。早上教、晚上教,吃飯教、睡覺教,不達到透徹地認識和領悟,絕不進行下一項。一本書吃透後,再學下一本。

這個方法看似無巧妙之處,卻是大巧,有大力量。在《三俠五義》中有一句話:“一力降十會”。

知識學會、掌握了,熟練於心是最終目的,至於中間的學習方式和環節只是末節的事。這個教學方法雖然前期進展緩慢,但勝在根基紮實。就像推土機平整土地,所過之處皆是平坦。

曾國藩的這種學習方法也正應合了宋代朱熹的《讀書之要》中所說:“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

從書聖王羲之、湘軍統帥曾國藩的成就中,見證“達”的魅力

“君子,赴勢甚鈍,取道甚迂,德不苟成,業不苟名,艱難錯遷,遲久而後進。銖而積,寸而累,既其純熟,則聖人之徒。”——曾國藩《送郭筠仙南歸序》

曾國藩“尚拙”的人生哲學,在《送郭筠仙南歸序》中也有表露。

想要成就,即不想費力、還不想費時、還要走簡單的路徑,這種巧是絕對不存在的。如果想要獲得成就,必須走好腳下的每一步路,做好出苦力、費笨功夫的準備,方能有收穫的可能。

在前進的路上,不要貪圖那些虛名,這些不過是成功自然就會帶來的。

就像蓋房子,將地基打牢,房子也能蓋得高而堅固。這樣的做法,可能會成就得比別人慢,但是一旦收穫成就,就會是大成就、大成功。

所以,紮紮實實、穩紮穩打,當下的紮實積累才是關鍵所在,達到一定量的時候,人生的蛻變也就順理成章了。

從書聖王羲之、湘軍統帥曾國藩的成就中,見證“達”的魅力

成長路上的基石

“六分鐘,能夠達到一個月的練習效果。”——一萬小時天才理論

如果你是一個曾經努力過的人、足夠細心的人、善於回顧總結心歷路程的人,這個方法或許你並不會感到陌生。但是,再次在故事中看到這個方法的描述,仍然讓自己欣喜不已。

一個20歲的男孩,在歌棚裡錄製歌曲。當他唱到高潮部分“愛情”二字的時候,需要轉音技巧。但是跑調了,他又重唱了第二次,效果依然不好。

他停了下來,似乎在思考著什麼。待他再次開始唱的時候,這部分歌曲的節奏被他拉長和放慢了。

就像是一位老人發現書中的字太小看不清,於是戴上了花鏡,變相的將字放大了數倍一樣。

此時,這個男孩繼續拉長著節奏練習,或是從高潮部分開始處練起,或是從錯誤處練起。他重複了多次後,突然發現他還原了原來的歌曲節奏,並達到了無瑕疵的效果,他成功地解決了遇到的問題。

從書聖王羲之、湘軍統帥曾國藩的成就中,見證“達”的魅力

故事中男孩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可分為四個步驟。

1、拆解(將問題部分單獨拿出來);

2、放慢(拉長和放緩整個過程);

3、重複(重複練習、找出問題、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4、感受(在重複練習中,細心感受)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問題點是有異於其它元素而獨立存在的,就像正與反,問題總是相對而立,只要擴大、拉伸、放慢到一定程度,總會將它發現並解決掉。

有夢想的人拒絕和逃避問題,其實就是在拒絕成長的機會。因為人的成熟,是隨著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加強而發生的。

在生活中,每解決掉一個問題,就是在向著夢想目標邁進一步,當你有信心和能力將眼前問題,盡數解決的時候,成就之路也就順其自然地為你打開了。

從書聖王羲之、湘軍統帥曾國藩的成就中,見證“達”的魅力

結語

“達,通也。”——《廣雅》

一條馬拉松長跑賽道,人們從起點跑到了終點,便獲得了最終的勝利。王羲之的成就之路,亦或是曾國藩的成就之路,遠比馬拉松長跑要艱難得多。

可能人們的想法,並不是要成為第二個書聖王羲之,也不是要成為第二個曾國藩。但他們的努力付出而走過路,卻是每個想有成就的人都必須要經歷的。

有些人停在了走向成就的路上,不是因為失去了創造奇蹟的能力,而是因為熱情被耗盡,對前方的路失去了信心,從而得過且過。

曾經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每天努力做完的事,發現和昨天是一樣的。自己的創造與發掘能力,沒有半點寸進,你所做的事的意義在何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